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把互怨变成探讨
当孩子出现不良倾向的时候,最容易引起夫妻间的互相埋怨。父亲说:“这就是你平时溺爱的好结果”,而母亲则反唇相讥:“你倒好,平时一点不管孩子,出了问题,就知道一顿臭揍”,结果孩子问题一点没解决,反而引起家庭的不和,这样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时是父辈和祖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发生分歧。听说有一位父亲想严厉地管教犯了错误的孩子,没想到惹恼了爷爷,他竟然把菜刀摔在桌子上说:“你要想动我孙子一下,就先把我砍了!”……
本来,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曲折,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最需要的是大家冷静下来,首先弄清事实,然后分析原因,找出有力的解决办法,尽快分工去做。可是,现在变成了互相埋怨,甚至动起了刀枪,十分遗憾地向反方向越走越远。
不过,这种现象恰好能够生动地说明,孩子在这个家庭中为什么没有管教好。
“鸡多不下蛋”,“人多盖塌了房”,其实真正原因并不在“多”,而是因为这个“多”是处在无序状态。
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序状态就是教育孩子上看法不一样,做法不一样。那么怎样把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呢?回答只有一个──统一思想,统一步调。
在家庭中统一思想有利条件很多,主要是大家的目的高度一致,那就是大家都爱孩子。在这个有利的基础上如何统一呢?谁岁数大就听谁的?不成;少数服从多数?也不成,因为有时真理在少数人手里。看来只能认真学习,互相启发,通过实践,找到规律,走探索真理的道路,也就是走把互怨变成探讨的道路。
有个孩子由于爷爷、奶奶长期的溺爱,暑假把心玩散了,生活没有规律,开学后,竟然坚决不进教室。这时全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坐下来讨论,孩子的父母为此甚至请假十几天。最后大家统一了看法,不仅孩子顺利地上了学,家庭教育也开始走上了更高的层面。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材料很多,有专著,也有专门的报刊。平时可以有计划地连续学习一些,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比如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的零花钱应该如何给?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些专题资料来学习。
通过学习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意见,这时就需要注意必须“一致对外”。也就是说,有的人可以保留意见,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行动上,在孩子目前,必须保持一致。实践一段时间以后,通过效果就可以证明哪一种意见是对的。
可以设想,全家人通过学习,把互怨变成探讨,天长日久,不但家庭教育的难题可以得到解决,而且每个人的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到那时,我们有理由希望这些家长能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和更多的家长朋友交流。
我对于家庭教育中所谓“严父慈母”的角色扮演不太赞成。我认为父亲和母亲合作,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每每在家长会上,看到满场端坐的都是“娘子军”,只有寥寥几个“党代表”,我就感到中国的家庭教育这样搞下去,问题少不了。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的确应该郑重提出来进行讨论。但是我以为,这种讨论不应局限于用旧眼光对现状的剖析,更应以新观念放眼于未来。
是传统文化在为父亲画像
男性和女性从生理构造就不一样,沟通左右脑的胼胝体的体积,女性就大大超过男性。他们做了父母,当然各有特色。但是,现在人们眼中的父母亲形象,许多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特点,而是传统文化为他们涂抹的颜色。什么严父慈母,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女子娘小媳妇,往往渗透着刺鼻的宗法人伦的腐朽气味,充满着浓重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情调,把本来意义上的阳刚之气,阴柔之美,弄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丈夫当然要处处显示他的权威,孩子分数不及格——大打出手;考试得双百──重金犒赏。教育孩子属于婆婆妈妈的事情──当然是婆娘出面。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必然是父亲替孩子去报仇,阳刚之气嘛!家庭出现了不同意见──自然是父亲说了算,男子汉大丈夫嘛!……
最需要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素质
上面着重列举了所谓严父的阴暗面,而人们期待的充满真正阳刚之气的行为为什么“千呼万唤不出来”呢?关键是需要提高素质,尤其是最需要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素质。如果不提高素质,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的特色,由于它是低层次的,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都将无济于事。
目前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首先不是那些具有性别特点的素质,而是男女都需要的高素质。比如独立人格,进取心,创新精神,能够说这是父亲的特色还是母亲的特色?历史赋予的责任感,现代的思维方式,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能够说父亲需要母亲就不需要吗?
所以说,我们呼唤父亲关注家庭教育,首先是呼唤的是一个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是在这个基础上将出现既严格又慈蔼的新型父亲。
父亲和母亲合作,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所受到的最深入人心的成功教育,应该说都是来自一个合力,即父母双方合作的整体效应,而不是一个过分能干的主角和一个糟糕的配角所能给予的。
在这个整体效应中,首先是父亲和母亲共同营造的家庭和谐气氛。焦躁、粗暴的父亲,能为了妻子和孩子的愉快,使自己变得温柔、耐心起来;胆小孺弱的母亲,是为了丈夫和孩子的幸福,使自己变得刚强、勇敢起来。一方遇到烦恼的事情,却能为全家的快乐气氛,而不任意宣泄;另一方发现别人的悲痛,自己就小心翼翼地用幽默来帮对方排解。
在家庭生活里,一抬手一投足,一蹙眉,一转睛的细微动作中,孩子所体验到的不仅是甜蜜的天伦之乐,更重要的是为他人幸福而心甘情愿付出的奉献精神。
其次是双方取长补短形成的最佳合力。在家庭中,父母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因人而异。擅长形象思维的一方,可以使孩子经常受到艺术的熏陶;长于逻辑思维的一方,可以使孩子不断得到严密推理的引导。当孩子陷在失败的痛苦情绪中,情感细腻的一方,立即成为教育孩子的主角,在孩子举棋不定犹豫万分时,性格果断的一方,当仁不让去为孩子导航。
在父母的家庭合作中,孩子亲眼看到,只有积极的合作,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也将逐渐学会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与更多的人如何合作。
三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巧妙配合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种配合无法绝对分工,更不能事先规定,完全是靠着夫妻间心灵深处的理解而达到的默契。有一对夫妇发现他们的孩子在父母下班回来时没有任何表示,不懂得体贴父母。但他们并不是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有意地在一方下班时,另一方大声地热情问候,主动接过提包,拿出拖鞋,倒上一杯热茶……
这种出于爱子之心演出的艺术小品,使孩子深受感动,情感和行为马上就有了变化。父母亲密配合进行教育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不止是大大超出单方教育的作用,更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教育的内容,例如,从小学会如何和异性相处,长大如何理解真正的爱情,将来如何成为优秀的家长,更是孩子在别处所学不到的。
所以我以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宜用旧眼光过分强去调扮演严父,而应该着眼于现代的需要,和母亲配合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将是一个具有高素质,善于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特点的角色。
10.把片面变成全面
马加爵事件使很多人感到震惊:一个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怎么会成为疯狂的杀人犯?贫穷朴实的农民家庭里诞生的孩子,怎么会残忍地连续杀害了四个同窗好友?
如果我们能真正深入到大中小学生当中去,又会感到事件的出现并不奇怪,因为这类恶性事件虽然是凤毛鳞爪,但是一些性质类似,只不过处在萌芽状态的现象并不罕见。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有的一入学就成了“小霸王”,把全班同学几乎都打遍了;一个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没有朋友,由于感到“孤独”自己竟然提出“调校”;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因为长期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居然喊出“我恨不得把你们一个个都杀掉!”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话。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学生,有些学习并不差,有的甚至成绩还很优秀。经过调查,发现这类学生不夸张地说,他们的确就是“重智轻德”教育思想的产物。
例如那个感到“孤独”自己提出“调校”的三年级小学生,他的家长显然十分重视孩子的智育,孩子两岁就把一年级课本的生字都学了,5岁就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后来家长也发现了“孩子怎么这样冷漠?”认为是家长忽略了对孩子“人际交往”的教育,这至少是初步意识到“重智轻德”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
当然,智育是应该重视的,但是不应该导致轻视德育和体育。正像老百姓总结出来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正确的态度是必须三育并重,把片面的教育变成全面的教育。
片面重视智育,“重智轻德”的思想为什么十分顽固?明明有许多失败的先例,但是为什么仍然有人重蹈覆辙?
很多人是来源于一个错误的观念:上学就是学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表面地理解“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能直接变成力量吗?什么样的知识都能变成正面的力量吗?实际上知识要看掌握在什么样人的手里,不同人能使知识发挥不同的作用。因为人的本质和动物不同,人有动机、情感、理想、期望、价值追求。人为了使自己生活的有意义而去探求知识。“离开了对生活根本意义的探寻,去学习和使用知识时,知识往往就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
一个好司机很清楚:汽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都应该重视,发动机再好,如果方向盘经常出问题,汽车能够正常行驶吗?那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发动机”如何提速上的家长,赶紧关注一下孩子的“方向盘”吧!不要等到――――――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家长为什么一切为了孩子,还不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一生。但是什么是幸福的一生呢?如果家长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在教育孩子上,就有可能“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11.近视变成远望
教育是关于未来的事业。家庭教育最关注的是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任何一个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绘制一幅美丽的蓝图,但是结果却有天渊之别。虽然人和动物不同,人能够想象未来,但是这种超前预设的能力,并不一定必然带来喜剧效果。有人预见自己能成仙成佛,就去投河上吊,白白丢了性命;赌徒预见自己能大发横财,就把家财妻小都下了赌注,结果输了个精光。这里的悲剧是两个问题造成的:一是预定的目标对不对?二是达到预定目标的方法对不对?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也有这两个问题。如果说预定目标是让孩子一生幸福快乐,这当然没有错,问题是什么叫幸福、快乐?方法是帮助孩子达到预定目标,这也没有错,问题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目前不少家长在这方面的问题集中起来叫做“近视症”。至少有这样三种表现:
只见眼前的享受,不顾今后的生存
有个家长曾经得意地向孩子宣布:“小子,老爸给你存的钱,你一辈子都花不完”。于是这位“幸运”小子开始过起了无忧无虑,吃喝玩乐的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老爸突然破产,变得身无分文。这时再想教育这个孩子学会生存,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这样糊涂的家长虽然是极少数,但是只关心孩子眼前的享受,不顾他今后的生存能力的家长却大有人在。已经上学的孩子,饭由家长喂,屁股由家长搽,牙膏要家长挤在牙刷上,经常带孩子去“麦当劳”大吃大喝,家长在一旁得意地欣赏……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忘记了任何一个人首先要学会生存,才谈得到发展。
只见眼前的分数,不顾今后的成人
有的家长热衷于单纯地抓分数,整天考虑的是考试怎样多拿分,以为这样就能有好学校上,将来有挣大钱的好职务干。他们没想到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个“十名现象”,即在小学考试前三名的学生,到了大学或工作岗位,很少有优秀者。反倒是那些10名左右的学生,出现了一些佼佼者。追求分数的结果不但把孩子追成“高分低能”的呆子,尤其是忽视了早期人格的培养,使他的人生缺少动力,找不到方向。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看不到只有很好的做人,才能很好的做事,结果害了孩子。
只见暂时的社会现状,不见发展的今后世界
还有的家长,缺少正确的历史感,只看到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育不成熟,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混乱等暂时现状,就动摇了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相信“有钱就有了一切”,“人都是自私的”等错误观点。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把市场经济的观念引入家庭,生怕孩子“太善良了自己吃亏”,就引导孩子走向不关心人类命运,心中只有自己的狭隘人生之路。这些家长的“近视症”就是被现状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人类的本质是懂得合作的共同主体,只有具有高尚人格,善于与人合作的人,才能在未来的社会里大有作为。
12、把失望变成期望;
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失望,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快就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对自己也变得没有信心。这些家长真应该好好学习下面介绍的两位伟大的母亲:
世界上有两位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一位是爱迪生,另一位是爱因斯坦。
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项目,竟然高达1628项,这真是个惊人的数目。一般的人如果一生能有一两项发明,也是很不容易,足以令人骄傲的了。
爱迪生的发明,虽然这么多,但是,每一件都是不容易的。最典型的要算是电灯的发明了。电灯发明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出在电灯丝上。电灯丝应该是通电后,既要能发出明亮的光芒,还要能耐烧很长的时间。但在试验的过程中,许多的材料都不合格。不是不够亮,就是不耐烧。
爱迪生不怕困难,一个不成,再试验另一种。金属的不成,再换木材的,木材的不成,再换陶瓷的,甚至连竹子都试验过。
谁能想到,爱迪生前后共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最后才成功的。
爱因斯坦,人称他是20世纪的牛顿。他的相对论,的确是了不起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理论成果,当代的宇宙航行也许还要推迟若干年。
这两位同样伟大的科学家,还有一个十分相同的童年——一个不幸的童年。
爱迪生在小学时,是个异常聪明,但始终被人看不起的孩子,他对许多事物都好奇。例如,他看到母鸡能从圆圆的鸡蛋孵出小鸡,就找来许多鸡蛋,亲自学着孵小鸡。别人都以为他是疯子;他看到气球能在充满气之后飞到天上,于是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来吃。不幸的是,吃了他给的发酵粉的同学,都肚子疼痛得在地上打滚。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高声喊道: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
爱因斯坦小时侯,也是被人看不起的学生。他常常提出一些怪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也以为他是个傻子。
当爱因斯坦要毕业时,他的父亲找到校长,不好意思地问到:我的孩子,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会有点出息呢?让人没想到的是,校长竟然冷酷地回答道: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一样都是没有出息。
这两个不幸的孩子,有幸的是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两个都有一个始终对她的孩子抱有热切期望的母亲。
当小学校长将爱迪生开除之后,爱迪生的母亲气愤地说: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
于是,爱迪生的母亲将孩子接回家,亲自给他上课,后来又鼓励他搞试验。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进行试验时,不慎燃起了大火,仪器全部烧毁,但是他的母亲毫不后悔,继续支持他搞试验。
爱因斯坦小时侯,有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欢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独爱因斯坦一人默默地坐在湖边,凝视着湖面。
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爱因斯坦的母亲身旁,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讲: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那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更看到了两位伟大的母亲。如果没有这两位伟大的母亲,没有这两位母亲对他们的孩子的坚定期望,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能有今天的伟大成就吗?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热切的期望,坚定的信心和无私的帮助,将是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
让我们每一位家长,在任何时侯,都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尤其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侯。
十二个变化写完了,但是应该变的不止于此。总之,世界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发展在变化,家庭教育要想成功,就应该不断地根据时代的需要而自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