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马原的答题技巧分析篇幅比我想象的长,再加上这门课的分析题是应该最先开始准备的,老师就先把这部分内容发出来,毛中特、史纲和思修的分析题复习方法将在(中B)里面介绍。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历年真题,分析方法、知识点概要摘自我的《命题人讲真题》和《核心知识点提要》。
真题
这里我再简单重复一下真题使用方法。
首先,真题只有近三年(2010、2011和2012)的套卷需要全做(时政除外),有一定的模拟意义。2010年课程改革之前,政经还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课改之后并入马原,目前只有4分左右,一些较难的考点比如资本总公式、股票和级差地租都已删除(但是仍然保留了很多考点,导致复习的时候要照顾比较大的面)。思修和法基是2010年才加入的新学科。最后一道分析题在2010年之后也不再分选作I和选作II(合并为一道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他学科也有内部调整。2005年及之前的年份还有辨析题这个单独的题型(不需要看),因此,2010年以前的套卷必须挑着做,尤其是政经部分。
其次,有些考点的提法和重要度已经有了变化。比如我在真题使用音频中提到的十七大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中“劳”的理解,以前是一个比较难的重要概念,现在重要性已经弱化。由此可见,在做2010年以前的题目时,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在个别题目上不要过分纠结,如果自己判断比较吃力,可以参考我的《命题人讲真题》,我在考点表格中专门对这些“过时”考点进行了标注,答案解析中也明确表明了该考点是否已经删除。
马原
马原这道题最大的难度在于题目灵活,不能依靠老师预测,必须要学会自己找原理,一旦原理找错,基本不得分。因为这道题几乎不受当年时政影响,在选择题复习结束之后,同学们可以先准备这道题。
【真题使用】
马原(2010年之前是马哲)这道题多年来命题风格基本保持一致,同学们完全可以研究最近10年的所有真题。虽然可用资源较多,也不要浪费,可以先体会几道题,然后一定要独立思考,认真做几年的题,对照答案找不足。马原这道题不建议大家使用模拟题,因为只有真题的问答设置最经得起推敲,最能反映命题组的思路。使用《命题人讲真题》的同学,仔细阅读我的试题解析部分,里面的分析思路比我在这篇文章里描述的还要详细。
【答题技巧】
马原分析题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不要怕浪费时间,如果原理找不准,写的再多再好也没用。如果点踩到了,自己再加一些“正确的废话”,10分就可以拿到7、8分。下面我先给大家分析一下马原分析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隐晦的问法,比如2010年梅兰芳这道题的提问:(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这类提问难度较大,需要自己完成整个分析过程。还有一种是限定性的问法,比如2006年34题第一问: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2009年34题第一问: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这种提问方式明确告诉了考生要从某个角度分析,难度略低,下面我将主要讲解第一类难度较高的提问如何从审题来分析所考原理。
【例题】(节选部分内容,全部分析见《命题人讲真题》)
提问中的提示
1.(2004年真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这道题考察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很多考生对这个考点比较陌生,很容易找偏方向。但是如果审题仔细,此题第二问中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一问要回答的考点,抓住这种明确的提示就大幅降低了第一问的难度。
2.(2010年真题)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这道题的第三问实际上已经点出了第一问就是在问为什么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难免发生错误,当然第一问即使没有提示也是比较好答的,但是也不排除有同学考虑使用矛盾普遍性来回答。(2011年34题第二问)
题干中的提示
为了给大家多留下一些题独立思考,这里我还是使用2010年梅兰芳“错成经典”的例子。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这道题的题目材料中有两处需要注意:
1. 第二段这三行,完全属于总结陈述,“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求胜,化腐朽为神奇。”非常明确的表达了转化的意思,因此要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解释,具体来说就是标准答案的前半部分“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 第一段,“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这句话就是在从梅兰芳个人角度讲能够“错成经典”的原因,因为他是大师,有深厚的功底和应变能力。所以考生完全可以把这句展开成完整的一句“正确的废话”:标准答案的下半句就是“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答案组织
马原的答案是很简练的,判卷的时候也是踩点给分,这点可以通过研究真题标准答案来体会。比如说梅兰芳这题的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关系,只需点明对立统一,相互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即可。如果完整的把书上的描述拿来,应该是这样,“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是,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我并不是说不可以把这些都搬到试卷上来,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你对自己找的原理有信心,开篇第一句一定要把最关键的话点出来,这样即使后面写的多,判卷老师也可以很明确的看到你给的“点”。
【复习建议】
1. 首先就是我反复强调的,要建立整个马哲部分的知识结构。使用《知识点精讲精练》的同学,把每章前面的知识点框架图看透,每个分支上的内容看到标题自己要能大概说上几句。使用《核心知识点提要》的同学把2、3、4章里面的黑体字部分多看几遍,尽量做到看见二级标题就知道讲的什么内容。
当看到限定性提问的时候,比如问从哲学基本范畴的领域做答,那你就要马上想起来这是第二章辩证法中“二三四五”里面的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如果这个都没搞清楚,是肯定做不对的。
当看到非限定性提问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材料,寻找总结论述,或者转折提问的句子,一般来说这都是命题人在向你传达考点的方向。另外就是前面描述过的问题之间的关联和提示,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捷径。最后,要有一种敏感度,比如涉及转化的,就要考虑对立统一,涉及不可避免的,就要考虑矛盾普遍性,当然做题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之前说的梅兰芳那题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2. 答案语言的组织。肖老师虽然并不反对使用某些技巧,但是总的来说我更倾向于用清晰的思路直击考点,再用“正确的废话”完善考点。如果你仔细研究历年真题的标准答案,马原这道题并没有什么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技巧可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开篇明确给出“点”,一句话切中核心即可,然后用扣题和引用改编材料原文来完善这个答案,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非限定性提问(部分引用材料原文提问)。在保证这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多写一些话,但是总的来说毛中特和当代更需要多写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