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05-07-25 点击: 【字体: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
一、 识字教学的回顾 识字教学搞了这么多年,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改革,如:“集中识字”、“借助拼音提前读写”等等。可到最后效果到底怎样呢?据统计表明:生字回生率非常厉害,学生应掌握2500个左右,而实际上只能掌握1700个左右。其中书写工整的只占17﹪左右,执笔的姿势正确率只占30﹪左右。还有一个事例:有一次,让一些大学生写几个词,“哈密瓜”、“笑眯眯”、“再接再厉”、“尴尬”。结果全对的没有。他们把这几个词大多写成了:“哈蜜瓜”、“笑咪咪”、“再接再励”。而“尴尬”则大多写成了“九”字旁。这些都充分说明识字教学一定要加强。特别是要引起我们低年级老师的重视。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㈠ “多识少写”、“识写分流”中“多识少写”的问题应如何落实?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识字太少,必然拖阅读、写话、习作的后腿。而识字多则学生负担过重,那么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研究表明: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还不够发达,写字缓慢而又吃力。而我们的低年级老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又常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来识字,让学生拼命地一遍又一遍地喊,一遍又一遍地写。因此儿童识字负担重,其实只是重在“声带”上,重在“写”上,而没重在思维上。我们的新教材在编写“识字与写字”时,采用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的“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做法,确定了识字教学的目标定位,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做才能使“多识少写”落到实处呢? 1、“少写”A、课本中的“认一认”、课文后绿线内只识不写的字一定要切实做到只识不写,认真落实。一定要深入入领会编者的意图,保护儿童识字的积极性,不能为应试而加重学生的负担;也不能为迎合家长、学校领导而让学生写这些不该现在写的字。这样就能让我们孩子的小手不至于太累,就不会影响儿童识字的兴趣。B、教师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参与识字,运用多种媒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不能再用机械训练的办法来加重孩子的负担了。据研究表明:孩子写字一般是“三到七遍为宜”。因此我们应每节课都应留一点时间来给孩子们写字。尽可能当堂课的任务当堂课完成,不能在低年级就搞题海战术,让孩子课后几十遍几十遍地抄字。这样就可解决“少写”的问题。 2、“多识”,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上不封顶下保底”。“下保底”是指书上要认识的字一定要全部认识,这是底限。这是被每个老师所关注的,而且也在不折不扣地完成的。而“上不封顶”则是指学生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尽可能地多识字。这里因为没有量化的标准,所以很多教师没有去切实地执行。而这恰恰是新课标对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多识”认真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去。 A、 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如在班里开展评选“识字小能人”“识字小标兵”“我真行”“识字小老师”等活动。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一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后识字的兴趣。 B、 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地到生活中去识字。①、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运用已有识字经验、生活经历独立识字。本人有一儿子,有一天,他要用“象”组词,结果组了一个“象棋”。当时我很奇怪,这“棋”字他还没有学过,怎么会写的呢?问他才知道,这是他每天都能看到家里的象棋盒,猜“棋”就是念“qí”这个音。所以就认识了。我听了对他大加赞赏说他很会学习。结果他以后又独立学了很多生活中的字。这就说明只要老师和家长重视,不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是想认字的,也是能自己识很多字的。②、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生活中去识字。比如说家长带孩子上街去,大街上的标语、广告、店名、指示牌……随处都是识字的课堂。每次只要不给孩子什么任务,凭着他的兴趣,能识几个是几个,一次、两次……时间长了,很多字就潜移默化地被记住了。③、让孩子向他人请教识字。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字想认识,那么就可以向当时在场的陌生人请教。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怎么才能让别人乐于帮助自己?学会了以后该如何感谢?刚好可以对孩子进行一次次实实在在、非常真实的口语交际训练。把识字与表达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在上述这些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激励、激励、再激励。让孩子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充满自信地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 C、“多识”的考核与评价应随时随地进行。(谁今天又认识了新的字啦?上来读给老师听听?并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学会这些字的吗?)学生识的字可以是从生活中学来的,也可以是从课外书中学来的。如果是课外书,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个字就把这个字圈起来,读给别人听。也可随时找老师读给老师听。最后学生看着书上一个个的小圆圈,听了老师和他人的评价,就会像拿下敌人阵地的战士一样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识字的快乐。就会喜欢上识字。这样就能落实课标中“喜欢识字”的目标。 D、 多识中应注意的问题。①“多识”的考核与评价一定不能搞硬性指标,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要搞整齐划一,一个标准,每个孩子“多识”的量都是可以不一样的,只要比书上的多就行了,在这里关键是要激发孩子们课后识字的兴趣。学生能有并保持主动识字的兴趣就算是“多识”的一大功劳了。②“多识”一定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所识的字一定要是孩子从生活中学来的,一定要是孩子自愿学的,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能搞行政命令,让孩子去机械地记忆,出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而毫无情趣地被动地识字。要让孩子去体验,去实践,去充满情趣地识字。 ㈡、“寓识于读”“以识促读”中识字的目标如何得到具体的落实? 1、界定清楚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定位。由于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比如说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他们只是从外表上的大概轮廊来加以区别。而对这些事物的细微差别他们是难以发现的,如电脑游戏中的“找别扭”,低年级学生找起来是很难的。所以低年级识字教学才有一个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意思就是说要把字放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而不能孤立地识字。所以我们低年级的课文其实就是识字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是把识字的语言环境扩大了而已。因此,我们提出了低年级随课文识字的策略是“寓识于读”、“以识促读”。所以在教学时就没有必要把课文讲深讲透,主要是靠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应在阅读的过程中认真地落实好识字的任务, 不能种了别人的自留地而荒了自家的责任田。 2、寓识于读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于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生字,充分发挥学生整体感知事物的能力。在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感知和认识这些生字。不能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教学。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扎扎实实地过好“认读”关。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眼睛与嗓子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读正确连贯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的意思等,快速地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千万马虎不得。把课文读好了,也就把一个个孤立的字放到了一个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这些字就与具体的事物取得了联系,就有了生命的活力,就有了明确的意义。这是第一步。 3、因为学生对事物都是整体感知的,所以在第一步能初读课文的时候,一个个字还都是分散在课文之中的,学生还不能进行一个个单独的准确地辨认。比如幼儿园中的小朋友读书时就常是这样一种情况:把一课书读的很熟,甚至都能背上来了,但你指一个具体的字给他认,他却并不认识。他还要从第一个字开始顺,顺到那个字了他才知道这个字念什么。所以第二步就是要进行认真的“指读”,读到哪个字就用小手把它指出来,噢,这个字就是石头的“石”;噢,这个字就是大火的“火”……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字与事物的联系,字与发音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把一个个汉字分清,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把一个个生字都读准确了,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连贯,做到“以识促读”。在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指读”仅仅是用在识字上的,而今后到真正的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做到不指读。 ㈢、识字课文后面的韵文怎么教? 过去,我们传统的蒙学用的识字课本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里面的字也没有什么联系,但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学生的识字量大概都在2000个左右。为什么他们会学的这么好呢?这就是因为汉字本身不表音,而韵文可入耳。读起来特别顺口。所以学生可以记得很牢。这一宝贵的经验被我们苏教版教材吸收进来了。所以教材中编了大量的韵文,它们的作用就是来帮助我们识字的。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让学生来学从“一”到“十”这些数字的。再如“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就是让学生巩固“清,晴,睛,蜻”这些字的认读的。而我们有些老师竟把这些韵文当成古诗来教,就离编者的意图太远了。教学这些韵文主要靠诵读,要读出其中的韵味来,要常把这些韵文拿出来击节而诵、溜读,使学生识字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形成语流,才能为进入今后的阅读中去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识字教学一定要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只有认认真真地过了识字这一关,学生今后的阅读才不会有障碍。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认真保护他们识字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有我们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有家长、学生的积极参与,我们的识字教学将一定会取得成功! |
|
|
|
|
|
|
|
热点推荐 |
|
最近更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