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非 世图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的最新动态来看, 二语习得研究清晰地表现出认知和社会文化二分的路径。
心理认知过程与机制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伊始就受到关注,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进展则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语言。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都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与认知密不可分,语言处理过程必须运用基本的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主流观点(DeKeyser & Juffs,2005 )。Hinkel (2006)及一些学者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其研究的焦点就是描述并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二语认知路径的发展从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开始,到后来的交互论(interactionism) 和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 直到近来出现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s ) ,认知的视角在SLA研究中十分清晰。
近年来兴起的构式语法理论认为:1)语法知识的心理表征由形式—意义配对(或称映射)即构块组成,意义与形式不可分离。2)意义与形式相互约束,构块的意义并不对应于构块中所有词汇单位的意义总和。3)语言具体化单位和图式化是语法知识及其习得的基本组织原则。高度图式化(highly schematic)的构块也具有图式意义。4 )语法知识,又称句法—词汇连续体,是有组织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构块。5)组成一系列语法知识的构块,既有很具体的只适合于一种情形的,也有较为抽象,可涵盖大范围的用法事件(usage events )。习语构块(idiomatic construction ) 与普通构块(general construction )没多大区别。构式语法在解释二语习得时强调,语言是个由构块组成的系统,所以二语习得很大程度上就是构块的习得,遵循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式习得顺序,从使用范围局限的构块类型开始习得, 通过机械记忆学会较为具体的语言结构,过渡到较为抽象的、表达性强的题元结构。这些结构都基于各类语言范畴、图式和构块。二语习得研究也证实,二语习得从习惯用语开始,遵循“惯用语—低域模式—构块”这样一个发展路径(Doughty & Long,2003 )。
与认知视角相对的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代表性理论有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 )、 语言社会化学说(language socialization )、 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dialogic perspective)以及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等。
社会文化理论最基本的原则是:人类认知的媒介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如工具、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言)以及社会交流。交流本身通过语言实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 一切复杂心理活动都是在交流过程中形成的;2)心理机能最初存在于人际间,随后逐渐成为内部的心理机能;3)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词语传递的全人类经验。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交流在认知以及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它不仅仅将交流看作是习得词汇及形态句法的手段。交流既是二语学习的工具,同时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有重要启示,首先,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二语研究,都是研究真实的课堂以及其他社会场景里的语料。其次,由于社会交际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学习者参与的交流尤其值得关注。再次,社会文化研究大多采用微变化分析(microgenetic analysis)方法,开展跟踪研究,观察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
与社会文化理论密切相关的语言社会化理论也认为,在任何环境中,语言学习者都处在一种由社会、文化和政治所塑造的交际环境中,通过学习成为其中有能力的参与者。这些语境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及其社会意义将会影响 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语言既是社会化的方式,又是社会化的中心目标。语言资源及交流实践在语言社会化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初学者了解社会集团中的不同地位和角色,以及学会认识和表达情感的途径。
Bakhtin的对话理论进一步认为,语言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当我们把他人的话语变成自己的用法时,也就形成了与他人的对话关系,对话论强调智力过程(intellectual process)具有社会性,话语的构建和话语中前后表达的衔接需要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因此,我们日常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并不是中性的、客观的。相反,语言的使用是我们对他人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学习就是学习者试用他人言语的过程,语言具有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表现说话者对其他话语参与者的态度,表明说话者 在交际中的社会地位。
概括起来,二语习得认知与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对二语学习的看法不同和对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不同。坚持二语习得认知观的学者(如Kasper,Gass,Long 等)都认为,虽然社会环境能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但是SLA本身实质上的确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持批评观点的学者(如Kramsch,Larsen-Freeman)则认为,二语学习不是一种孤立、脱离语境和语言使用的状态。认知视角过分强调个体和内心思维过程以及语法能力的发展,没有认识到语言的意义是交际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交互性,超越个人的意愿和行为,不考虑语言的使用是社会文化视角和认知视角之间的一种失衡。在二语习得理论构建方面,一些学者提出理论和标准的一元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坚持实证主义为二语习得研究的唯一范式,认为多元化是“相对主义” 的产物,多元并存会带来问题,多种理论的存在和多重标准等于无理论与无标准。但相对主义的支持者认为,现实本身就是多样的,科学并不能涵盖现实存在的所有具体问题,应该提倡“后现代主义批评分析”,反对实证主义霸权,鼓励“百花齐放”,避免理论受阻,从而导致不同声音的消失。
当前,双方都承认分歧存在,虽然争论还在继续,但认知理论与社会文化理论仍有望走向融合。
本文选自“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序
第二语言习得前沿书系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原书名:The Social Tur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 者:David Block
定 价:26.00 元
2 第二语言使用者描述
原书名:Portraits of the L2 User
编 者:Vivian Cook
定 价:39.00 元
3 第二语言对第一语言的效应
原书名: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
编 者:Vivian Cook
定 价:32.00 元
4 第二语言习得论著选读
原书名:Reading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 者:H. Douglas Brown, Susan T. Gonzo
定 价:49.00 元
5 计算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
原书名: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 者:Carol A. Chapelle
定 价:28.00 元
6 人工智能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原书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作 者:Marina Dodigovic
定 价:28.00 元
7 第二语言文字系统
原书名: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s
作 者:Vivian Cook, Benedetta Bassetti
定 价:45.00 元
8 输入的强化——从理论和研究到教学实践
原书名: Input Enhancement: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作 者:Wynne Wong
定 价:22.00 元
9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视角
原书名: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 者:Susan M. Gass, Jacquelyn Schachter
定 价:25.00
10 第二语言阅读研究的交互模式
原书名: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on the
First
编 者:P. L. Crrell, J. Devine, D. E. Eskey
定 价:26.00 元
11 探索第二语言心理词汇
原书名: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tal Lexicon Language
Acquisition
作 者:David Singleton
定 价:30.00 元
12 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近期研究与应用指南
原书名:Teaching a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作 者:Ernesto Macaro
定 价:49.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