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知心港湾 > 感悟人生 > 浏览正文
季羡林,行者无疆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0-11-09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刚刚离世的任继愈、季羡林两位老先生身上。所以,他们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7月11日9时,北京301医院,98岁的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去。

    经历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季先生焚膏继晷、矢志不渝的学品人格,备受世人赞慕。2003年起,季羡林即缠绵病榻,温家宝总理曾五次探寻病情,请教学问,称赞他对民族不渝的信仰、对国家坚忍的担当。季先生去世3小时后,温总理闻讯赶到医院送别。在遗体前,他满含深情地说:“我准备在8月6日为您祝贺生日,还准备几个问题和您讨论啊!”在场者无不动容。

    “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几天来,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这位宿儒的灵前,浩瀚的花海、无言的泪水倾诉着人们的追思。在网上、在手机短信里,国人以自发的形式表达着他们对逝者的哀悼。

    几十年来,我们曾无数次把目光投向这位老人,今天,他的远行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目光澄澈,心地善良,思维敏捷,神情淡定,仿佛一面镜子,照射出的却是世间的庸碌与混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说,“他像是不知疲倦的导读者,以自己对祖国的思考、对民族的期待、对生命的真诚,在一个世纪的漫长征程中,引领人们打开了中国文化通向世界的大门。他的宽厚、谦卑、平和,则是一笔超越学术本身的精神遗产,将成为真正泽披后世的学人品格。”

    “向前走,向前走”

    “仿佛一转瞬间,我竟活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又进入了耄耋的境界,要向期颐进军了。”8年前,季羡林在《九十述怀》中感慨:“我现在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又觉得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征程中,不管遭遇怎样的风风雨雨,他始终执著地“向前走,向前走”。

    正是因着这种勤奋,十年浩劫,被发落到学生宿舍看大门的间隙里,季羡林翻译出了100多万字闻名世界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9万余锥心泣血的诗行,写下中国文化史浓重的一笔,树起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丰碑。正是因着这种勤奋,1983年,70多岁的季羡林从一本《弥勒会见记》残卷开始,以10年时间一个人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吐火罗文研究,以中、英文写成专著,并把世界吐火罗文的研究提高了一个台阶。吐火罗文是已经消失了的古代中亚语言,当年全世界懂得这种语言的,不超过30人。

    20世纪90年代,80多岁的季羡林先生已经疾病缠身。而那个阶段,他的婶母、女儿、夫人、女婿相继离开了他。他变得更加沉默,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中国蔗糖史》的研究和写作上。这是寂寞的10年,“在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颇有一些情节值得回忆,值得玩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燕园风光旖旎,四时景物不同。春天姹紫嫣红,夏天荷香盈塘,秋天红染霜叶,冬天六出蔽空。称之为人间仙境,也不为过。在这两年中,我几乎天天都在这样瑰丽的风光中行走,可是我都视而不见,甚至不视不见。未名湖的涟漪,博雅塔的倒影,被外人称为奇观的胜景,也未能逃过我的漠然、懵然、无动于衷。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

    也正是因着这种勤奋,季羡林完成了80万字的《糖史》。《糖史》充分利用史料,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糖的文化技术交流史,并涉及世界40个国家6个地区糖的制作技术与文化的交流。《糖史》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集大成者,季羡林以这部呕心沥血之作阐述了“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的观点。

    “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在人生的轨道上,他乐观、顽强,一次次逼退苦难,一次次与病魔对峙,与20世纪的风风雨雨相比,他强硬得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翁。 “学问不问有用无用,只问精不精”,季羡林曾这样答问。“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他如此形容自己的苦苦求索、精益求精的漫长学术岁月。正是在这精进的求索中,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这个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理论地位。

    “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1991年,季羡林曾写过一篇《八十抒怀》。在这篇文章里,他深情地“回头看”——“在灰蒙蒙的一团中,清晰地看到了一条路,路极长,是我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条路的顶端是在清平县的官庄。我看到了一片灰黄的土房,中间闪着苇塘里的水光,还有我大奶奶和母亲的面影。这条路延伸出来,我看到了泉城的大明湖。这条路又延伸出去,我看到了水木清华,接着又看到德国小城哥廷根斑斓的秋色,上面飘动着我那母亲似的女房东和祖父似的老教授的面影。路陡然又从万里之外折回到神州大地,我看到了红楼,看到了燕园的湖光塔影。令人泄气而且大煞风景的是,我竟又看到了牛棚的牢头禁子那一副牛头马面似的狞恶的面孔。再看下去,路就缩住了,一直缩到我的脚下。”

    20世纪初叶,齐鲁大地雄壮的山岳,为季羡林生命最初历程剪出相似的轮廓。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西部最穷的临清县中最穷的村,而他家又是全村最穷的人家。那时正值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知识分子在沧桑时代背景下试图寻找中华民族命运的最新答案。在孩提时代,季羡林便懂得了国与家的血脉之缘,没有国的强大,家的幸福不存。“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季羡林说。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清华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治学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为他选择学术道路夯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季羡林以交换研究生的身份到德国留学,开始学习他所热爱的梵文、佛学、印度学。“我要走的路终于找到了,”他在日记中写到,“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

    新中国成立之际,这位年轻学子冒着纷飞的炮火,投身到塑造中华民族思想的大事业中。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季羡林经瑞士东归,来到北京大学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始了艰难的治学之旅。

    “怀真情,讲真话;骨头硬,心肠软”

    6年前,季羡林住进北京301医院。6年多的时间里,季羡林经历了心肌衰竭、左腿骨髓炎、心脏病的考验。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他写下了20多万字的《病榻杂记》。在这部书中,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第一次阐明了他对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术)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请人们把“头顶上的这三顶桂冠摘下来”。

    “不敢妄称大师”,不是虚伪;“三辞桂冠”,不是作秀。这是季羡林自谦和清醒的体现。勤勉治学半个多世纪,学贯中西,融会古今,德高望重,季羡林堪称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却对自己有着谦逊的评价。

    “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 季羡林说。在“大师”汹涌的年代,这种清晰的自省令人感佩。

    朴素的真理从朴素的生活开始,朴素的追求也一定会到达朴素的目标。北大的学子都知道,朴素的季先生常年一身旧中山装,一双布鞋,数十年如一日。因为这身打扮,他常常被误以为学校的校工。一次,一位新入学的大学生把他当作校工,请他照看行李,他慨然答应,等到开学典礼上季羡林登台讲话,那位大学生才如梦初醒。

    “我做人的标准是朴实、真实,一个人不要天天耍花腔,也不要一天愁衣服少了,一天愁好东西吃得太少了,我不要一个人这样子,人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穿衣,一个人为了吃饭穿衣而活着,这个人格儿不高。”一生信奉朴素、对自己过于苛刻的季羡林,对于别人却从不吝啬。2003年末,在301医院住院的季羡林把爬格子所得的15万美元稿酬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在此之前,他把自己的图书、手稿以及所收藏的宋代名人绘画等个人收藏品捐给了北京大学。“摆在国家手里最放心。中国文化缺这么一块。”

    季羡林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季羡林把传统贤人的风范转化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情操,把传统道德的忠孝转化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为人与为学都是中国学者的典范,这是学界对他的共识。闻听季羡林仙逝噩耗,红学家周汝昌赋诗送他远行:“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砥柱中华文与道,渠通天竺梵和禅。淡交我敬先生久,学契谁开译述关。手泽犹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款款深情,跃然纸上。

    轰轰烈烈的2009年行至岁中,造物之神打了个盹,孟浪的阳光让窗外匆忙的日子变得分外沉重,也格外缱绻。这两天,干燥了一个夏季的北京陡降大雨,有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而对于在天堂的贤哲来说,也许,这是他送给人间的最后甘霖。


    《大地》 (2009-07-16 第06版)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教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让你心静的75句经典语录,让我们学着安静
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汇总
2013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
2013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我最重要的妹妹
2013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汇总
2013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范文汇总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关工委:《英语惯
福建高考今天16时“放榜” 各批次切线或
2013陕西高考分数线:文科一本540理科一本
福建2013年高考各批次控制分数线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汇总
一个人不成熟的五个特征
福建省2013年下半年心理咨询师报名时间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