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中,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不仅仅是大学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制度之间的竞争。能够保持制度多元的国家,教育大多比较发达。
以我们津津乐道的美国高等教育为例,那不仅是哈佛耶鲁的竞争,而且是州立大学、私立大学和赢利大学三种体制之间的竞争。州立大学依靠纳税人的钱,是我们所谓的公立大学,学费非常便宜,有福利的性质;私立大学则是非赢利机构,免缴税金,但也不能像产业一样追求利润,所有的捐助和学费收入,必须重新花到教育上。这两种体制,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但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体制,那就是赢利大学,把大学办成上市公司。新东方所走的,就是这一道路。
表面上看,把教育机构办成上市公司,追求利润,似乎不太雅观。然而,像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等,对这种赢利大学大为赞誉,甚至觉得这种制度比非赢利的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都优越。因为教育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靠物美价廉的产品击败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肯定是让消费者最满意的企业。对他这种极端市场主义的观点,我当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他确实用市场规则解释了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至少有和其他制度并存的理由。
公立大学为纳税人提供了基本的教育服务,责任重大。但是,公立大学因为有纳税人养着,并不太尊重市场要求,花钱缺乏效率,而真需要花大钱请明星教授时,又限于种种僵化的制度而无法出手。所以,美国最好的大学基本都是私立的。但是,私立大学也未必尊重市场。比如哈佛耶鲁,并不靠学费过日子,而是靠捐助。当然,捐助大多是建立在自己的学生日后成功、回馈母校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优异的、成功的人才出来,为学生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不过,这种回报周期毕竟太长,无法及时约束学校的行为。许多一流大学往往过于注重研究,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有时挥金如土,但对教学却轻视了。
高等教育当然不能完全围着市场转,超越市场是大学的一个功能。但是,如果完全不管市场,缺乏财政纪律,久而久之则会腐化。特别是非精英大学,毕业生的捐款比例很低,无法像常青藤那样靠捐助基金经营。赢利性大学,对此正好是个良性的补充。比如,赢利性大学针对学生非常近期的需要,设置非常实用的专业,如护士学等等,而且学费紧紧卡住学生的承受能力,甚至提出教室必须设在距离学生停车的地方五分钟的步行距离之内的目标,就像麦当劳给顾客提供坐在驾驶座位上就能买饭的服务一样。这样短平快的方式,使赢利大学在美国象连锁店一样迅速蔓延。有的传统大学的管理人员说,只要看见一所赢利大学的分部设在我们门口,我们马上就有了危机感,必须优化我们的结构,否则就有生存问题。可见,赢利大学的出现也提高了其他体制中的大学的水平。
新东方给人们提供短平快的服务,弥补了传统大学教育的不足。最近二三十年出国留学的人都知道,普通大学的英语教育,不仅不足以为出国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甚至无法帮助人们通过留学考试。这也不能全怪这些大学,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为了出国留学设置的。出国潮仅仅是最近三十年的事情。这一事例也恰恰证明,赢利性的教育机构,对市场反应最快,也最有效。最近又看报道说,新东方开始为一些跨国公司的职工提供培训,则是又一例证。国外一些大咨询机构和媒体都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太陈旧,无法在全球化时代为跨国公司培养合格的白领。结果,中国虽然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却大学毕业就业难,存在着严重的白领短缺现象。一些大公司因为招不到合格的人,年薪几十万的白领位置只好空着,影响了公司的扩张。这种白领危机,很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升级的瓶颈。而新东方则率先开始突破这样的瓶颈,这可能比当年的留学考试培训更有意义。
我相信,现在新东方仅仅是起步,日后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而不断升级。这种升级,恐怕必须从单纯提供外语、出国服务、外企培训等“外向型”教育走向内外开花的道路。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无法有效地为国外培养人才,而是对国内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在职教育等方面,新东方可以大大补充现有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我提出三个面向,供新东方的发展参考。
第一是研究生院的教育。中国把一切硕士学位的教育都称为研究生教育,美国则大体把文科理科理论性专业本科后的教育称为研究生教育,属于graduate school;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等,都属于高级的职业教育,是professional schools。即使当小学教师,本科毕业后也经常需要接受职业性教育才能上岗。这种高级职业性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是新东方长远追求的一个目标。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在专业训练上的价值越来越低,他们需要毕业后进行对口的培训才能上岗。这种培训体系,渐渐可以发展成中国的高级职业学校。第二是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着白领化的挑战。产业结构的转型,把许多职工从传统的制造业中淘汰,需要重新培训才能进入新兴的服务业,成为有竞争力的劳动大军。美国社会目前就正在应付这样的问题,其办法是通过社区学院来培训职工。而中国由于大学竞相升级,两年制的中专、大专出现结构性的不足,很难承担这样的使命。这就给新东方在这一领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第三是技术培训。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也把怎么将几亿农民在短期内教育成现代化企业的工人和城市服务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这种教育,如果在现有的大学体制中进行,则成本太高、周期太长、课程太陈旧。我们很难指望传统的大学在这个领域能有太大作为,要看新东方的表现。这也是我对新东方寄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