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老师在这期《职场人生》中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三个问题:我希望我在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我觉得做什么工作是让我最快乐的?我怎么样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
我想,如果一个人能在这三个问题上,给出清晰明确的答案,他也就知道这一生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也就不会感到迷茫,能够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了吧。其实这三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回答。但为什么很多人越是成长,就越觉得迷惘呢?
很多人之所以越活越不开心,越来越找不到自己,很可能是因为“放不开”!换句话说,咱们大家都是人,都会在一些时候“计较”和“比较”。
但是,我始终坚信,活在这个世界上,成长和修炼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不去计较和比较,不计较得失,不和他人比较。
你坚持付出,就一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得到在远处等着你;
你斤斤计较,得到的一定比你预期的还要少;
你始终和自己比,就有可能做得好到让自己都感到惊喜和意外;
你总和别人比,则会因你选取的比较标准过低而让自己产生幻觉、停滞不前;
相反,也会因选取的标准过高而开始怀疑自己、产生挫败感。
开复老师还在我们的《职场人生》中说:
“其实每个人心里想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做你自己,不要做别人,不要去模仿他人,找到自己心中的声音,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理想,不要去跟别人相比,跟自己比,让自己的明天比今天更好,今天比昨天更好。如果有些学生习惯于盲从,这句话是惟一的一句可以盲从的,因为其实我是把选择权交到了他们身上,而不是我告诉他该怎么走。每一个人想走的道路是不一样的,他的天赋,他的才华,他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成为你的模范。”
“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喜欢学习名人,喜欢有偶像,那我觉得你还是不要有偶像,但是可以有好几个学习的对象,然后多读读他们的文章,自传,然后每一个人身上一定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你要分得很清楚这个人他的哪句话什么地方是经过我的判断适合我的,值得我学习的,然后如果当自己有判断,不是盲从的时候,我觉得其实社会上有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做法,或者说的话,写的书都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是盲从的把某一个人变成偶像,让自己变成他的话,我觉得99%会失败的。因为首先这些人都是有他们自己的天赋,或者也许是天才,也许是运气很好,也许是很有魄力、能力、领导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模仿成功的。”
是啊,当我们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更懂得如何有效地甄别信息,做最好的自己。忙碌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停下来问过上面开复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呢?我先说说我的答案吧:
我希望我在世界上的价值是什么:有用的!能够给别人带去正面积极有效的帮助
我觉得做什么工作是让我最快乐的:能不断成长,尽自己所能给人带去切实的帮助,比如做好《职场人生》
我怎么样能够有更大的影响力:做出好节目,让它能逐渐成为一个纽带和载体,连接想提供帮助、能提供帮助的人和需要被帮助的人,我想这也是媒体应该承载的一种责任。
“帮助”,是我这一生的核心字眼。我一直坚持做好事,但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高风亮节,我就是想那么做,不那样做是我难受,我受折磨,所以是不是也应该算是自私的行为啊。帮助了别人,我就开心了,而同时我也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和鼓励,我觉得我喜欢这样的良性循环。
比如,我在博客里写文字,放歌曲,写我的所思所想,就会有网友朋友在博客里给我推荐好书,好文字,好歌曲,和我分享他们的思想。这样我只付出了一份,却得到了这么多的回馈,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前天一个网友朋友推荐我看一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英文名是:the road less traveled。因为这位朋友信里的一些文字,还有这本书的名字,我在下班之后第一时间跑到书店买了这本书,和其它的一些书,带回家看。
晚上走在小区院子里,一个大叔问我:小姑娘,请问22号楼是哪个啊?
我们这个小区很奇怪,楼号不是按顺序排的,所以很多人来了都找不到。我自己虽然生活在这个小区很久了,但基本上没怎么在院子里走过,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我并没有说声不知道就走了。我说:对不起,我不清楚,不过您稍等一下,我打个电话帮您问一下。
于是,我就给我妈打电话问。在我打电话的当儿,大叔的老伴儿觉得我手中抱了很多书打起来不方便(刚在书店里买的那些书),于是就非要帮我抱着。那些书很沉,我特不忍心,但她坚持,我也就不再推搡了。问清楚告诉他们,我说着谢谢接过阿姨帮我抱着的那一摞子书时,阿姨特别感激地说了一句:这个姑娘真是个好人啊。
这句话,我听了心里特别开心,因为这其实就是我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无论大情小事,我都希望尽力能多为别人做一些,给别人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只要某天生命终结的那一刻,大家想起我,会觉得我是个好人,我觉得就没白在世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