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研究,都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了解而得到的。那么,奇妙的动物世界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暴怒的野马
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靠吸食动物的血液生存。它们貌不惊人,体量细小,却是身强力壮的野马的天敌。它们在野马的腿或头上爬来爬去,用尖利的牙齿咬破野马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血液,一直到吸饱之后,才肯飞走。
深受其害的野马不能容忍吸血蝙蝠的骚扰。它们愤怒蹦跳,拼命狂奔。然而很多野马却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解析:其实,吸血蝙蝠吸食的血量对野马来说微不足道,远构不成致命威胁。那么野马为何毙命呢?这要归咎于它的“情绪炸弹”。
人类也有自己的情绪炸弹。盛怒之下,人极有可能做出冲动而冒失的行动,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日常生活中,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伤害,都可能会像吸血蝙蝠一样,引爆我们的情绪炸弹。
求死的小白鼠
行为学家克拉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在水池中心放入一只小白鼠。虽然水面很大,但仍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小白鼠落水后,没有急于游动,而是一边转圈,一边发出吱吱的叫声。
原来,它是在利用鼠须测定方位。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测到,水池大小、自己所在位置、离池边的距离就胸中有数。于是小白鼠不慌不忙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去,安全迅速地抵达水池边沿。几次实验它都安然无恙。
然而另一只被剪掉胡须的小白鼠却不是这样。尽管也在水里转圈,发出吱吱的叫声,然而没有了鼠须这个“方位探测器”,它就不知道水池边沿其实离自己很近,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游出去。小白鼠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沉至水底毙命。
解析:动物在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意念也是一种本能。有人统计了乳癌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能顺利战胜癌症,而一些悲观的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也会相继死去。因此,意念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安全的鲨鱼
鲨鱼极具攻击性,捕杀猎物凶悍快捷,被称为“水中之王”。鲨鱼的牙齿令人生畏,能将两厘米厚的钢板切开。鲨鱼行动起来悄无声息,海边游泳的人稍不留神就会遇上。一旦被鲨鱼发现,侥幸逃生者为数极少。
海洋生物学家罗福特发现,人在遇到鲨鱼时,常常因为害怕而心跳加快,而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心跳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所以只要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就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马上游走去寻找别的猎物了。
解析:鲨鱼是恐惧的象征。它就像一把扣动了扳机的枪,射中了我们内心中装满恐惧的黑盒子。当恐惧迅速充溢我们的身体时,我们的躯体就会泄露我们内心的秘密。
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在内心中建立和谐与平静,消除恐惧与紧张,才可能开始幸福的生活。所以,战胜对手最大的关键是——战胜自己。
自我放弃的跳蚤
动物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没有盖子的杯里,结果它轻而易举从杯中跳了出来。第二次,他们用玻璃盖住了杯口。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都撞到玻璃盖,无法跳出。过了些时候,动物学家把玻璃盖拿开,跳蚤也只能跳到杯盖的高度,而不能跳出杯子。
动物学家又继续降低杯盖的高度,结果跳蚤也随之不断降低起跳的高度。一段时间后,跳蚤几乎放弃了起跳,待在杯底不跳了。
解析:跳蚤不再做任何努力,也不是完全消极,毕竟它适应了新环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外界的阻碍消失后,跳蚤仍不能恢复原有的生存能力,就是一件悲哀的事了。
人类行为也有相似之处。在消极状态下,人们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义—“我没办法”、“努力没用”、“环境太恶劣”、“没人帮我”,等等。一旦彻底放弃,当然更不会有改变的动力和奇迹出现,就像跳蚤再也不会跳出杯盖的高度。
固执的毛毛虫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上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6英寸远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地爬行。
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毛毛虫就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全死了。
解析:看似努力求生,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这种习惯与本能的冲突,也体现在人类心理现象中。很多心理问题伴随的症状,表面看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比如一个不愿上学的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超级关心;一个不停自我责备的人,可以阻止别人对他的责备;一个强迫症患者的仪式行为,可以暂时缓解其内心的痛苦……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行为定式又会带来更深的痛苦。
怎样才能不做生活中的毛毛虫?其实,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打开这种固定的模式,就可以看到另一种全新的局面,好好地活着。
动物睡眠习惯的启示
几内亚狒狒通常在树顶上睡觉。它们的睡姿很奇特:屁股坐在自己的脚跟上。这种睡姿有助于它们在睡着的时候仍保持警觉。人们还观察到,狒狒会用打呵欠的方式来恐吓它们的敌人。启示:生活多么美好。为了留住生命来享受生活,睡得不那么舒服也是值得的。
睡鼠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冬眠。它们一年要睡6个月,如果天气很凉爽,它们还会睡得更长。冬眠期间,有时它们会短暂醒来,吃一些事先就储备在身边的食物。启示:家有粮食,就能睡个安稳觉。
榛睡鼠是睡鼠的一种。它们可以把自己平衡在树枝上睡很久(它们选择的树木通常是自己熟知的树木),只要树枝一颤动,它们就会惊醒。醒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树枝上觅食。它们宁可绕许多弯路,也不会下到地面,让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启示:为了安全,有时候必须得走弯路。
青蛙是为人类最为熟知的冬眠者之一。比如,北方豹蛙就是呆在冰面之下的湖底过冬。它们在湖底的深水处安静地呆着。青蛙的身上有一些保护身体的天生的防冻化学物质,有些种类的青蛙甚至可以在冻僵、没有心跳和呼吸几周之后还活着。启示:沉寂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才能。只要有才,终会迎来解冻时刻。
史温氏夜鸫也叫树鹨,是一种躯体中等大小的鸠类,白天的时候,它会打几百次盹,但每次只有几秒钟。在迁徙过程中,这种”迷你觉”对这种有迁徙习惯的鸟类的体能恢复很有帮助。启示:劳逸结合很重要,否则在人生的中途就会出现危险。“劳”要有度,“逸”也要有度。
海豚和其他大型海洋哺乳动物随时都会睁着一只眼睛、保持一半头脑清醒,以保持呼吸所需的一定程度的清醒,并留意那些可能出现的危险。它们睡觉的时候,只有一侧的脑半球进入慢波的睡眠状态。这种不同寻常的睡觉技术可以让海豚对天敌随时保持警惕。启示:做事多留个心眼是没有错的。
绿头鸭睡觉的时候总是排成一排。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处在队伍前后端的往往都是哨兵。设置哨兵,是为了让中间的同伴更安稳地睡觉。启示:与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是太重要了。最终,得益的是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