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前学科、学科乃至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发展,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或文字转换,翻译研究已超越了“器”而进入了“道”的层面。
科学方法是为描述和解释特定对象的属性、行为和现象而设计的程序法则。翻译研究方法论可分为三个层次:翻译研究的哲学观、翻译研究模式和翻译研究技术。翻译研究的哲学观预设了我们对翻译研究的性质、范围的认识,也预示了翻译研究范式的演变。
学科构建:霍姆斯翻译研究结构图
翻译是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的古老交际活动。1972年,霍姆斯在《翻译研究名与实》中首次描绘出翻译研究的学科结构图,翻译研究也从随感式、主观印象式的点评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学科。霍姆斯指出:翻译研究是“以翻译行为和翻译产品为基础或为核心的所有的研究活动”。他将翻译研究划分为纯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两大分支,纯翻译研究又细分为理论翻译研究和描述翻译研究。霍姆斯的结构图不仅确定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也确定了翻译研究的路径,即首先对翻译实践活动(应用翻译研究)进行观察、描述,进而概括出规律、原则,然后上升为解释或预测翻译活动的理论。翻译研究的功能在于确立“描写或预测上述现象”的“普遍原理”。
在霍姆斯提出翻译研究结构图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彼此各异的研究方法、理论学说、研究目的、名词术语和技巧程序”。首先是翻译研究领域日益扩展:其一端包括了旅行、手势语和跨文化语用学,另一端则涵盖了所有跨文化甚至文化内的谈判与协商,远非霍姆斯当时所能想象。其次是研究模式、手段和方法日益丰富。仅以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为例,语料库研究、IT技术、网络资源、机助翻译等引发了翻译手段和翻译研究技术的深刻变化。翻译研究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突破或重新调整了传统规划的学科疆界,使翻译研究成为跨学科甚至泛学科的研究领域。
理论重构:翻译的跨学科研究
学科划分与科学理论一样,是人为的话语构建,是研究者用以解释对象、揭示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套假设或系统模型。事物的存在有其内在的规律,而学科划分的依据大多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或特定时代的观察角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在悄然变化。传统研究视翻译为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20世纪七八十年代翻译开始被视为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交际行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翻译被视为权力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与身份差异的建构。理论视角的转变使传统语文学翻译观、语言学翻译观、多元系统翻译观、功能主义翻译观、文化翻译观等翻译思想的更替成为符合逻辑的发展。当代学科结构日益复杂化,则从另一个角度使跨学科或泛学科的翻译研究成为必然。
跨学科翻译是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后的翻译理论重构。翻译研究视角的转换决定了翻译目的、标准、观念和策略的多元,而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又决定了其研究模式的多元和开放性。除文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之外,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信息论、认知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某些最新成果,如配价理论、熵、模糊论、耗散结构、拓扑学等,也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或分析原则。在当今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同时,许多重大的理论突破产生在跨学科或不同学科的交汇处或结合部。不同学科的方法交叉和理论借鉴,扩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带来了翻译研究的繁荣。有人担心跨学科研究,特别是文化研究会使翻译学科的中心位移,甚至“自我泛化”或“自我消解”。其实,跨学科和文化转向是学科发展的普遍趋势,并不仅是翻译学一个学科所面临的问题。文学、人类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无一例外地都在经历文化转向,而且都在跨学科研究中发现了新的研究领域或者学科增长点。
研究方向:问题意识带动多学科攻关
翻译理论只是解释或分析翻译的工具。当代翻译理论和方法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研究中提出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又依赖于社会语境。一些重大的翻译问题很难用一种理论模式或在一个学科内部得到解决,因此,以问题意识带动翻译研究、集中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将成为未来翻译研究的重要方向。比如,在当前城市公示语的翻译与管理中,文化学、美学、传播学、意识形态、文化心理、出版政策、文化政策和国际关系等,都会直接影响问题的处理、实施和效果。再如,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典籍的翻译与对外宣传,所涉及的更不仅仅是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翻译文本形态的取舍以及翻译语言形式的思考,还包括典籍意义的生成语境、互文性解读、现代化诠释,典籍翻译的意义转换、接受语境、本土化、传播媒介,以及中国形象的西方建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当代翻译研究应在关注文本内部事实如语言、结构、修辞等的基础上,更注重翻译主题、意义、思想、语境、政治、社会等因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前学科、学科乃至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发展,翻译已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或文字转换,翻译研究已超越了“器”而进入了“道”的层面。在从相邻学科的理论模式中得到启示的同时,翻译研究也日益受到哲学、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等领域学者的高度关注,翻译研究的成果也为其他相关学科所共享。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