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要正确把握题干的时间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项“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就存在的历史事实。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对立。可采用排除法解题。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客体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引起外部世界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造成这一变化的基本是实践。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是2003年大纲新增和调整的知识点。反映就是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不仅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而且要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的体系,通过主体的重新组织,重新构造才形成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C项为正确选项。就感性认识而言,除感觉之外,还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所以,A项显然不对,B、D项错误地较明显。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但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是生产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D,其余是干扰项。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5.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D
【点评】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本题在1993年文理科都考查过,2003年又考查,可见其作为基本知识点的重要性,考生务必对基本知识点好好掌握。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等贵金属上时,就产生了货币。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选项A指的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状况,不是“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选项B指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内在矛盾;选项C指的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不符合题目要求,是干扰项。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6. 生产资本构成〖〗价值(单位:万元)〖〗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其中:厂房机器小工具流动资本〖〗1000 300 600 100 500〖〗l/20 l/10 1/4 3.4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预付资本总周转概念及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次数。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加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所得的商数就是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次数。固定资本价值为1000万元,其中厂房价值为3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1/20次,一年周转的价值额为15万元;机器价值为6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1/10次,一年周转的价值额为60万元;小工具价值为1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1/4次,一年周转的价值额为25万元。因而,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为100万元。流动资本价值为500万元,年周转次数为3.4次,一年周转的价值总额为:500万元×3.4=1700万元。那么,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100万元+1700万元÷1500万元=1800万元÷1500万元=1.2次所以,正确选项是B。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7.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条件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级差地租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的内容。所谓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或地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指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形式,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私有权的垄断;垄断地租是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所以正确选项为B。
A. 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Ⅱ
C. 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D
【点评】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并且是2003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新增加的知识点。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这是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目的的高度概括。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9.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是由近代中国的国情,具体说是由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与民族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部分。A项和C项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和内容,D项对民族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革命任务,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该题在1998年文科第25题曾以辨析题的形式进行了考查。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10.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是邓小平理论概论(2003年《政治考试大纲》的课程名称)“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办经济特区。80年代进一步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进入90年代,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1998年3月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时明确指出:“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A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理论概论部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详细阐述,中共十六大又把它提高到新的水平,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选项B、C、D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最根本”的要求,是干扰项。所以,A为正确选项。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B
【点评】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中共十五大报告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进行重新评估,作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的重要论断。中共十六大报告又重申这一论断,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B。
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制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13.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C
【点评】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其步骤的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即“温饱”、“小康”和“比较富裕”,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个鲜明特点,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选项中A、B、D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不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正确选项是C。
A.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增强综合国力
14.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当年形势与政策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应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执政为民
15.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本题分值:1分)
【正确答案】
A
【点评】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十六大报告中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是当年的形势与政策题目,也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要求的考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考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些辩证法的表述应有所了解。根据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个选项。D项“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这是不正确的选项。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达到统一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矛盾解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就解决矛盾的质变形式而言,除D项提出的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之外,还有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产生一个新事物。从应试的角度来讲,不去研究题干的引文也可以。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答案的矛盾观”、“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等知识点中出现的古汉语,考生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原理去解读,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全面学习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哲学史。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B、C、D、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在考察人的历史作用时,对历史的参与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作了区分,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理所当然是历史的参与者,但历史的参与者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的实质强调的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有了这个区分,就不会从马克思说过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正确命题中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所以,A项是错误的选项。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18.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D、E
【点评】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不同时期价值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价格和价值应该一致。但在现实中,价格和价值经常相背离。这种背离有质上的背离,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能有价格;也有量上的背离,价格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低于价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二,价值规律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引起和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A.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价格围绕交换价值上下波动
C.价格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E.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19.G—W—G′之所以被称为资本的总公式,是因为它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C、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资本总公式的理解。资本最初表现为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一般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一是两者的流通公式不同:货币的流通公式是W—G—W,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这两个流通公式在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流通目的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也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G—W—G′代表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反映了资本在运动中增殖的本质,是资本的总公式。二是两者的流通内容和目的不同。三是两者的流通期限不同。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有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即资本是怎样带来价值增殖的。选项A、B是商品流通的内容,为干扰项。
A. 既包括买的过程,又包括卖的过程
B.既包括商品运动,又包括货币运动
C.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一般特征
D.概括了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共同特征
E.体现了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
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C、D、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一系列后果。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例增大,可变资本的比例降低,因此,选项C正确。在积累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相对或绝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有绝对增加的趋势,结果是造成工人大批失业,形成相对过剩的人口,因此,A项正确。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例的增大,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增加,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趋于减缓。所以D项也是正确的选项。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还是影响利润率的重要因素。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就越小,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少,从而利润率也就越低。反之,利润率就越高。所以,就整个生产部门而言,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因此,选项B不正确。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是影响平均利润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也会趋于下降。所以,选项E也是正确的选项。
A.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E.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21.股票价格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E
【点评】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股票价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股份资本和股息”相关的知识内容。本题在2000年文科考过辨析题,“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2003年作为客观题又作考查,可见其重要性。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根据票面额从企业赢利中获得的收入,它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股票价格不等于票面金额,表示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或者说是资本化的股息收入,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它取决于股息和存款利息率,除这两个基本因素以外,股票价格还受股票供求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选项D不正确,是干扰项,A、B、C、E为正确选项。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是它所代表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E.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2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D、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第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指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江泽民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3.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D
【点评】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归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C项和E项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他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2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B、C、D、E
【点评】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毛泽东思想概论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均有所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中共十二大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共十三大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列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以明确,使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A.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B.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
C.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D.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E.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D、E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大再次明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决定的,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具体体现,A和D为正确选项;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B、E为正确选项;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各种生产要素是否都具有价值无关,C不符合题意要求,是干扰项。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26.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D、E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知识点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因为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并且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要始终坚持先进性,必须按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反映时代的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E.发展是实现民富国强的要求
27.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D
【点评】本题测试知识点为十六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当年形势与政策的题目。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A、B、C、D是正确项;选项E,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提出的目标与口号,是本题的干扰项。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E.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8.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D、E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十六大报告关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完整内涵,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的融合。十六大报告首次全面阐述了有关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精确内涵,表明我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它包含:各国政治上应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要建立这种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就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A.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
B.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D.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
E.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9.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对朝鲜进行访问,双方领导人进行会谈,发表了《日朝平壤宣言》。《宣言》除决定重开日朝邦交正常化谈判外,其他内容还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A、B、C、D
【点评】本题考查朝、日关系,是当年的形势与政策题。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对朝鲜进行了为时仅9个小时的访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进行多轮磋商。战后,日本首相首次访朝和朝日两国首脑的首次会谈,无疑将对日朝关系正常化进程产生影响。双方签署和发表了《日朝平壤宣言》。本题答案选项中A、B、C、D都被列入《宣言》,故为正确项。E项“日、美、朝、韩即将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协商”,显然是干扰项。
A.日本政府对过去在朝鲜实施的殖民统治表示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在邦交正常化的谈判中真诚地就两国经济合作具体内容和规模进行协商
B.对于1945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双方相互放弃一切财产损失追索权
C.朝鲜将采取切实措施,以使关系到日本国民生命和安全的悬案问题不再发生
D.为了一揽子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双方确认遵守一切相关的国际决议。朝鲜表明了将冻结导弹试射的时限继续延长到2003年以后的意向
E.日、美、朝、韩即将就安全保障问题开展协商
30.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召开峰会,签署了重要的政治、法律文件,其中有
(本题分值:2分)
【正确答案】
B、D、E
【点评】本题考核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是当年的形势与政策题。2002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圣彼得堡峰会签署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有《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等。《宪章》规定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原则、机构设置和运行规则;《反恐怖机构的决定》为各成员国启动安全领域实质性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诚如《元首宣言》强调的,该组织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为成员国在安全、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新阶段。A、C是上海峰会所通过的文件。
A.边界地区裁减军事力量和增加信任措施的协定
B.上海合作组织宪章
C.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公约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
E.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案题纸相应位置上。
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本题分值:6分)
【正确答案】
31.【答案要点】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点评】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唯物论的“社会的观念结构”部分。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文化包括各种观念形态,但不等于观念形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首先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然后,一定形态的文化又给予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以影响和反作用。
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知识传承的功能;文化对人具有教化的功能,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第四,文化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3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本题分值:6分)
【正确答案】
32.【答案要点】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 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形成”部分。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在当代,国有经济成分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同时又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国有经济成分在生产经营中虽然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竞争力,增加企业效益,但这不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国有经济成分的主要目的。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不是使它们本身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本题分值:9分)
【正确答案】
34.【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现象和本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部分。
(1)任何事物包括马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马的颜色),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伯乐的“相马经”是理性认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马”是实践,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伯乐之子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是“按图索骥”的方法。
(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致的,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为辩证思维方法,它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和升华,是人观念地把握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工具,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人的认识能力,提高人的认识水平,为找到更多的“千里马”做好各项工作。
35.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正确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本题分值:9分)
【正确答案】
35.【答案要点】
(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阶段实际采用的现政策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点评】中国共产党人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毛泽东关手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关系的论述。
本题综合了2003年考研大纲新增的两个考点,而且是一道联系江泽民“七一讲话”内容的题目。“七一讲话”明确指出:“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答案要点就是要求考生根据“七一讲话”的基本精神,结合毛泽东谈话的基本内容,来分析回答。首先要阐述毛泽东在谈话中所阐述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其次运用“七一讲话”中阐述的观点:“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论述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再次要说明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是如何正确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最后要联系现实说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如何正确处理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36.下列数据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1997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年份〖〗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GDP增长率〖〗9.2〖〗14.2〖〗13.5〖〗12.6〖〗10.5〖〗9.6〖〗8.8〖〗7.8〖〗7.1〖〗8.0〖〗7.3物价上涨率〖〗3.4〖〗6.4〖〗14.7〖〗24.1〖〗17.1〖〗8.3〖〗2.8〖〗-0.8〖〗-1.4〖〗0.4〖〗0.7根据资料,请回答:
(1)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以及国家的调控目标。
(2)结合我国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本题分值:9分)
【正确答案】
36.【答案要点】
(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概论部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是结合国家当今政策而命制的试题。
从理论上说,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各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但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各地区、部门、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自发发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因而客观上需要国家对整个经济运行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
第二,它也是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正如资料所示,市场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总量的平衡,难以实现对全局性、战略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调节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出现经济较大的波动等。这也需要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矫正市场机制可能给经济运行带来的偏差和问题,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I、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I:
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级世界》,1999年
评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及其实质并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选做题Ⅱ:
工业国强加给进口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高贸易壁垒,再加上它们对农业的补贴,使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商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了。贸易的这种扭曲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摘自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1年
世界1/6的人口生产了全部商品和服务的78%并获得78%的世界收入——平均每天70美元。而世界人口有3/5生活在61个最贫困的国家,他们只获得总收入的6%——每天不到2美元。但是,他们的贫困不限于收入方面……世界各国能否一起努力来减少极端贫困人口?这是21世纪的根本挑战。
摘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
当面临资源短缺、人口迁移和贫困时,其结局无可避免地是冲突和不稳定。这将使世界变成一个充满冲突的地方。
摘自英国《观察家报》,2000年7月16日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会“使最贫困的国家受到特别大的伤害”?
(2)从发展与和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南北差距拉大、南方贫困会引起世界的冲突与不稳定。
(3)运用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原理分析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
(本题分值:9分)
【正确答案】
37.Ⅰ【答案要点】
上述材料提出的“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其实质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
一国主导的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张多极化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力量在增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
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图谋给多极化进程增添了障碍;冷战思维、南北差距、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多种因素也会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进程会充满矛盾与斗争。
【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历年考研材料题中,该题是考点最集中的一次。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支持美国独霸世界的。认为美国独霸世界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材料还认为美国有能力建立单极世界,认为当今世界体系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有义务对这一体系进行管理,即美国独霸世界是美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材料还反对了认为单极世界不稳定,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观点。了解材料中的主要论点,那么对材料中观点的实质就很容易回答了。
本题还可作为论述题和辨析题来考察,2003年是考研政治命题作出重大调整,文理政治理论试卷合一的第一年。在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部分内容时,总体上看降低了难度。
37.Ⅱ【答案要点】
(1)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的“扭曲”是南北经济关系不平等的一种反映。由于发达国家竭力维护历史上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依附于发达国家,遭受其剥削和控制,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受到极大的伤害。
(2)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的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霸权主义是建立在南北力量严重失衡的基础上的。经济上的落后与贫困是引起冲突与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南北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3)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南北矛盾中,发达国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发达国家在解决南北问题中负有主要责任,应切实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际经济旧秩序内容与实质、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解决南北问题的正确途径。
材料l和2谈论的主要是南北矛盾,是南北之间的经济不平等、不平衡加剧。材料3说明了世界贫富差距扩大,南北经济不平等、不平衡加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威胁。根据材料1—2,考生很容易想到南北经济不平等、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不合理。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主要是指南北分工不合理、南北贸易不公平以及在国际金融中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言权。材料1—2没有谈到国际金融,只谈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问题(2)实际上要求考生回答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稍作分析。
问题(3)涉及到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2003年是文理合卷第一年,为照顾大多数同学,命题不是很难。但选作题Ⅱ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可能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有关国际问题的部分。
3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本题分值:6分)
【正确答案】
33.【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仍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点评】本题是2003年考研大纲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强调考生应了解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对三大改造的目的和意义的新表述。”七一”讲话肯定了三大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按照”七一”讲话的表述,并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内涵和目的来说明,就能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