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所大学推出的校长推荐制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本人一篇随感式的博文上百家网站引用,还有无数媒体转载讨论,听起来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从中也多多少少引发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近年来,教育内部不断加大高考改革力度,从高考内容“3+X”到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从录取方式的“骡马大会式”录取到远程录取,还有特长生、小语种、降分录取、自主招生和面试等,直至这次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出炉。据说,仅江苏省十年间就推出了五套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在该省平均两年一变脸。足见高考改革路数之广,招数之多,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谓用心良苦。
这样的改革,无疑对高考制度本身是一种改进和完善,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对高考的关注度、热情、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指标都与日俱增。一句话,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个中原因就是,无论高考制度的设计者初衷多么高尚、手段多么高明、方法多么丰富、样式多么繁杂,都是对这座“独木桥”进行的加工和再加工。无论怎样的加工,这座“独木桥”可以变成“独铁桥”、“独钢桥”、“独银桥”、“独金桥”,但就是变不成第二座桥,更变不成“立交桥”。
我最大的担忧是对这座独木桥的不断完善、甚至美化强化了高考制度与生俱来的缺欠,放大了它在选拔人才方面的非科学性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对其关注度到了多少有些病态的程度,甚至有几分失去理智。这次校长推荐制的出台,无论是制度设计者还是公众的反应都印证了我的担忧。当然,这是我国现有国情所决定,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永远这样下去!
出路在何方?出路就在脚下。在我们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大教育外部改革的力度,在观念、政策导向和用人评价机制以及社会制度许多层面上深化改革,逐步摆脱文凭至上,大学才能成才的陈腐观点和已经落后的用人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对人才的评估标准应当改革。三十多年前,中国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对于“知识越多越反动”和“白卷英雄”的荒谬绝伦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对知识的认同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自觉的时候,惟学历惟文凭,甚至是连哪个学校毕业都“惟”,这就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说得空了,来点实实在在的吧:比如今后各级政府在录用公务员时可否取消学历标准而代之以能力标准,无论何种出身、无论有否学历、更无论毕业于何校,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达到所需能力要求都可迈入这道门槛。再比如,有关单位不以学历而以能力划定工资标准,更不以学历而以能力确定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如是,像只有中专学历的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那样就不会成为个例。
其次,各有关方面要加快研究“立交桥”建设,为没有参加高考或高考落榜的学生提供方便而实惠的出路;社会上更多的单位和部门为接受过高中教育而未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敞开大门;对那些通过电大、函授、自考等手段接受教育的人们给予更多选择;为没有文凭但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施展平台,等等。只有立交桥建设速度升温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才能真正改变。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应该深化。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而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是免费免试的,接受高等教育则实行的是成本分担机制和考试入学。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有出头之日,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必须下大力气改变,“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之类的过时观念必须抛弃。
每年高考从开始到结束,我最关注那几乎一半数量的落榜生以及各种原因未参加高考的弃考生;每年公务员招考,我最关心有没有无学历限制的新政策出台;每当我国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的时候,我都关心职校的学生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如何搭建……如此种种,都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了,我国人才培养、成长和选拔的立体化机制真正建立之日,高考才能呈现出一种回归理性的绚烂图景!
(作者:王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