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的期刊如下:
语言学(22种):
1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3 当代语言学
4 外语界
5 中国语文
6 现代外语
7 中国翻译
8 世界汉语教学
9 语言教学与研究
10 外语电化教学
11 方言
12 外语与外语教学
13 语言科学
14 中国外语
15 外语学刊
16 外语教学
17 语言文字应用
1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 华文教学与研究(原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 外语研究
21 汉语学习
22 民族语文
语言学(扩展版):
1 语言研究
2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 汉语学报
4 语文研究
5 上海翻译
6 外国语文
7 古汉语研究
8 当代修辞学(原名:修辞学习)
外国文学(6种):
1 外国文学评论
2 外国文学
3 外国文学研究
4 国外文学
5 当代外国文学
6 外国文学动态
外国文学(扩展版):
1 世界文学评论
2 俄罗斯文艺
中国文学:
1、中国比较文学
[1]韩景泉,英语否定倒装结构的句法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2]傅玉,最简句法框架下的谓词省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黄国文,英语“John is easy/eager to please”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4]罗思明、王文斌、洪明,英汉结果构式R_(AP)制约的语料库与类型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5]桂诗春,关于我国外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6]王沛、蔡李平,汉英双语语义表征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7]陈国华,重新认识英语和英语教育的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8]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9]王初明,互动协同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0]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1]孙有中、金利民,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3]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4]黄振定,试论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大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5]刘玉梅,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进展——《构式与语言演变》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6]罗耀华、刘云、樊城呈,《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手册》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17]石定栩,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18]梅德明、韩巍峰,显性非宾格结构的主题化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19]黄明、朱宾忠,新加坡双语教育模式与华族家庭语言转移趋势调查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0]张贞爱、王克非,韩国外语教育国际化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1]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2]张会平、刘永兵,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标记语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3]陈国华,英语学习词典中谓词的语法搭配信息,《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4]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5]王仁强,现代汉语词类体系效度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体系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6]杨慧玲,汉英双语词典的诞生及其早期设计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7]杨朝军,《交际中的失礼》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8]华维芬,《英语语言学习材料:评价与回顾》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29]林正军、杨忠,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与转级向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0]江晓红、何自然,转喻词语识别的语境制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1]赵彦春,隐喻理论批评之批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2]廖巧云,指类句与悖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3]康鑫,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使役转换的习得——语义结构理论和固化假说的实证检验,《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4]孙云梅,大学综合英语课堂环境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5]桂林,基于计算机评估的L1和L2作文词汇水平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6]胡显耀,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体特征多维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7]王东风,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8]谭业升,转喻的图式-例示与翻译的认知路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39]史文磊,《运动事件:跨语言词化模式考察》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40]白丽梅,中介语语用学多语言跨文化研究——《外语学习、教学和测试中的语用学研究》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
[41]陆丙甫,论“整体—部分、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42]李思旭,全称量化和部分量化的类型学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3]张德禄、赵静,论汉语形似介名化产生的条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4]王奇,复杂双及物动词的语法性质分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5]卢植、涂柳,二语习得年龄与高熟练度中英文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6]龚嵘、郭秀艳,双语词汇表征的静态与动态研究视角,《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7]裘禾敏,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8]秦洪武,英译汉翻译语言的结构容量:基于多译本语料库的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49]孙胜忠,论成长小说中的“Bildung”,《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50]李尚宏,谁是那只“猫”——重读《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51]Istvan Kecskes,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Pragmatics,《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2]秦裕祥、秦茜茜,英语名词词组中前置/后置修饰语选择与转化的次范畴化解释,《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3]杨永忠,“的”和“的”字结构再分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4]刘翼斌、彭利贞,论情态与体的同现互动限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5]李克、李淑康,修辞权威视域下的社会指示语研究,《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6]卢丹怀,汉语中的字母词、音译词和混合语码,《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7]张德让,翻译会通论,《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8]杨洁、曾利沙,论翻译伦理学研究范畴的拓展,《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59]张秀松,一种新的语法化研究范式的展示——《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演变:语义重新分析研究》介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60]徐知媛、王小潞,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隐喻与思维(剑桥手册)》述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61]杨敏,2009年度《语言与政治期刊》述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5)。
[62]陆俭明,关于领属性DP结构的生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3]梁瑞清,再论感觉句子的意义三分说,《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4]赵霞,Whorf意义观对Halliday意义理论的启示,《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5]周频,对涉身哲学的理性观的反思,《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6]胡文仲,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7]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8]汪晓莉、刘淑华,需求导向的中国外语高等教育战略初探,《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69]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 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2010中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0]王克非、杨志红,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1]徐珺,汉文化经典误读误译现象解析:以威利《论语》译本为例,《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2]黄忠廉,小句全译语气转化研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3]李维屏,论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4]李巧慧,当代欧美殖民小说中殖民模仿的逆转,《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5]黄一畅,复杂人性的质询——论《赎罪》的解构叙事效应,《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76]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当代语言学》,2010(3)。
[77]袁毓林,零形式和零成分的确立条件,《当代语言学》,2010(3)。
[78]汪朋,优选论的局部合取法:原理、应用与问题,《当代语言学》,2010(3)。
[79]王萍、贝先明、石锋,元音的三维空间,《当代语言学》,2010(3)。
[80]贺俊杰,管辖音系学的声调理论:发展及应用,《当代语言学》,2010(3)。
[81]刘街生,现代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当代语言学》,2010(3)。
[82]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当代语言学》,2010(3)。
[83]黄正德、李艳惠、李亚非、傅玉,《汉语句法学》介绍,《当代语言学》,2010(3)。
[84]B.Vaux、A.Nevins、于辉,《规则、制约条件和音系现象》述介,《当代语言学》,2010(3)。
[85]J.Bateman、陈瑜敏,《多模态与语篇体裁:书面多模态语篇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述介,《当代语言学》,2010(3)。
[86]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二:语言、人脑与心智,《当代语言学》,2010(4)。
[87]姚岚、王鉴棋,语言机能的辩论与思考,《当代语言学》,2010(4)。
[88]金立鑫、邵菁,Charles N.Li等“论汉语完成体标记词‘了’的语用驱动因素”中某些观点商榷,《当代语言学》,2010(4)。
[89]黄振荣,条件句的强化与显义学说,《当代语言学》,2010(4)。
[90]乐耀,从汉语书面叙事体的语篇结构看人物指称的分布和功能,《当代语言学》,2010(4)。
[91]时秀娟、冉启斌、石锋,北京话响音鼻化度的初步分析,《当代语言学》,2010(4)。
[92]裴雨来、邱金萍、吴云芳,“纸张粉碎机”的层次结构,《当代语言学》,2010(4)。
A.Aikhenvald、余光武,《言据范畴》介绍,《当代语言学》,2010(4)。
[93]高畑彦次郎、李无未、董冰华,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和补充,《当代语言学》,2010(4)。
[94]R.Gibbs、苏晓军,《剑桥隐喻与思维手册》介绍,《当代语言学》,2010(4)。
[95]胡海鹏,第三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当代语言学》,2010(4)。
[96]陶友兰,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专业口译教材建设,《外语界》,2010(4)。
[97]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实证研究,《外语界》,2010(4)。
[98]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修订与信效度检验研究,《外语界》,2010(4)。
[99]刘春燕,高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跨学科课程设计,《外语界》,2010(4)。
[100]周洵瑛、范谊,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外语界》,2010(4)。
[101]张素敏,高校外语教学环境下的交互式语言教学认知原则再思考,《外语界》,2010(4)。
[102]朱晓申、余樟亚,大学英语语境化教学研究,《外语界》,2010(4)。
[103]周小勇、魏葆霖,信息技术促进语言学习——分布式认知理论角度的审视,《外语界》,2010(4)。
[104]方玲玲,语块教学对减轻语言僵化的认知研究,《外语界》,2010(4)。
[105]龚献静,Title VI项目对美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影响与启示,《外语界》,2010(4)。
[106]任庆梅、梁文花,SLA研究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证调查,《外语界》,2010(4)。
[107]郝彩虹,大学英语教师职后学历学习与专业认同变化研究,《外语界》,2010(4)。
[108]赵中宝,促学评估的典范——《诊断外语水平:学习与评估的接口》评介,《外语界》,2010(4)。
[109]吴启迪,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2010(5)。
[110]戴炜栋,搭建高水准教改交流平台,推动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外语界》,2010(5)。
[111]王守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外语界》,2010(5)。
[112]庄智象,贯彻《纲要》精神 服务教师发展,《外语界》,2010(5)。
[113]葛俊丽、罗晓燕,新媒介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外语界》,2010(5)。
[114]王惠萍,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外语界》,2010(5)。
[115]张德禄、张淑杰,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索,《外语界》,2010(5)。
[116]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外语界》,2010(5)。
[117]许先文,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二语写作中的词块结构类型研究,《外语界》,2010(5)。
[118]张霞,基于语料库的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词块使用研究,《外语界》,2010(5)。
[119]苗丽霞、王文斌,大学生多义词词义知识发展考察,《外语界》,2010(5)。
[120]王雪梅,从学术能力的需求分析角度反思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外语界》,2010(5)。
[121]孙玉,试析外语出版对外语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外语界》,2010(5)。
[122]张森、于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网上评阅信度保障研究,《外语界》,2010(5)。
[123]戴朝晖、尤其达,大学英语计算机口语考试评分者偏差分析,《外语界》,2010(5)。
[124]戴炜栋、冯辉,外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历史回顾,《外语界》,2010(6)。
[125]邹申、陈炜,回顾与展望——写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开考20周年之际,《外语界》,2010(6)。
[126]姚乃强,回眸脚印 健步前行——纪念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开考20周年,《外语界》,2010(6)。
[127]束定芳,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写在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闭幕之际,《外语界》,2010(6)。
[128]季佩英、江静,对大学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再思考——以2010年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上海赛区比赛为例,《外语界》,2010(6)。
[129]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外语界》,2010(6)。
[130]袁平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对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0(6)。
[131]邓海、车瑜,合作语言学习对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0(6)。
[132]张曲、张薇,修正性反馈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虚拟语气学习效果的研究,《外语界》,2010(6)。
[133]甄凤超、王华,学习者语料库数据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思想与方法,《外语界》,2010(6)。
[134]杨艳霞、李萌涛,大学英语口语机考环境下大学生计算机使用态度研究,《外语界》,2010(6)。
[135]葛晓华,《当代英语语法变化研究》述评,《外语界》,2010(6)。
[136]刘建达,《二语习得中缓和语的语用语言发展研究》评介,《外语界》,2010(6)。
[137]江蓝生,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中国语文》,2010(4)。
[138]汪维辉、秋谷裕幸,汉语“站立”义词的现状与历史,《中国语文》,2010(4)。
[139]陈治文,繁台辨,《中国语文》,2010(4)。
[140]王洪君,层次与断阶——叠置式音变与扩散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中国语文》,2010(4)。
[141]张光宇,汉语语音史中的比较方法,《中国语文》,2010(4)。
[142]陆丙甫、金立鑫,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中国语文》,2010(4)。
[143]谭景春,名名偏正结构的语义关系及其在词典释义中的作用,《中国语文》,2010(4)。
[144]李宇明,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中国语文》,2010(4)。
[145]刁晏斌,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语文》,2010(4)。
[146]沈家煊,英汉否定词的分合和名动的分合,《中国语文》,2010(5)。
[147]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中国语文》,2010(5)。
[148]许鲜明,第三届中国云南濒危语言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玉溪召开,《中国语文》,2010(5)。
[149]陈满华,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中国语文》,2010(5)。
[150]太田斋,常用词特殊音变的分析法:以“肩膀”和“井拔凉水”为例,《中国语文》,2010(5)。
[151]孙宜志,从知庄章的分合看《西儒耳目资》音系的性质,《中国语文》,2010(5)。
[152]马重奇,新发现闽北方言韵书《六音字典》音系研究,《中国语文》,2010(5)。
[153]祖生利,《老乞大》、《朴通事》的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语文》,2010(5)。
[154]傅书灵,关于古汉语“名而动”的一点思考,《中国语文》,2010(5)。
[155]陈丹丹,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首届学术论坛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中国语文》,2010(5)。
[156]孟繁杰、李如龙,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国语文》,2010(5)。
[157]冬冬,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中国语文》,2010(5)。
[158]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中国语文》,2010(6)。
[159]李小军,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中国语文》,2010(6)。
[160]王楠,“无时无刻”与“无时无刻不”,《中国语文》,2010(6)。
[161]许歆媛,小议“难不成”的用法与来源,《中国语文》,2010(6)。
[162]林华勇、郭必之,廉江粤语“来/去”的语法化与功能趋近现象,《中国语文》,2010(6)。
[163]鲁曼,长沙方言中的“咖”和“哒”,《中国语文》,2010(6)。
[164]曹文,汉语平调的声调感知研究,《中国语文》,2010(6)。
[165]金健、施其生,汕头谷饶方言多个降调的声学分析和感知研究,《中国语文》,2010(6)。
[166]毛远明、何山,“皃”的俗变考察,《中国语文》,2010(6)。
[167]刘泽民,《正字通》作者问题补证,《中国语文》,2010(6)。
[168]安栓军,辽宁省语言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在锦州举行,《中国语文》,2010(6)。
[169]王魁伟,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正误一则,《中国语文》,2010(6)。
[170]郑伟娜、张慧,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语文》,2010(6)。
[171]何伟,语言资源监测与服务论坛(2010)在京举行,《中国语文》,2010(6)。
[172]杨烈祥,唯递归论及其生物行为比较证据,《现代外语》,2010(3)。
[173]鲁曼,完成体语义与“事件完成”——长沙话完成体语义的跨语言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74]赵林森、王艳梅、李淑芳,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第四届夏日语言哲学书院成功举办,《现代外语》,2010(3)。
[175]章宜华,新一代英语学习词典的理论构想——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76]葛诗利,语料库间词汇差异的统计方法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77]吴建设、郎建国、伏力、陈静,基于阅读强化方式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78]尹洪山,信息状态对英语前置句式习得的语用制约,《现代外语》,2010(3)。
[179]陆军,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英语近义词搭配行为与语义韵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80]张新玲、李清华、张洁,不同类型读写作文语言特征和分数预测因素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81]顾琦一、程秀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花园路径句理解——与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水平的相关研究,《现代外语》,2010(3)。
[182]方岚,近十年中外外语听力研究比较,《现代外语》,2010(3)。
[183]林俐,《二语习得的心理》述评,《现代外语》,2010(3)。
[184]黄小苹,《社会科学中的质性话语分析》评介,《现代外语》,2010(3)。
[185]吴鹏,《现实政治的话语——常态的政治》评介,《现代外语》,2010(3)。
[186]黄建滨、于书林,《英语教材——回顾与评价》评介,《现代外语》,2010(3)。
[187]胡海鹏、邓丽静,全国首届学习者语料库专题研讨会简述,《现代外语》,2010(3)。
[188]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现代外语》,2010(4)。
[189]吴松初,意向性的语言转述,《现代外语》,2010(4)。
[190]刘宇红,词汇与句法的界面研究——格的视角,《现代外语》,2010(4)。
[191]李莹、徐杰,形式句法框架下的现代汉语体标记研究,《现代外语》,2010(4)。
[192]杜金榜,从处置类信息的处理看法庭语篇说理的实现,《现代外语》,2010(4)。
[193]潘震,比喻型复合名词范畴化的转喻特质,《现代外语》,2010(4)。
[194]胡春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认识可能性表达,《现代外语》,2010(4)。
[195]洪炜、冯聪,汉语二语学习者与汉语母语者的双字合成词识别过程差异研究,《现代外语》,2010(4)。
[196]张晓鹏,词义典型性在英语多义词词义表征和提取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外语》,2010(4)。
[197]陈俊、林少惠,汉语语法性别编码倾向对中国法语初学者的影响研究,《现代外语》,2010(4)。
[198]谭丽花,中国学生运用英语听力篇章衔接机制的实证研究,《现代外语》,2010(4)。
[199]桂诗春、冯志伟、杨惠中、何安平、卫乃兴、李文中、梁茂成,语料库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现代外语》,2010(4)。
[200]熊丙娟,《公共话语分析——公共决策中的话语分析》评介,《现代外语》,2010(4)。
[201]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现代外语》,2010(4)。
[202]张治国,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外语与外语政策——“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述评,《现代外语》,2010(4)。
[203]陈小慰,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中国翻译》,2010(4)。
[204]谭载喜,翻译模糊法则信息熵,《中国翻译》,2010(4)。
[205]高彬、柴明颎,中国同声传译研究引证分析,《中国翻译》,2010(4)。
[206]吕冬、黄长奇,2010年国际翻译日主题 多样化的语言 高质量的翻译,《中国翻译》,2010(4)。
[207]屠国元、朱献珑,选择性顺应与顺应性选择——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译者主体性构建透析,《中国翻译》,2010(4)。
[208]刘敬国、项东,经典化和政治化——一部汉语佛经的诞生,《中国翻译》,2010(4)。
[209]张旭,“权力转向”与自我再现——评《翻译中国》,《中国翻译》,2010(4)。
[210]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中国翻译》,2010(4)。
[211]邬姝丽,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能力评估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中国翻译》,2010(4)。
[212]蒋骁华,典籍英译中的“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研究——以英美翻译家的汉籍英译为例,《中国翻译》,2010(4)。
[213]孙会军、郑庆珠,译,还是不译:文学翻译中的反复现象及处理,《中国翻译》,2010(4)。
[214]曹丹红,西方诗学视野中的节奏与翻译,《中国翻译》,2010(4)。
[215]何雅媚,“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翻译审美,《中国翻译》,2010(4)。
[216]李克兴,论英文法律文本中古旧词的使用原则——兼评中国法律译本中滥用古旧词的现象,《中国翻译》,2010(4)。
[217]邵斌、黎昌抱,英汉“低碳”新词翻译以及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中国翻译》,2010(4)。
[218]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4)。
[219]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中国翻译》,2010(4)。
[220]屈文生,《汉英外事实用词典》若干法律术语英译商榷,《中国翻译》,2010(4)。
[221]W.H.哈德逊、刘士聪、卞建华,陆地尽头的旅行者,《中国翻译》,2010(4)。
[222]刘士聪、卞建华,翻译导读:关于行文的自然与流畅,《中国翻译》,2010(4)。
[223]高维晞、黄俊雄,汉译英:蒲松龄收女徒弟,《中国翻译》,2010(4)。
[224]黄俊雄,翻译导读:“不可译”语句翻译技巧,《中国翻译》,2010(4)。
[225]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的“名”与“实”——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一,《中国翻译》,2010(5)。
[226]刘云虹、许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中国翻译》,2010(5)。
[227]崔文东,翻译国民性:以晚清《鲁滨孙飘流续记》中译本为例,《中国翻译》,2010(5)。
[228]陈吉荣,认知翻译研究的可贵探索——评《跨越语言的识解: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中国翻译》,2010(5)。
[229]谢建平,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愉悦”与“情感传真”,《中国翻译》,2010(5)。
[230]包通法、杨莉,古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中国翻译》,2010(5)。
[231]马会娟、管兴忠,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中国翻译》,2010(5)。
[232]吴文安,学生自主选材翻译实践课可行性研究,《中国翻译》,2010(5)。
[233]胡开宝、陶庆,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中国翻译》,2010(5)。
[234]余军、王朝晖,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型语料库构建与应用,《中国翻译》,2010(5)。
[235]温建平,翻译中相对价值的产生及其再现,《中国翻译》,2010(5)。
[236]顾维勇、孙维林,商务英语翻译的文体意识,《中国翻译》,2010(5)。
[237]刘法公,论法规文件英汉/汉英译名的唯一性,《中国翻译》,2010(5)。
[238]王东风,《天演论》译文片段赏析,《中国翻译》,2010(5)。
[239]王程辉,新松恨不高千尺——以《美国文学概况》的翻译为例,《中国翻译》,2010(5)。
[240]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6)。
[241]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中国翻译》,2010(6)。
[242]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中国翻译》,2010(6)。
[243]仲伟合、王斌华,口译研究方法论—─口译研究的学科理论建构之二,《中国翻译》,2010(6)。
[244]谌莉文、王文斌,论口译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以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使用的古训口译为例,《中国翻译》,2010(6)。
[245]王玉西,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翻译》,2010(6)。
[246]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中国翻译》,2010(6)。
[247]张美平,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及其影响,《中国翻译》,2010(6)。
[248]袁丽梅,纵横古今 跨越中西──《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中国翻译》,2010(6)。
[249]杨梅、白楠,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现状调查—─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1993-2009),《中国翻译》,2010(6)。
[250]林煌天,《中国翻译》和我,《中国翻译》,2010(6)。
[251]杨柳、黄劲,历史视界与翻译阐释:以王维的《鹿柴》为例,《中国翻译》,2010(6)。
[252]周晶、何元建,归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其认知基础,《中国翻译》,2010(6)。
[253]武光军,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分析与对策,《中国翻译》,2010(6)。
[254]郝光峰、李燕,关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翻译的探讨,《中国翻译》,2010(6)。
[255]索尔贝娄、周小进,隐藏于技术帝国的文学界,《中国翻译》,2010(6)。
[256]周小进,“戴着镣铐跳舞”——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参赛译文评析,《中国翻译》,2010(6)。
[257]温建平,翻译非易事,得失寸心知——第二十二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中国翻译》,2010(6)。
[258]施春宏,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59]陈国华、王建国,汉语的无标记非主语话题,《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0]邵敬敏、王宜广,“不是A,而是B”句式假性否定的功能价值,《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1]张新华,“发”的系词功能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2]朱俊阳,“似的”结构,《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3]李文浩,量词重叠与构式的互动,《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4]蔡淑美,特殊与格结构“V+X+的+O”的语义性质和句法构造,《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5]黄文枫,“都”量化时间副词现象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6]孙德金,教育叙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师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编后,《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7]张金竹,“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8]江新、郝丽霞,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69]李绍林,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的对象和原则,《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70]钟国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阅读理解测试的新加坡模式,《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71]邹立志、周琳、程莉维,普通话早期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以“上、下”两组趋向动词为例,《世界汉语教学》,2010(3)。
[272]沈家煊,如何解决“补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3]郑伟娜、张慧,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4]宋作艳,类词缀与事件强迫,《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5]徐式婧,北京语言大学圆满举办2010年孔子学院暑期培训工作,《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6]鹿荣、齐沪扬,供用句的语义特点及可逆动因,《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7]王春辉,汉语条件句小句间的语序类型,《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8]胡建峰,试析具有证言功能的话语标记“这不”,《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79]朱文文,状补句位意义及其对形容词的语序选择,《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0]陈颖、陈一,固化结构“说是”的演化机制及其语用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1]高明乐,第八届生成语言学国际会议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2]贾红霞,普通话儿童方位词发展的个案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3]高一虹,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4]蔡北国,中介语动作动词混用的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5]周小兵、洪炜,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辞格使用情况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6]吕文华,“了”的教学三题,《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7]苏丹洁、陆俭明,“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8]杨惠元,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启迪与语言潜能的开发,《世界汉语教学》,2010(4)。
[289]鲁健骥,关于创造型对外汉语教学与创造式汉语学习的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0]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目的的分层兼顾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1]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2]陈侃、尉万传、毛良斌,中高级汉语口语教师的“主持人”意识,《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3]陈天序,基于学期测试结果的来华留学生个体差异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4]刘瑜,韩国留学生汉语持续体“V着”的习得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5]朱军,非自主性位移与汉语动词带宾语“被”字句的认知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6]陈前瑞、王继红,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7]徐默凡,论疑问代词指代用法的重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8]刘志富,习用语“有的是”的词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299]阿龙,《中国语言生活》电子杂志出版,《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300]马国彦,话语标记与口头禅——以“然后”和“但是”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301]王寅、王天翼,汉语明喻成语构式的特征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302]唐子恒,论典故词语对典源依赖性的减弱,《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303]吴汉江,汉语拼音缩写与对外汉语教学及辞书编纂,《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
[304]周小兵、罗宇、张丽,基于中外对比的汉语文化教材系统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05]郭晓麟,对外汉语教材语法教学示例的基本原则——以趋向结构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06]田靓,翻译对初级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07]李捷、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08]陈申、薛馨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理念解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09]陈卫恒,身体部位名词“足”的“充足”义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0]傅惠钧,略论近代汉语“VnegVP”正反问,《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1]朴乡兰,“处所类”把字句的演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2]李文浩,作为构式的“都XP了”及其形成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3]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名名复合词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4]沈怀兴,试用历史考证法判断联绵字语素,《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5]武和平、王玲燕,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山寨”一词的个案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6]谭业升、陈敏,汉语经济隐喻的一项历时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7]石姝慧,无端指责回应策略的跨文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5)。
[318]陈瑜敏,对外汉语文化教材话语态度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19]任海波,关于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0]曹贤文,王智,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1]杨惠元,综合课教学要处理好的十个重要关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2]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预告[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3]朱勇. 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的若干对矛盾[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4]完权. 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5]赵倩. 引申义的范畴分布特点及词义倾向——以人体名词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6]孟子敏,现代汉语普通话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形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7]徐以中,“只”与“only”的语义指向及主观性比较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8]傅蓓,汉语道歉语的话语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29]曾小兵,邱丽娜,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0]芜崧,固化的流行词语“说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1]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条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2]朱盈梅,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3]陈瑜敏,对外汉语文化教材话语态度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4]任海波,关于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几点思考——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5]曹贤文,王智,对外汉语教师与欧美留学生对“有效教师行为”的评价[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6]杨惠元,综合课教学要处理好的十个重要关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7]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预告[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8]朱勇,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的若干对矛盾[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39]完权,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0]赵倩,引申义的范畴分布特点及词义倾向——以人体名词为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1]孟子敏,现代汉语普通话人称代词复数形式的形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2]徐以中,“只”与“only”的语义指向及主观性比较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3]傅蓓,汉语道歉语的话语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4]曾小兵,邱丽娜,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5]书讯[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6]芜崧,固化的流行词语“说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7]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条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8]朱盈梅,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6).
[349]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0]陈淑芳,张漱梅,姚艳娟,大学英语网考作文评分变量的功能语言学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1]葛诗利,自动作文评分中词汇接续错误自动识别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2]李旭奎,左金梅,DMDX软件中二语习得实证研究脚本的编写[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3]赵晓临,基于语料库的词汇型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4]周小勇,信息技术支撑的外语教学——逻辑框架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5]谌莉文,口译思维理解中的前知识运作[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6]何建乐,从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缺失现象看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7]李雪顺,马武林,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学习行为个案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8]刘友桂,何高大,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语教学本土化探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59]杨静,朱慧敏,音视频编辑软件Windows Movie Maker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60]杨楠,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生态平衡发展观及其认知基础[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61]于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解析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62]张艺宁,沙漏模式在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与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63]陈功,梁茂成,首届全国学习者语料库专题研讨会综述[J]. 外语电化教学,2010,(4).
[364]王哲,李军军,大学外语通识教育改革探索[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65]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66]柴改英,以外语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通识教育[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67]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68]董洪学,初胜华,基于计算机网络语料库驱动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69]董元兴,李慷,刘芳,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评估与培养[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0]继续推进和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聊城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议纪要[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1]马刚,杨跃,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基于整体语言观的主题教学模式探讨[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2]马骊,曹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大学俄语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3]王懿,宣安,基于网络的交互式自主学习模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动机的影响[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4]严丹,胡礼忠,高校图书馆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率调查及优化探讨——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5]张天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考——兼评《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6]辛志英,黄国文,概念投射与人际投射之间动态转换的触发机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7]吴迪龙,赵艳,ICM视域下语义省略的认知解读[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8]张发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口译理解中的作用[J]. 外语电化教学,2010,(5).
[379]许葵花,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0]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1]王炤,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2]洪岗,张振,多模态视频语篇《我和你(You And Me)》的构成意义分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3]冯文贺,姬东鸿,命题库:分析与展望[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4]孙爱珍,叶向平,计算文体学模式构建[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5]许雅缘,基于WordNet的隐喻自动处理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6]张梅,印勇,英语作文计算机评分技术综述[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7]朱炜,语料库语言学和语篇中隐喻的识别[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8]卜爱萍,“2+1+1+X无缝隙”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89]孟凡茂,高德新,于秀金,高校省级语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90]NewClass献给中国口译教学的一份厚礼——2010年全国口译大赛英语同声传译总决赛纪实[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91]彭梅,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标准听写训练——一项关于听写在上海市中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现状的调查[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92]魏晶,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者个体生态环境建构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93]于博瀛,整合框架下的大学英语教材发展路向探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0,(6).
[394]游汝杰,上海郊区语音近30年来的变化[J]. 方言,2010,(3).
[395]汪平,江苏通州方言音系探讨[J]. 方言,2010,(3).
[396]潘家懿,万历初进入海陆丰的漳属客家话今貌[J]. 方言,2010,(3).
[397]邓享璋,闽中方言的韵[J]. 方言,2010,(3).
[398]戴黎刚,福州话声母类化例外的原因[J]. 方言,2010,(3).
[399]叶祖贵,河南信阳地区方言语音的差异[J]. 方言,2010,(3).
[400]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在天津举行[J]. 方言,2010,(3).
[401]黄小平,江西宁都田头客家话两字组连读变调[J]. 方言,2010,(3).
[402]王军虎,陕西凤翔方言两字组的连调模式[J]. 方言,2010,(3).
[403]张燕芬,现代方言中读鼻尾的古阴声韵字[J]. 方言,2010,(3).
[404]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和博士论文奖揭晓[J]. 方言,2010,(3).
[405]王晓君,江西新余赣方言音系[J]. 方言,2010,(3).
[406]梁晓玲,黑龙江方言的量词[J]. 方言,2010,(3).
[407]史灿方,从法律地位看汉语方言的保护[J]. 方言,2010,(3).
[408]2010年第2期勘误[J]. 方言,2010,(3).
[409]陆书伟,《金瓶梅词话》“方俗词”商榷二则[J]. 方言,2010,(3).
[410]郭良夫先生逝世[J]. 方言,2010,(3).
[411]刘敬林,也说“子母扣儿”[J]. 方言,2010,(3).
[412]朱晓农,关英伟,桂北全州文桥土话音节的四分发声活动——兼论自发内爆音[J]. 方言,2010,(4).
[413]庄初升,湘南桂北三种土话平话中古全浊声母今读送气与否的性质[J]. 方言,2010,(4).
[414]吴宗济教授逝世[J]. 方言,2010,(4).
[415]龙安隆,福建邵武方言浊平入化的性质[J]. 方言,2010,(4).
[416]黑维强,陕北绥德河底方言的文白异读[J]. 方言,2010,(4).
[417]袁丹,江苏常熟梅李方言同音字汇[J]. 方言,2010,(4).
[418]秋谷裕幸,福建南平王台方言的归属[J]. 方言,2010,(4).
[419]周政,陕西镇坪方言的内部差异[J]. 方言,2010,(4).
[420]曹志耘,读岩田礼编《汉语方言解释地图》[J]. 方言,2010,(4).
[421]史秀菊,山西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J]. 方言,2010,(4).
[422]王莉,温州吴语虚语素“赖”的语源考辨[J]. 方言,2010,(4).
[423]张延俊,试论“给”字被动式的方言背景[J]. 方言,2010,(4).
[424]冯志伟,从语料库中挖掘知识和抽取信息[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25]刘泽权,陈冬蕾,英语小说汉译显化实证研究——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三个中译本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26]刘永兵,张会平,基于语料库的中学英语课堂规约话语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27]邓耀臣,李冰冰,英语复合词生成趋向的协同语言学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28]张绪华,语料库驱动的扩展意义单位研究——以最高程度强势语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29]曹德和,刘颖,修辞学和语用学关系的回眸与前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0]孙汉军,关于修辞基本属性的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1]吴平,完成事件的形式语义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2]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的语用特征——非真诚性言语行为研究之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3]施志渝,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成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4]陈丕,英语句法序次性与层次性之时空观透视——从认知来源看语言共性的内化过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5]孙文选,论「おる」的历时变异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6]包通法,孔晔珺,刘正清,“天人合一”认识样式的翻译观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7]周晓梅,吕俊,颠覆与重建:翻译批评中的理性反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8]汪东萍,傅勇林,从头说起:佛经翻译“文质”概念的出处、演变和厘定[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39]祖利军,《红楼梦》中俗谚互文性翻译的哲学视角——以“引用”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0]郑永旺,白文昌,柳若梅,试析《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宗教密码阿那伽玛佛[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1]陈橙,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2]徐彬,李维屏,达雷尔《黑书》中自我与他者之生死变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3]谭慧颖,承接纪尧姆的脚步——《英语动词析解——无表征即无表达》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4]周红英,《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5]庞超伟,《中国与英语——全球化和身份的困境》评介[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4).
[446]黄国文,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47]张德禄,适用性社会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48]常晨光,廖海青,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用语言学探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49]李晖,指称-陈述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关系过程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0]辛志英,语言的变量结构:从词汇语法到语篇语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1]俞希,文秋芳,中国英语报章中评价性形容词搭配的本土化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2]吴安萍,钟守满,评价性形容词形式范畴化的语义结构模式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3]刘世铸,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4]吕长竑,黎斌,胡霞,中西学者生命和材料科学英文学术语篇间接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5]黄萍,赵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论文发表之对比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6]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建设几个核心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7]袁野,语言习得的构式语法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8]刘学惠,朱青,重铸式纠错与EFL学习者口语准确性发展——一项针对时态一致性的实验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59]杨涛,李力,动机过程观、自我系统和二语动机策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0]盖淑华,最近发展区中的词块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验报告[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1]郭鸿杰,王敏,中介语韵尾辅音丛中的(-t,d)删除研究——变项规则分析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2]夏全胜,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发音过程中迁移现象的实验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3]李增,刘英杰,唯科学主义与极权主义双重挤压下的人性危机——论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4]苏明,无法走出的“自我东方化”怪圈[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5]宋莹,让埃什诺兹:《我走了》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466]刘宇红,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67]南潮,韩景泉,名词的格与移动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68]陈佳,论英语WAY构式中动词的认知语义限制条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69]康志峰,邱东林,双及物构式ICM识解的功能、性能及语义增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0]席建国,刘犇,英汉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结构对比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1]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2]朱晔,俞理明,我国英汉双语教育研究现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3]辜向东,彭莹莹,大学英语教师对CET及其反拨效应认识的历时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4]孔文,李清华,多项选择阅读测试中问题排序对阅读行为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5]刘芹,王莉,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档案袋评价可行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6]周琳,Peerasak SIRIYOTHIN,基于文本的写作任务对学习者阅读能力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7]吴飒,听力理解中元语篇的作用及其与话题熟悉度和语言水平的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8]许钧,高方,翻译理论素养的培育与翻译理论类教材的编写[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79]俞佳乐,新时代背景和学术语境下翻译建设的四个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0]谌莉文,梅德明,意义阐释与口译思维运作的主体间性:语言游戏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1]王湘玲,莫娇,梁萍,电子翻译工具与EFL学生翻译工具能力之培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2]佟晓梅,霍跃红,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3]杨昊成,诺曼梅勒的纪实文学写作[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4]李文萍,普拉斯诗中月亮意象映射的认知空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5]邓笛,编译文学:也应该得到承认的文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486]张强,杨亦鸣,汉语宾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的证据[J]. 语言科学,2010,(4).
[487]陈练军,论“壁”的语素化[J]. 语言科学,2010,(4).
[488]杨子,淡晓红,“上”、“下”动词性组合搭配的认知优选机制[J]. 语言科学,2010,(4).
[489]张慧丽,儿化中间音、特征扩展与F3的两种走势——偃师儿化与北京儿化之比较[J]. 语言科学,2010,(4).
[490]林颂育,试论闽南话持续体标记的来源[J]. 语言科学,2010,(4).
[491]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 语言科学,2010,(4).
[492]黄灵燕,再论钟秀芝《西蜀方言》的入声和基础音系问题[J]. 语言科学,2010,(4).
[493]桑宇红,中古知庄章组字在现代方言中的擦音游离现象[J]. 语言科学,2010,(4).
[494]李军,元代江西文人诗文用韵所反映的入声韵演变及其分布特征[J]. 语言科学,2010,(4).
[495]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中的全浊声母[J]. 语言科学,2010,(4).
[496]本刊记者,全国第二届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召开[J]. 语言科学,2010,(4).
[497]刘传鸿,“材武”及其同类词的训释[J]. 语言科学,2010,(4).
[498]项开喜,“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J]. 语言科学,2010,(5).
[499]李宇凤,从语用回应视角看反问否定[J]. 语言科学,2010,(5).
[500]陈青松,超线性突显与“数+大+NP”结构[J]. 语言科学,2010,(5).
[501]本刊记者,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北京语言大学演讲[J]. 语言科学,2010,(5).
[502]张珊珊,江火,离合词是词还是短语——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J]. 语言科学,2010,(5).
[503]马景仑,从名、实、义关系角度看《广雅疏证》对事物命名方式的揭示[J]. 语言科学,2010,(5).
[504]袁本良,古汉语语义结构类型分析[J]. 语言科学,2010,(5).
[505]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J]. 语言科学,2010,(5).
[506]陈英杰,金文字际关系辨正五则[J]. 语言科学,2010,(5).
[507]彭建国,湘语爆发音的类型[J]. 语言科学,2010,(5).
[508]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考察[J]. 语言科学,2010,(5).
[509]潘文国,“读文写白”是提高中文水平的根本途径[J]. 中国外语,2010,(4).
[510]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研究报告[J]. 中国外语,2010,(4).
[511]贺雪娟,刘黛琳,闵阅,“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设置规范”要素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12]刘鸿章,孔庆炎,陈永捷,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十年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2010,(4).
[513]王克非,胡显耀,汉语文学翻译中人称代词的显化和变异[J]. 中国外语,2010,(4).
[514]吴炳章,“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15]李淑静,万能引语导入语be like的形成机制研究——英语流行语认知研究之一[J]. 中国外语,2010,(4).
[516]邓海丽,论《关雎》音韵的语篇象似性[J]. 中国外语,2010,(4).
[517]张佩雯,叙述和阐述体裁的分级资源对比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18]何安平,语料库的“教学加工”发展综述[J]. 中国外语,2010,(4).
[519]武光军,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英中的搭配教学[J]. 中国外语,2010,(4).
[520]张建琴,邹为诚,国际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21]郭丽,集库式完型填空效度研究[J]. 中国外语,2010,(4).
[522]文秋芳,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我国1999—2009期刊文献的分析[J]. 中国外语,2010,(4).
[523]Simon Borg,Contemporary Themes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 中国外语,2010,(4).
[524]梁茂成,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语料库语言学[J]. 中国外语,2010,(4).
[525]张培,混合方法研究的范式基础与设计要素[J]. 中国外语,2010,(4).
[526]张庆宗,漫谈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J]. 中国外语,2010,(4).
[527]王仁强,周瑜,词典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的完美结合——The Oxford Guide to Practical Lexicography(2008)述评[J]. 中国外语,2010,(4).
[528]王克非,翻译:在语言文化间周旋[J]. 中国外语,2010,(5).
[529]胡壮麟,桂诗春先生的治学之道——贺诗春先生八十华诞[J]. 中国外语,2010,(5).
[530]乔梦铎,金晓玲,王立欣,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 中国外语,2010,(5).
[531]黄华,立体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问题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2]徐盛桓,“A是B”的启示——再谈外延内涵传承说[J]. 中国外语,2010,(5).
[533]雷卿,外延内涵传承与隐喻的生成及理解[J]. 中国外语,2010,(5).
[534]何爱晶,名-动转类的转喻理据研究——基于内涵外延传承说的分析[J]. 中国外语,2010,(5).
[535]赵晨,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规隐喻加工模式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6]孟悦,张绍杰,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书面语认识情态表达的语际语用发展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7]贾巍巍,周龙,论外语教材开发的传承和革新——在“体验”思想指导下的外语教材开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38]战菊,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分析:信念及其构建[J]. 中国外语,2010,(5).
[539]高强,张洁,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40]李晓博,叙事探究的“事实”、价值和评价基准[J]. 中国外语,2010,(5).
[541]张吉良,柴明颎,国外高校(会议)口译专业办学层次概况[J]. 中国外语,2010,(5).
[542]李婧,李德超,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 中国外语,2010,(5).
[543]肖家燕,李恒威,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0,(5).
[544]秦秀白,有好的外语教师,才有好的外语教育[J]. 中国外语,2010,(6).
[545]白解红,曾永红,陈敏哲,“质量工程”视域下的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以“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 中国外语,2010,(6).
[546]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 中国外语,2010,(6).
[547]韩礼德,胡壮麟,朱永生,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Halliday by Hu Zhuanglin and Zhu Yongsheng[J]. 中国外语,2010,(6).
[548]黄国文,对“胡-朱与Halliday访谈”的解读[J]. 中国外语,2010,(6).
[549]方琰,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对中国学者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10,(6).
[550]杨雪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再认识[J]. 中国外语,2010,(6).
[551]王勇,陈明芳,张媛媛,张曼,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面面观——第10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报告综述[J]. 中国外语,2010,(6).
[552]孙迎晖,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J]. 中国外语,2010,(6).
[553]蔡基刚,全英语教学可行性研究——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案例分析[J]. 中国外语,2010,(6).
[554]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 中国外语,2010,(6).
[555]李颖,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与认知分析——西方相关研究的启示[J]. 中国外语,2010,(6).
[556]方玲,汪兴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的自主学习应用[J]. 中国外语,2010,(6).
[557]李英,闵尚超,国内英语口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外语,2010,(6).
[558]苗菊,刘艳春,翻译实证研究——理论、方法与发展[J]. 中国外语,2010,(6).
[559]罗列,穆雷,选题:翻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J]. 中国外语,2010,(6).
[560]叶宁,庞继贤,语言学理论在司法中的实践——《法律语言学导论:语言证据》评介[J]. 中国外语,2010,(6).
[561]陈杰,语言:性质和表征——以康德先验哲学为进路的形而上学考察[J]. 外语学刊,2010,(4).
[562]周频,从“三元关系”解析语言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J]. 外语学刊,2010,(4).
[563]李志强,先秦和古希腊体系化语言研究的发端——《尔雅》和Τεχνε Γραμματικη(Art of Grammar)[J]. 外语学刊,2010,(4).
[564]王永祥,“语言”与“话语”:两种语言哲学视角论略[J]. 外语学刊,2010,(4).
[565]本刊编辑部,郑重申明[J]. 外语学刊,2010,(4).
[566]郅友昌,王建兰,现象学意向理论对意义的本体论阐释[J]. 外语学刊,2010,(4).
[567]易立新,语言问题的哲学探索——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J]. 外语学刊,2010,(4).
[568]吕公礼,涉身心智和语言涉身性的神经科学背景[J]. 外语学刊,2010,(4).
[569]刘瑾,语言表达中的视角问题[J]. 外语学刊,2010,(4).
[570]何建乐,语段中词项共现现象的认知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71]毛海燕,基于FrameNet的英汉词汇语义对比模式探索——以英汉情感框架词汇语义对比研究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72]王永东,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J]. 外语学刊,2010,(4).
[573]吕红周,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74]魏春洁,句子—语句的多维度考察[J]. 外语学刊,2010,(4).
[575]鲁瑛,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J]. 外语学刊,2010,(4).
[576]辛斌,引语研究的语用修辞视角[J]. 外语学刊,2010,(4).
[577]邓隽,语境制约 顺势而用——从语用学视角管窥“了_2”意义[J]. 外语学刊,2010,(4).
[578]易康,模因论对仿拟的阐释力[J]. 外语学刊,2010,(4).
[579]黄萍,中国侦查讯问话语的对应结构研究——侦查讯问话语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2010,(4).
[580]齐珮,从日语“萌”的语用意义看青年亚文化生态体系特征[J]. 外语学刊,2010,(4).
[581]史洁,外语教学中的矛盾与哲学解释学关怀[J]. 外语学刊,2010,(4).
[582]艾军,“语言游戏”思维关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外语学刊,2010,(4).
[583]支永碧,行动研究中建构“学问”教学模式——外语课堂反思与重构的新途径[J]. 外语学刊,2010,(4).
[584]杨红,余箐,综合技能教学法与口语输出[J]. 外语学刊,2010,(4).
[585]钟珊辉,外语教学中的非词语化现象研究——以常用词gain,run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86]胡启海,英语专业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 外语学刊,2010,(4).
[587]张卫红,孙成贵,大学英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J]. 外语学刊,2010,(4).
[588]黄艳春,异化归化要义[J]. 外语学刊,2010,(4).
[589]岳启业,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J]. 外语学刊,2010,(4).
[590]刘瑞玲,试论法律术语翻译的精确性[J]. 外语学刊,2010,(4).
[591]汪小英,叙事角度与中国古诗英译的文化意义亏损——以许渊冲的英译《春江花月夜》为例[J]. 外语学刊,2010,(4).
[592]何武,跳出菜名译菜谱——影响中式菜谱英译策略选择的几组关系[J]. 外语学刊,2010,(4).
[593]孙圣勇,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取向、文化初识与文化转向[J]. 外语学刊,2010,(4).
[594]张艳杰,赵伟,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探析[J]. 外语学刊,2010,(4).
[595]白臻贤,语言与存在的信仰维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10,(5).
[596]刘柏威,主体性俄语表量名词短语:语句与世界之间的桥梁[J]. 外语学刊,2010,(5).
[597]高国翠,高凤兰,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哲学观[J]. 外语学刊,2010,(5).
[598]范为,罗素摹状语理论分析[J]. 外语学刊,2010,(5).
[599]王寅,语言的认知维度——认知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建构(1)[J]. 外语学刊,2010,(5).
[600]胡壮麟,认知符号学[J]. 外语学刊,2010,(5).
[601]赵永峰,认知音位学初探[J]. 外语学刊,2010,(5).
[602]刘玉梅,沈志和,认知词汇学[J]. 外语学刊,2010,(5).
[603]王仁强,认知辞书学引论[J]. 外语学刊,2010,(5).
[604]郭霞,崔鉴,认知句法学初探[J]. 外语学刊,2010,(5).
[605]梁彩琳,石文博,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学刊,2010,(5).
[606]陈朗,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能力培养[J]. 外语学刊,2010,(5).
[607]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类型学:理论、目标与方法[J]. 外语学刊,2010,(5).
[608]徐珺,商务英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探索[J]. 外语学刊,2010,(5).
[609]蔡晖,Падучева词汇语义动态模式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价值[J]. 外语学刊,2010,(5).
[610]郑丹,杨玉晨,论词汇与语法的一体性——语料库语言研究给予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0,(5).
[611]马彪,冯莉,英语“褒贬同词”现象考察研究——兼与汉语比较[J]. 外语学刊,2010,(5).
[612]张绍杰,语法和语用:基于语言使用的互动视角[J]. 外语学刊,2010,(5).
[613]宁琦,交际配价对俄语对话语篇结构的作用[J]. 外语学刊,2010,(5).
[614]宫军,元话语研究:反思与批判[J]. 外语学刊,2010,(5).
[615]马瑞香,论外语教学改革的三种理论营养[J]. 外语学刊,2010,(5).
[616]张晶,探索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科学检验的有效途径——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17]顾伟勤,论“互动假说”的发展与局限[J]. 外语学刊,2010,(5).
[618]王鲁男,标记性在语际迁移中作用的反思[J]. 外语学刊,2010,(5).
[619]余国良,翻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模式研究[J]. 外语学刊,2010,(5).
[620]钱静,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J]. 外语学刊,2010,(5).
[621]乔澄澈,翻译与创作并举——女翻译家杨绛[J]. 外语学刊,2010,(5).
[622]杜思民,论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及其零翻译类型——以SARS与甲型H1N1流感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23]潘洞庭,目的论对商务翻译的启示[J]. 外语学刊,2010,(5).
[624]高新华,刘白玉,金融危机英语隐喻词汇的翻译[J]. 外语学刊,2010,(5).
[625]张冰,巴赫金:对话主义与辩证法[J]. 外语学刊,2010,(5).
[626]荣洁,肖洛霍夫研究史——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肖洛霍夫研究[J]. 外语学刊,2010,(5).
[627]于明清,从黄金到黑铁的衰退——《米尔戈罗德》[J]. 外语学刊,2010,(5).
[628]王加兴,俄国文学名著注释本对汉译的重要参考作用——以《叶甫盖尼奥涅金》注释本为例[J]. 外语学刊,2010,(5).
[629]甄艳华,解读伍尔夫的两性和谐社会理念[J]. 外语学刊,2010,(5).
[630]黄碧蓉,意向意义论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31]惠秀梅,否定意义的主观性[J]. 外语学刊,2010,(6).
[632]黄东晶,蒋智妍,语言意义探索——以文学语篇中的内心独白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33]全明姬,语言哲学视域内的语言、表征与意义[J]. 外语学刊,2010,(6).
[634]李洪儒,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 外语学刊,2010,(6).
[635]刘辉,本体论视域中的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二[J]. 外语学刊,2010,(6).
[636]郭永刚,华晓会,日语「し」类常用动词的语义网络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37]张克定,指示性there-构式及其意义识解[J]. 外语学刊,2010,(6).
[638]彭玉海,试论动词隐喻映射[J]. 外语学刊,2010,(6).
[639]朱建新,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J]. 外语学刊,2010,(6).
[640]王丽丽,复合隐喻的认知心理图式[J]. 外语学刊,2010,(6).
[641]魏在江,预设三论:表达论、接受论、互动论[J]. 外语学刊,2010,(6).
[642]熊永红,称呼语超常规使用的顺应性分析[J]. 外语学刊,2010,(6).
[643]李凤琴,“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J]. 外语学刊,2010,(6).
[644]安利,语篇分析方法比较[J]. 外语学刊,2010,(6).
[645]于丽,三类学术期刊摘要微观特征对比分析[J]. 外语学刊,2010,(6).
[646]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47]袁友芹,张敬爽,菲律宾英语:语言迁移及其深层机理探究[J]. 外语学刊,2010,(6).
[648]陈香兰,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工具价值[J]. 外语学刊,2010,(6).
[649]葛林,尹铁超,走出误区:对于工具性翻译观的反思[J]. 外语学刊,2010,(6).
[650]严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初探——商务英语系列研究之一[J]. 外语学刊,2010,(6).
[651]陈雪翎,商务英语考试的理论问题探索[J]. 外语学刊,2010,(6).
[652]高歌,不同分组条件下同侪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 外语学刊,2010,(6).
[653]赵俊峰,郝晶,高艳明,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调查[J]. 外语学刊,2010,(6).
[654]张鹏蓉,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范畴的动态界定[J]. 外语学刊,2010,(6).
[655]黄忠廉,翻译“变”“化”观[J]. 外语学刊,2010,(6).
[656]曹威,儒家经典翻译的诠释学理论前提——以英译《论语》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57]邓玉荣,曹志希,英汉互译中的一致式与隐喻式[J]. 外语学刊,2010,(6).
[658]于桂玲,从《舞 舞 舞》的三种译本谈译者的翻译态度[J]. 外语学刊,2010,(6).
[659]郑永旺,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的游戏——以《恰巴耶夫与普斯托塔》为例[J]. 外语学刊,2010,(6).
[660]孙明丽,在荆棘中歌唱——《荆棘鸟》与《红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J]. 外语学刊,2010,(6).
[661]蔡青,张洪伟,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J]. 外语学刊,2010,(6).
[662]荆兴梅,冯敬玉,《爵士乐》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文学语用学的一个范例[J]. 外语学刊,2010,(6).
[663]陈桂琴,国内叙事学研究发展述评[J]. 外语学刊,2010,(6).
[664]严志军,张杰,西方符号学理论在中国[J]. 外语学刊,2010,(6).
[665]佟颖,社会符号学理论溯源[J]. 外语学刊,2010,(6).
[666]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 外语学刊,2010,(6).
[667]张良林,隐喻的符号性[J]. 外语学刊,2010,(6).
[668]王铭玉,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巴赫金思想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69]刘莹,乔纳森卡勒文学语言符号论研究[J]. 外语学刊,2010,(6).
[670]叶其松,术语研究中的辩证法[J]. 外语学刊,2010,(6).
[671]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 外语学刊,2010,(6).
[672]孟令霞,国际术语的特点、类型及构成途径[J]. 外语学刊,2010,(6).
[673]张春新,语言中术语的非术语化现象[J]. 外语学刊,2010,(6).
[674]许余龙,语言的共性、类型和对比——试论语言对比的理论源泉和目的[J]. 外语教学,2010,(4).
[675]李君,张德禄,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的韵律性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4).
[676]申智奇,何自然,言语冒犯及其形成机制[J]. 外语教学,2010,(4).
[677]于晖,内在连接词对语篇体裁结构成分转折的识别功能[J]. 外语教学,2010,(4).
[678]罗思明,黄凤鸰,界化与单一界化限制[J]. 外语教学,2010,(4).
[679]史顺良,任育新,语言学类学术文章标题的结构及其语用功能: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0]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81]孙敦夫,论日语视觉动词宾语从句中的“体”范畴[J]. 外语教学,2010,(4).
[682]毋育新,郅永玮,基于话语礼貌理论的日语请求行为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83]于林龙,形式语用学的意义理解问题——深层解释学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4).
[684]潘鸣威,邹申,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者写作中读者/作者显现度再探——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5]王冰,刘永兵,外语学习动机量化研究中的方法问题[J]. 外语教学,2010,(4).
[686]王黎生,中外合作办学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7]邓滢,俄语功能语义场和意义系统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兼评俄语功能-交际语法的教学观[J]. 外语教学,2010,(4).
[688]刘艳菊,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的量化研究与分析[J]. 外语教学,2010,(4).
[689]刘奕,王小兰,论基于Blog的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元反馈模式[J]. 外语教学,2010,(4).
[690]周小娟,《简爱》女性话语空间的自我建构[J]. 外语教学,2010,(4).
[691]庞好农,薛璇子,黑人中的美国梦与美国梦中的黑人:评理查德赖特的长篇小说[J]. 外语教学,2010,(4).
[692]蔡青,徐曼,跨越与协商——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书写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93]孙艳华,音乐般的律动——论泉镜花小说的语言特质[J]. 外语教学,2010,(4).
[694]王跃洪,马俊,亨利詹姆斯《华盛顿广场》人物形象的含混性[J]. 外语教学,2010,(4).
[695]贾晓英,李正栓,乐府英译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研究[J]. 外语教学,2010,(4).
[696]段奡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认知推理过程探析——以唐诗《春望》五种译文为例[J]. 外语教学,2010,(4).
[697]张卫晴,张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蠡勺居士译作中女性形象翻译策略探析[J]. 外语教学,2010,(4).
[698]赵红,俄语语篇中话题指称的回指与翻译[J]. 外语教学,2010,(4).
[699]王传英,本地化行业发展与MTI课程体系创新[J]. 外语教学,2010,(4).
[700]牛保义,心智模拟概念化——量词“把”的语义概念化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01]刘宏伟,徐盛桓,《经济学家》新闻标题的美学风格——基于生成整体论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5).
[702]廖巧云,英语实据因果句识解机理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03]李成团,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 外语教学,2010,(5).
[704]张升余,关于日文汉字“子”字唐音读法的考察——以近世唐音为中心[J]. 外语教学,2010,(5).
[705]齐曦,英语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人际意义的协商和构建[J]. 外语教学,2010,(5).
[706]刘森林,语用力动力场理论探讨[J]. 外语教学,2010,(5).
[707]邓志勇,杨涛,伯克修辞学之基石的语言戏剧性哲学观[J]. 外语教学,2010,(5).
[708]张从益,基于叙述动力的内外发生分析在交际称谓叙述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10,(5).
[709]户思社,论阿尔图兰波诗歌中的“未知地平线”[J]. 外语教学,2010,(5).
[710]曹山柯,《弗兰肯斯坦》: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J]. 外语教学,2010,(5).
[711]苏仲乐,詹姆逊文化阐释理论的哲学基础探析[J]. 外语教学,2010,(5).
[712]冯海鹰,从埴谷雄高的《死灵》看人物对话的性别表现[J]. 外语教学,2010,(5).
[713]郭海霞,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异化主题[J]. 外语教学,2010,(5).
[714]王文宇,周丹丹,王凌,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的调查——兼谈口译教学[J]. 外语教学,2010,(5).
[715]李清华,孔文,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构念研究:专家和评分员的视角[J]. 外语教学,2010,(5).
[716]莫再树,孙文娟,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17]宫力,探寻交互式语言教学新模式——以《新时代交互英语》为例[J]. 外语教学,2010,(5).
[718]田小玲,田建国,大学生英语听力与写作技能的相关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10,(5).
[719]熊德米,晚清法律翻译的“普罗米修斯”及特殊贡献[J]. 外语教学,2010,(5).
[720]刘扬,论文学作品翻译中形而上质的再现[J]. 外语教学,2010,(5).
[721]冯文坤,论蒯因“翻译的非确定性”的本体论承诺[J]. 外语教学,2010,(5).
[722]王正良,马琰,译者主体性的多维度构建与博弈[J]. 外语教学,2010,(5).
[723]张逸岗,以史为鉴,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丛书》评介[J]. 外语教学,2010,(5).
[724]辛志英,黄国文,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J]. 外语教学,2010,(6).
[725]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 外语教学,2010,(6).
[726]刘越莲,委婉语与禁忌语的家族相似性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27]刘世生,宋成方,功能文体学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28]魏在江,宾语隐形的预设机制与认知识解[J]. 外语教学,2010,(6).
[729]刘平,会话冲突中元语用话语的语言表征及语用功能分析[J]. 外语教学,2010,(6).
[730]姜亚军,复合式论文标题之争:评述与启示[J]. 外语教学,2010,(6).
[731]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人际意义分析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6).
[732]粟进英,李经伟,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2010,(6).
[733]陈琦,高云,学术英语中的半技术性词汇[J]. 外语教学,2010,(6).
[734]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 外语教学,2010,(6).
[735]刘霞敏,熊沐清,话语指向性听力教学与训练模式探索[J]. 外语教学,2010,(6).
[736]闫嵘,二语写作修改策略的个体差异及其与工作记忆的关系[J]. 外语教学,2010,(6).
[737]徐锦芬,唐芳,刘泽华,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38]王璟,罗选民,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J]. 外语教学,2010,(6).
[739]龙娟,《去吧,摩西》:弘扬生态正义的绿色经典[J]. 外语教学,2010,(6).
[740]聂军,民族文学的经典 完美人性的塑造——歌德和席勒笔下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表现[J]. 外语教学,2010,(6).
[741]马菊玲,指称与小说人物认知建构[J]. 外语教学,2010,(6).
[742]张虎,帕慕克与苏菲主义[J]. 外语教学,2010,(6).
[743]宋学智,许钧,傅雷的对话翻译艺术——以傅译《都尔的本堂神甫》为例[J]. 外语教学,2010,(6).
[744]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45]任东升,“亚卫”神名译法的标志性意义[J]. 外语教学,2010,(6).
[746]刘云虹,从林纾、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批评的多重视野[J]. 外语教学,2010,(6).
[747]王福祥,徐庆利,“翻译腔”与翻译任务复杂度和译者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2010,(6).
[748]冯全功,从认知视角试论翻译能力的构成[J]. 外语教学,2010,(6).
[749]袁贵仁,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0]王登峰,亲近经典 承续传统——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时代命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1]李宇明,语言生活需要用法调节[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2]陈章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成就与发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3]黄德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软法”属性[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4]冯军,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制建设[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5]黄行,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法律法规的比较述评[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6]李行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做好语文工作的保证[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7]苏培成,改革创新,实施国家语文发展战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8]姚喜双,推普工作的重要抓手——谈依法推进的普通话水平测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59]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探讨[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0]张桂菊,澳门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1]巢宗祺,杨金鑫,坚持拼音方案还是随顺流变新潮[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2]徐娟,第七届中文电化教学国际研讨会在烟台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3]俞玮奇,普通话的推广与苏州方言的保持——苏州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4]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5]何洪峰,彭吉军,论2009年度热词“被X”[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6]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7]顾介鑫,杨亦鸣,复合构词法能产性及其神经电生理学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8]王东海,王丽英,立法规范化、科学化视角下的法律术语分类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69]张秋玲,文言文“浅易”的语词特征研究——以百年来初中教科书中的文言选篇为研究对象[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0]杨双,刘翔平,儿童字形输出错误的年级发展特点[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1]张宝林,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2]冯敏萱,英语人名的汉译名平行识别[J]. 语言文字应用,2010,(3).
[773]王洁,从“立法时代”到“修法时代”的中国大陆法律语言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4]周庆生,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述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5]刁晏斌,试论当代口语中的声调混同现象[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6]毛延生,变异与认同:网名的社会语用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7]劲松,牛芳,长沙地方普通话固化研究——地方普通话固化的个案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8]周文华,首届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79]刘玉屏,正在进行中的汉语方言接触实证研究——义乌市农民工使用义乌方言成分情况调查[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0]贾红霞,普通话儿童方位词语义发展的个案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1]孙程远,中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测评与分析[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2]苏宝荣,现代汉语语文辞书释义的划界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3]张博,并用释词的释义角色及其与被释词的语义对应关系——兼议《现汉》与并用释词相关的几个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4]孙海娜,浅析《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试行办法》[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5]韩玉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样本库采集方案初探[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6]齐影,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复审的分析及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7]孟晖,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资格有效性问题的思考[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8]胡金柱,舒江波,罗进军,汉语复句中分句的语义关联特征[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89]唐兴全,汉语理解处理中的动态词及其组合模式[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0]冯学锋,陈章太,现代汉语语法变异活力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1]毛力群,陈章太,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语言状况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2]高志明,朱玲,通感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3]孙红娟,黄有福,朝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2010,(4).
[794]廖美珍,目的原则和语境动态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5]安丰存,刘春光,关系结构的语段推导[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6]敖锋,胡卫星,双语词汇识别中的联结主义模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7]张翼,“王冕死了父亲”的认知构式新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8]章彩云,语用歧义、语用视点与文学文本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799]高振明,法语人称置换的语义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0]聂中华,日语“AはBよりC”句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1]赵蓉,浅析日语存现句的内部关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2]张会森,俄汉亲属称呼语的语用对比[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3]孙汉军,修辞的运作原则和美学理念[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4]武瑷华,从语用逻辑看反驳[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5]徐昉,丁言仁,英语专业学生英文写作中思维转化为词语时的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6]徐庆利,王福祥,听写任务类型和语言水平对学习者语言输出准确度和任务难度评价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7]马书红,英语空间介词语义成员的分类与习得——基于范畴化理论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8]周红,范琳,语篇阅读推理研究方法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09]文军,殷玲,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基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0]童剑平,周国强,句首受事话题句及其英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1]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2]刘彬,勒菲弗尔操控论视野下的十七年文学翻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3]梁工,生态神学与生态文学的互文性[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4]何树,抒情—忏悔:论斯蒂芬迪达勒斯叙事策略的构建[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5]吴兰香,马克吐温早期游记中的种族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6]聂华,虞龙发,后现代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的叙事线索与哲学沉思[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7]卢云,从黑暗世纪走向文艺复兴——评析豪尔赫曼里克的《为亡父而作的挽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8]张卫娣,近代初期日本的国权优先论及其逻辑[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
[819]高航,重言式的构式语法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0]赵秀凤,意识流语篇中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认知诗学研究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1]范素琴,方位词“上”表征的空间图式及空间意义[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2]程杰,英语短语动词的句法生成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3]徐洪征,浅析俄语中言语联系维持方式——基于话语分析和对话结构理论的解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4]宋洪英,由联想试验看语言定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5]何晓静,西班牙语中的受话者指示变异与言语礼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6]赵旻燕,汉韩“元语言否定标记”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7]徐锦芬,李红,李斑斑,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自我评价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8]周晓玲,模块化、个性化、动态化和协作化:基于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平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29]顾琦一,宋明珠,任务预设投入量与词汇习得策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0]纪小凌,同侪互评与教师评阅在英语专业写作课中的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1]周英,英语学习者联想回指释义过程中的推理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2]杨诎人,高学历日语学习者的否定句语调实验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3]黄忠廉,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以傅雷、严复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4]范勇,《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5]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6]胡勇,从《残树》看韩素音的自传体叙事艺术[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7]胡亚敏,误读的越南战争——论《沉静的美国人》及据其改编的两部电影[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8]周庭华,后现代现实主义:解读马丁艾米斯的小说《黄狗》[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39]赵蕾莲,追求真实,再现迷惘——评台奥多冯塔纳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0]陈月娥,近代日本精英阶层对汉字命运的思考和认识——以政治家原敬为中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1]史军,罪恶与拯救——远藤周作与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宗教观之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2]王树福,流散之旅:巴别尔在西方的传播变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843]严辰松,语言使用建构语言知识——基于使用的语言观概述[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4]张立飞,论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建构作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5]殷红伶,英语动结式的语义结构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6]邢富坤,程东元,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英语易读性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7]綦甲福,邵明,德语情态小品词与汉语语气词对比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8]朱立霞,李宏伟,日语委婉结构的认知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49]王建兰,时间名词棱镜下的俄语时间世界图景——以время/пора和день/час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0]郑丽娜,常辉,二语名词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的大脑表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1]周卫京,邵鹏飞,陈红,英语专业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的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2]戴建东,史慧,Bialystok二语学习模型和外语教学四项原则[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3]胡江,对大学生习得英语现在完成时的语料库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4]杨全红,玄奘翻译思想辨伪[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5]马悦,穆雷,译者性别身份流动性: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新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6]张瑜,广义修辞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7]王志军,试析国内汉日新词词典的词条翻译问题[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8]李永毅,卡图卢斯与17世纪的英国诗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59]李金云,论保罗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的三重语言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0]朱平,绝望还是希望——《一九八四》中的反抗策略及局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1]程静,贾德江,《白噪音》:现代技术元叙事和技术责任主体的缺失[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2]周何法,夜诊铃“误响”之谜——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传记式解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3]王青松,传记的可能性——论《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4]张昕宇,从“全共斗”到“战后”——论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精神内核[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5]吴嘉佑,亦真亦幻《父与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6]康澄,名称透视下的神话意识及其文化表征与类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67]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68]崔显军,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汉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69]吴星云,美国大学华裔与非华裔学生中文习得差异及教学法探索[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0]恒声,新书简介:《汉语课堂教学技巧325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1]宋刚,普通话动词重叠形式早期习得的过程与机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2]黄理秋,施春宏,汉语中介语介词性框式结构的偏误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3]钱玉莲,中韩学生中文阅读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4]章宜华,杜焕君,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和表述形式的需求之探讨[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5]赵新,刘若云,关于外向型汉语词典编写的思考与尝试[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6]姜望琪,汉语“语法”的源流[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7]熊仲儒,汉语中词与短语的转类[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8]李文浩,作为构式的动词拷贝型“连”字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79]巴丹,“X之上”与“X以上”之辨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880]宗世海,简论海外华文教学的质量及其控制——以美国和东南亚为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1]吴原元,中美建交前美国汉语教育史述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2]王传玲,洪明,英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3]方李瑾,《中文》(初中版)出版发行[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4]郭熙,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5]王晓梅,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安娣”探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6]吴颖,“还是”的多义性与习得难度[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7]王治敏,基于时间跨度的汉语教学常用词表统计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8]付娜,申旼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89]王汉卫,刘海娜,从《弟子规》的改编看蒙学读物的华文教学价值[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0]刘宗保,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1]袁野,“Stress-XP”理论与汉语短语重音研究[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2]周娟,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征稿启事[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3]张世涛,孙莎琪,预设冲突及三种语义关系对“却、但”的句法选择[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4]刘丞,试析前项隐含的“又”字句[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5]陶原珂,评《我的第一本彩图汉英词典》便于学习者的编排设计[J].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896]陈桦,孙欣平,输入、输出频次对英语韵律特征习得的作用[J]. 外语研究,2010,(4).
[897]杨晋,反复聆听模仿和中国英语学生重音模式习得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898]吴力菡,宋亚菲,蓝丹娥,英语语调凸显和调核教学的实证研究及优选论分析[J]. 外语研究,2010,(4).
[899]杨军,张娜,陈震宇,韵律句法映射的英汉对比研究:新闻和故事朗读语料[J]. 外语研究,2010,(4).
[900]李爱军,语速与英语语句的韵律特征[J]. 外语研究,2010,(4).
[901]姜玉宇,闽、吴方言区英语学习者元音声学实验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02]周红英,音位变异与社会意义的建构: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J]. 外语研究,2010,(4).
[903]林璋,汉语“了”和日语「タ」的情态用法对比——“发生”与“发现”[J]. 外语研究,2010,(4).
[904]吕红周,俄语名词语义范畴自动标注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05]崔卫,俄语视野中的语言对比:从语言到文化[J]. 外语研究,2010,(4).
[90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 外语研究,2010,(4).
[907]任东升,翻译研究的神学之维[J]. 外语研究,2010,(4).
[908]刘华文,诗歌翻译中的格物、感物和体物[J]. 外语研究,2010,(4).
[909]周领顺,译者“变译”行为的自律和他评——译者行为研究(其五)[J]. 外语研究,2010,(4).
[910]舒伟,关于西方文学童话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外语研究,2010,(4).
[911]熊亚涛,伪科学与霍桑短篇小说的叙述手法[J]. 外语研究,2010,(4).
[912]赵晶辉,殖民文化视阈下的母女关系——多丽丝莱辛之《在我的皮肤下》的“空间”释读[J]. 外语研究,2010,(4).
[913]马红梅,18世纪英国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以丹尼尔笛福的《罗克珊娜》为例[J]. 外语研究,2010,(4).
[914]陈多友,论当代日本文学与研究[J]. 外语研究,2010,(4).
[915]辛志英,黄国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论[J]. 外语研究,2010,(5).
[916]辛斌,批评话语分析(CDA)中的“功能谬误”与O'Halloran的“理想读者框架”[J]. 外语研究,2010,(5).
[917]袁野,语法系统的概念构建:最简方案和认知语义学的分歧与合作[J]. 外语研究,2010,(5).
[918]陈香兰,“的”字结构的构式观与转喻思维属性特点[J]. 外语研究,2010,(5).
[919]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 外语研究,2010,(5).
[920]王扬,周君,刘晓林,基于有限理性的预设理解[J]. 外语研究,2010,(5).
[921]许贞,从语法化角度反思日语中的テアル表达方式[J]. 外语研究,2010,(5).
[922]宋欣,意象图式理论对日语多义动词的释义作用——以移动动词“流れる”为例[J]. 外语研究,2010,(5).
[923]张会森,语用语用学对比语用学[J]. 外语研究,2010,(5).
[924]徐洪征,俄语对话中的反馈语[J]. 外语研究,2010,(5).
[925]周骞,蔡龙权,中国外国语言学界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报告——基于2007—2009年6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量化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26]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27]吕红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焦虑与口语学习策略的相关性[J]. 外语研究,2010,(5).
[928]潘鸣威,基于语料库的学习者汉英翻译省译策略研究——兼谈对汉英翻译测试的几点思考[J]. 外语研究,2010,(5).
[929]桑仲刚,探析自译——问题与方法[J]. 外语研究,2010,(5).
[930]苏伟,从“传声筒”到“医患关系的协调者”——一项针对医疗译员角色的实证研究[J]. 外语研究,2010,(5).
[931]李维屏,程汇涓,安吉拉卡特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的政治意图[J]. 外语研究,2010,(5).
[932]汪玉枝,论普拉斯对自白派诗歌风格的继承与创新[J]. 外语研究,2010,(5).
[933]蔡斌,王剑,黑与白的交锋——从种族层面看《兔子归来》中哈利的自我认同危机[J]. 外语研究,2010,(5).
[934]孙红洪,试论《所罗门之歌》的符号界与象征界[J]. 外语研究,2010,(5).
[935]浦立昕,经典作家的另一个维度——简评《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J]. 外语研究,2010,(5).
[936]周晓梅,基于价值哲学与评价理论的翻译批评学——《翻译批评学引论》评介[J]. 外语研究,2010,(5).
[937]顾介鑫,认知科学视角下的复合词研究[J]. 外语研究,2010,(6).
[938]成晓光,熊佳娟,施为动词的语用-语法双维度分析[J]. 外语研究,2010,(6).
[939]黄碧蓉,人体词语“手”个案的语义体系研究[J]. 外语研究,2010,(6).
[940]张强,江火,关系从句加工优势及局部句法复杂性解释——以汉语主宾语位置的关系从句加工为例[J]. 外语研究,2010,(6).
[941]赵彦春,姜孟,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J]. 外语研究,2010,(6).
[942]彭玉海,苏祖梅,试论语义辖域——基于莫斯科语义学派的意义相互作用原则[J]. 外语研究,2010,(6).
[943]刘永红,论俄语成语文化研究的核心线索[J]. 外语研究,2010,(6).
[944]谭建川,语言与性别:日本的相关研究与展望[J]. 外语研究,2010,(6).
[945]周丹丹,口语练习频次效应与注意力资源的利用[J]. 外语研究,2010,(6).
[946]陈朗,公众英语演讲课程内容、活动及评估规划——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新课型探索[J]. 外语研究,2010,(6).
[947]何淑琴,从concern看词汇习得中的负迁移问题——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分析[J]. 外语研究,2010,(6).
[948]王树槐,“惑→诱→产”翻译教学法实验[J]. 外语研究,2010,(6).
[949]张霄军,英国高校的“翻译技术”教学及其启示[J]. 外语研究,2010,(6).
[950]张旭,融化新知与诗学重诂——白话文学语境中“学衡派”英诗复译现象考察一例[J]. 外语研究,2010,(6).
[951]焦鹏帅,诗歌翻译取决于译者目的——伊恩梅森访谈录[J]. 外语研究,2010,(6).
[952]乔国强,论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贝拉罗萨暗道》[J]. 外语研究,2010,(6).
[953]秦旭,希利斯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J]. 外语研究,2010,(6).
[954]周艺,盲目的追寻——评《在美国》中玛琳娜的主体性[J]. 外语研究,2010,(6).
[955]叶琳,论日本战后女性文学的创作风格[J]. 外语研究,2010,(6).
[956]马志刚,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形式特征实证研究新成果——《形式特征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述评[J]. 外语研究,2010,(6).
[957]范晓,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 汉语学习,2010,(4).
[958]温锁林,汉语中的极性义对举构式[J]. 汉语学习,2010,(4).
[959]姚小鹏,姚双云,“不X”类副词的语法化与表义功用[J]. 汉语学习,2010,(4).
[960]张雪平,假设兼话题标记“X说”的形成探析[J]. 汉语学习,2010,(4).
[961]李丹弟,汉语并列连接词在分句中的位置[J]. 汉语学习,2010,(4).
[962]李文浩,与“动_叠+补”组合相关的若干类型学参项[J]. 汉语学习,2010,(4).
[963]周芍,量词“层”和“重”语义对比分析[J]. 汉语学习,2010,(4).
[964]强星娜,话题标记“嘛”与语气词“嘛”[J]. 汉语学习,2010,(4).
[965]王永娜,汉语表短时体的动词重叠的韵律机制和语体动因[J]. 汉语学习,2010,(4).
[966]曾海清,“A得不能再A”结构考察[J]. 汉语学习,2010,(4).
[967]郑家平,互动式汉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 汉语学习,2010,(4).
[968]王玲玲,汉语述宾/偏正短语的意义优选和歧义度考察[J]. 汉语学习,2010,(4).
[969]王蕊,仂语的特点及其与熟语的区别——以建国以来产生的仂语为研究对象[J]. 汉语学习,2010,(4).
[970]陆俭明,《史》重要 《史》难写——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J]. 汉语学习,2010,(4).
[971]邢福义,《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序[J]. 汉语学习,2010,(4).
[972]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J]. 汉语学习,2010,(4).
[973]胡斌彬,“蟊贼”与“毛贼”词义考辨[J]. 汉语学习,2010,(4).
[974]沈阳,彭国珍,结果偏离义“VA了”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J]. 汉语学习,2010,(5).
[975]陈明美,第五届汉韩语言对比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举行[J]. 汉语学习,2010,(5).
[976]何元建,现代汉语比较句式的句法结构[J]. 汉语学习,2010,(5).
[977]唐依力,齐沪扬,非常规关系下的动词带处所名词现象考察[J]. 汉语学习,2010,(5).
[978]史金生,邝艳,“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的形成机制[J]. 汉语学习,2010,(5).
[979]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2010,(5).
[980]金晓艳,马庆株,后时连接成分的分类考察[J]. 汉语学习,2010,(5).
[981]祝东平,“再”、“还”重复义与动词性词语的“有界”、“无界”[J]. 汉语学习,2010,(5).
[982]王霞,跨层固化的“这不”及其语义、语用功能[J]. 汉语学习,2010,(5).
[983]张家合,程度副词“越”、“越发”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 汉语学习,2010,(5).
[984]吕必松,“把”字短语、“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J]. 汉语学习,2010,(5).
[985]张先亮,孙岚,留学生习得能否式“V得/不C”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 汉语学习,2010,(5).
[986]翟艳,留学生汉语二、三声的教学途径[J]. 汉语学习,2010,(5).
[987]严辰松,“字”的即用和“字”义的衍生——汉语语义编码以少胜多的奥秘[J]. 汉语学习,2010,(5).
[988]高松,颜伟,刘海涛,基于树库的现代汉语动词句法功能的计量研究[J]. 汉语学习,2010,(5).
[989]吴德新,现代汉语高峰论坛暨《汉语学习》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召开[J]. 汉语学习,2010,(5).
[990]郑伟娜,张慧,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J]. 汉语学习,2010,(5).
[991]吴为善,自致使义动结构式“NP+VR”考察[J]. 汉语学习,2010,(6).
[992]张黎,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J]. 汉语学习,2010,(6).
[993]宗守云,补语“透”语义的泛化和虚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4]濮擎红,濮明明,认知、语用、语义对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影响[J]. 汉语学习,2010,(6).
[995]周静,杨海明,陈林萍,动态视角与汉语表达的倾向性——从“零”补位看汉语表达的精细化与概略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6]蒋协众,“到家”的词汇化与语法化[J]. 汉语学习,2010,(6).
[997]吕云生,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句子结构的制约作用——“挨”字句及动词“挨”的语义结构分析[J]. 汉语学习,2010,(6).
[998]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深度汉语化问题[J]. 汉语学习,2010,(6).
[999]崔健,量词的功能差异和词类地位[J]. 汉语学习,2010,(6).
[1000]刘振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改革[J]. 汉语学习,2010,(6).
[1001]郭风岚,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原则[J]. 汉语学习,2010,(6).
[1002]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J]. 汉语学习,2010,(6).
[1003]车录彬,汉语“糅合构式”初论[J]. 汉语学习,2010,(6).
[1004]刘宗保,“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纪要[J]. 汉语学习,2010,(6).
[1005]赵玲,马文娟,中国语文现代化第一届国际会议胜利召开[J]. 汉语学习,2010,(6).
[1006]力提甫托乎提,论维吾尔语功能语类格(K)的句法特性[J]. 民族语文,2010,(4).
[1007]毕玉德,阎艳萍,知识表示中的句法语义一体化描写[J]. 民族语文,2010,(4).
[1008]阿不都热依木热合曼,维吾尔语动词的体及其时间指向功能[J]. 民族语文,2010,(4).
[1009]米娜瓦尔艾比布拉,撒拉语的副动词[J]. 民族语文,2010,(4).
[1010]金理新,侗台语的舌尖后音[J]. 民族语文,2010,(4).
[1011]石德富,苗瑶语“母亲”源流考[J]. 民族语文,2010,(4).
[1012]蓝庆元,也谈“干栏”的语源[J]. 民族语文,2010,(4).
[1013]蒋颖,普米语施受助词的分工互补关系[J]. 民族语文,2010,(4).
[1014]郑武曦,龙溪羌语概况[J]. 民族语文,2010,(4).
[1015]徐世璇,土家语语音的接触性演变[J]. 民族语文,2010,(5).
[1016]黄树先,食物名探源[J]. 民族语文,2010,(5).
[1017]龙国贻,军寮瑶语h-及其历史来源[J]. 民族语文,2010,(5).
[1018]康忠德,释“步”“埠”[J]. 民族语文,2010,(5).
[1019]李无未,日本唐五代汉藏对音译音研究[J]. 民族语文,2010,(5).
[1020]史金波,西夏语人称呼应和动词音韵转换再探讨[J]. 民族语文,2010,(5).
[1021]孙伯君,契丹小字解读新探[J]. 民族语文,2010,(5).
[1022]李兵,贺俊杰,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双音节词重音的实验语音学分析[J]. 民族语文,2010,(5).
[1023]巴拉提吐逊巴克,开赛儿买买提明特肯,维吾尔语的动物名称[J]. 民族语文,2010,(5).
[1024]木合塔尔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语对偶词的特点[J]. 民族语文,2010,(5).
[1025]朱艳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一书出版[J]. 民族语文,2010,(5).
[1026]米舒璋,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J]. 民族语文,2010,(5).
[1027]吴福祥,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J]. 民族语文,2010,(6).
[1028]江荻,回辉语揭示的语言接触感染机制[J]. 民族语文,2010,(6).
[1029]储泽祥,汉语施事宾语句与SVO型语言施事、受事的区分参项——兼论汉语“句位高效”的类型特征[J]. 民族语文,2010,(6).
[1030]曹志耘,首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 民族语文,2010,(6).
[1031]劲松,语码转换和语言混合[J]. 民族语文,2010,(6).
[1032]李瑶,罗仁地教授、孙天心教授在中央民族大学讲学[J]. 民族语文,2010,(6).
[1033]王轶之,符昌忠,来语的声调系统及其演变[J]. 民族语文,2010,(6).
[1034]韦茂繁,都安壮语te:~(42)的语法化分析[J]. 民族语文,2010,(6).
[1035]尹巧云,从佤语中的傣语借词看古傣语声母[J]. 民族语文,2010,(6).
[1036]本刊记者,全国语言接触与语言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 民族语文,2010,(6).
[1037]赵明鸣,中亚《古兰经注释》动词的态范畴[J]. 民族语文,2010,(6).
[1038]安国峰,朝鲜语对有亲属关系的第三者的称呼方式[J]. 民族语文,2010,(6).
[1039]古丽扎尔吾守尔,维吾尔委婉语的社会交际功能[J]. 民族语文,2010,(6).
[1040]朱晓农,全浊弛声论——兼论全浊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J]. 语言研究,2010,(3).
[1041]陈忠敏,吴语清音浊流的声学特征及鉴定标志——以上海话为例[J]. 语言研究,2010,(3).
[1042]沈向荣,喉塞音的声学表现[J]. 语言研究,2010,(3).
[1043]欧阳戎元,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J]. 语言研究,2010,(3).
[1044]乔永,徐从权,《辞源》注音音节研究[J]. 语言研究,2010,(3).
[1045]邓楠,黄山汤口方言的边擦音声母[J]. 语言研究,2010,(3).
[1046]王莉宁,赣语中的次清浊化与气流分调[J]. 语言研究,2010,(3).
[1047]王勇,徐杰,汉语存在句的构式语法研究[J]. 语言研究,2010,(3).
[1048]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反问句否定语义的来源[J]. 语言研究,2010,(3).
[1049]聂仁发,“谢谢”与“感谢”辨异[J]. 语言研究,2010,(3).
[1050]徐江胜,论被动式中的“所”字[J]. 语言研究,2010,(3).
[1051]袁海霞,“比”字句在民族语言中的扩散[J]. 语言研究,2010,(3).
[1052]程邦雄,危艳丽,刘海咏,现代汉语模糊小量的语用文化特征[J]. 语言研究,2010,(3).
[1053]李军华,李长华,“呢”字句的情态类型与语气词“呢”的情态意义考察[J]. 语言研究,2010,(3).
[1054]黄月华,白解红,趋向动词与空间移动事件的概念化[J]. 语言研究,2010,(3).
[1055]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的“着”[J]. 语言研究,2010,(3).
[1056]黄树先,卓婷,说“享福”[J]. 语言研究,2010,(3).
[1057]盛益民,论“脖”的来源[J]. 语言研究,2010,(3).
[1058]凌瑜,秦桦林,《史记》的“洗足”当作“洗”[J]. 语言研究,2010,(3).
[1059]赵晓驰,汉语颜色词释义补正[J]. 语言研究,2010,(3).
[1060]麦耘,胡明光,从史实看汉越音[J]. 语言研究,2010,(3).
[1061]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J]. 语言研究,2010,(4).
[1062]燕海雄,孙宏开,江荻,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塞擦音的类型与系属特征[J]. 语言研究,2010,(4).
[1063]朱文旭,彝语部分辅音特殊演化[J]. 语言研究,2010,(4).
[1064]周及徐,汉藏缅语与印欧语的对应关系词及其意义[J]. 语言研究,2010,(4).
[1065]储泽祥,事物首现与无定式把字句的存在理据[J]. 语言研究,2010,(4).
[1066]姚占龙,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量级差别考察[J]. 语言研究,2010,(4).
[1067]蒋静忠,魏红华,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J]. 语言研究,2010,(4).
[1068]何洪峰,状态性指宾状语句的语义性质[J]. 语言研究,2010,(4).
[1069]邹哲承,也说“反而”[J]. 语言研究,2010,(4).
[1070]陈颖,“真的”的虚化[J]. 语言研究,2010,(4).
[1071]林晓恒,“~边、~面、~头”类方位词产生原因探析[J]. 语言研究,2010,(4).
[1072]耿军,安徽怀远话的“一动”及其发展[J]. 语言研究,2010,(4).
[1073]贺卫国,湖南双峰话表远指的“兀”[J]. 语言研究,2010,(4).
[1074]张珊珊,江火,从记忆编码加工看人脑中的基本语言单位——一项对汉语双音节语言单位的ERPs研究[J]. 语言研究,2010,(4).
[1075]张文轩,邓文靖,二声调方言红古话的语音特点[J]. 语言研究,2010,(4).
[1076]陈卫恒,儿化音对于单字音的影响——辉县、淇县方言卷舌声母的产生过程[J]. 语言研究,2010,(4).
[1077]温美姬,温昌衍,南方方言保留鱼部古读的几个本字——从客家方言说起[J]. 语言研究,2010,(4).
[1078]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中的唇音声母[J]. 语言研究,2010,(4).
[1079]汪维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刊刻于南宋的文献学证据及相关问题[J]. 语言研究,2010,(4).
[1080]张玉金,谈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为”[J]. 语言研究,2010,(4).
[1081]刘志基,简论甲骨文字频的两端集中现象[J]. 语言研究,2010,(4).
[1082]张再红,“吃”的隐喻映现规律分析[J]. 语言研究,2010,(4).
[1083]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4]蒲显伟,王凤英,二语交互活动中重铸式反馈的有效性——国外十年研究回顾、思考与展望[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5]谢家成,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材虚化动词对比研究——以虚化动词“do”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6]王建英,高宁,名词重叠的汉日语对比研究——从“处处闻啼鸟”谈起[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7]谈小兰,从音节结构看英语词汇中的哑音字母现象[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8]贾冬梅,蓝纯,“Water”与“水”的认知词义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89]张大群,学术论文中的隐性评价及其识别[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0]施志渝,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成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1]许悦婷,刘骏,基于匿名书面反馈的二语写作反馈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2]高强,秦俊红,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关系探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3]屈春芳,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好朋友”框架研究及其语言教学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4]肖维青,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5]章艳,文化翻译中的“调和兼容”——哈金非母语文学创作对中译外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6]李宁,新形势下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探索——整体建构模式[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7]朱达秋,关于经典著作翻译的悬想——以《俄罗斯思想》的译文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8]张宏武,《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三版)评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099]张虹,王蔷,《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社会文化视角》评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100]杨光正,《纪奥诺小说的想象空间》[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101]陈弘,《走向人性的理想和自由: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102]高惠蓉,《女权与教育》[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103]梁超群,《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父亲的在场与缺席》[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1104]王涛,从二语习得到二语发展:一个动态的观点[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05]张静,王家钺,从读者和文本因素谈EFL阅读中的图式干扰[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06]刘炜,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07]马拯,基于语料库的HAPPEN语义韵的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08]陈玉珍,词块研究与英语学习词典编纂[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09]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0]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1]孔令翠,王慧,罗明礼,精品课程建设与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2]张祺,学生会话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3]吕筠,董晓秋,职前外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4]刘丽艳,刘永兵,中学英语课堂环境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应用[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5]梁超群,文化翻译:缺省与补偿,多元与一元——“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事件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6]朱波,偏爱与契合——村上春树的翻译思想[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7]刘建军,肖德法,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数字口译错误——一项基于2008年天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口译语料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
[1118]范晓,论句式意义[J]. 汉语学报,2010,(3).
[1119]邹海清,从语义范畴的角度看量化体与体貌系统[J]. 汉语学报,2010,(3).
[1120]廖光蓉,形式单位概念的变化转换研究——历时词概念框架视角[J]. 汉语学报,2010,(3).
[1121]张一舟,杨骦,成都话语音的共时变异及相关思考[J]. 汉语学报,2010,(3).
[1122]陈宝贤,漳平溪南方言三叠式形容词连读变调[J]. 汉语学报,2010,(3).
[1123]殷何辉,孝感方言中带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J]. 汉语学报,2010,(3).
[1124]左思民,句类与以言行事行为[J]. 汉语学报,2010,(3).
[1125]王琳,清中叶琉球官话的反复问句研究[J]. 汉语学报,2010,(3).
[1126]王洪涌,“貌似”与“好像”相因生义[J]. 汉语学报,2010,(3).
[1127]应学凤,指示代词语音象似性的跨语言考察[J]. 汉语学报,2010,(3).
[1128]张蔚虹,《老乞大》诸版本饮食类动词比较[J]. 汉语学报,2010,(3).
[1129]陈丹丹,“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首届学术论坛”在商务印书馆召开[J]. 汉语学报,2010,(3).
[1130]施春宏,语言事实和语言学事实[J]. 汉语学报,2010,(4).
[1131]孟建安,小说话语的时间表达系统[J]. 汉语学报,2010,(4).
[1132]朱军,远距离因果关系与“一VP就XP”结构的意义[J]. 汉语学报,2010,(4).
[1133]林素娥,邓思颖,湘语邵东话助词“起/倒”的语法特点[J]. 汉语学报,2010,(4).
[1134]胡云晚,洞口老湘语中性给予动词的功能、来源及语法化[J]. 汉语学报,2010,(4).
[1135]苏俊波,丹江方言的持续体标记“的”[J]. 汉语学报,2010,(4).
[1136]郑伟娜,张慧,“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J]. 汉语学报,2010,(4).
[1137]王春辉,“假设性等级”与汉语条件句[J]. 汉语学报,2010,(4).
[1138]黄永坚,第十届双语双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J]. 汉语学报,2010,(4).
[1139]李文浩,“再XP也VP”构式分析[J]. 汉语学报,2010,(4).
[1140]王宇波,“句管控”下的短语组配原则[J]. 汉语学报,2010,(4).
[1141]肖万萍,桂北永福话的否定词[J]. 汉语学报,2010,(4).
[1142]王贵元,汉字形体演化的动因与机制[J]. 语文研究,2010,(3).
[1143]邵敬敏,袁志刚,“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J]. 语文研究,2010,(3).
[1144]王红旗,“是”字句的话语功能[J]. 语文研究,2010,(3).
[1145]王海峰,姚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J]. 语文研究,2010,(3).
[1146]张辉,“现在”与“目前”的异同考察[J]. 语文研究,2010,(3).
[1147]李计伟,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J]. 语文研究,2010,(3).
[1148]胡安顺,“所”字三论[J]. 语文研究,2010,(3).
[1149]温振兴,唐宋“始得”句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 语文研究,2010,(3).
[1150]黄晓雪,“持拿”义动词的演变模式及认知解释[J]. 语文研究,2010,(3).
[1151]鞠彩萍,《祖堂集》虚词“因”的特殊用法[J]. 语文研究,2010,(3).
[1152]施春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的虚与实——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读后[J]. 语文研究,2010,(3).
[1153]汪平,祁县方言音系再研究[J]. 语文研究,2010,(3).
[1154]范晓,关于句式问题——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J]. 语文研究,2010,(4).
[1155]张谊生,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J]. 语文研究,2010,(4).
[1156]周荐,榫接与断裂——汉语字词典字条义项与词条义项关系略析[J]. 语文研究,2010,(4).
[1157]储泽祥,主谓同素互动的“X的X”及次范畴化所造成的影响[J]. 语文研究,2010,(4).
[1158]史金生,孙慧妍,“但(是)”类转折连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形成机制[J]. 语文研究,2010,(4).
[1159]华玉明,主观意愿和动词重叠及其语法行为[J]. 语文研究,2010,(4).
[1160]华学诚,张可,释“无赖子”并论其发展演变以及与同义形式的竞争[J]. 语文研究,2010,(4).
[1161]郑振峰,李冬鸽,书写载体与古汉语复音词[J]. 语文研究,2010,(4).
[1162]胡双宝,《说“哥”》补说[J]. 语文研究,2010,(4).
[1163]陈卫恒,洛阳和舞阳方言的Z变韵[J]. 语文研究,2010,(4).
[1164]史秀菊,山西南部方言的“X去”及其来源[J]. 语文研究,2010,(4).
[1165]褚孝泉,译文异文易文——翻译行为的第三个度向[J]. 上海翻译,2010,(3).
[1166]王洪涛,互文性理论之于翻译学研究: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J]. 上海翻译,2010,(3).
[1167]钱纪芳,和合翻译思想初探[J]. 上海翻译,2010,(3).
[1168]周朝伟,从“有机体”角度整体透视翻译系统[J]. 上海翻译,2010,(3).
[1169]蓝红军,穆雷,2009中国翻译研究综述[J]. 上海翻译,2010,(3).
[1170]程维,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新闻编译——以《参考消息》防控甲流的几则新闻稿为例[J]. 上海翻译,2010,(3).
[1171]王晓凤,张丽娟,王定安,模糊视阈下的汉英数字翻译思辨[J]. 上海翻译,2010,(3).
[1172]马跃珂,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翻译[J]. 上海翻译,2010,(3).
[1173]王静,外宣资料的功能性编译法探讨[J]. 上海翻译,2010,(3).
[1174]张威,科技口译质量评估:口译使用者视角[J]. 上海翻译,2010,(3).
[1175]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 上海翻译,2010,(3).
[1176]郭英珍,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探索——以河南师范大学的本科教学实践为例[J]. 上海翻译,2010,(3).
[1177]赵红梅,胡忆沩,“Online”一词的演变及规范译法[J]. 上海翻译,2010,(3).
[1178]张顺生,“Smart Power”的由来、内涵与译法[J]. 上海翻译,2010,(3).
[1179]万华,论翻译中的组合与原则[J]. 上海翻译,2010,(3).
[1180]钟利平,当代汉语流行词汇的译法与问题[J]. 上海翻译,2010,(3).
[1181]杨全红,“唐僧”是谁——“唐僧”的姓名及其它[J]. 上海翻译,2010,(3).
[1182]李兴福,论在线翻译的利用原则[J]. 上海翻译,2010,(3).
[1183]陈飘平,承前启后 高瞻远瞩——评《中国译学大辞典》[J]. 上海翻译,2010,(3).
[1184]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编辑出版始末[J]. 上海翻译,2010,(3).
[1185]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 上海翻译,2010,(4).
[1186]焦卫红,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上海翻译,2010,(4).
[1187]罗列,穆雷,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J]. 上海翻译,2010,(4).
[1188]马永良,张尚莲,对话主义与意象翻译中的他性解读[J]. 上海翻译,2010,(4).
[1189]张晓雪,虚同、约制与隐匿——“镜像理论”观照下翻译“自我”实现过程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
[1190]尹延安,杨自俭翻译学系统理论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
[1191]陈吉荣,汉语重叠词的突显意义及其在翻译中的识解型式——《干校六记》重叠词英汉语料的比较分析[J]. 上海翻译,2010,(4).
[1192]黄琛,唐青叶,语篇话题在翻译过程中的导入、延续与转换[J]. 上海翻译,2010,(4).
[1193]沈华东,适度延异: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J]. 上海翻译,2010,(4).
[1194]张书健,李玲,汉英无主句翻译策略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
[1195]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1196]朱晓敏,信息时代下的翻译教学——柯平教授的语言与翻译技术课程介绍[J]. 上海翻译,2010,(4).
[1197]姚喜明,汉英词典编纂中文化特色词的处理[J]. 上海翻译,2010,(4).
[1198]吴国良,吴春,WELCOME用法译评[J]. 上海翻译,2010,(4).
[1199]刘大燕,析AVT名称演变:从电影翻译到多媒体翻译[J]. 上海翻译,2010,(4).
[1200]王峰,彭石玉,严丹,基于Google新功能辅助汉译英的研究——以高校网页英文翻译为例[J]. 上海翻译,2010,(4).
[1201]李占喜,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J]. 上海翻译,2010,(4).
[1202]任东升,袁枫,清末民初(1891-1917)科幻小说翻译探究[J]. 上海翻译,2010,(4).
[1203]宋以丰,翻译的亲社会性——近现代中国翻译史研究之一[J]. 上海翻译,2010,(4).
[1204]刘英,杨敏,维拉凯瑟1922地域现代主义——以维拉凯瑟作品《教授的房子》为例[J]. 外国语文,2010,(4).
[1205]王莎烈,空间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小说《魔种》[J]. 外国语文,2010,(4).
[1206]王卓,双语写作构建的“完美的花园”——游牧诗学视角下的柯蕾普费兹诗歌双语写作[J]. 外国语文,2010,(4).
[1207]吕爱晶,寻找英国的花园——菲利浦拉金诗歌中的生态意识[J]. 外国语文,2010,(4).
[1208]陈永国,欧阳咏梅,美国的后现代小说探讨——以雷蒙费德曼的创作理论为例[J]. 外国语文,2010,(4).
[1209]肖小军,跃入民族的心灵世界——勃莱政治诗歌初探[J]. 外国语文,2010,(4).
[1210]张敬品,石广清,来自叶芝和奥登迥异的诗性声音[J]. 外国语文,2010,(4).
[1211]张立飞,严辰松,现实与非现实:现代汉语否定词语法意义的语义基础[J]. 外国语文,2010,(4).
[1212]邵斌,张建理,流俗词源的认知阐释[J]. 外国语文,2010,(4).
[1213]王志霞,曹伟明,语法化的隐喻本质[J]. 外国语文,2010,(4).
[1214]张坚,塞尔的隐喻解释原理与网络语言[J]. 外国语文,2010,(4).
[1215]卢丽萍,隐喻认知与话语理解[J]. 外国语文,2010,(4).
[1216]柴改英,“被”现象的伯克修辞哲学批评[J]. 外国语文,2010,(4).
[1217]曾方本,多模态语篇里图文关系的解构及其模式研究——关于图文关系的三种理论评述[J]. 外国语文,2010,(4).
[1218]顾金成,话语标记语well的顺应性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19]熊永红,语言模因与英语新闻标题的构建[J]. 外国语文,2010,(4).
[1220]刘国辉,框架语义学对翻译的“三步曲”启示——认知图式、框架和识解[J]. 外国语文,2010,(4).
[1221]苗菊,高乾,莱比锡学派的理论渊源及其贡献[J]. 外国语文,2010,(4).
[1222]常晖,事件分析之陈述功能翻译探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23]李明清,梁实秋《威尼斯商人》译本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24]顾秀丽,汉语公示语英译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杭州市公示语为例[J]. 外国语文,2010,(4).
[1225]王鲁男,段靖,商务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 外国语文,2010,(4).
[1226]张绍全,英语专业学生多义词习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27]刘称生,认知策略及其对测试表现的关系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28]郭佳,陈丽,基于建构主义的英语阅读提问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29]王芬,陈雄新,原形范畴理论指导下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30]芮燕萍,教师自我发展与教改行动的相关性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31]安桂芹,张亚丽,余玲,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下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教师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角色分析[J]. 外国语文,2010,(4).
[1232]杨学云,基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文化导入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33]张仰奋,外语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和课堂参与最大化的探讨[J]. 外国语文,2010,(4).
[1234]赵丽萍,汪文刚,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听力策略研究[J]. 外国语文,2010,(4).
[1235]邓联健,输入现代性输出——罗选民、何元建编Translating China评介[J]. 外国语文,2010,(4).
[1236]刘玉梅,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法入门》述介[J]. 外国语文,2010,(4).
[1237]刘爱英,塞缪尔贝克特戏剧早期批评考辨[J]. 外国语文,2010,(5).
[1238]胡强,肖科苗,一部典型的“英国状况”小说——论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焦虑主题[J]. 外国语文,2010,(5).
[1239]姜小卫,阁楼上的“疯男子”:《身体艺术家》中的塔特儿先生[J]. 外国语文,2010,(5).
[1240]李小青,对人类走向成熟的期待——《发条橙》的乌托邦功能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41]米卫文,从认知诗学视角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 外国语文,2010,(5).
[1242]石婷婷,《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同性恋特征与王尔德的柏拉图式情感表演[J]. 外国语文,2010,(5).
[1243]徐盛桓,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44]何爱晶,心智哲学观照下的名—动转类思维机制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45]钟谟智,后期维特根斯坦向日常生活语言的回归[J]. 外国语文,2010,(5).
[1246]邵志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 外国语文,2010,(5).
[1247]姚剑鹏,自然言语自我重复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48]张春辉,语境生成——兼评语境推导模式[J]. 外国语文,2010,(5).
[1249]王建,从司法过程中的话语权看法律语言与司法正义的互动关系[J]. 外国语文,2010,(5).
[1250]胡剑波,也谈言语配置的新经济原则——与向明友教授商榷[J]. 外国语文,2010,(5).
[1251]汪燕华,多模态话语中的图文关系[J]. 外国语文,2010,(5).
[1252]唐健禾,对立而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J]. 外国语文,2010,(5).
[1253]杨全红,他们仨:翻译连着你我他——傅雷、钱锺书、杨绛之间的翻译轶事[J]. 外国语文,2010,(5).
[1254]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 外国语文,2010,(5).
[1255]补爱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翻译研究的影响[J]. 外国语文,2010,(5).
[1256]李玲,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布莱克《天真的预言》汉译的文化解读[J]. 外国语文,2010,(5).
[1257]罗应珍,西班牙语翻译教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58]朱达秋,再谈文化视角下的俄语[J]. 外国语文,2010,(5).
[1259]路小明,萨义德与后殖民主体性[J]. 外国语文,2010,(5).
[1260]李大雪,威廉洪堡的文化观[J]. 外国语文,2010,(5).
[1261]蒋栋元,生命再生罪与罚——《圣经》中的“水”意象[J]. 外国语文,2010,(5).
[1262]姜淑芹,认知诗学视野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 外国语文,2010,(5).
[1263]张安律,刘安洪,认知心理学与外语教学[J]. 外国语文,2010,(5).
[1264]段志聪,内容图式与高级阅读的认知策略[J]. 外国语文,2010,(5).
[1265]龙仕文,夏欢,基于意象图式的听力理解认知阐释[J]. 外国语文,2010,(5).
[1266]温雪梅,商务英语专业词汇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67]张庆宗,吴喜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实证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68]徐波,英语“全球通用语”地位的形成与双重影响[J]. 外国语文,2010,(5).
[1269]王先荣,曹长德,试论我国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适切度——基于学习者视角的调查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70]童淑华,胡伟,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中自我修正的发展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71]陆军,任务型教学构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的系统分析[J]. 外国语文,2010,(5).
[1272]郭霞,开启语言理据性研究的新篇章——评介《语言理据性的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
[1273]陶家俊,安德森—卡勒范式的摹仿诗学基础——评乔纳森卡勒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对话[J]. 外国语文,2010,(6).
[1274]户思社,试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J]. 外国语文,2010,(6).
[1275]秦治全,悖反式回归——《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女性主义的另一种解读[J]. 外国语文,2010,(6).
[1276]袁佳玲,奥瑟罗的多重人格及其人文主义内涵[J]. 外国语文,2010,(6).
[1277]汪玉枝,意象的艺术: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表现[J]. 外国语文,2010,(6).
[1278]朱振武,张秀丽,爱伦坡诗歌在中国[J]. 外国语文,2010,(6).
[1279]杨伟,诗人黄瀛与草野心平的对比研究——以各自的越境体验和诗歌为中心[J]. 外国语文,2010,(6).
[1280]朱谷强,刘筱华,埃兹拉庞德对李白诗歌的西化[J]. 外国语文,2010,(6).
[1281]钱冠连,论语言哲学的基本元素《语言哲学精典原著系列》总序[J]. 外国语文,2010,(6).
[1282]王寅,体验哲学探源[J]. 外国语文,2010,(6).
[1283]李洪儒,知晓命题意向谓词与说话人的存在方式——语言哲学系列探索(12)[J]. 外国语文,2010,(6).
[1284]赵彦春,范畴理论是非辨——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J]. 外国语文,2010,(6).
[1285]张晓,拟人的认知阐释[J]. 外国语文,2010,(6).
[1286]邓隽,罗迪江,论语用推理的全息交际模式[J]. 外国语文,2010,(6).
[1287]张宁,光杆“自己”长距离照应成因分析[J]. 外国语文,2010,(6).
[1288]祝朝伟,译者职责的翻译伦理解读[J]. 外国语文,2010,(6).
[1289]梁真惠,耿强,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J]. 外国语文,2010,(6).
[1290]徐建国,从电影片名翻译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超越[J]. 外国语文,2010,(6).
[1291]汪国军,跨文化语境中的可译性研究[J]. 外国语文,2010,(6).
[1292]罗天,《四川译学报》及其赞助者研究[J]. 外国语文,2010,(6).
[1293]余晓燕,英语格律诗汉译探索——以斯宾塞《小爱神》第75首汉译为个案[J]. 外国语文,2010,(6).
[1294]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 外国语文,2010,(6).
[1295]董遥遥,从建构主义看信息技术在“一体化”外语教学模式中的运用[J]. 外国语文,2010,(6).
[1296]郭艳玲,许琳,从搭配看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 外国语文,2010,(6).
[1297]司显柱,基于建构主义视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以北京交通大学交互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例[J]. 外国语文,2010,(6).
[1298]姜毓锋,学生、教师、互联网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探讨[J]. 外国语文,2010,(6).
[1299]杨玉兰,学生需求对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 外国语文,2010,(6).
[1300]王家义,张建明,张从益,杨永和,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设计研究[J]. 外国语文,2010,(6).
[1301]黄晓玉,《套语:拓宽界限》评介[J]. 外国语文,2010,(6).
[1302]赵永峰,姗姗而来的认知音系学研究——《构式语法中的认知音系学》述评[J]. 外国语文,2010,(6).
[1303]丁治民,《古尊宿语录》偈颂用韵考[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4]宋洪民,元代八思巴字文献所反映的浊音清化[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5]蔡梦麒,张晓凤,字际关系与历史汉字的今读审订[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6]谢明文,金文札记二则[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7]方一新,郭晓妮,近十年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8]汪维辉,《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词汇差异[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09]陈雪竹,论从语源辨释同义词[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0]曾绍皇,“阮囊羞涩”考释——兼谈杜诗笺注的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1]陈丽君,试释“华清池”中的“华清”[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2]王云路,楚艳芳,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3]俞理明,对“见Vt”中“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4]麻爱民,副词“几乎”的历时发展[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5]冯赫,元刊杂剧与蒙式汉语文献方位词“上”特殊功能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6]匡鹏飞,时间副词“从来”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7]赵川兵,连词“和”的来源及形式[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8]徐从权,《辞源》“五王”释义与五王政变时的年号[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19]郭毅,2010年湖南省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纪要[J]. 古汉语研究,2010,(3).
[1320]蒋冀骋,“摧屈”“作兴”词义考——读《辞源》札记[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1]乔永,《辞源》修订与古汉语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2]唐贤清,陈丽,“极”作程度补语的历时发展及跨语言考察[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3]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虚词“及”[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4]龙国富,动词的时间范畴化演变:以动词“当”和“将”为例[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5]王灿龙,关于“adv+加+V”结构中“adv.加”是否成词的问题[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6]李明龙,刘芳池,“谁”可以表比较[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7]张幼军,鸠摩罗什《小品般若波罗蜜经》的特色句法例说[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8]王贵元,谢家桥一号汉墓《告地策》字词考释[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29]赵家栋,《燕子赋(一)》“密箄相”试解[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0]邓飞,“余獻婦氏壺”考辨[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1]宋芸芸,简帛文献释读札记三则[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2]张磊,以日本古辞书考释疑难字示例[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3]黄仁瑄,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文选》述[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4]叶荧光,《李氏音鉴》北京音的文白异读——也谈《李氏音鉴》音系的性质[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5]蒋宗许,胡俊俊,方一新教授《训诂学概论》读后[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6]李晰,高本汉氏的功臣,音韵学人的益友——评李维琦先生的《〈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J]. 古汉语研究,2010,(4).
[1337]张谊生,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38]刘大为,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39]袁传有,廖泽霞,律师辩护词中修辞疑问句的隐性说服力[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0]邹立志,张炼强先生八十华诞暨学术研讨会召开[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1]王卉,张晓蓉,当代犯罪隐语的特点[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2]张会森,“修辞学/Rhetoric/Стилистика”与当代修辞学[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3]鞠玉梅,伯克的隐喻观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4]布占廷,夸张修辞的态度意义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5]邓志勇,美国修辞学研究最新动态——记2010年美国修辞学国际研讨会[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6]陈振宇,邱明波,反预期语境中的修辞性推测意义——“难道、不会、怕、别”[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7]邵敬敏,崔少娟,“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8]陈文博,汉语新型“被+X”结构的语义认知解读[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49]刘蕾,由《论语》观照孔子的修辞观[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50]赵声,《语言理论探索》出版[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51]沈家煊,世说新语三则评说——被自杀细小工作有好酒[J]. 当代修辞学,2010,(4).
[1352]祝克懿,互文:语篇研究的新论域[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3]毛浩然,徐赳赳,单一媒体与多元媒体话语互文分析——以“邓玉娇事件”新闻标题为例[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4]马国彦,元话语标记与文本自互文——互文视角中的篇章结构[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5]张炼强,“修辞学是边缘学科”的界定及其应用——兼评邹立志《语言论稿》[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6]宋桔,将修辞性语言与直陈性语言放在连续统中——Langacker修辞性语言观评述[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7]李秀明,第六届“汉语语体学”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8]张旺熹,汉语“人称代词+NP”复指结构的话语功能——基于电视剧《亮剑》台词的分析[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59]一介,《郑子瑜先生纪念集》出版[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60]马云霞,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61]李宗江,对话中的最简反馈句及其人际功能[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62]王佳宇,廖美珍,目的原则视角下法律论证的语用分析模式[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63]潘世松,评审语体中的中小学作文评语[J]. 当代修辞学,2010,(5).
[1364]任鹰,表示空间分布的时间词——语言表述中的隐性认知事件[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65]李挺,叙事篇章中存现句的前后景转化[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66]黄锦章,隐喻和隐喻能力在商务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67]钟言,陈望道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修辞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68]丁金国,语体意识及其培育[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69]吴春相,语义成分的非平行组配和修辞张力——一种基于认知模型的分析[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0]孟凯,构式视角下“X+N_(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1]一介,纪念郑子瑜先生逝世二周年学术座谈会召开[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2]钟小勇,张霖,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3]邱明波,言者信息疑问句与听者信息陈述句[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4]张春泉,《文心雕龙》中的感叹类问句——以周振甫、范文澜、陆侃如和牟世金等的解读为据[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5]王蕊,国家形象修辞是当代修辞学的重要课题——第一届国家形象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述评[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6]赵声,《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出版[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7]仇鑫奕,《新民晚报》语码混编对阅读的影响[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8]李文静,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 当代修辞学,2010,(6).
[1379]陆晚霞,《徒然草》与老庄思想的影响——以名利否定论为中心[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0]张哲俊,日本文学中陶门柳的隐仕融合[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1]李征,火车上的三四郎——夏目漱石《三四郎》中现代性与速度的意味[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2]吴圣杨,泰国庇护制礼教文化背景与《四朝代》主题剖析[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3]梁工,精神分析视阈中的《挪亚诅咒迦南》[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4]张德明,忧郁的信天翁与诗性的想象力——从《老水手行》看旅行文学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5]吕国庆,论自由间接引语与乔伊斯的小说构造[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6]许健,于无声处觅弦音——从《沙堡》看艾丽丝默多克的另一种自由[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7]段枫,《福》中的第一人称叙述[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8]金冰,天使还是昆虫——拜厄特笔下的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论之争[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89]牟芳芳,论纽曼对“文学”教育的辩护[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0]何成洲,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1]滕威,历史祛魅与文化弑父——《佩德罗巴拉莫》的政治性[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2]陈方,试论白银时代俄国女性文学的崛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3]唐岫敏,传记中的小说化心理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利顿斯特拉奇[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4]汪涟,两词玄机——斯泰因《梅兰克莎》解析[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5]郑燕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道德经》[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6]胡俊,《一点慈悲》:关于“家”的建构[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7]王丽亚,伊什梅尔里德的历史叙述及其政治隐喻——评《逃往加拿大》[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8]裴亚莉,美国西部影像与文字——论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和电影的关系[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399]严蓓雯,作者拍卖目录文学市场[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400]彭发胜,“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评论,2010,(3).
[1401]陈言,《冲绳札记》:针对核时代的写作[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2]陈明,印度佛教创世神话的源流——以汉译佛经与西域写本为中心[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3]尹锡南,作为精神进化论的“未来诗歌论”——奥罗宾多《未来诗歌》解读[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4]余玉萍,阿多尼斯诗歌的现代性命题——以《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为例[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5]陈雷,文森修公爵的“为政之道”——《一报还一报》中的道德哲学[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6]章燕,自然的想象与现实——略评《廷腾寺》的新历史主义研究[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7]殷企平,夜尽了,昼将至:《多佛海滩》的文化命题[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8]罗灿,《米德尔马契》中的科学思想——从利德盖特的科学研究看乔治爱略特的创作[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09]杨莉馨,《远航》:向无限可能开放的旅程[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0]吴庆宏,《奥兰多》中的文学与历史叙事[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1]张沛,乌托邦的诞生[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2]苏欲晓,自我与他者:C.S.刘易斯的文学批评观述评[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3]戴从容,诗歌何为——谢默斯希尼的诗歌功用观[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4]郑克鲁,左拉的文学批评[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5]张亘,马拉美:“无”与“物”之间[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6]段映虹,尤瑟纳尔的“事物的秩序”[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7]吴兰香,公共空间中的性别焦虑——伊迪斯华顿游记中的人称指代[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8]舒奇志,从《街头女郎梅吉》中的凝视谈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19]梁晶,《春天与一切》——威廉斯“想象观”的现象学阐释[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20]朱新福,温德尔贝瑞笔下的农耕、农场和农民[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21]刘建军,对欧洲中世纪文学几个关键问题的再认识[J]. 外国文学评论,2010,(4).
[1422]林文静,流放创伤回归——评丹提卡的小说《息望忆》[J]. 外国文学,2010,(4).
[1423]艾薇菊丹提卡,林文静,息望忆(选译)[J]. 外国文学,2010,(4).
[1424]王泉,《加州人的故事》中被窃的女人[J]. 外国文学,2010,(4).
[1425]马克吐温,王泉,加州人的故事[J]. 外国文学,2010,(4).
[1426]曹莉群,芜菁的循环——评希尼的诗集《区线与环线》[J]. 外国文学,2010,(4).
[1427]谢默斯希尼,曹莉群,张剑,诗十首——选自《区线与环线》[J]. 外国文学,2010,(4).
[1428]杨仁敬,王程辉,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评巴思小说《茨默拉》[J]. 外国文学,2010,(4).
[1429]王立礼,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J]. 外国文学,2010,(4).
[1430]金冰,女性灵媒:另一类维多利亚人[J]. 外国文学,2010,(4).
[1431]郝田虎,弥尔顿在中国:1837—1888,兼及莎士比亚[J]. 外国文学,2010,(4).
[1432]田颖,“南方神话”的解构和“真实南方”的建构——解读《金色眼睛的映像》[J]. 外国文学,2010,(4).
[1433]希利斯米勒,黄德先,中美文学研究比较[J]. 外国文学,2010,(4).
[1434]傅浩,自由诗[J]. 外国文学,2010,(4).
[1435]刘英,文学地域主义[J]. 外国文学,2010,(4).
[1436]王业伟,论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J]. 外国文学,2010,(4).
[1437]宁一中,比切家族与美国文化记忆[J]. 外国文学,2010,(4).
[1438]丁林棚,视觉、摄影和叙事:阿特伍德小说中的照相机意象[J]. 外国文学,2010,(4).
[1439]刘立辉,王江,“媒介转换中的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2010,(4).
[1440]林少华,之于村上春树的物语:从《地下世界》到《1Q84》[J]. 外国文学,2010,(4).
[1441]苏仲乐,缺乏“乌托邦”维度的新历史主义与文学史的书写——约翰卡洛斯罗访谈录(续)[J]. 外国文学,2010,(4).
[1442]童明,梦蝶应和变形:现代异化和美学经验[J]. 外国文学,2010,(4).
[1443]张荣生,后印象派画家高更[J]. 外国文学,2010,(4).
[1444]陈亚丽,未出场的“颠覆者”——对《德西蕾的孩子》的一种新解读[J]. 外国文学,2010,(5).
[1445]凯特肖邦,陈亚丽,德西蕾的孩子[J]. 外国文学,2010,(5).
[1446]谷伟,沤浮泡影——略论《千万别弃我而去》中“黑尔舍姆”的体制悖论[J]. 外国文学,2010,(5).
[1447]石黑一雄,谷伟,千万别弃我而去(选译)[J]. 外国文学,2010,(5).
[1448]张子清,跨文化的艺术追求——试论斯洛文尼亚著名诗人托马斯萨拉蒙的诗歌创作[J]. 外国文学,2010,(5).
[1449]托马斯萨拉蒙,张子清,诗十三首[J]. 外国文学,2010,(5).
[1450]张建华,战争英雄神话的消解——后苏联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中的思想向度[J]. 外国文学,2010,(5).
[1451]王建平,世界主义还是民族主义——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的派系化问题[J]. 外国文学,2010,(5).
[1452]孙婷婷,全新的“三角”——鲁滨逊、礼拜五与荒岛在图尼埃小说中的关系研究[J]. 外国文学,2010,(5).
[1453]王树福,讲述体:一种民族化叙述体式的生成[J]. 外国文学,2010,(5).
[1454]张喆,《祖先游戏》:一个构想民族身份的魔方[J]. 外国文学,2010,(5).
[1455]李金云,主体的确立与丧失——保罗奥斯特《密室中的旅行》的语言与主体性问题探析[J]. 外国文学,2010,(5).
[1456]陈靓,当代美国本土文学的话语性主体建构——评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中的叙述杂糅[J]. 外国文学,2010,(5).
[1457]张亘,男性叙事话语下的生态与女性关系——论勒克莱奇奥《寻金者》中女性形象的寓意[J]. 外国文学,2010,(5).
[1458]廖昌胤,西方文论关键词 悖论[J]. 外国文学,2010,(5).
[1459]赵元,西方文论关键词 十四行诗[J]. 外国文学,2010,(5).
[1460]蔡新乐,文学与革命——对《文学前的马克思》的质疑[J]. 外国文学,2010,(5).
[1461]郭乙瑶,试析西苏理论文本中的声音隐喻[J]. 外国文学,2010,(5).
[1462]王予霞,“纽约文人集群”的演变历程与文化影响[J]. 外国文学,2010,(5).
[1463]吴庆军,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解读[J]. 外国文学,2010,(5).
[1464]季欣,新版《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述评——兼及李泽厚的入选[J]. 外国文学,2010,(5).
[1465]李德恩,《拉美文学流派与文化》[J]. 外国文学,2010,(5).
[1466]石乔,拉斐尔前派[J]. 外国文学,2010,(5).
[1467]夏辉,回不了家的灰姑娘——论《秋天里的灰姑娘》对父权神话的解构[J]. 外国文学,2010,(6).
[1468]希拉里曼特尔,夏辉,秋天里的灰姑娘[J]. 外国文学,2010,(6).
[1469]任明丽,《“百事”一代》的身份之谜[J]. 外国文学,2010,(6).
[1470]维克多佩列文,任明丽,“百事”一代(选译)[J]. 外国文学,2010,(6).
[1471]陈正发,朱迪思赖特的诗[J]. 外国文学,2010,(6).
[1472]朱迪思赖特,陈正发,诗七首[J]. 外国文学,2010,(6).
[1473]李德恩,论堂吉诃德之死[J]. 外国文学,2010,(6).
[1474]韩瑞祥,审美感知的碰撞——评诺瓦利斯对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的反思[J]. 外国文学,2010,(6).
[1475]程倩,历史还魂,时代回眸——析德拉布尔《红王妃》的跨时空叙事[J]. 外国文学,2010,(6).
[1476]耿力平,充满生命力的新兴文学——评《加拿大英语文学史》[J]. 外国文学,2010,(6).
[1477]江宁康,高巍,清教思想与美国文学的经典传承——评E.L.多克托罗的小说《上帝之城》[J]. 外国文学,2010,(6).
[1478]邵凌,库切的政治观与文学创作[J]. 外国文学,2010,(6).
[1479]王玮,彼岸没有理想国——从《乌托邦彼岸》看汤姆斯托帕眼中的乌托邦主义[J]. 外国文学,2010,(6).
[1480]陈曦,第二届“中国埃兹拉庞德学术研讨会”纪要[J]. 外国文学,2010,(6).
[1481]金惠敏,“图像—娱乐化”或“审美—娱乐化”——波兹曼社会“审美化”思想评论[J]. 外国文学,2010,(6).
[1482]尚必武,西方文论关键词 叙事性[J]. 外国文学,2010,(6).
[1483]时锦瑞,西方文论关键词 公民社会[J]. 外国文学,2010,(6).
[1484]汪洪章,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纪要[J]. 外国文学,2010,(6).
[1485]曾艳兵,“一个情感伤口的象征”——卡夫卡与疾病[J]. 外国文学,2010,(6).
[1486]北塔,后期象征主义诗歌中的拯救话语和印度宗教哲学[J]. 外国文学,2010,(6).
[1487]孔一蕾,越界的黑天鹅——评一起重大的澳大利亚文学事件[J]. 外国文学,2010,(6).
[1488]谢江南,交互文本中的里尔克——评朱迪思瑞安的《里尔克:现代主义与诗歌传统》[J]. 外国文学,2010,(6).
[1489]朱晓映,海伦加纳访谈录[J]. 外国文学,2010,(6).
[1490]荣生,美国艺术[J]. 外国文学,2010,(6).
[1491]罗贻荣,戴维洛奇访谈录(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2]詹姆斯费伦,尚必武,后经典叙事学:西方视野(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3]詹姆斯费伦,彼得J拉宾诺维茨,“一部真实却带有夸大之辞的书”——以及某种圈套:吐温、哈克与《哈克贝利费恩》的阅读体验(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4]布莱恩里查森,后现代叙事理论(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5]苏珊S兰瑟,我们到达那里了吗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交叉性未来(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6]戴维赫尔曼,故事、媒介与心理:借助文字和形象建构叙事世界(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7]罗宾沃霍尔—唐,女性主义理论/实践:奥斯汀《劝导》中的叙述、故事世界和视角(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8]尚必武,被误读的母爱: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叙事判断[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499]侯洪,浅谈法国诗学空间意识的表达兼及中法诗学汇通[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0]张介明,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从《洛丽塔》的误读谈起[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1]金琼,巴洛克文学的民间意识与狂欢精神——以《痴儿西木传》为观照[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2]孙艳萍,在象牙门与兽角门的交叉路口追寻道德要义——评德拉布尔的《象牙门》[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3]柯建华,论《推销员之死》中的伦理冲突[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4]李磊,消费文化导演的现代悲剧——解析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里的主人公[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5]李松岳,论斯坦倍克《珍珠》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寓言化书写[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6]尹星,“收藏式写作”:帕慕克《清白博物馆》中的都市现代性叙事[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7]刘雪芹,论《百年孤独》中叙述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8]郭晓霞,多重主体策略下的自我命名——论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基督[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09]潘碧华,苏晖,林德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家园意识与文学流变——第三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10]黄开红,永远不垮的“垮掉”精神——评安瓦尔德曼的《“垮掉”之书》[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11]张金泉,小说批评的第三种视角——评理查沃什《论小说性修辞》[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12]张生珍,匠心独运——评郭继德教授新著《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13]姜礼福,经典重释之范例——评杨金才《美国文艺复兴经典作家的政治文化阐释》[J]. 外国文学研究,2010,(4).
[1514]方红,重新界定与梳理美国非裔文学:《剑桥美国非裔文学史》主编杰瑞沃德教授访谈(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15]鲍秀文,从玛乔瑞帕洛夫的《21世纪的现代主义:新诗学》透视美国诗学的新走向[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16]汪小玲,从玛乔瑞帕洛夫的《弗兰克奥哈拉:画家中的诗人》看奥哈拉的艺术人生[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17]张鑫,论《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中玛乔瑞帕洛夫的当代美国诗学批评观[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18]杨建,乔伊斯的文论特点[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19]许淑芳,在个体与公共之间追寻——读乔治奥威尔《上来透口气》[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0]郭国良,《糖果店主》中的交换模式[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1]刘熊,《摩罗博士的岛》中的道德符号解析[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2]栾栋,法国文学他化现象管窥[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3]户思社,从接受视角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思想[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4]张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艺术的“聚和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5]曹山柯,人生长恨水长东——《群鬼》的生态伦理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6]梁工,后殖民文论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7]黎跃进,赫达雅特创作主题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8]赵辉辉,《圣经》文学中身体的叙事纬语[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29]西流,Books Received[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0]王忠祥,构建多维视野下的新世纪外国文学史——关于编写中国特色外国文学史的几点理论思考[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1]申丹,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性语境[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2]杨金才,朱云,中国的塞林格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3]王涛,“弑摩西者”:异端重释的传承——论苏珊汉德尔曼的犹太教书写观[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4]孙冬,Man-Wah Luke Chan,论当代西方戏剧中的“在场”[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5]修倜,论黑色幽默的悖论性[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6]郭海平,运思独特 立意高远——评《赫尔曼麦尔维尔导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7]史惠风,诗意的想象创造生活的意义——评瓦尔德斯的《诗意的诠释学:文学、电影与文化史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8]胡雅玲,打开人文主义君王世界的一扇窗口——评《伊丽莎白一世翻译文稿》[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39]佘军,“形式仅是内容的延伸”——评《罗伯特克里利诗选集:1945-2005》[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40]王非一,“跨文化的比昂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外国文学研究,2010,(5).
[1541]张生珍,生物区域主义、学术研究和实践主义——迈克尔布兰奇访谈录(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2]刘雪岚,中国“十一五”期间外国文学总体性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3]李纲,郭晶晶,李怡,中国“十一五”期间英国文论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4]谢群,李晶,李玮琳,中国“十一五”期间北欧文学研究[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5]斯蒂芬C特雷西,对性属的不敬:短篇小说“神圣的保证”中可恶的推论(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6]瓦莱丽巴布,后种族()时代的美国非裔文学(英文)[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7]吴笛,逻辑哲学的三段论与玄学诗歌的技巧[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8]马弦,论《夺发记》中的“引喻”[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49]蒋承勇,“拜伦式英雄”与“超人”原型——拜伦文化价值论[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0]刘渊,宪章派诗歌中的“自然”隐喻[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1]梁晓冬,一个犹太亡灵的诉求——评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的反战诗“流星”[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2]孙建,比尔梅特兰德四分五裂的精神世界[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3]冯季庆,反现代性的修辞——D.H.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的情调[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4]蒋家国,从《白孔雀》看劳伦斯的婚恋伦理观[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5]邓颖玲,论《诺斯托罗莫》的螺旋式结构[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6]张海榕,《王孙梦》中的跨种族身份叙事[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7]北海,Books Received[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8]罗义华,《等待》中的道德问题和哈金的批判指向[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59]袁先来,论库柏的自然意识与民族文学型构[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0]杨昊成,超越种族的写作:理查德赖特作品的精神实质[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1]杨柳,易点点,温和的意识形态操纵——从伊斯兰颂诗到《利西翠旦》的改写[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2]罗良功,“翻译诗学观念”:论美国语言诗的诗学观及其翻译[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3]苏晖,王珊,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清教徒》[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4]潘碧华,杨国庆,潘碧丝,《丝之谜》的人性主题与历史记忆[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5]李俄宪,社会文学:日本左翼文学的滥觞[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6]汪余礼,包举洪纤融会贯通,求真务实鉴照洞明——读《建构文学史新范式与外国文学名作重读——王忠祥自选集》[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7]梁中贤,书写她的痛——评《有所作为的生命:伊丽莎白乔利传记》[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8]武月明,经典阐释与当代认同——记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69]吴岳添,“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作家系列”课题结项会在京召开[J]. 外国文学研究,2010,(6).
[1570]周建萍,“趣”与“寂”——中日古典审美范畴之比较[J]. 国外文学,2010,(3).
[1571]徐德林,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马修阿诺德[J]. 国外文学,2010,(3).
[1572]张辉,1920年代:冯至与中德浪漫传统的关联[J]. 国外文学,2010,(3).
[1573]张和龙,国内贝克特研究评述[J]. 国外文学,2010,(3).
[1574]郑小枚,原始史诗之生相——世界三大民族原始史诗在文字学视野中的呈现[J]. 国外文学,2010,(3).
[1575]韩金鹏,试论艾略特现代主义话语权的几个建构模式[J]. 国外文学,2010,(3).
[1576]李永毅,卡图卢斯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J]. 国外文学,2010,(3).
[1577]金冰,天使在人间——A.S.拜厄特对艾米莉丁尼生的重构[J]. 国外文学,2010,(3).
[1578]陈丽,《奉使记》中的唯美主义与道德[J]. 国外文学,2010,(3).
[1579]柯彦玢,威尔拉迪斯拉夫与窗户意象[J]. 国外文学,2010,(3).
[1580]罗杰鹦,怡情与致用:爱略特笔下的荷兰风俗画[J]. 国外文学,2010,(3).
[1581]周玉军,霍桑与催眠术[J]. 国外文学,2010,(3).
[1582]肖锦龙,从“黑色笔记”的文学话语看多丽丝莱辛的种族身份[J]. 国外文学,2010,(3).
[1583]孙胜忠,在情爱中成长——作为成长小说的《小城畸人》[J]. 国外文学,2010,(3).
[1584]秦海花,传记、小说和历史的奏鸣曲——论《奥兰多》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特征[J]. 国外文学,2010,(3).
[1585]曾艳兵,“冬天里迈出的第一个舞步”——论卡夫卡的《一次战斗纪实》[J]. 国外文学,2010,(3).
[1586]王立业,裹在“外套”里的“死魂灵”——读果戈理小说《外套》兼巴什玛奇金与维林比较[J]. 国外文学,2010,(3).
[1587]李汝成,“回归文本:外国文学阅读、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举行[J]. 国外文学,2010,(3).
[1588]陈后亮,历史书写元小说:再现事实的政治学、历史观念的问题学[J]. 国外文学,2010,(4).
[1589]邹威华,斯图亚特霍尔的“权威平民主义”[J]. 国外文学,2010,(4).
[1590]张新木,论文学描写的文本地位[J]. 国外文学,2010,(4).
[1591]许勤超,文化唯物主义莎评中的种族政治批评[J]. 国外文学,2010,(4).
[1592]冯伟,20世纪以来克里斯托弗马洛的传记建构研究[J]. 国外文学,2010,(4).
[1593]王旭峰,布尔加科夫的医学——论《大师和玛加丽塔》中的“疯狂”[J]. 国外文学,2010,(4).
[1594]黄春燕,抵抗,关爱,换位——贝尔胡克斯及其《越界的文化——抵抗的表征》[J]. 国外文学,2010,(4).
[1595]由同来,试论村上春树否定历史、开脱日本战争责任的故意和逻辑方法[J]. 国外文学,2010,(4).
[1596]丁宏为,达尔文的冲击——略谈诺顿版《丁尼生诗选集》[J]. 国外文学,2010,(4).
[1597]黄瑞成,先知与缪斯之鸟[J]. 国外文学,2010,(4).
[1598]毛凌滢,冲突的张力——《红字》的二元对立叙事[J]. 国外文学,2010,(4).
[1599]宋雪,女巫的预言——从保罗德曼的隐喻阅读模式解读《麦克白》[J]. 国外文学,2010,(4).
[1600]苏耕欣,《呼啸山庄》中的地位互换与历史进程[J]. 国外文学,2010,(4).
[1601]刘晓晖,从比喻手法看狄金森的认识论思想[J]. 国外文学,2010,(4).
[1602]申富英,论《尤利西斯》中作为爱尔兰形象寓言的女性[J]. 国外文学,2010,(4).
[1603]彭甄,知识女性:想象与实践的主体归属——А.П.契诃夫剧作《三姊妹》的女性形象研究[J]. 国外文学,2010,(4).
[1604]郭亚娟,略论后现代主义寓言的叙事特征——评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亡父》[J]. 国外文学,2010,(4).
[1605]胡碧媛,奥娜的堕落——辛克莱两性伦理观的心理学机制[J]. 国外文学,2010,(4).
[1606]申洁玲,论“感觉”对博尔赫斯的意义[J]. 国外文学,2010,(4).
[1607]韦虹,《姐妹》中隐含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书写[J]. 国外文学,2010,(4).
[1608]王旭峰,奈保尔与殖民认同[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09]菲利普罗斯,蒋道超,行话[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0]曹莉群,自然与人:解读谢默斯希尼诗歌的新视角[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1]大江健三郎,竺家荣,致新人[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2]印玲,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历史书写[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3]汤川秀树,于康,眼睛看不见的东西[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4]陈后亮,历史书写元小说的再现政治与历史问题[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5]何辉斌,文学批评创新的认知基础——论斯波尔斯基的《自然的缺口》[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6]方丽,文学与“环境的想象”——论劳伦斯布尔生态批评“三部曲”[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7]王丽明,格雷厄姆格林宗教小说中的生存悖论[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8]戴尔卡耐基,朱凡希,王林,林肯传[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19]马惠琴,人性面具的背后——谈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唯我论”[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0]张莉,郭英剑,直面死亡,消解虚无——解读《没有什么好怕的》中的死亡观[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1]让哈兹菲尔德,龙云,羚羊战略[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2]袁雪生,身份逾越后的伦理悲剧——评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3]E.B.斯莱奇,张志刚,血战太平洋之决战冲绳岛[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4]蔡春露,《胜利花园》:一座赛博迷宫[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5]唐友东,《蝴蝶君》中全景敞视监狱意象[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6]沃尔夫勒佩尼斯,刘春芳,高新华,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7]郑小倩,缄默者的声音——析《女喊溪的故事》中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8]弗吉尼亚伍尔夫,宋德利,伦敦风景[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29]王卓,从内部书写自我的完整维度——论伊丽莎白亚历山大诗歌文化空间构建策略[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0]谷红丽,性别与民族身份的焦虑与建构——评桑托斯-费布莱斯的小说《塞壬娜/萨琳娜》[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1]蔡隽,“失落”的背后——对基兰德赛《失落的传承》的症候性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2]马丽莉,《龟滩》中的人物身份研究[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3]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尹宣,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4]郝桂莲,苏珊桑塔格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展望[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5]杰西卡兰格,朱云,丽贝卡戈尔茨坦访谈录[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6]E.L.多克特罗,郭英剑,创造灵魂的人[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7]薛向君,《游泳回家》简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8]李汝成,王薇,王红莲,回到文学的本体——“回归文本:外国文学阅读、翻译与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 当代外国文学,2010,(3).
[1639]汪介之,《日瓦戈医生》的历史书写和叙事艺术[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0]宋敏生,张新木,艺术家的使命——论纪德的自我书写[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1]王腊宝,帕特里克怀特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2]胡强,杨晓雅,“一个未经芟芜的花园”——论《庄园》中“潘狄斯病”背后的时代意识[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3]戴从容,诗意的注视——谢默斯希尼诗歌中的陈示式叙述[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4]朱彦,人类起源神话与走上神坛的女人——解读莱辛的小说《裂缝》[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5]方红,环境伦理观与社会语境——对比研究《老人与海》与《沙乡年鉴》[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6]张德明,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7]胡安鲁尔福,张伟劼,燃烧的原野[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8]程倩,困境梦想救赎——德拉布尔小说中的自然、神话和宗教意象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49]朴玉,评菲利普罗斯在《反美阴谋》中的历史书写策略[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0]曾艳钰,伊什梅尔里德《逃往加拿大》中的新伏都教美学思想及历史书写[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1]托马斯品钦,叶华年,拍卖第四十九批[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2]李靓,论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千面人物重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3]伊莎贝尔阿连德,陈凯先,爱情与阴影[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4]张子清,跨文化双语性:华裔美国作家的名字[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5]乔纳森利特尔,余中先,复仇女神[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6]祁亚平,爱尔兰的语言文化危机与身份重构——剧本《翻译》的后殖民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7]董晓,试论苏联文学对历史的文本建构[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8]李新梅,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小说对苏维埃历史的书写[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59]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熊裕,喊女溪[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0]邹兰芳,余玉萍,论女性自传中自我主体的漂移性——以纳娃勒赛阿达薇的自传《我的人生书简》为例[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1]刘丹凌,沉寂美学与“绝对性”神话的破解——浅析苏珊桑塔格的《沉寂美学》[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2]哈罗德品特,华明,品特戏剧集[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3]吕洪灵,从时尚解读文学——评三部19世纪英美文学研究专著[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4]张瑛,琪客文学:新一代的女性文学[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5]郑小倩,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荣获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6]浦立昕,中国语境、全球化视野、美国文学研究——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 当代外国文学,2010,(4).
[1667]张剑,真实与虚构:读科尔姆托宾的新作《布鲁克林》[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68]邹萍,以侦探小说之名——浅析蒙塔尔万的侦探小说创作之路[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69]袁霞,生态危机下的四重唱——介绍当代加拿大四位生态诗人[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0]都文娟,比约德、科幻、奇幻及其他[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1]刘克东,趋于融合: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阿列克谢的长篇小说创作[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2]徐翔,从酒贩到网络作家——迈克尔吉兹涅捷夫斯基[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3]尚必武,爱欲科技伦理——评伊恩麦克尤恩新作《日光》[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4]左燕茹,关注人类痛苦,表现滑稽人生——评马丁艾米斯新作《怀孕的寡妇》[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5]胡朗,第11届凯恩非洲文学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6]王爱燕,失控的机器——评约书亚费里斯的新作《无名之症》[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7]刘文霞,“死亡是一种乐趣”——评纳博科夫的绝笔之作《劳拉的原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8]王红莲,当欲望遭遇死亡:评欧茨新作《一位美丽少女》[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79]袁音,于海,“暮年的女巫情结”——约翰厄普代克的《伊斯威克的寡妇》[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0]王珏,珍海德菲尔德及其新作《无邻之地》[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1]黄怡婷,人性温暖与失落中的坚守——评德赛的《失落的传承》[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2]李道全,神谕背后的密谋:评戈尔丁的遗作《巧语》[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3]田冬青,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安妮泰勒新作《诺亚的指南针》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4]陈大为,一部女性婚姻成长史——评简斯迈利新作《私人生活》[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5]佘军,怀疑:一个寓言化的社会现实——评J.桑利的剧作《虐童疑云》[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6]孔一蕾,2010年度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7]唐蓉,博尔赫斯研究概览[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8]吴瑾瑾,美国南方的流放者——评沃伦新传记《比上帝还孤独》[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89]綦亮,赛义德与后结构主义:反拨,还是延续——《爱德华赛义德的遗产》简评[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0]吴宗会,左淑华,当代戏剧艺术研究的新方向——《戏剧表演与医疗:古代希腊和当代美国戏剧与治愈术》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1]乔梅勒,王薇,城市的灵魂——评《让伟大的世界旋转》[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2]文导微,“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经典暨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3]秦刚,“罗生门”阐释——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4]张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在京成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4).
[1695]杨靖,《小妇人》和“小妇人之父”——评普利策传记小说奖作品《伊甸逐客》[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696]杨中举,毛利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承载者——纽斯塔国际文学奖得主帕特丽夏格蕾丝[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697]高丽萍,贾春霞,南非作家沃纳及其后种族主义小说[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698]秦旭,从巴巴多斯到多伦多——加拿大作家奥克拉克及其小说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699]张浩,彼得阿克罗伊德的历史小说创作[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0]周艺,生死爱欲皆虚幻 无谓真假度流年——评乔纳森莱瑟姆新作《城市流年》[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1]孟宪华,人生如戏抑或戏如人生——评菲利普罗斯的小说《羞辱》[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2]曾移红,君特格拉斯和斯塔西: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凯施吕特和《十字准星下的君特格拉斯——斯塔西档案》[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3]杨昊成,弱者的灯塔——评《巨人平传:道格拉斯与林肯》[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4]徐在中,极限快乐与危险游戏——评蒂姆温顿的新作《呼吸》[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5]苏鑫,阿契贝出版散文随笔集《受英国保护儿童的教育》[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6]左燕茹,自由欲望危机——乔纳森弗兰岑新作《自由》述评[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7]邹兰芳,不堪承受的历史之重——评巴哈塔希尔的《日落绿洲》[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8]何朝辉,安妮恩赖特及其小说《聚会》[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09]池济敏,中国式救赎——评瓦尔拉莫夫小说《上海》[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0]李春霞,陈召荣,《耶路撒冷之鸽》的“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1]郑丽,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恐怖神话”——评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集《从前有一个想杀死她邻居孩子的女人》[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2]朱晓映,从边缘向中心的成功突围——近三十年西方女作家获奖的启示[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3]徐颖果,冯佳,从普利策奖获奖小说看美国文学的核心主题[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4]黄怡婷,“中日青年作家会议2010”在京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5]胡朗,《纽约客》评出最新“青年小说家二十佳”[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6]杜明甫,“风景开阔奇妙”——《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与书信选集》中译本出版[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7]王逸群,肖洛霍夫研究的新成果——俄罗斯《维约申斯克学报》第九期评述[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8]李建刚,俄罗斯的高尔基研究近况[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19]葛灿红,俄罗斯作家多夫拉托夫研究综述[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20]赵慧珍,加拿大英语文学在中国三十年[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21]拉罗若乐,赵丹霞,写作的救赎 评2009年“法国最佳故事”《别人的生活》[J]. 外国文学动态,2010,(5).
[1722]陈众议,自由知识分子巴尔加斯略萨[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3]朱景冬,巴尔加斯略萨新作《凯尔特人之梦》[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4]何宁,从出租车司机到知名女作家——德国新生代作家卡琳杜维的文学创作之路[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5]邹兰芳,2010年阿拉伯小说布克奖尘埃落定[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6]岑玮,来函照登[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7]杨建玫,芭芭拉金索夫:一位政治性作家兼社会活动家[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8]宋宝梅,“公共诗人”托尼哈里森和他的诗歌创作[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29]马希武,马燕,美国作家查尔斯约翰逊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0]姚君伟,为弃儿寻找归宿——评赛珍珠新传《埋骨》[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1]杨莉馨,从历史进入小说的英伦姐妹花——评《范尼莎与弗吉尼亚》[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2]朱洁蓉,伊阿连德及其新作《深海岛屿》[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3]林丰民,《阿拉伯文学通史》首发式暨全国阿拉伯文学研讨会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4]潘书文,一曲哀怨的挽歌——解读斯卡尔帕的《圣母悼歌》[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5]王小涛,阿富汗战火中的人性与爱——评安布斯菲尔德的小说《一百万堵墙》[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6]刘琼,布克奖的笑声——2010年度曼布克奖花落喜剧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7]吴华英,洞烛幽暗历史的文学独行者——2010年毕希纳奖得主赖因哈德伊尔格简评[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8]孔一蕾,2010年加拿大格里芬诗歌奖揭晓[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39]李新云,J.G.法雷尔获“失落的布克奖”[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0]歌林,《世界文学》精选文丛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行[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1]姚金,2001-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2]刘国清,曼布克奖与当今英国历史小说热[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3]岳峰,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0年年会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4]汪介之,俄罗斯文学经典的全面展示——《俄罗斯经典文库》100卷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5]权立峰,“契诃夫与中国”:——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6]李汝成,王薇,“当代外国文学的历史书写与叙事格调”学术研讨会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7]陈靓,“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上海会议召开[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8]陈彦旭,隐喻、性别与种族——残疾文学研究的最新动向[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49]高莉敏,李夏,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小说叙事——朱迪纽曼的《美国小说:全球叙事》评介[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50]欣歌,中俄诗歌朗诵会在北京举行[J]. 外国文学动态,2010,(6).
[1751]江少川,移民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发生——黄宗之 朱雪梅访谈录[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2]杜雪琴,从油菜坡生长的乡村小说——晓苏先生访谈录[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3]约书亚司哥德尔,胡红梅,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以芝加哥大学为例[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4]福山泰男,钟溪,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书写[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5]辜正坤,莎士比亚《理查三世》剧文选段解读与翻译研究——对蒋坚霞教授的错误译文及其不良批评习气的批评[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6]蒋坚霞,再驳辜正坤的“英汉诗歌翻译多元互补论”[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7]古远清,“台北文学”与“南部文学”的对峙——新世纪台湾文学的走向[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8]吴海超,易卜生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59]毛凌滢,熊敏,地理空间与种族、性别政治:论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0]谭芳,海洋——易卜生后期戏剧的中心意象[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1]钟云霞,《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的两重地理空间[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2]潘秋子,《奥兰多》中的地理环境因素论[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3]曹倩,《呼啸山庄》双重地理空间的建构[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4]杜娟,意识的迷宫:伍尔夫作品的现象学美学意义[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5]张经鹏,马维骐,《儿子与情人》主题再思考[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6]王卉,姚振军,《白牙》中对“英国性”的重新定义[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7]张玲玲,生命的流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时态交叉[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8]杨璐,希刺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恨情仇[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69]刘熊,永不妥协:《时间机器》的伦理警示[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0]罗义华,论哈金短篇小说的道德问题与国民性批判[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1]孙霄,《瓦尔登湖》:一个精神游历者本真存在的镜像书写[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2]何庆机,曹蓉蓉,杨凤,“新罕布什尔”:弗罗斯特的诗歌辩护书[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3]陈晞,余芬,《天才》:伦理、艺术和自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4]刘兮颖,《只争朝夕》中的受难与救赎[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5]寿似琛,多元文化语境下驳“凯瑟为种族主义者之论”[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6]高红霞,福克纳家族小说的“寻父-审父”母题[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7]孙学棋,跨越种族与文化的女性人生:细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8]金文宁,聚焦“他者”:《干旱的九月》之人物塑造[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79]杨纪平,先知的葬礼和女性化救世主的迷茫:评《暴力得逞》中的宗教思想[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0]谢娟,《大鱼》:在父子冲突背后[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1]张雅萍,《白噪音》中的自然、环境和文化[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2]阿德尔塔依尔,看音乐、看时间——音乐游牧战争机器谱曲的《拉格泰姆时代》[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3]王远年,周旭艳,安徒生童话的忧郁色彩[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4]周小莉,空间对主体的建构与放逐:《通向蜘蛛巢的小路》中皮恩的主体身份[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5]景剑峰,以“宗教大法官”三章为据探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由思想[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6]雷文学,精神矛盾的隐喻——里尔克《豹》的哲学解读[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7]黄婷婷,刘松涛,《玩偶之家》:娜拉“失语”与意识悲剧的诱因[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8]张文斐,论西默斯希尼对暴力的理论思考[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89]夏艳,20世纪非洲文学:殖民统治、种族主义与民族独立[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0]邵凌,库切小说的动物意象、女性话语与人文关怀[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1]马宏伟,《圣经旧约》传记研究初探[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2]陈博,“白人南非”神话的缔造与终结[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3]李伟萍,《千只鹤》:“净化灵魂的物语”[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4]杨芳,《源氏物语》的时间叙事艺术[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5]李妍,《雪国》的人物关系与川端康成的人格结构[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6]谭杉杉,文学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何锡章教授访谈录[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7]张金良,祁淑玲,影响研究中的误区:以中国戏曲对桑顿怀尔德的影响为个案[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8]刘玉堂,刘保昌,比较视域中的湖北文化强省建设[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799]文慧,李奎报与白居易之禅诗比较[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0]张丽,从电影《2012》看中国为何缺少末日主题灾难片[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1]程莹,对电影《诸神之战》的原型读解[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2]姚范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宗教象征[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3]李晴红,男女主人公言语风格下的性别特征:解读《产前阵痛》[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4]毛靖,从主体性思想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生态观[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5]陈后亮,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情结:怀旧还是反思[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6]王晓君,论唯美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艺术的认识[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7]许勤超,莎剧阐释中的历史、意识形态与主体性——多利默莎评思想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8]丁兆国,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与革新:论戴维洛奇《小世界》中的“戏拟”[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09]成杰,我国古代书法批评主体之个性色彩[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0]张青岭,解构批评家米勒小说“重复”论:兼论戴维洛奇的“重复”及汉语中的复叠[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1]李少华,解读《欲望号街车》中白兰琪的悲剧性[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2]王雪青,逃避对抗顺从——《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的“焦虑”[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3]罗娜,以陌生化理论析《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4]秦丽英,绝望的呐喊:《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孤独主题[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5]常丽洁,早期新文学作家旧体诗写作现象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6]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7]宋先红,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语言形式与文本意义的关联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8]陈爱华,承前启后:国外八十年代菲茨杰拉德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19]余文娟,刘坪,美国西部通俗小说的源与流[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0]杨彬,在文学类学科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1]周钢山,易卜生诗剧研讨会综述[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2]罗美玲,北京大学2010年“东方文学经典重读”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综述[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3]刘亚丁,对治时弊 嘉惠学人:《新编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批评经典》读后[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4]胡可清,批评的危机:评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J]. 世界文学评论,2010,(2).
[1825]金亚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理性信仰与现代性因素[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26]C.A.尼科尔斯基,米慧,生与死:托尔斯泰哲学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以早期作品为例)[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27]李正荣,赫英丽,列夫托尔斯泰1910年日记心解——托尔斯泰100年的关键词:羞耻(стыдно)[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28]汪介之,列夫托尔斯泰与20世纪俄罗斯文学[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29]朱宪生,史诗型家庭小说的巅峰——论《战争与和平》的文体特征[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0]刘淑梅,“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德自我立法”——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1]朱建刚,尼斯特拉霍夫与俄国反虚无主义[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2]管海莹,“非个性化”叙述中的“个性化”叙述者——论《彼得堡》中的叙述者形象[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3]杨明天,奥多耶夫斯基“整体认识”的观点和表达手段——以《俄罗斯之夜》为例[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4]刘冬梅,论《静静的顿河》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图景[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5]克力木江阿布都热依木,普希金与维吾尔现代文学[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6]C.霍鲁日,张百春,斯拉夫派观念在20世纪的转变[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7]刘文飞,美国《斯拉夫评论》杂志简介[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8]C.弗兰克,张百春,悼念列夫托尔斯泰[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39]张兴宇,托尔斯泰与东正教会的分歧何在——与东正教司祭格奥尔吉奥列汉诺夫谈列夫托尔斯泰[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0]黎皓智,长相思在托尔斯泰庄园——雅斯纳亚波良纳纪行[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1]王永恩,沉重的镜像——评俄罗斯戏剧《潜在的支出》[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2]H.克柳恰廖娃,张冰,夏至的勿忘我[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3]B.别切伊金,徐乐,Trash[J]. 俄罗斯文艺,2010,(3).
A.卢基扬诺夫,万海松,高压(节选)[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4]张变革,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成立[J]. 俄罗斯文艺,2010,(3).
[1845]徐乐,21世纪的俄罗斯契诃夫学:回顾和现状[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46]吴泽霖,失败的契诃夫和成功的契诃夫——小说《宝贝儿》解读[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47]董晓,试论契诃夫两大戏剧体裁之关系[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48]张变革,绝望的艺术与艺术的绝望[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49]孙超,当代俄罗斯短篇小说中契诃夫式的梦想者[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0]赵晓彬,韩巍,雅可布逊的神话诗学研究管窥[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1]王艳卿,俄语文论中的情节诗学研究[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2]侯丹,从生理主义到心理主义——观照19世纪俄国自然派诗学的演变轨迹[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3]谢周,疯狂、梦境与镜面——析布尔加科夫《恶魔纪》中的怪诞艺术[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4]林精华,合法的另类文学:后苏联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构成问题[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5]武晓霞,“对位”与“错合”的协奏——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的象征结构[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6]冯小庆,浅析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的出逃计划[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7]米爱普施坦,李志强,哈西德派与塔木德派:——帕斯捷尔纳克与曼德尔施塔姆创作比较研究(1)[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8]С.С.霍鲁日,张百春,俄罗斯索菲亚论的歧路[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59]托马斯布雷默,刘文飞,德国的斯拉夫研究[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0]刘文飞,斯德哥尔摩国际斯拉夫大会印象[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1]亚历山大埃巴诺伊泽,艾婧,《民族友谊》的历史变迁[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2]童道明,道明随笔(6)[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3]张晓东,契诃夫的阴冷——以张爱玲为观照[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4]安德烈萨洛马托夫,李冬梅,灰天使[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5]维托卡列娃,王灵芝,我们需要交流[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6]李明滨,俄罗斯文学史研究的新收获——读任子峰著《俄国小说史》[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7]白春仁,走向对话的尝试[J]. 俄罗斯文艺,2010,(4).
[1868]希利斯米勒,Challenges to World Literature[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69]王宁,世界文学与中国[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0]邹建军,杜雪琴,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1]汪沛,第五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在上海举行[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2]仲伟合,Translated Literature and the New Literary Revolution in China[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3]小草,论点摘编[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4]康燕彬,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建构[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5]宋炳辉,政治东欧与文学东欧:——论东欧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在关联[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6]胡平,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对话瑞士汉学家胜雅律[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7]马文颖,论外来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派和京派[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8]石圆圆,“风物”的怀念和演绎:论周作人对日本地方文学的寄情书写[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79]杨俊蕾,“中心—边缘”双梦记:海外华语语系文学研究中的流散/离散叙述[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0]冯果,1920-30年代中国文学对早期中国电影叙事和表意功能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1]唐友东,赵文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对“柔”的不同理解[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2]黄维樑,从《文心雕龙》理论视角析评韩剧《大长今》[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3]蒋向艳,比利时鲁汶大学图书馆馆藏曾仲鸣的三部法文著作[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4]乐黛云,生态文明与后现代主义[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5]苏珊巴斯奈特,Translation and Poetry:Preface to Lost in Translation,the collection of poems and translations by Yihai Chen[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6]李思清,翻译文学与新时期中国的历史关联——读赵稀方《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新时期卷》[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7]王红,翻译文学研究的新收获——读秦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五四时期卷》[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8]袁丽梅,纵横与跨越——张旭新著《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评介[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1889]陈广琛,第19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首尔)年会侧记[J]. 中国比较文学,2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