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思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当我们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可能是:
1)“啊,应该就是凡事都有好坏两面,得学会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待事情。”
2)“就是要学会辨别事情的是非好坏,不要人云亦云。”
3)“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批评别人,尤其是有权有势的人,做得不正确的地方。”
“好坏不同面”、“辨别”、“挑战”,这些关键词的确跟思辨性思维有关,但并不全面,也不完全对,比如观点本身并无好坏,好坏只是相对而言。
其实关于思辨性思维,我们一直都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到底什么是思辨性思维?为何这种能力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那么受推崇?要培养思辨性思维到底需要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直都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缺乏普及性的讨论和培养,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到底何为思辨性思维?(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考,并因此形成各种想法。但是受到时间、空间、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想法其实存在很多片面性,甚至是带有歧视性、倾斜性、地区性或者政治性的偏见,而这样的想法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有些想法阻碍了人们的交流,甚至妨碍了我们心智的发展。
拉斐尔《雅典学院》
但人类都有一种追求真理的好奇心和自我完善的动力。在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和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人们都喜欢用辩论的方式去认识问题,并借以提高自己思维的缜密性,传播观点和提升自我价值。在那样的环境下,思想交流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没有谁是所谓的权威,没有什么观点是不可以拿来讨论的。
这种用辩论来提升思维质量的传统,西方国家延续得比我们中国要好。自1950年代以来,思辨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作为一种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思维模式和能力,逐渐在西方国家以学术的形式被广泛地讨论和研究,并成为西方国家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能力和思维训练。
在1987年,思辨性思维方面的专家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在关于思辨性思维培养和改革的国家大会上,对思辨性思维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但相对笼统的说法:思辨性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思辨者在这当中积极而有技巧性地认识、运用、分析、归纳并评估外部信息或内部想法,所用方法包括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和沟通等。在符合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思辨中得出的新观点如果具有如此特性:更清晰,更准确,更精细,更一致,更有说服力,更严谨,更有深度及广度,并且更公平,这就是一个更好的观点。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思辨性思维包含了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思维,数学思维,道德思维和哲学思维,并用这些思维从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检验(examine)某个观点的结构和元素:即其目的、问题、论断、概念、原因、影响和后果,实际运用中的证据和支撑这个观点的理论体系。
简单地说,思辨性思维包括两部分:一是检验旧观点/旧信仰,生成新观点/新信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思维习惯,即主动运用思辨性思维看待世界,并采取行动。
思辨性思维:1)思维技能;2)思维习惯
Michael Scriven & Richard Paul的观点全面而学术,但在具体怎么操作性仍不够清晰。但是他们的定义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思辨性思维进行研究,并对思辨性思维应该怎么做提出了自己的观点。Stephen Brookfield(2012)在他的书《怎么教思辨性思维?》(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提出,想要培养思辨性思维,首先,我们得“捕抓”已有的观念(Hunting assumptions)。
当我们细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就是在各式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意识不到这些观点对自己的影响,并理所当然且心甘情愿地任由那些观念对我们进行“摆布”。
比如早上起床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刷牙洗脸,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刷牙洗脸让我们干净,让我们健康。再比如,我们都会认为,考上了好大学,拿到了好文凭,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得到好公司的青睐。我们很少去质疑我们脑子里或者社会中存在的观念,而这正是思辨性思维的出发点。
观念不一定是对的!
Brookfield说,我们都生活在三种类型的观念下:
1)普世默认的观念(Paradimatic assumptions),即那种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且牢不可摧的观念,这些观念甚至成为一种潜意识,让我们本性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对的。比如,男人和女人,谁是更好的领导者?在男权社会里(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很多人本能地认为,男人肯定是比女人更好的领导者。
2)约定俗成的观念(Prescriptive assumptions),即那种在特定的场合,我们需要怎么做,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是我们在教育,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习得的观念。比如,当你认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差,他就应该再加把劲学习;只要他勤奋,有决心,就能够提高成绩。
3)日常形成的观念(Casual assumptions),即那种关于生活要怎么进行和为人处世得怎么做等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很多是无意识中形成,也是最普通,最普遍的。如,我们要尊重长辈,与人和平相处;大学毕业就得出来就要找工作等等。
Stephen Brookfield认为,思辨性思维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捕抓观念(hunting assumptions),就是你有意识地、敏感地用思辨性思维去看待某个观点。捕抓观念有时发生在你意识到这个观念跟你遇到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有时因为别人对你这个观念提出了挑战。此时的你并不着急着对原有观念进行辩护,而是先把观点的对与错放一边。
第二步,检查观念(checking assumptions),先检查这个观点本身的有效性,它什么时候说得过去,什么时候又说不过去。它是因为你原有的经验让你深信不疑,还是因为某一个权威的声音告诉你是对的。此时的你带着一颗开放的心,来检查原有观念是否真的那么有效。
第三步,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个观念( seeing things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从现实环境和条件出发,可以从科学,文化,历史等角度去看待这个观点,也可以从主客观角度去看待这个观点。比如,你是一个很严格很负责的老师,你觉得自己的做法对学生很有用。但是当你让学生匿名评价你的工作,你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评价。
第四步:采取改进后的行动 (taking informed action),在我们进行了合理的解读,分析和评估后,我们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也许当你采取行动时,别人可能狐疑不信,你得告诉他/她你的思考过程和证据。
思辨性思维并不一定让你得到一个更正确的观念,但是这是一个自我辩证的过程,你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寻找解读方式和证据,并尝试说服自己,说服别人。经过一番有价值的思维挣扎后,你得到的新观念可能更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更符合你内心的需求,也有可能让你之前耿耿于怀的困扰得以释然。
比如,你有一个学生时不时会迟到,你对他/她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两次。但是过了几天,他/她第三次迟到了,你压制了很久的愤怒如火山爆发,一见到这个学生就大发雷霆,“你是不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你眼里还有规矩吗?”“你为何不考虑一下班集体的荣誉?”,学生只是低头地听你的责骂。你怒不可遏,把家长都叫了过来。
场景A)没想到,来的并非他/她的父母,而是他/她的外婆。外婆告诉你,学生从小跟着外公外婆住。现在两个人腿脚不麻利,学生很孝顺,每天都起来给他们做早餐,有时候不小心就迟到了。
场景B)妈妈来了之后,告诉你学生在路上被人家的自行车撞到并跌倒在路上了,所幸无大碍,但却迟到了。学生本来想跟老师你解释的,但是你批头一顿大骂,并没给他/她解释的机会。
如果你是这个老师,当你听到这两个场景里外婆或者妈妈的解释之后,你还会大发雷霆吗?你又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观念里是不是有一些没那么合理的地方?
可以说,思辨性思维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它让我们拨开一些云雾,把事实的真相看得稍微更清楚一些。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声音所掩盖,因此想要辩证地听取各种声音,看待各种观点,且不被那些虚假无益的信息和观点牵着鼻子走,思辨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Reference:
Education in a Competitive and Globalizing World : Critical Thinking. Hauppauge, US: Nova, 2011. ProQuest ebrary. Web. 14 November 2016.
Brookfield, S. (2012). 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JOSSEY-BASS.
Brookfield, Stephen D., and Stephen Preskill. Discussion as a way of teaching. Vol. 8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9.
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