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师范学院外语系 杨鹏
摘要:在人类的言语交流的过程中,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过程。翻译作为两种语言的交换过程也同样拥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对翻译的心理过程的探索,了解翻译信息加工过程,然后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加以重视,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翻译心理过程; 翻译教学
引言
什么是翻译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翻译研究者都努力寻找着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英国学者罗杰.贝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多义词,他认为“翻译一词有三个含义:是(1)翻译过程 (2) 是翻译结果(3) 是指既包括翻译结果又包括翻译过程的抽象概念。”[1](P13) 翻译的不同含义导致翻译研究的不同侧重点。把翻译研究的重点放在译者心理过程分析,有助我们了解翻译技能的形成过程,达到提高翻译教学效果。
I 翻译的言语转换过程
翻译的过程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往往被分解为对始发语文本(source language text)的阅读,并通过译者的理解,将原文的内容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将其表达出来。根据这种观点,翻译在表面上看来只是把文本用一种文字来表达另一种文字来体现,是一种从文字到文字的过程。一般的翻译教学也就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对原语文本的理解能力,如何用更地道的目标语来表述原文的本意,或者刻意追求从始发语到目标语的字面上的对等。于是翻译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犯死译、错译的毛病。这些对翻译的过程的理解只是发现了翻译的表面过程而已并未对翻译的过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对翻译的过程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所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当中关于“句法描写”(Syntactic Description)的说法为翻译过程的进一步向深层的探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学派的观点认为句子的意义(包括声音)必须通过句法来沟通,而句法描写则分为两方面:一个方面称为表面结构(surface structure)即句子的外部形式,另一方面称为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句子的内部形式。“根据乔姆斯基原先的提出的理论:句子的深层结构不等于表面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是人类在说话之前存在于头脑之中的连贯意念,它是抽象的,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也就是人的思维形式,即‘句子的内部形式’。深层结构是具有语义价值的语法关系,人类在通过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并不是用深层结构的句子,而必须将句子的内部形式用外部形式体现出来,即发出声音(或用文字记录声音),这样人们才获得可感知的用语言表达的信息。”[2](P3) 句子的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句子的表面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同样的信息或思维可以通过不同的表面结构来体现。翻译的过程就是将以始发语的表面结构来体现的深层结构中存在的思维转换为以目标语的表面结构来体现的信息的过程。现代语言学所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揭示了翻译是一种从句子的表面结构出发进入句子的深层结构,而后从深层结构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表面结构的过程。是先由表及里,在由里及表的一种过程。这决定了翻译的教学不能单一地强调字面上的对等。跨越句子的深层结构,而直接从表面结构出发到另一种语言的表面结构的翻译概念是错误的。
以上讲到的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所经历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学派语言学者认为人的思维形式是“不可直接感知的”, [2](P3) 把翻译过程神秘化。然而翻译活动本身是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加工处理过程,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当作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来研究,就可以探索翻译的心理过程。然后把它运用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指导教学,将对教学的效果起到提高的作用。
II 翻译活动中的心理认知过程
认知心理学是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主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其研究的范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由于人脑与计算机在功能结构和信息处理过程上,确有许多类似之处,例如两者都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贮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人脑的信息加工原理。“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这种方法的引入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翻译研究的途径,其方法值得借鉴。”[3](P117) 对翻译过程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进行分析,将发现一些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的步骤和因素,并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对翻译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心理学家Newell 和Simon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说明。他们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信息加工系统都以符号结构来标志其输入和输出。记忆可以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4](P3)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与一般的信息加工过程相比有其特殊性。把人当成符号系统是不够的。根据心理学家Norman的意见人类还具有调节系统(regulatory system)它与认知系统相互作用,以作出对环境的解释和维持内稳定的行为。“关于人脑的信息的加工方式,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即认为信息加工方式是系列或串列的,前一个阶段的加工完成以后,接着是下一个阶段的加工……人的信息加工在整体上是以系列加工方式进行的,但也包括平行加工,实际上则是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的混合。”[4](P27) 认知心理学者把信息加工过程加以总结,用以下图形体现出来。
翻译的过程也可以用流程图加以分析,具体表达如下:
如图所示,译者处在翻译过程中的中枢,因此对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分析也就围绕着译者的心理活动而展开。“译者处于翻译过程的中心,译者是关键,是中心。以往有不少人对译者及其译著特点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关注的多是外部因素(例如译作的特点、风格、译者的文化背景等)”[6](P F27),而翻译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则是关注译者的思维活动过程。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翻译心理过程的可分为译者的言语的理解、形成表征和双语的转换等三阶段。第一步,即译者对原文言语的理解,这可以视为原文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言语的理解的过程,从生成语法角度,可看作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言语的理解的信息加工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信息感知阶段、短期记忆加工,长期记忆储存。加工的分别采用由下到上、由上到下,以及双向互动等三种模式。由下到上的加工方向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信息从感知阶段开始向上流动到长期记忆阶段,第二指的是言语信息从语音层次加工开始,到词汇,再到句法和语义的加工,由低到高相继进行。与之相对的是由上到下模式。而双向互动模型是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可以重叠,信息互相沟通。”(Rodger.T.Bell,2001:231-235)由此可见,翻译过程的信息加工是多种方向的相互作用模型的加工方式。而且人的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智慧性,言语理解也是如此。人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常应用各种策略,包括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句法策略等来加工信息。言语理解以正确的言语知觉为基础,再进行更高水平的句法和意义的加工,这是一个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包括形成期望或假设,进行推理,利用上下文等,这一切都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语法和语义的知识和策略。译者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能够将获得的新信息存入长期记忆之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这是翻译过程中的必须因素。通过以下篇章来分析翻译信息加工过程。
By the time the American colonists took up arms against Great Britain in order to secure their independence, the institution of Black slavery was deeply entrenched. But the contradiction inherent in this situation was, for many, source of constant embarrassment. “It always appeared of a most iniquitous scheme to me,” Abigail Adams wrote her husband in 1774, “to fight ourselves for what we are daily robbing and plundering from those who have as good a right to freedom as we have.”
Many Americans besides Abigail Adams were struck by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ir stand during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nd they were not averse to making moves to emancipate the slaves. Quakers and other religious groups organized antislavery societies, while numerous individuals manumitted their slaves. In fact, within several years of the end of War of Independence, most of the Eastern states had made provisions for the gradual emancipation of slaves.[7](P220)
在以上的例子中信息加工的模型如果按照由下而上的加工方式来进行的话,对该篇章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在文中加粗的部分的词汇,如果不运用译者长期记忆的知识结构中的英美国家概况知识,按照相互作用模型的加工方式来进行理解的话,American colonists、Great Britain、Quakers、Eastern states等词汇所携带的超语言的信息就无法得理解。又如在文中的斜体字的部分,如果不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和推理以及阅读的经验就无法了解文中所提及的人物(many Americans 、 Abigail Adams)对待奴隶制的立场,那就不可能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这个例子说明了译者在平时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放眼世界,涉猎尽可能多的百科知识。
翻译心理过程的第二步是在译者的头脑中形成表征。“心理表征是在我们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表征的形式包括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8](P31) 这一步骤具体发生在从始发语的表面结构出发并到达其深层结构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已有的知识不仅要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起到策略上的作用,而且要在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体现。仍旧以上面的篇章为例,阅读激活了译者记忆中的有关美国的殖民地奴隶制,黑奴贸易,废奴运动等历史的常识和长期记忆中相关词汇链,通过心理加工机制的作用, 形成各种形式的表征, 包括图象和情景。在读完全文并正确理解后,就能在大脑的记忆中形成完整的表征。应该强调的是平时积累在译者长期记忆的词汇、背景知识、经验、经历等方面的因素对于表征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翻译心理过程的第三步是双语的转换。心理学上把双语者分成两类:合成双语者(compound bilingual)和并列双语者(co-ordinate bilingual)。合成双语者是指那些在相同的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而并列双语者指的是在不同环境中学会两种语言的人。对与双语者通过两种不同语言所获得的信息的意义表征和贮存,根据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中模式,即共同存贮说和单独存贮说。具体差别,如下图所示。
共同存贮说的观点认为,双语者从两个通道获得的言语信息各有其进行的信息编码、句法和词汇分析以及信息输出组织的单独系统,两者彼此联系,可以互相转译,但两个通道的语言信息有共同的意义表征,并贮存于一个单一的语义记忆系统中。而单独存贮说的观点认为两个语言通道获得的信息各有进行加工和存贮的单独系统,不仅信息编码、语法分析等分开进行而且各有自己的语义表征和存贮,即存在两个语义记忆系统或记忆库,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翻译)是通过语义中介而实现的。
III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使翻译的信息加工过程更加清晰,而引起翻译教育者的关注。对比以往翻译课堂中的单一的语言和文化教学观点,使我们进一步的认识到信息加工和认知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认知心理学与翻译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也曾有学者进行探讨。“翻译认知结构在翻译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形成的良好的翻译认知结构是后继翻译学习和实践的核心条件。”[9](P63) 在此基础上对翻译的教学过程加以改革。而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语言信息的加工速度和水平。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共同表征的意识。因为共同存贮说的双语转译方式比单独存贮说的转译方式拥有在翻译的速度和品质的优点。如果按照单独存贮说的方式进行翻译的环节增多,速度变慢;往往会出现不地道的译本,而这恰恰是外语系学生之类的并列双语者经常犯的错误,在我们的翻译教学的实践中往往把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其实这是双语的转译方式在作怪。但是我们如果要改进翻译教学效果,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品质,就要参照共同存贮说的原理,改进翻译教学模式。在平时鼓励学生多接触各方面知识和提高双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养成把通过两种语言通道获得的信息及时地在大脑的记忆中整理,并以双语对照的形式,整合形成共同的意义表征,减少双语的转译环节,以提高翻译过程中转译的速度,从而达到改进翻译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书目
1.Rodger T.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第一版
3.颜林海. 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第33卷第3期
2006年5月
4.王 苏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一版
5.David Carrol.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third edition
6.王克非. 导读[A]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 沈炎.GRE阅读理解详析[M] 上海: 东方出版社, 1999第一版
8. 李荣宝.双语语义表征及其通达机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9. 向荣,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翻译教学新模式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 12卷第3期, 2006年5月
A Cognitive Review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ranslators
Yang Pe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Fujian Province Post Code 363000)
Abstract: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is not only a verbal exchange, but also a psychological process. Translation, as a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process. An exploration into this would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translators’ mind and improve translating skills.
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 杨鹏 (1974.10---) 籍贯:福建漳州 男,讲师, 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