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步匆匆,一转眼已经做了18年外事翻译了。借此研讨会召开之机,谈谈我在外事翻译尤其是口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 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在翻译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因此具有特殊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翻译则是人类进行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一名好的翻译,不仅应掌握好母语及译语这两种语言,还必须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和比较。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浪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由于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说话习惯,作为译员,就不能原样照搬,而应该译得合乎听众的习惯。译员要担当好桥梁的作用。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这些差异是口译译员在翻译当中尤其要注意的,如果翻译不当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有个关于翻译的笑话流传甚广,某外宾参加中国人的婚礼,称赞新娘漂亮,新郎自然谦虚一番,说:“哪里,哪里”。结果被翻译译成“Where? Where?”,贻笑大方。其实,此译员如果意识到中西习俗的差异,将其改译成 “Thank you”就可以了。
译员只有真正了解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区别与思维的差异,并作等值意义的转换,才能创作出最忠实、最自然、最贴切的译文。
下面我们看一些日常用语的中英文化差异以及译法:在以下这些例子中,翻译在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 问候 :
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吃了吗?”,如果译成 Have you had your meal? 外国人听了会很不理解: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饭没有?他首先的反应是"怎么,没吃过你会请我吃?"有时还可能对问话人产生反感,"怎么搞的,一见面就问我吃没吃,没吃又关你什么事?"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应将其译成一句英语中的问候语,如“ Good morning” “ Hello”等等 或按英美人习惯打招呼。如美国人打招呼时,经常说”Hello”, “Hi”,英国人见面时喜欢谈天气,如“Lovely weather,isn’t it?” 之类的话。
再比如:中方主人在机场迎接外宾时常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如果译员这样译,客人根据其英语思维习惯,会以为自己是不是满脸倦容,主人要表示关切。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
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在西方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因此,这句话就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 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 或You look wonderful.对较熟的朋友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2、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
Dear friends,
Ladies and gentlemen
3、介绍:
中国人做自我介绍喜欢说:“我姓孙,孙悟空的孙”或者 “我姓张,是弓长张,不是立早章”,而在翻译时这两句的后半句都可以省略不译。
另外,中国人在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爱人(妻子)时,如果用“ Lover” 一词,外国人听了一定很惊奇,因为 “Lover” 在英语中表示“情人”的意思,而汉语中的“爱人”对应的英语应该是 “Husband” 或 “Wife”
4 、客套语: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在很多场合,都会说些客套的或自谦的话,如果直译的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生硬,粗鲁,甚至会造成误解。译者在翻译时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得自然、得体、有礼,下面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为例: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 客人就会误以为你要的意见应该是“宝贵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中国人请客时常爱说"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 如果译为Sorry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在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会很奇怪,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 若用餐完毕,则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 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3 )、"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送别人礼物时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若全部照译,西方人会以为受到了轻慢,主人竟然拿不出好的东西送给自己。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 Hope you like it.
(4)“由于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这是我们常看到的出版物上作者谦虚的表达,若将自谦的话都译出来,就成了:“ Due to limitation of time and author’s capability,mistakes and errors are inevitable..”这样一来,外国人不但不会理解,而且还可能觉得很可笑:时间不够,为何要赶着出书?水平有限,还出什么书?错误在所难免,难道要让读者来承受损失吗?所以这样的翻译是万万不可的。合理的译法应是干脆将自谦的话语省去,简单译为:Any advice and criticism is warmly welcome about this book.
二、成语、典故的翻译:
现在的领导人,文学造诣是越来越高,经常在会见外宾时引经据典,这给当今的口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口译中,遇到成语、典故,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就是译语中可以找到与原语相对应的表达法,这时只要将其替代即可。如:
“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画蛇添足”:To paint the lilly
“破釜沉舟”: To burn your bridges behind you
“如履薄冰”: To walk on eggs
2、如果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法,或译者在口译过程中 一时找不到译语中对应的表达法时,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只要能表达出其主要意思即可。但若是语境中需要听众完全了解其字面意与蕴含意,就得解释一番了。比如:“卧薪尝胆”,一般可以译成 To undergo self-imposed hardships so as to strengthen one’s resolve to wipe out a national humiliation. 但在必要时,则可以简单讲一下这个典故。
三、一些政治性词汇及特定词汇的翻译: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由于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词汇体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只从字面翻译,还要做进一步的解释,否则可能使客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仅达不到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效果,且有可能适得其反。
1、如:福建的领导在阐述福建与台湾的紧密关系时,经常用“五缘”来形容。如果译者只是将“五缘”翻译成“Five bonds or Five links” 还不能完全让客人明白,这里,译者就有必要进一步阐述“五缘”即“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可译为“The close link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n five aspects, specifically, in geographical location, blood ties, cultural features, commercial exchanges and histori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2、再比如,“三个代表”“三讲”这些政治性词汇都是中国特色的词汇,译者在处理时,就不能只是译成“Three represents” 或者“ Three emphases” 而应该把 “三个代表”和“三讲”的具体内容解释一下。正确的译法应该是“Three represents theory (The Party must always repres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Three emphases education ( 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 or to stress the need to study, to be political-minded and to be honest and upright)
四、一些历史性人物的翻译
每一种语言中,都有不少只同使用该语言的人物密切相关的表达法。比如,汉语中有"盘古开天地"之说,其中"盘古"为中国传说中人物,该名字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幻象。只存在于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同样,作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经》也为西方所独有,而且《圣经》中的人物Cain(该隐)现已引申为"骨肉相残",为世人所接受,所有这些都已成为欧美人的文化遗产。对中国人来说,这些都是欧美文化的个性,与中国文化互不相融。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译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补充说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释清楚。比如,如果把"东施效颦"简单地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就没译出来。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读者理解。在口译中,译者必须用意译法先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翻译出来:“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然后可以解释一下东施、西施的故事。
五、中文中同一表述词汇在英文中的变化:
在英语中,重复用词是不太受欢迎的。单其昌先生也说:英译文中不要总用同一个词汇或短语,如果用得太多,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用词要多样化。
有时中文中的重复正是为了强调,然而这种强调照搬到英文中未必就有相同的效果。下一组译文就证明了英文里变换有时比重复更有说服力: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个"要"的多种译法就能让译文更为生动,避免让读者产生厌烦和排斥。汉译英时要非常注意,记住King's English中所言,如果一个重复使用的词不能vary,就只好被left out.
以上谈的都是在口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总之,作为口译人员,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该少说的时候就少说,以免给自己找麻烦,该多说的时候就多说,以免让外国朋友感到困惑。
那么外事翻译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呢?如何做好外事口译呢?我认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口译译员的临场发挥。但是扎实的语言基础才是关键。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的训练,才能在现场口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口译的最大特点是当场见效。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的。译员要善于在短促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反复转换。
无论是一次谈话,还是一次谈判或讲课,译员能否以清晰流畅的语言把交谈者的思想准确无误地转述过去,是谈话和谈判或讲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这里,我想就自己在口译实践中的一些具体作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翻译界的同行们进行交流。
一、 事前要有充分准备: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次翻译的好坏,与译者的案头准备是否充分息息相关。
接受口译任务后,一定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语言上、技术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对会谈要点、发布会口径、参观将会涉及的技术用语、专业术语及机构名称等都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首先要对翻译的内容有所了解。比如,你将谈判的项目是有关环保的,你就得了解有关环保的基本词汇,一些基本知识等。我们承担的口译,有时候是以讲课方式进行的技术交流。遇有这种情况,应对讲课人所要讲的课题,最好连听众的情况都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临场慌乱。要重视和外宾的第一次见面、安排日程等活动。这种活动一般不涉及很深的技术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也看作以后正式翻译的一种准备。首先,你可以通过这种初次见面了解并逐渐适应外宾的语音、语调。搞翻译的人都知道,外国人的语音、语调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就需要口译人员不仅能够听懂标准的外语,而且要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怪腔怪调、不规范的外语。再则,通过初步的接触,也能对谈判或讲课的内容有一些了解(在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案头准备的情况下,这种了解尤为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初步接触可以消除你临场的紧张感,为下一步正式场合的翻译做好心理准备。另外,还有一种准备方式,效果是很好的。这就是和讲话人共同准备,商定讲话纲要。这实际上等于先打了一个草稿。有这样一些场合可以这样做:谈判前了解到我方要提的问题;宴会或其它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预先拿到演讲人讲话稿或祝酒辞等。口译任务中最让人头疼的是讲话人事先准备了讲稿,照稿宣读,而译员对这份讲稿事前又毫无准备,这实际上是在用口译的方式做笔译的工作。真遇到这种情况,译员当然也不能回避,只能靠其平时的功力,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应付。
二、 翻译时要兼做编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译员在听清并理解了讲话人的话后,要能够判断出哪些是他真正要讲的话,哪些是没用的、重复罗嗦的废话,从而对其进行编辑处理。那么,这样做是否有悖于翻译的忠实原则呢?否。因为,口语自有口语的特点。讲话人在即席发言时,脑子里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但是具体表达和选词造句却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就是说,口语不可能像书面语那样严谨,其中必然有一些重复、罗嗦的废话。甚至有的讲话人本来就不善言辞,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完整的、不知所云的话。这种情况中国人有,外国人也有。这时,译员就要善于综合,要在不遗漏讲话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敢于删掉那些废话,使译出的话条理清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忠于讲话人的精神实质。否则一味追求逐字逐句的照译,反而会给人零乱、不忠的感觉。至于哪些话要译出,哪些话要删除,这要靠译员各方面的综合知识水平去判断。绝不能以编辑为由对讲话人的话大打折扣,伤筋动骨。这不仅仅是翻译水平问题,而且也是翻译的职业道德问题。翻译而兼编辑为的是更好地传达讲话人的精神实质,而不是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三、 翻译时要记要点
记要点,是记讲话人的内容而不是原讲话的句式和单词。学会做笔记,对每一个口译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点的记录,尤其是数字的记录,有助于帮助译员的记忆。这点,我相信在翻译培训中多数译员都经历过培训。
四、翻译时要树立信心
不论什么场合,都要相信自己能够译好。如果没有信心,上场后再遇到几句听不大明白,那就会更加慌乱,越慌则越译不好。听不懂时,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凭感觉乱发挥。多问两次并不丢人,千万不能以为多问了显得水平低、丢面子,因而当问不问,造成错误。还有,有时在翻译时漏译了几句,在译下面一段时因为上下文的关系又想起来了,这时可以直接补进去,而不必专门向听众说明"这两句前面漏译了,现在补上。"这种情况,很多译员可能都遇到过。特别是在外宾讲得兴奋起来,一口气讲很长时,或者是由于翻译时间长了,脑力疲劳时容易发生。这里,我说不必向听众说明,是因为你多说了那几句反而容易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听众的情绪,当然也就影响了翻译的整体效果。
五、 译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在口译工作中,或者与外宾交谈中,涉及的面是非常之广的,有时是我们事先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翻译以外知识的学习。
六、译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我们遇到的外国人有时会提出一些政治问题,有时甚至是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这是译员不能回避的。一名从事外事翻译的译员尤其要有很高的政治觉悟,立场要鲜明,要抓住机会适时地向外宾宣传我国的国策,表明我们的立场。
七、翻译在不同场合,处理方式和风格把握上要有所不同
1、正式谈判、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等都是严肃、庄重的活动,翻译应立场鲜明、沉稳准确、语速适中。
2、礼节性会见一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通常以寒暄和互通情况为主,翻译应很好地传递友好的信息,维护宾主双方共同营造的融洽气氛。
3、宴请除开头或结尾部分的祝酒外,多为随意的攀谈,翻译时可多用口语,使轻松的谈话成为美食的佐餐。
4、参观、游览时,翻译重在抓住要害,传递信息,视需要可作概括,语速稍快亦可。
总之,我们常说翻译应努力做到信、达、雅,我想同传也好,交传也好,口译除了追求这三点以外,还应力图实现快、活、巧,从而更加突出这种翻译方式即时性的特点,使译文听之悦耳,品之有味。
最后,我想引用欧盟对译员的十四点要求来作为我心得体会的结束语吧,愿与所有从事及有志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们、同行们共勉。
1 有善于分析的头脑和概括能力
2 合理思考的能力和估计形势的本能
3 反应迅速,能迅速将注意力转移给下一个发言人、新形势和新话题
4 善于集中注意力
5 懂外交
6 有求知欲,兴趣广泛
7 诚实
8 良好的短期和长期记忆力
9 好听的声音
10批评性思维
11在公众场合流畅、清晰、良好地讲话
12体力好
13超出一般的抗压能力
14谦逊但不逆来顺受。
黄劭蓉
省外事办国际交流处
二00七年十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