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琴 2012年07月31日08:44 来源:光明日报
内证是西方心理学正式引入本土之前,中国人探究精神活动、心理现象时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是包括体证、亲证、几证、内自证等相关概念在内的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统称。与大多数传统概念一样,一般典籍中罕有关于“内证”的准确界定,直到西学东渐,才有学者(如熊十力等)开始援引西学的概念体系对内证及相关概念予以详尽阐述。
由于中国近代心理学的移植性,使得当时的心理学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以科学主义为主流的西方心理学的引入与译介,它导致了对本土心理学思想资源的忽略与舍弃。这种忽略与舍弃自然带来学科建设理论基础的贫乏,此种不足在科学心理学阵营内已经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如潘菽等早期心理学家几乎在移植科学心理学的同时,就开始自觉于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众所周知,心理学之所以能由哲学脱胎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方法论的确立是关键,西方心理学流派纷呈的实质是方法论的不断更迭演变的结果。作为心理学“另一种声音”的中国本土心理学自然不能例外,方法论势必成为实现中国本土心理学体系独特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本土化进程中,拥有丰富传统理论资源的人文主义学者,凭借平章华梵、融贯东西的学术气质,敏锐地洞察出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不足与缺陷,尤其是在涉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心理学基本理论领域建树颇丰。
心理学的特殊性在于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互依性极强,中国本土心理学首先强调的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一是虚灵,二是自知。
中国人一直认为精神现象是一种特殊存在——无形无象、无方所、无质碍,却又恒常遍在且具强大的能动性,即古人所言“虚灵”(朱熹)。这一特性直接导致通过常规的认知方法、逻辑推理很难完整地认识及把握它,更不用说通过实验仪器、量表等有形的器物去验证、测量它。基于此,学者均认为鉴于西方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必须有所区分,即“本心”与“习心”(熊十力)、“心理的心”和“逻辑的心”(贺麟),目前西方心理学只能研究“习心”(即客我层面的心理活动),要真正揭示心理实质必须研究“本心”(即主我的心理活动)。
其次是心理活动的自知性。自我觉知性是意识活动的最典型特征,“心之特点就在‘自知’上……研究此一面的——独知的一面——的事实是真正的心理学”(梁漱溟)。其实西方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实证研究的缺陷,所以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创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内省法(introspection),即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对意识经验的内部观察。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以我证我”的局限,正如布伦塔诺指出内省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我们将注意集中于内部进行的心理活动时,这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已发生了改变。于是他提出“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即对当下呈现的心理活动直接自然而然地内部体验或反省。但他也不能详尽解释如何才能保证研究者对自身意识的观察是内知觉而非内省。
其实不论是内知觉还是内省,与实证研究一样,都是建立在西方心物二元、主客二分的逻辑基础之上,这势必导致实证研究范式应用在自然物研究上可以畅行无阻,但一旦进入深层意识领域则会有有形之物如何准确测得“无碍”之心的困境;另一方面,内省的实质就是用意识去意识,它无法保证对心理活动观察的中立与精准。由此,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由于其逻辑基础的缺陷面临“困境”——要摆脱思辨研究不科学的尴尬就必须实证,而一味实证又将陷入“以我证我”的漏洞。因此,西方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史总是在方法与对象、科学与人文之间徘徊不定。
与西方心理学不同,内证实践的哲学基调是主客不分、心物不二,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探察中就是“即心观心”。“即心观心”乃是发动“心”与生俱来反观内照的自有功能,故不同于西方刻意人为“一心二分”式的内省或实验。
首先,内证以“自求其心”、“以心观心”的内求为特色,以区别于外在的、器物化的实证研究。觉知性是意识活动的核心特性,这就意味着,如果仍然将心理活动作为外在于主体的对象,使其外化为可以被物质工具测量、实验的研究对象,这是外证;中国本土心理学均强调必须通过系统技术开发自性本具的实证能力在自我内部完成,此为内证。如宋明儒学提出道德本体(理、仁、良知)作为一种先验意识,是宇宙万物及心理实质的本原,故“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王守仁),要自知穷理,就必须内敛返照、涵养道德,方能证悟自性,并提出以“静观”作为探寻道德本体的修习方法。
其二,内证以“实证真修”、“身心感应”的证知为特质,而非逻辑思辨式的内省。“证知”就要求研究者按照传统经典提供的方法如实操作、依法修持,宇宙实相、精神本质便会以意象的形式自现于前,即“明心见性”、“如镜现影”。且伴随产生研究者“自己身心生活上日进于自觉而自主,整个生命有所变化提高”(梁漱溟)的人生境界的如期呈现,故生理、精神、人格中的如期变化可视为内证之结果变量。如道家的“存想”,是道家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及求道之法——通过长期存神、精思、凝想,经久习练,以达到洞彻微观身心的状态。在道家理论体系之中,运用此存想实践最为典型的代表应该是中医理论。许多研究表明,内证实验性是藏象、经络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特征,内证实验其实是道家存想的具体体现。
综上可知,内证是修证者(即研究主体)通过禅定、静坐等技术程序对身心进行系统训练,且达到意识自知自控,并最终获得对自身存在、精神本质,直至宇宙实相的直接认知与体验。作为对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种促进和补充,内证法实现了对思辨(内省法)与实证(实验法)的双重超越。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