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个语言的大熔炉,不断从其他语言中吸收养分以充实其词汇。像face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单词竟然也是个外来词。首现于1300年的face,先后源于英国法语(Anglo-French)和俗拉丁语(Vulgar Latin),但其源词则是拉丁语中表示"form, face"的facies一词。
有趣的是,在三年之后的1303年,英语又从法语中借用了表示相同意思的visage一词(其源词为表示"face"的vis),当然vis这个词也不是地地道道的法语词,而是源于拉丁语中表示"appearance"的vīsus。或许有人会问,那么在此之前英国人又用什么词来表示“脸”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因为与它们同义的countenance、front等词同样也是在14世纪前后出现的。
face一词之后衍生出诸如“面部表情;脸色”、“表面”、“正面”、“镇定”、“面子;尊严”、“鬼脸”、“字面”、“阵面”、“击打面”等词义。与此同时,它还与许多名词、动词等构成了大量的复合词,其中以face为首词的词语就包括facecloth(洗脸毛巾)、face cream(面霜)、face-lift(脸部拉皮手术)、faceoff(对峙)、face-saving(保全面子的)、face time(露脸时间)、facevalue(票面价值;字面意义)等等。
至于以face为尾词的复合词,根据词义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表示字面意思的、有引申意义的以及与“脸”义较远的。第一类复合词显然就是指那些用以表示各种脸型的词语,如hatchetface(棱角分明的瘦削脸,1666年)、baby face(娃娃脸,1684年)、frog-face(青蛙脸,1730年)、pudding face(大圆脸,1748年)、muffin face(松饼脸,1777年)、pug-face(猴子脸或哈巴狗脸,1845年)等等。
第二类复合词又可分为两小类:第一类是可体现出某种脸部表情的,如1786年出现long face可表示“愁闷或阴郁的面容”,而首现于1853年的straight face则指的是“一本正经的面孔(或表情)”;第二类是指代具有某种脸型或表情等的人,如dough face(脸如面团的人)、pie-face(长着呆板的圆脸的人)、pinch-face(面容消瘦的人)、pizza face(长粉刺的人)、pretty-face(脸蛋俊俏的人,该词现在较为罕用,通常只用于习语be more than just a pretty face[不只是长得漂亮])、shit-face(厚脸皮的家伙)、whey-face(脸色煞白的人)等等。在此类词语中,还有一个词尤其值得一提——poker face(亦作po face)。这个词首现于1885年,它就是“扑克脸”(即毫无表情的脸)的对应词。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意思是因为打扑克时拿到牌的人一般都会不动声色,面无表情。
第三类复合词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由命令语句about face(向后转)缩合而成的about-face(1861年),这个词如今既可表示180度的转向,又可指态度、观点等的彻底改变。早在1819年,英语经由法语从意大利语中借用了一个与其词义相同的词语,即volte face. 在英语新词中,与face相关的词语也有几个,其中较早出现的一个就是smiley face(亦作happy face)。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圆形笑脸标志”。另外几个新词分别是与自拍密切相关的duck face(鸭嘴脸)、源于中国的facekini(face + bikini,脸基尼)以及facepalm(用手掌捂脸的动作)。
文章作者:《新英汉词典》(第四版)主编、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高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