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彭真明 中国科学报
什么样的研究生科研工作会做的相对较好?
一个实验室、同一导师指导的学生,在智力因素和专业基础相当时,一般而言,以下情况学生的科研工作会做的相对较好。
一、对课题有兴趣
一般来说,对课题本身没有兴趣,而是迫于导师的安排,而不得已从事的课题。这种情况,学生一般不愿意多花时间和深入钻研。
相对来说,做的不如那些对课题本身感兴趣的同学。因此,兴趣驱动的科研,相对会做的较好。
二、有效时间投入多
从接纳一项科研任务起,需从了解和明确任务、国内外技术调研、文献研读、方案设计、理论推导、方案实施与具体实现、测试验证以及各种文档撰写等。
一般来说,研究生每天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熟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推导公式、编写代码、大量测试数据等。
前期的这些工作,可能花了时间,还不一定见到进展。如果不花这些时间,后期也不可能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时间,特别是有效时间的付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三、不服输的心态
有的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这种心态,如果体现在科研工作中,就是一种动力和极致的发挥。
在他(她)心里,什么事都想比别人做得好,喜欢得到被人承认和肯定,认为别人做的好的,自己也一定做得好。
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做科研一定差不到哪里去。
四、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为学习、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的学生,网络上主要看新闻、关注八卦、游戏和聊天。
有的学生,则用于资源收集,如文献研读、测试数据、开源代码、PPT讲座等。
导师找不到的,他(她)都有办法找到。甚至,有的学生,还通过电子邮件等直接向文献作者寻求帮助,索要原始文献、测试数据和源代码等。
五、善于借力
科研中遇到问题,及时找导师、师兄(姐),找领域内相关专家等。
交流与寻求帮助,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上面谈到的利用网络资源外,利用实验室已有基础、导师、师兄(姐)(包括已毕业的)、还有课题组内交流等。
有问题的人,才是思考问题、钻研问题的人。如果老是提不出问题,那就是问题太多,以至于根本没思考过问题。
有时候,自己感觉很困惑和迷茫的时候,也许交流后,就不是问题了。
自己花了十天半月,没有解决的所谓“问题”,也许交流后就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得来全不费工夫”啊。毕竟,一个人的想法,是有局限的。
六、做事有计划
做任何事情,要有计划,科研工作也一样。做算法的,喜欢并行计算模式,可以提高效率。
但单个算法都没跑通,就开始并行处理的话,是出不了正确结果的。
因此,开始研究时,还得精心制定研究计划。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解决问题。如果遍地撒网,没鱼上钩,或是遍地开花,不结果,也同样达不到目的。
一句话,心急吃不到热豆腐啊。
以上为指导这么多届研究生后的深切体会及大致总结的成功“秘诀”。
研究生阶段的务实和“宁静致远”是一生受用的“短吃亏”;而务虚和功利则是“短享受”后,需要一生去自我补救的再“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