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益正律师事务所律师 伍德健
一、重点难点内容选:
1
、物质和意识
物质
|
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
|
意识
|
人脑的机能。
|
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或破坏作用。
|
两种错误的观点
|
形成上学唯物主义
|
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
唯心主义
|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
2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特点
|
定义
|
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特点
|
客观性
|
一切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稳定性和重复性
|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某一规律存在的条件具备了,它就必定出现和起作用。
|
普遍性
|
规律在其适用的范围和领域内起作用。
|
主观能动性
|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人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在实践基础上的互相转化。首先是客观规律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意识再把已认识的规律同目的、理想结合起来,并把它付诸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使之又转化为客观的东西。所以,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认识规律,而且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
|
3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
|
内因
|
事物的内部矛盾。
|
外因
|
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
辩证
关系
|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
|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围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外因对事物发展起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其作用无论多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意义
|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
坚持内因是根据
|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
利用外因条件
|
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闭关自守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
|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矛盾的特殊性
|
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辩证关系
|
相互联结
|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
相互区别
|
共性只是包含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这是共性所包括不了的。
|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
|
意义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5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两点论”
|
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不忽略次要方面。
|
“重点论”
|
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辩论统一
|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
两种错误观点
|
只看重点离开两点是“一点论”;
只看两点离开重点是“均衡论”。
|
意义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
|
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我们的综合国力、人民物质水平、社会经济等都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是主流。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次要的,是支流。
|
关系
|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看到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提高警惕的方法,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
6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及意义
内容和形式
|
内容
|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
形式
|
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
对立统一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
对立统一关系
|
对立
|
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的;
对于特定事物来说,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
统一
|
相互依存;
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相互作用关系
|
内容决定形式
|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
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
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
形式与内容适合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
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事物的发展是形式与内容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
二者的矛盾运动,就是这样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发展过程。
|
掌握二者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
注意内容
|
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保持或改变形式。
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
|
不忽视
形式
|
不能忽视形式,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当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
我们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
7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不断提供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问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归宿。
|
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
理性认识
|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
辩证关系
|
区别
|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
统一
|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
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错误观点
|
经验论
|
都是主观主义的。
|
唯理论
|
9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关系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
区别
|
真理的绝对性
|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
|
真理的相对性
|
任何真理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
辩证统一
|
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
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
割裂绝对性和相对性两方面的统一的错误
|
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
|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
|
相对主义真理观
|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即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
10
、国家
起源
|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
特征
|
按地区划分居民;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
|
职能
|
政治职能;社会职能。
|
政治职能
|
对内职能
|
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
对外职能
|
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
|
社会职能
|
调整本阶级内部以及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本阶级和同盟者阶级的共同利益;
调整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保障各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组织领导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
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
辩
证关
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
|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
当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促进作用
|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阻碍作用
|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总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并前进的过程;
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
意义
|
是理论依据
|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
对革命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正确理解和运用该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现阶段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该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
1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促进作用。当经济基础是先进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反作用的性质不由自身决定,而由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
二者总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循环并前进的过程。
|
意
义
|
是理论依据
|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
对革命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
正确理解和运用该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对现在的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
正确理解和运用该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
|
|
|
13
、杰出人物
杰出人物
|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
杰出人物的作用
|
倡导和发起人的作用;
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开明政治家”的推动作用;
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作用。
|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
|
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杰出人物的作用受历史条件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此,必须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作阶级分析;
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但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
无产阶级领袖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
无产阶级领袖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
无产阶级领袖能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为之奋斗终生;
无产阶级领袖善于总结经验,集中其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战略,领导和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
14
、运用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挫折
社会进步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
|
社会进步有其内在根据,所以,社会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然而社会进步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经历许多曲折,出现许多复杂的情况。
|
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是不懂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社会主义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挫折,苏联覆灭、东欧巨变。有些人对社会主义丧失了信心,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发生了动摇。这其实是不懂得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能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主义。
|
我们认为应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挫折
|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实现的。每一种社会形态较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更发达、更进步,表现了历史前进运动的具体历程。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过程。
|
社会形态的更替会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顽固而持久的抵御和反抗,这是社会进步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
|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
二
、本课程知识比较选:
1
、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的几种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
|
错误内容
|
错误原因
|
备注
|
庸俗进化论
|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
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
激变论
|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
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
循环论
|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
直线论
|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笔直的。
|
机械决定论
|
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
|
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
属于形而上学。
|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
一切现象都是纯粹偶然的。
|
属于唯心主义。
|
2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比较
比较
|
概念
|
构成
|
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地理环境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
不起决定作用。
|
人口因素
|
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分布、迁移、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
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发展、迁移、分布、变动等。
|
生产方式
|
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
生产力、生产关系。
|
起决定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