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大惟 今日语言学
2016年3月26日,由《当代语言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承办的“2016当代语言学前沿: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第二期建设内容的一部分,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语言、社会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主持了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
会上共宣读了五篇论文,简介如下:
“批评话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苗兴伟教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操作指南。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而言,语言的社会实践观把话语看作是社会实践,语言的意识形态论把意识形态视为遮蔽现实关系的手段,并把语言符号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物质表现。就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言,马克思的批评方法论致力于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促使人类通过自我反省从各种形式的支配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的辩证方法论坚持话语既塑造社会又由社会塑造的辨证观点,使批评话语分析在具体的操作中表现为不同的研究路径和分析方法。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为批评话语分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苗兴伟教授
“用马克思主义语言观重塑中国语言学核心领域”(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吴宗杰教授):现代语言学核心领域的研究,最大的问题是把语言看成一种可以脱离现实的纯粹自在体,而不是构成现实世界的物质存在。马克思强调语言的物质性,但不是用科学逻辑给出一个所谓“客观”的物理描述。马克思说,思想世界变成现实世界,就是语言降到生活。“精神”一开始就受到语言这一物质的“纠缠”。今天有必要用马克思唯物主义重建语言研究的实证观,将语言看作是精神和社会现象的物质存在。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能打开一个崭新的语言世界,帮助重建一系列符合中国语境的语言学研究问题。马克思主义注重历史语意对关照当下语言使用的重要性。勒塞克勒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一书中说,“语言不仅有一个历史,它本身就是历史”。华夏文明没有中断过的语意源流,是赋予语言以生命的种子。中国语言学家应发扬马克思学术研究独有的实践性和历史使命感,重新接续这一语意文脉。
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吴宗杰教授
“马恩列斯语言学体系的温故与知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语言》评述”(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毛浩然教授):语言所马工程一期的研究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语言》一书为研究马恩列斯语言观提供了可靠、系统、完整、权威的基础文献和史实资料,将原本零散的马恩列斯语言学相关论述初步建构成一个语言观的雏形,统摄在由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构成的总体框架。这一雏形的构建有三个方面的视角:1)语言的本质、结构和演变;2)语言与社会、方言、文化、民族和宗教;3)语言的文风和风格。文章分析了该书作为权威文献和史实资料的几大优点,例析了马恩列斯语言观的精华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并提出了有效利用本书的若干建议。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毛浩然教授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宏大叙事、欲望政治、生物权力”(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袁文彬副教授):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批判,其核心仍在于批判精神,“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命形式”,我们不可低估其对现实的塑造/重塑力。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袁文彬副教授
“民间权力运作剖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研究员):“权力”概念在马恩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民间权力”是人们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依存关系,比如劳动权、继承权等。当甲方需要借助乙方达到某种目的,这时乙方对甲方就有了权力关系,反之亦然。权力因此是动态的,随追求的目的而不断变化。互动的一方对另一方有权力,是因为该方拥有某种资源,可服务于其目的达成。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互动方拥有的资源、双方互动目的之间的结构关系等进行了剖析和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顾曰国研究员
与会专家学者对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语言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冯捷蕴教授参加会议并做精彩点评。马工程第二期的研究成果,《当代语言学》将从2016年第4期起陆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