小时候难得乘几回车,我大多是站着的。为长辈让座已习惯成自然,觉得那根本无须浓墨重彩地套上“学雷锋”的光环。
上大学时仍然习惯在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带孩子的父母让座,却曾经察觉到几次很“异类”的目光,我不去理会,照样让座,心里却暗暗为向我投射“异类”目光的人感到难过,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给他(她)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座,他(她)们会不会也暗笑我“学雷锋”。
毕业后有次因公出差,我坐在公交车倒数第二排,随后上来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她在售票员“车内拥挤,请您往后门移动”的催促声中移到我的身旁,我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那孕妇刚刚坐稳不到五秒,车突然快速起步,我身不由己地踉跄着倒向最后一排,踩中了后排一位乘客的脚,我慌忙向那位乘客致歉,可整排的乘客一起示意我“没事”,而我也清晰地感觉到大家目光中自然流露出的那份嘉许,那一刻大家都意识到,刚才要是倒向后排的是那位看上去至少怀胎七个月的孕妇,后果可想而知,我第一次因为自己的及时的“吃亏”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重返大学校园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公交车门口缓缓出现一对老夫妇,我还没来得及起身让座,前排已经有两位大学生迅速让出座位来,我环视四周,没有再察觉到几年前的那种很“异类”的目光,心中甚慰。脑海中萦绕着”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觉得这句歌词一点也不矫揉造作。
带着小女儿去医院纠正弱视,车上已经没有空位,小女儿紧紧抓隹我的腰却仍然站立不稳,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位年青人同时站起让座,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朴实的温暖。
班会时间,和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交流“雷锋精神”的话题,提示如下:一、雷锋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二、设身处地地举出你亲身经历的实例,说明雷锋精神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学生的答复是诚恳而纯朴的,我很欣慰学生已经不再瞎附和“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更没有觉得雷锋精神是如何高不可攀。我想:且不论是否真的“善有善报”,但我相信“积善成德、厚德载物”。当然,我也会希望在我搀扶着年老多病的爸爸或妈妈上车时,有很多人愿意让出座位来;我也希望妻子在怀孕时,每次上车都有人给她让座,尽管大家素昧平生。
一位好友身边还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位中年男子在街道尽头的拐角处看到两位歹徒正把一位少女按在路旁的草堆上欲行不轨,立即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与两名歹徒搏斗,虽然受了点伤,但终于赶跑了歹徒制止了一场悲剧的发生。随后他边伸手拉起吓得蜷缩成一团的少女边安慰说“姑娘,没事了,没事了”,当少女转过满是草末的脸时,他愣在当场,他不假思索地奋力救出的竟是他自己的女儿。
生活中“一念之差”虽不是每一次都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情之所系若能辅以德之所载,则善念滋生便可少了许多羁绊。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去品味,不难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举手之劳的善举,不仅能适时助人,也是对自己品格意境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升华。你会发现,原来抽象的意境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共1216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