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首批10部优秀成果简介
《20世纪的历史巨变》这一研究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百年来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分为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百年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四个部分,对20世纪历史变化作了全景式的系统研究。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资料丰富、论述全面、见解深刻,是多学科交叉创新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内第一部对20世纪人类历史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的学术专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负责人:首都师范大学齐世荣教授、中国社科院廖学盛研究员)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这一研究成果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放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框架、发展思路和实践形式。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论》这一研究成果系统考察了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渊源、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重点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初级阶段变革的方法论、初级阶段理论制度变迁的历史前提、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等。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历史,侧重当代,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负责人:安徽大学许俊达教授)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在详细述评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深入讨论了原计划体制国家经济转轨如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具体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转轨的影响方式,并以中国、东欧和俄罗斯为考察对象,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互动方式,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政策选择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是中国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互动问题所进行的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丰富了经济全球化理论和转轨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项目负责人:辽宁大学程伟教授)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上、下卷)》 这一研究成果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完整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揭示了中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规律,评析了各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利弊,阐述了不同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士习民风的影响,并探讨了人才选拔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华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拓宽了中国政治制度史和教育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对于构建中国的人才史学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建立现代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具有较高的历史借鉴价值。(项目负责人:安徽师范大学房列曙教授)
《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四卷)》这一研究成果从“人类一切宗教(包括中国宗教)都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把中国宗教和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上每一历史阶段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刻阐述了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揭示了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互动的历史轨迹和运行规律。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的立论是建立在深厚学科理论基础上的,对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总体关系的把握全面准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项目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吕大吉研究员)
《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这一研究成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海外华侨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在华侨与近代改良运动、华侨与辛亥革命、华侨与反帝斗争、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并高度评价了自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华侨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是目前中国大陆第一部专门研究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关系的学术专著,对于激励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巩固的爱国统一战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负责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任贵祥编审)
《周易经传研究》 这一研究成果由上下两编共15个专题组成,上编7个专题重点讨论了《周易》古经,下编8个专题主要围绕《易传》展开。这15个专题都是《周易》经传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近代以来《周易》经传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目前研究的前沿问题。对于每一个专题,作者都先考究源流,再分析研究现状,后阐述研究心得,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哲学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考究细致、新见迭出,取得了当代《周易》经传研究的新突破,“其史学部分可以作为后学涉足易学的入门指南,其实证方法可以作为后学治学的基本范例,其观点创新可以激起学术讨论”。(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杨庆中教授)
《中国墨学通史(上、下卷)》这一研究成果在搜集和整理大量原始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墨家与墨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作了系统梳理,对墨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与流变过程作了详细考证,对近百年来的《墨子》整理与墨学研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勾画出了墨学流传和影响的历史轨迹,探讨了墨学的流传规律,并预测了今后墨学研究的基本走向。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把“学案式”研究和“通论式”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使墨学发展和墨学研究的过程从复杂纷乱的“学术纠葛”中清晰地展现出来,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墨学史的专著。(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郑杰文教授)
《归纳逻辑百年历程》这一研究成果明确区分了与归纳法研究相关的三类问题即逻辑问题、数学问题和哲学问题,科学界定了归纳逻辑的定义和归纳逻辑史的研究范围,概括了归纳逻辑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工具,将近百年归纳逻辑发展史划分为古典归纳逻辑的终结阶段、古典归纳逻辑向现代归纳逻辑的过渡阶段和现代归纳逻辑进一步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并对有代表性的归纳逻辑理论作了详细评述。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首开国内归纳逻辑发展史研究之先河,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论述现代归纳逻辑产生和发展历史的专著,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对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作用。(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邓生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