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法、修辞学研究
1.范晓:语法的句式和修辞的关系,《当代修辞学》,2011(1)。
2.方梅: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当代修辞学》,2011(1)。
3.蔡宗阳:《修辞学发凡》对台湾修辞学界的影响,《当代修辞学》,2011(1)。
4.张汉良: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1)。
5.赵声:继往开来进取创新——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述要,《当代修辞学》,2011(1)。
6.徐默凡:论命名性辞格,《当代修辞学》,2011(1)。
7.黄卫星:事件性比喻的逻辑结构新探,《当代修辞学》,2011(1)。
8.朱庆祥:同一词语连用现象与拈连修辞格——从“人穷志不穷”谈起,《当代修辞学》,2011(1)。
9.谭学纯:“废墟”的语义和《废墟》语篇叙述及相关问题再探讨,《当代修辞学》,2011(1)。
10.毛履鸣:借用苏格拉底式的寓言来阐释比较修辞学,《当代修辞学》,2011(2)。
11.陈永禹: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当代修辞学》,2011(2)。
12.戴耀晶:句子语用意义的提取,《当代修辞学》,2011(2)。
13.张汉良: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下)——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2)。
14.陈流芳、曲卫车:外来词与本土词的语义互补初探——以“粉丝”的引入为例,《当代修辞学》,2011(2)。
15.宗守云:认知范畴的原则共相与细节殊相——以汉语量词“条”和日语量词“本”的异同为例,《当代修辞学》,2011(2)。
16.祝敏青、林钰婷:语境关联与悖离,《当代修辞学》,2011(2)。
17.谢英:“(已经)V(了)+(正在)V(着)”格式的表意功能和修辞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2)。
18.陈佳璇、崔蓬克、胡范铸:言者身份与修辞力量:国家形象修辞分析中的一个问题,《当代修辞学》,2011(2)。
19.甘莅豪、樊小玲:“精品”与“合作”:两岸“XX制造”形象广告的框架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2)。
20.张会森:近二十年来的俄罗斯修辞学,《当代修辞学》,2011(2)。
21.杨敏:中外语篇分析学者对话的机缘与问题——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12届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综述,《当代修辞学》,2011(2)。
22.朱岱:也说“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当代修辞学》,2011(2)。
23.彭泽润:“被自杀”等的超常修辞及其时代激活机制,《当代修辞学》,2011(2)。
24.代表善:“刺激的匮乏:尚未待努力的课题”述评,《现代外语》,2011(2)。
六、书刊评介
1.王祖友:跨越时空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一议,《当代外语研究》,2011(1)。
2.卢婷婷:政治语言学的学科构建——《政治语言学》述介,《当代外语研究》,2011(1)。
3.袁祺:倾听与对话——评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观察﹑认证与选择》,《中国比较文学》。2011(1)。
4.江静:《语言与认知的语际影响》述评,《外国语》,2011(1)。
5.姚双云:《话语中的立场表达:主观性﹑评价与互动》(2007)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6.秦祖宣:《音节组构:变异极限》(2009)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7.刘江:《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评价,《外国文学》,2011(1)。
8.完权:《构式语法中的认知音系学》介绍,《当代语言学》,2011(1)。
9.何彦诚:《连动结构——跨语言的类型学视角》介绍,《当代语言学》,2011(1)。
10.陈玉珍:《短语研究的跨学科视角》介绍,《当代语言学》,2011(1)。
11.胡晓丽:《国际英语及其社会语言环境:英语作为面向国际社会的通用语的教学法》评介,《中国外语》,2011(1)。
12.赵平: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研究——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语言与翻译》2011(1)。
13.文军、唐小雅:《翻译中介》评介,《当代外语研究》,2011(2)。
14.关晓仙:陈颖:《英语测试与中国学生》评介,《现代外语》,2011(1)。
15.彭庆华:《SOS英语词汇语用模式》评介,《现代外语》,2011(1)。
16.尚必武:《认知诗学——目标、成就与空白》评介,《现代外语》,2011(1)。
17.李明德:比较诗学背景下的波德莱尔研究——评户思社《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8.许宏晨:《有效的课堂讨论——以任务为核心的流利性训练》评介,《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19.王树槐: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新进展——AnthonyPym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外国语》,2011(2)。
20.赵征军:翻译研究的中介视角——约翰•米尔顿与保罗•班迪亚《翻译中介》述评,《中国翻译》,2011(2)。
21.封宗信:中法文化交流的学术里程碑——喜读《法国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外语教学》,2011(2)。
22.袁霞:试论《洪疫之年》中的生态思想,《外国文学》,2011(2)。
23.张达球:《句法理论:最简操作与普遍语法》(2009)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4.姜孟:《第二语言习得认知神科学》(2006)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5.侯林平:翻译认知研究的新进展《翻译与认知》(2010)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6.裴霜霜、周榕:以自然语篇和语料库为基础的隐喻研究——《语篇中的隐喻》(2008)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7.孙冬慧、隋铭才:语言适研究新探索——《语言和认知中的跨语言影响》评介,《中国外语》,2011(2)。
28.钟兰凤:多媒体的世界,多模态的话语——《多模态篇章转录与分析》述评,《中国外语》,2011(2)。
29.马应聪:《认知语方学新方向》介评,《外国语文》,2011,(1)。
30.朱海燕、刘懿娴: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新接点——《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体、文化模式、社会制度》评价,《外国语文》,2011,(1)。
31.陈建华:做有良知的学问——写在倪蕊琴教授新著《俄罗斯文学的魅力——研究、回忆与随笔》前,《中国比较文学》,2011(2)。
32.徐艳利:翻译“之间”听新曲——评《译学新论——从翻译的间性到海德格尔的翻译思想》,《中国比较文学》,2011(2)。
33.江玲、俞东明:《语篇研究导论》评介,《山东外语教学》,2011(2)。
34.高巍:评英文版《文化研究选集》,《当代外国文学》,2011(2)。
35.曹德和:兼容并包勇于开拓——学习徐思益先生《语言研究探索》及其他著作,《语言与翻译》,2011(2)。
36.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中国翻译》,2011(3)。
37.王金波:《翻译中的风格与意识形态:拉丁美洲作品英译》评介,《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8.尹洪波:《目的小句类型学研究》(2009)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9.杨坤、文旭:《去语法化》(2009)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40.黄小扬、何莲珍:《二语习得心理学》(2009)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41.胡波:《汉语句法学》评介,《现代外语》,2011(2)。
42.赵永峰:《认知语言学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评介,《现代外语》,2011(2)。
43.范琳、徐梦灵:《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双语研究手册》评介,《现代外语》,2011(2)。
44.陆赟:评《倾倒佛罗伦萨的女人》中的文化协商,《外国文学》,2011(3)。
45.李昌标: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思路——《语用文体学》,《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