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与劣势并存:双语经验产生的认知效应 |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2-12-31 点击: 【字体: 大 中 小】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
【核心提示】随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双语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双语者(bilingual)是指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不仅包括掌握两种完全不同语言(如汉语和英语)的人,也包括掌握一种语言的两种差异较大方言(如普通话和粤语)的人。Whorf 假设指出,语言塑造人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讲不同语言的个体,观察、分析世界的方式也有差异。那么,与单语者相比,双语经验是否对讲话者的认知有影响?双语经验究竟是利还是弊?
20世纪60年代初以前,人们普遍持双语不利于认知的观点。研究者认为,双语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消极作用。双语儿童经常用一种语言思考,嘴里却说出另一种语言,这会使其心理上变得不确定、混乱,乃至迟钝。早期的研究存在严重的方法学缺陷,如未控制社会经济地位、父母职业、儿童居住时间以及测验的文化差异等变量,致使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在当代,大量的研究表明,双语对认知的影响并不像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
双语经验使双语者的表现好于单语者
1962年,Peal和Lambert比较了在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上相匹配的法—英双语儿童和法语单语儿童的智力,发现双语儿童在非言语智力测验和总的智力测验中的得分显著高于单语儿童。一些研究者通过实验发现,双语儿童在认知的灵活性、创造性、概念形成、视觉—空间能力、类比推理、分类技能等方面的表现均好于单语儿童。例如,Torrance比较了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的创造力,发现双语儿童在流畅性、独创性和精致性上胜过单语儿童。
对执行控制功能的探察,强有力地证明了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存在。执行控制功能涉及心理定式的抑制、转换以及工作记忆更新等加工过程,体现为认知控制和注意选择能力。维度变换卡片分类任务(DCCS)是考察该能力的典型测试。给双语儿童和单语儿童呈现有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图案(如黑色的圆形和红色的三角形)的卡片,要求儿童根据一种属性(如颜色)分类,在第二轮中再按照另一种属性(如形状)分类,看维度变化后儿童能否正确分类。结果发现,双语儿童的表现好于单语儿童,双语儿童可以在两套不相容的规则中进行灵活变化。这种优势效应主要源于注意抑制的优越性,即对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分类标准进行抑制,将注意转向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分类标准。研究者还采用西蒙任务(Simon task)、视觉线索回忆任务、非言语智力的理解测验等范式研究双语者和单语者的注意选择能力、抑制控制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和执行加工能力,均发现了显著差异,充分证明了双语认知的优势效应。
双语认知优势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和获得年龄是制约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重要变量。熟练的双语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语言切换任务,不熟练的双语者则表现得很吃力。Carlson等人发现,早期双语者的表现好于晚期双语者和单语者,晚期双语者和单语者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多数研究表明,双语者在幼年期获得的认知优势具有持续性,且在减缓老年期的认知衰退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双语者在语言及其认知加工方面存在不足
就语言和与语言表达方式密切相关的认知加工而言,双语者却存在着诸多相对于单语者的不足。首先是词汇量。Oller和Eilers等人认为,双语者掌握每种语言的词汇量均少于单语者。这一发现对于描绘儿童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词汇量构建了儿童语言的基础。Bialystok等人采用标准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挑选了971名5—9岁的儿童,单、双语儿童约各占一半。分析表明,单语儿童的平均分为105,双语儿童的平均分是95,二者差异显著,且每个年龄段均有这种差异,表明两类儿童的词汇量差距贯穿生命的始终。
其次是词汇通达和提取过程。对成人的研究发现,双语者在词汇识别和词汇提取中的表现不如单语者。在图片命名任务中,单语者的命名速度更快、更准;在言语流畅性测试中,单语者的得分明显高于双语者,双语者更容易出现舌尖效应;在有外界干扰(如噪音)时,双语者的词汇识别成绩会变差。张积家和张凤玲发现,普通话—英语双语者用优势语言命名图片的反应时比普通话单语者长,错误率高。单语认知优势效应同样具有持续性,且不随年龄增长而消失。Bialystok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双语者在语言知识和提取过程上的得分都比单语者要低。黄健等人也发现,粤语—普通话双语者的音位流畅性和语义流畅性均差于普通话单语者。
在与语言表达相关的认知加工中,双语者也处于劣势。例如,粤语对周期性时间有着不同于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习惯上把“五分钟”叫作“一个字”。杨晨和张积家发现,粤语的时间表达方式影响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对周期性时间的表征和推理。无论时间是以5为单位、不以5为单位还是以“字”为单位,粤语—普通话双语者的反应时均比普通话单语者要长。
弱联接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系统是相互联接的网状结构,两种语言的词汇结点和概念结点分布于其中,彼此联接。一个结点的激活可以扩散到相关的结点。由于双语者每一种语言的使用频率都少于单语者,因而词汇结点和概念结点的联接较弱,在词汇提取时,必须通过结点之间的激活才能实现,所以双语者遇到的困难就较大。粤语—普通话双语者对周期性时间的推理慢于普通话单语者也源于时间语义表征与加工方式的弱联接。跨语言干扰理论认为,双语者在命名物体或表达思想时,两种语言都处于激活状态,双重激活会导致两种语言的词汇产生竞争。这种竞争会使双语者在词汇提取中受到干扰。只要双语者能够用两种语言命名相同的事物,这种跨语言的竞争和干扰就不可避免。由于激活的总能量恒定,双语者每种语言的词汇表征激活强度都会比单语者的词汇表征激活强度弱。而且,由于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都已被激活,双语者就必须在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之间选择,进而延长了反应时间。
双语经验会带来神经生理变化
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经验对认知的神经生理层面有影响。例如,伦敦出租车司机由于经常搜索路线,导致负责空间加工的海马体积增大;管弦乐演奏家需要通过左手的四个手指来控制音高,表征这些手指的大脑皮层面积就相对较大。同样,双语作为一种语言经验,也会给双语者带来神经生理上的变化。
对脑损伤的双语病人进行的研究表明,脑损伤会削弱一种语言的功能而不影响另一语言的功能。在脑损伤病人的恢复中,有的表现为两种语言同时恢复,有的是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恢复得更好。这表明,表征两种语言的脑机制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Mechlli等人对单语者、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分别进行研究,发现双语者顶下皮层的灰质密度较大,左半球差异显著;与晚期双语者相比,早期双语者的左半球变化更加显著。
总之,双语经验影响双语者的认知,甚至改变他们的脑结构和脑功能。双语经验产生的认知效应是优势与劣势并存的,体现出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复杂性。了解这种复杂性,对双语学习非常重要。要彻底查明双语经验对双语者认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未来还需要研究者做更多的努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372期 作者:王悦 张积家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
|
|
|
|
|
|
|
热点推荐 |
|
最近更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