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娅婷等 外语学术科研网
我们对于汉字的认知,除了汉字固有的音、形、义层面的特征之外,字体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意义,文字的体态造型像人的身段,不同的体形给人的美感不同。字体隐含着诸多信息,传达了不同的情感意义,或粗犷,或细腻,或和谐,等等。
字体是汉字的点画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组成字体的最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勾等,每种笔画都有其独立的形象,其长短、粗细、曲直、圆钝的变化对字体的风格、气质、精神及隐含的情感意义等有很大影响。
字体是一种体态造势,它具有图像的特征,因而比单纯的字符具有更丰富的表意性。所以,我们对于汉字的认知,除了汉字固有的音、形、义层面的特征之外,字体本身也提供了丰富的意义,文字的体态造型像人的身段,不同的体形给人的美感不同。
字体隐含着诸多信息,传达了不同的情感意义,或粗犷、或细腻、或和谐,等等。黑体粗壮、平正,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严肃庄重的感觉,在同等字号中有放大感,因而多为题目使用。宋体端庄、秀丽、规整,宜用于严肃读物,是出版物使用的主要字体。手写体(楷、隶、魏、行)的共同特点为清新、活泼、亲切,有传统文化感。
汉字字体本身也在传达情感意义
自Lakoff和Jonhson于1980年发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文以来,许多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现代西方的隐喻研究包括语言中的隐喻性文字表述、隐喻性的思维机制以及概念形成过程中隐喻的参与等。隐喻的泛化,反映了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化: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们在认知图式中建立联系的机制。
字体作为文字载体,在发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功能的同时,也传达了不同的情感意义,而这些情感意义被字体所隐含,所以字体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如读者在视觉感知”黑体”概念时,首先要激活“黑体”的字面意义,如多用于标题制作、有强调的效果等,之后才会激活其引申的情感意义,如厚重、粗壮、严肃、醒目、方正、浑厚、权威等。
同时,不同字体的情感意义不同,其中,“宋体”的情感意义为正式、官方、客观、大气、工整等;“仿宋”的为颀长、文雅、书卷等;“楷体”的为清秀、端庄、稳健等;“华文行楷”的为流畅、舒缓、生动、自然等;“华文新魏”的为刚劲、正气、强硬、古朴、大方;“华文隶书”的为含中有露、飘逸、秀丽。
隐喻存在三种理论假说
字体本身即为一种隐喻,是一种修饰性语言,与文字所表征的概念同时得到加工。目前,关于隐喻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论。
第一种是间接通达假说
(Indirect Access Approach)
Grice和Searle提出,引申义的激活是以其字面义的激活为前提的。
第二种是直接通达假说
(Direct Access Approach)
该假说认为,与上下文有紧密联系的一些词语能在较早的阶段就开始加工,即对隐喻的理解并非一定在其字面义通达的基础上才做进一步的加工。若语境支持字体的某种情感意义,其便会被直接通达。因此,直接通达假说认为隐喻的加工并不需要额外的加工,即对字面义的加工。整个过程不涉及字面义的参与,仅有情感意义的激活和保留。
第三种是分级突显性假说
(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人们在理解隐喻的最初阶段,字体的字面义与其引申的情感意义二者中,高度突显意义会首先被自动激活。但是,无论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隐喻,其字面义和情感意义都会一直保留。分级突显性假说灵活地解释了人们理解不同类型隐喻的过程,且整合了前面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种混合型理论。
字体研究中存在情感一致性效应
目前对隐喻的研究多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同时,在国内对字体的研究多从文字学、历史学、美学和编辑设计等角度探讨,研究文字发展史的文章很多,但探讨字体情感的文章极少,且对字体隐喻的本土化关注较少,特别是在心理学水平上的实证研究更是极为匮乏。
字体隐喻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它基于人的基本经验,是字体情感意义产生的根源,也是字体扩展和延伸的重要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有力工具。其不仅是文字的,更是认知的。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可能有别于其他民族,二者在隐喻表达方式上也并非完全一致。因此,对中国人隐喻加工过程,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字体的考察,显然非常必要,且隐喻的三种理论均主要基于英语提出,其是否也适合于解释汉字字体的情感隐喻,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在探讨字体这种隐喻的情感意义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字体是否像亲属词、颜色词等词类一样,具有属于自己的概念结构?以用于报纸排版的方正和微软常用字体为研究对象,如黑体、宋体、仿宋、楷体、华文行楷、华文新魏、华文隶书、幼圆等36种字体,笔者首先通过多维标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发现字体的概念结构由两个维度组成,其分别为“文艺/常规”与“纤细/厚重”。接着采用Stroop范式,对“读字”和“读字体”两项任务进行比较,即用以呈现的字体与汉字含义一致或不一致,如用“黑体”呈现“黑体”和“宋体”二词,要求被试按字义或字体命名,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在字体认知中,存在Stroop效应。最后,采用Stroop范式,呈现表征不同字体所隐含情感意义的形容词,用不同字体分别呈现,要求被试判断刺激整体的情感意义,判断标尺是概念结构中两个维度的情感,结果发现存在情感一致性效应,即刺激呈现的字体与其联想到的形容词的情感意义一致时,反应时间缩短,错误率变低,结果支持直接通达假说。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声明】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DBA120177)、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235)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的阶段成果,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转引于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不同意本次转载,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