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科研琅玡榜
编者按: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爸妈自己吃够外语水平捉襟见肘的苦头,不禁让孩子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一起起步。在这样强大的市场驱动下,国内许多知名早教机构以及国外进驻中国的高端早教机构,着眼于中国父母的需求开设婴儿外语培训项目,它们宣称在婴儿神经元突触达到最高值时,对幼儿进行外语、知识等的教育,将使其受用一生。
过早学习外语其实并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于0-3岁幼儿,语言的习得主要来源于家庭平凡而自然的环境中,父母及其他看护人与孩子的积极交流和回应。在远离语境的氛围下,外界强硬塞进来的刻板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破坏孩子生长的自然生态。
童年本是一段需要“白白浪费”的“黄金时代”
■焦荣华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是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把以“占有东西”作为自己人生目的的人称之为“重占有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其实也成了一种占有。让幼儿尽可能多地占有东西的教育才是“好教育”。于是0-3岁的幼儿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机”。“幼儿”成了所谓的科学的“试验田”,科学几乎成了幼教界万能而成功的“标签”。无疑,关于幼儿学英语也有着各种各样“科学”的名目: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外语学习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密度,凡此等等,“欲加之科学何患无名”?
每每看到幼教界摇摆不定的“风向标”,我便不由想起庄子写的一则寓言《浑沌之死》: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倏和忽常常一起在浑沌的居地相遇,浑沌对待他们非常友好,倏与忽商量着报答浑沌的恩情,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唯独浑沌没有七窍,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于是倏和忽每天替浑沌开一窍,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反思当今幼儿外语热,所谓的幼儿英语学习的“科学”其实就是“凿之”的技艺。且不说,此种技艺是否科学,但就其潜在的焦虑便着实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艺术。
0-3岁生命处于无意识状态
让幼儿过早地学习“英语”,本身就忽视了对生命之初的敬意,反而可能干扰了幼儿自发的精神生态。幼儿,尤其0-3岁的幼儿正处于无意识的混沌之境。我们应当怀着敬意面对生命之初的幼儿,如蒙台梭利所说:“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种怜悯,而应该是对创造的神秘的崇敬,不应该使一个有精神的人一直被限制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
幼儿处在无意识的生长状态,他需要的不是外在人为的知识符号,而是在适合的环境中自我精神的积极建构与绽放。心理学家克莱巴柔德在为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所写的序言中概括了皮亚杰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发现,他由此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地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越大。”蒙台梭利也将幼儿生长期比拟为“外在胚胎期”。胚胎期的个体,完全“听任内部老师”;“胚胎”需要的不是人为的干涉,而是内在的生长。幼儿期也如此,幼儿在“内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吸收精神营养来实现精神的成长。而这一切是在人的“无为”状态下,幼儿自发的行为。也就是说,幼儿期的任务本就不是“意识”层面的学习,而是无意识层面的养护。
母语习得不是靠学习吸收而来的
单单就母语的习得而言,幼儿的学习是一种自发、自然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学习、一种嫁接的“教育”。对此,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乔姆斯基称其为语言习得机制。幼儿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甚少。而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最初的语言习得常常是在完全没有正式、明确的讲授下进行的。母亲或周围的人也没有像教师一样提供任何类似于正规课堂的条件。就母语习得而言,“人的教育”完全是“辅助”的,孩子“内在的老师”“内部语法结构”才是幼儿真正的老师。也就是说,母语的学习是天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而绝非是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
在语言习得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言习得深深地根植于环境。也许,这也正是方言产生的秘密。语言,是有其“特有的方式”“特有的秘密”的。语言的学习不能靠单纯的、强制性的“刺激——反应”来完成。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习得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相反,其他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另一种世界观的打开,但是,这不应是幼儿期的任务。幼儿有着远比这更为有意义的生活。
幼儿其实有一百种语言
成人用既有的语言符号去表达这个世界。符号的理性化与规则化在给予成人一个特定的世界时也屏蔽了其他世界来显的可能性。或许正是因为缺乏理性的语言符号,幼儿反而有了与万物的“敞开”。幼儿在自发地无意识地与世界的相遇,在相遇中表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对此,瑞吉欧教育的杰出领袖马拉古齐的诗作《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写道: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文/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文/(还多了一百种的百倍再百倍)。”
语言本身的习得会使幼儿失去对事物直接的肉身感受。知道了——其实什么也不知。教育沿着理性——知识——符号的习得这一逐渐窄化、狭隘化的路径,“锁住”了幼儿进入广阔的世界的门径。教化的结果反而使幼儿遗失了存在的另一向度,丧失对世界的这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感受。世界成了被动的、接受的“信息”。更何况幼儿学外语,远离语境以及语言背后的意义,对幼儿来说,学习外语其实就是“鹦鹉学舌”。这种窄化的学习本身限制了幼儿探索与表达的可能性与敞开性。
幼儿的生长需要等待
比之学习一种远离自己境域的语言来说,幼儿有更为重要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他自己。他需要的是游戏,是活动,是一个可以完成自我建构的环境;而不是人为的远离其生活境遇的“外语”。在幼儿“内在胚胎期”,我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的“无为”以及生命个体自身的“作为”,静静地等待;在“外在胚胎期”,在幼儿期,我们也需要带着敬意和惊异,等待生命慢慢地成长。
或许,童年初期本就是一段需要“白白浪费”的“黄金时代”。这段时间需要做“无用之用”的事儿。童年是人生的根,根深,生命才会更为充盈与饱满。也许教育真的可以从农夫身上找到更多真谛。农夫了解自然、环境、种子的习性,而不是自己让种子生长。他知道自己的限度与力量所在。等待,是农夫最多的“工作”。等待种子的节奏,等待生命的时机,等待成长的讯息。因此,在远离语境的情况下,幼儿过早地学英语,无异于拔苗助长,破坏了其根系,哀莫大也。
蒙台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说,“儿童就像漆黑地狱里的一个灵魂,它渴望见到光明,它诞生、生长,缓慢而实实在在地使迟钝的肉体生气勃勃,用意志的声音呼唤它。然而始终有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他压垮。”请不要让外语成为那个“巨人”。教育本身是倾听孩子的生长节奏,跟随孩子生长的足踪。教育本身是一个新人诞生的故事……(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博士)
遗传和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关键要素
■张翔升
语言是具有一定遗传素质的个体在社会交流以及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级机能。感觉及发音器官正常的儿童能在出生后5年内不经任何正式训练就能顺利地听、说母语,就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也能完成日常交流并具备学习语言的最基本能力。
遗传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它让人类个体具备了其他动物不可能具有的、范围基本相同的语言发展潜能。那么,人和人的语言水平差异从何而来?后天论和社会交往说认为:人的语言发展需要互动的环境,否则语言能力就不能发展甚至消退。环境犹如一滩活水,它会净化心理发展中产生的“污染”。幼儿的心理有很大的弹性,一些缺陷是可以在优良的环境中康复的,但这个环境必须是及时的、合适的环境,而且不能错失关键“时机”。
“狼孩”学习语言很困难,因为他们丧失了学习语言的能力。他们语言的遗传潜能是出生就决定了的,为什么在少年时期(获救时的年龄期)语言学习能力消失了呢?这是大脑结构稳定化的结果。大脑发展有一个细胞数目增加、结构生长、结构修剪和细胞凋亡的过程,这个过程还伴随着脑细胞功能的完善和脑区的分化。人的脑细胞数量到2岁左右达到峰值,12岁以前脑细胞结构基本稳定,脑的结构性功能也就基本固化了。
在幼儿早期,除了营养物质影响脑细胞的数目和结构变化外,合适的环境刺激是脑区发展的“必需品”,环境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一些语言优秀的儿童都处在语言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听觉残障儿童语言能力都较差,交流少的儿童语言发展就迟缓,其根本原因就是语言中枢的发展需要与语言相关的刺激。
根据脑科学发展理论及观察,新生儿在听觉定位方面敏感;婴儿主要是先分辨人的声音和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然后才敏感辨别不同音畴,如“ba”和“ga”的区别,中国幼儿在9个月时就能区分四种声调。这段时期儿童只“听”不“说”,是语言准备期,语言的发展期则是从孩子会说第一个词语开始(1岁左右),此后直到10岁儿童要经历积累词汇、学习语句、自我叙事三个阶段,来获取语言的基本能力。加拿大神经生理学家Wilder Penfied等认为人的第二语言学习关键期在4-10岁,因此一般认为语言发展关键期是从出生到10岁这段时间,而且可以细化为词汇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因为脑的发展是有顺序有规律的,所以语言的学习内容也是有步骤、有时间和循序渐进的。
语言学习是听说读写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只靠在纯粹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语言习得效率就会降低,因为生活环境中的语言刺激不一定是理想的,而语言的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则需要有准备、有效度的语言环境。幼儿园的绘本教学、亲子阅读等就是创造优质环境,它是语言高效率发展的重要前提。
早期语言教育主要是创设语言交流环境,这时的环境要以听和说为主。提供的环境中有几种语言,孩子就可以掌握几种,但这都是自然发生、不能强迫的事情。蜻蜓点水式的外语语言学习,单项的、缺乏互动的外语教学,只会学到应试教育的“哑巴”外语,对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没有积极意义。即便早期儿童获得了外语的初级听说能力,若没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外语学习环境,他的外语水平最终还是不能提升甚至会下降的。
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听说为主的,因而生活化的学习方式还是有效的;后期的语言学习需要语法、逻辑和其他知识为基础,因而学习方式必须是正规的、多元化的,包括机械式记忆和枯燥的读写训练。因此,希望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建立起语言学习的互动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这个前提下,再去指导儿童的语言学习,肯定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作者系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婴幼儿不宜过早学习外语
■刘慧娟 秦旭芳
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0-3岁”“学习外语”,可以发现有关0-3岁外语学习机构介绍、学习材料、方法咨询等一系列问题的词条不胜枚举,也有不少人提出“孩子1岁半适不适合学习外语”“孩子多大开始学习外语”等问题。那么,幼儿适不适合过早学习外语,这需要从语言学习的成熟条件中一一寻找答案。
幼儿学习外语不具备浸入式学习环境
学习外语的成熟条件之一——浸入式学习环境。外语的学习是浸入式学习,即0-3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浸润在外语环境之中。加拿大在这方面的实践是比较成熟的,他们强调幼儿学习的一半或全部时间应该是沉浸在外语环境之中。为幼儿提供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对幼儿的外语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浸润式的外语学习对幼儿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幼儿的早期外语学习分为两类,一类为家长对幼儿外语学习的教育,一类为早教机构对幼儿外语学习的教育。家长的外语教育多为间断的、不系统的学习,此种教育方式对幼儿外语教育的内容多是针对某个物品或者是某句话如何使用外语表达进行示范说明,而早教机构中能够全程外语语境下学习的也是屈指可数,由于受到分科课程的影响,早教机构多是在外语学习科目之下进行全外语教学,然而,一旦脱离外语教学课程,幼儿又会回到母语的世界,可见,中国幼儿的早期外语学习方式对幼儿外语学习能力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幼儿系统学习外语缺乏预防腐蚀的环境
学习外语的成熟条件之二——有预防外语腐蚀的环境。所谓外语腐蚀主要是指幼儿在外语学习终止之后外语能力的减退或停止。有学者对两名外语是印度语的儿童以及其母亲进行研究,20年后发现随着三人印度语学习的终止,两名儿童的印度语已经全部忘记,而母亲仍然有一定的印度语水平,可见及早进行外语学习的幼儿外语腐蚀的强度会大很多。
在中国,是否在幼儿园进行外语学习一直存在争议,幼儿园的外语教学出现分裂状态,有些幼儿园坚持进行外语教学,另外一些则迫于各方压力放弃外语的教学。因此在外语学习连接方面,早期外语学习与后来的幼儿园学习甚至小学学习之间出现了断层,导致幼儿的外语学习出现了间断甚至停滞,如此,幼儿在早期习得的外语能力不能在后续学习中得到加强和巩固,就会加剧幼儿的外语腐蚀。
幼儿学习外语的硬件保障跟不上
学习外语的成熟条件之三——胜任性外语学习的硬件保障。合格的外语教师以及系统的外语学习材料是外语学习扎实的硬件条件,幼儿早期外语的学习就如提着画笔在崭新的宣纸上画画,稍有不慎就会永远遗留下败笔。幼儿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外语教师的发音、教法、教材的运用等都会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以外语教师发音为例,幼儿不正确的外语发音一旦形成,那么要想成功改正则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中国幼儿园的外语师资并不达标,向幼儿教授蹩脚的外语还不如不教。笔者曾经见到过一家县级幼儿园请来小学英语教师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英语培训的情景,这位小学教师多数外语单词读错,她又怎能去教幼儿教师?同时,中国幼儿园外语教授策略存在较大隐患,幼儿不但学不到外语技能甚至会丧失外语学习的兴趣,教师灌输式的外语教学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此外,中国并没有国家认可的系统的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外语学习材料,早期外语学习材料的选择出现了严重的随机性。中国外语学习的硬件无法满足幼儿进行早期外语学习。
同时,并无有力证据表明外语能力的习得与年龄间的直接相关性。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3岁之前学习的外语到现在基本都忘完了”,早期习得的外语成果多数都是“假象”,幼儿的童年是短暂的,多例成功经验也证明早期外语学习者并未出现期望的外语水平。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对早期外语学习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诺等人针对以英语为母语,荷兰语为第二语言的三组人员就英语综合水平进行的测验,一年之后结果显示,儿童组的综合英语水平偏低而青少年组综合英语水平较高。我国学者黄怀飞在以年龄为变量进行外语学习成绩研究时发现,从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英语学习的孩子与高年龄阶段进行英语学习者并没有表现出优势。可见,外语学习较早者并未出现预期期望值,外语习得能力与学习人年龄并无直接的关系。
因此,过早地对儿童进行外语学习会造成付出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失调现象。设想孩子在0-3岁即开始学习外语,那么,家长与幼儿的付出有哪些呢?孩子童年的占用、资金的浪费,甚至会抹杀儿童外语学习的兴趣。与其让孩子在外语学习上做无用功,何不腾出孩子的外语学习时间做一些对今后发展有意义的事情呢?(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12月20日(毛浩然教授整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