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简称乌洽会)的继承和升华,将连续举办十九届的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进一步扩大我国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确保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2.【答案】B。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人民代表参与国家法律的制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协委员参与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但不能说委员的任务是政治协商。所以A项说法错误,B项正确。我国最高国家监督机关不是政协,政协不能创建国家管理制度。故CD错误。
3.【答案】C。解析:2011年12月22日,全国住房保障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分配是住房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明年大规模保障房建成后,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和紧迫。房价过高是相对于商品房而言的,保障房数量和质量,也是明年的工作内容,但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故本题选C。
4.【答案】A。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第六条可知“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5.【答案】B。解析:《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教育法》是制定所有教育法规的“母法”。
6.【答案】B。解析:“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为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都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7.【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机智。
8.【答案】D。解析: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式学习法。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学习者主动对新知识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
9.【答案】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10.【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选项中的①对应国家,③对应家庭,④对应社会。正确答案是D。
11.【答案】A。解析: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12.【答案】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13.【答案】B。解析: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14.【答案】D。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15.【答案】D。解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属于教师的自我监控过程,所以这种能力属于监控能力。
16.【答案】D。解析: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17.【答案】B。
18.【答案】A。解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角色转变也要以学生为中心。
19.【答案】B。解析:根据心理学研究,在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成分是情感。
20.【答案】B。解析:教师参与案例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教师吸取有益的教学经验,是一种群体研修的学习方式。
21.【答案】C。解析: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在自身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即理想状态。
22.【答案】A。解析:陶冶法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23.【答案】B。解析:学习化社会的标志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这要求实施终身教育。
24.【答案】A。解析: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途径包括自主、合作、探究。
25.【答案】C。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核心工作。
26.【答案】C。解析: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27.【答案】D。解析: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也是如此。
28.【答案】C。解析: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9.【答案】C。解析:多元化是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不会使文化间的认识复杂化。
30.【答案】D。解析:新手老师由于班级管理经验不足,对问题行为缺乏预见,因而只能在问题出现之后,才进行矫正处理。
31.【答案】【答案】C。解析:心理定势对后继的问题解决有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2.【答案】A。解析: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著名的原则出发,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33.【答案】B。解析:意志对活动具有调节支配作用,包括对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
34.【答案】B。解析:习俗水平包括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5.【答案】C。解析:双趋冲突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只取其一;双避冲突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双重趋避冲突指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时所发生的冲突。
二、填空题
36.黑作坊 37.钓鱼岛
38.教师职业素养 39.六三制;五四制
40.正式;非正式 41.人本主义心理学
42.无意注意 43.150%
44.抑郁质 45.基础
4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7.深刻性
48.陶冶教育法 49.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50.《儿童权利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