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科技的发展与各国间交往的日益密切使口译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获得奥运会、世博会举办权等也要求有大量合格口译员的出现。近年来,我们欣喜的看到口译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在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但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前的口译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学生期望值最高,最希望从中学到大量实用型知识的课程,实际情况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纷纷抱怨所得甚少,与目标值相差太远。下文中笔者将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
一、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学定位不明。
这里所说的教学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本身的定位;二是对于课程受众,即学生的定位。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口译课,但对于口译课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和实现的目标却并非都有清晰定位。个别院校只是盲目跟风,对于本课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是从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出发编写教学大纲及采用教材,而是简单照搬其他院校。
2、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刘和平教授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几所重点外语高等院校的法语口译教学进行了考察,他将当时的口译教学归纳成四大类:一是完全停留在口语教学层面,口语训练后将其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外语或母语;二是作为语言教学训练的补充手段通过逐句“翻译”达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三是笔译的口语化,即把事先准备好的文字拿到课堂上进行口头翻译;四是“背诵”,即事先准备上课要翻译的内容,学生在课前几乎可以记忆和背诵所有内容,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记忆背诵比赛。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刘教授所作的虽然是十几年前对于法语口译教学的调查,但在当前高校的英语口译教学中,上面所列举的方式仍然被广泛采用。
3、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的语言能力考虑,口译课程往往设置在大三或者大四,这是合理的。但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和需要大量实践的课程,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口译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34个课时。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大多数教师都感到力有不逮,最终只能浮光掠影式的做一些讲解。其次,在教师配置上也存在误区。个别学校以为口译与笔译一样,都是翻译,因此请没有任何口译经验的笔译教师身兼二职,结果直接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再次,因为教学资源紧张,学生往往30-40个人组成一个班上课,违背了口译需小班教学的原则;且多媒体支持程度不够。
二、解决方法与途径
根据上文指出的几点问题成因,现提出解决方案如下:
1、 根据学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并采用合适的教材。
桔生江南则为桔,桔生江北则为枳。同样的教纲,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师资,在某地可能大获成功,易地而处则很有可能铩羽而归。学生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教学工作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具体的说就是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经验。作为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总体水平,并由此制订科学的教学大纲,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定性,由此决定是以商务口译为主,以会议口译为主,以陪同口译为主或兼收并包,涵盖主要方向,平均用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材选择上也应下一番功夫。当前市场上关于口译的教材几达百种,而且每年还有大量的新教材继续涌入,其中鱼龙混杂,有用心之作,也有草就之作。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挑选;另外,在选定教材后,还是应该从实际出发,有所舍弃有所保留,没有必要毫无遴选的采用所有内容,而应在必要时自编教材进行补充与扩展以达到最佳授课效果。如果学生普遍程度不高,则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胆以自编教材为主,其他教材为辅。
2、口译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也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双语转换技能为出发点,而不是单纯的纠正学生语言方面的错误。
在教学方法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首先,要引入口译准备课程。所谓口译准备课程,是指与口译相关的,学生在进行正式口译学习前所需掌握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演讲技巧的训练(包括语音语调、台风台貌、与观众的交流等)、口译的礼仪、职业操守等。先期学习这些课程会对学生很快进入口译的角色起到帮助作用。其次,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专题与技能技巧的结合,不能两张皮。现行的大部分教材都以专题为编写出发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某一话题或某一领域,但与此同时,理论技巧的讲述也势必变得较为分散和凌乱;而另外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出发点编写的教材则在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同时带来了另一个弊端,单纯的理论或者技能技巧讲解略显枯燥,学生不易于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将专题练习与技能讲解有机结合,不同时期侧重不同。在口译课程的初期,可结合实例偏重于技巧技能讲解,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和技能后,则可以引入精心设计的某一专题,将所学理论技能付诸实施,从而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积极诱导,以鼓励为主。
再次,在教学中要综合种种方法增强拟真性,如模拟谈判、模拟陪同参观某一景点等,必须竭尽全力营造一种现场感,为学生日后进入社会真正口译打下基础。
最后,除了任课教师授课之外,还应创造条件多请外界专家学者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的口译者前来讲座。
关于教学的策略与技巧拟另专文讨论,此不赘述。
3、有条件的学校一定要实施小班教学,学生数以每班15-20人为宜,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相对充裕的锻炼机会,教师也能对个人提供比较充分的指导。教学地点可灵活多变,需要通过多媒体放映视听素材或记录学生练习过程时可在语音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授课,需要进行班级模拟练习时则可选择普通教室甚至其他场所授课。对于本课程的重视程度必须提高,要避免为开课而开课,走形式、走过场的情况,口译课程以上两个学期为宜,每学期课时不应少于40节,只有保证时间,才能保证质量,实践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教师本身也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了解口译的每一环节,必须具备预测口译困难的能力,而且有能力提出有效的方法或策略加以解决(或者,最起码有能力示范应如何进行口译)。甚至,对某些已得到证实的研究,应进一步提示条理化的口译原则或通则,并在教学中加以证实并广泛应用”杨承淑教授的这段话对教师的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不难看出,一位口译教师本人必须是一位优秀(至少合格)的译员并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虽然同属翻译,确实具有不少共通并且可相互借鉴之处,口译与笔译毕竟存在诸多差别,一位合格的口译未必可以成为一位合格的笔译,反之亦然。因此,请一位经验匮乏的笔译教师或者其他课程教师来教授口译几乎等同于问道于盲,首先,学生不能信服,其次,所教内容也必定局限于单纯的理论而缺乏实践的支撑。理想的状况是,担当口译课程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能不间断的进行口译实践,然后把从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引入课堂。
结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逐步完善的过程。口译教学亦是如此。我们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与宽慰;但与此同时,只有正视当前口译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再根据其不同特点与要求分别应对,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上一个台阶,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口译人才,为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信息: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 陈优扬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