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外语学术科研网
主持人语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胡开宝教授)
自20世纪90年代初问世以来,语料库翻译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翻译学重要研究领域。总体而言,21世纪之前,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主要是以产品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以产品为导向的研究侧重于翻译共性、具体语言对翻译语言特征、翻译对语言影响、翻译策略和技巧、译者培训等领域的研究,以过程为导向的研究则主要关注翻译过程或口译过程的认知机制和特征。21世纪之后,学界在推进以产品和过程为导向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同时,开始关注以功能为导向的研究,考察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语境或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翻译规范研究和批评译学研究等。
本期语料库翻译研究专栏刊登了3篇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文章。巩雪先、黄立波以类比语料库为研究平台,从“人称代词+的”这一欧化结构切入,考察了翻译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黄娴、张克亮和陈晓扣应用收录1000个“使”字句句对的专题语料库,详细分析了“使”字句的英译方法;王伟则利用新闻英语长句平行语料库,分析了新闻英语长句与汉语语句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其汉译方法。这些研究均属于以产品为导向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或论述英汉翻译对汉语的影响这一重要理论问题,或讨论英汉互译的策略与方法,对于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请输入标题 bcdef
2017年第2期目录
摘 要
语料库翻译研究
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欧化用法考察
——类比语料库视角
巩雪先 黄立波
摘要:对汉语译文语料ZCTC 和汉语原创语料LCMC 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两种欧化用法进行的分文类对比考察显示:汉语译文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原创语料,欧化倾向较明显;译文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两种欧化用法在小说类中的出现频率均低于其他3种文类,原创语料中小说类和一般类出现频率较低,学术类和新闻类出现频率较高。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既与源语影响有关,也与汉语不同文类的正式程度及译者遵循的翻译规范有关。
关键词:汉语译文;“人称代词+的”结构;欧化;文类;类比语料库
基于大规模汉英平行语料库的“使”字句英译方法探讨
黄娴 张克亮 陈晓扣
摘要:作为汉语中最典型、最常用的致使结构,“使”字句是汉英翻译中必然会碰到的难点之一。本文通过组建大规模、高质量的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随机抽取了1000 个“使”字句句对,组建“使”字句专题语料库,进而分析、梳理和总结“使”字句及其译文的特点,提出“使”字句的具体翻译方法,帮助提高英语学习者“使”字句翻译的准确率和地道性。
关键词:致使结构;双语平行语料库;致使动词;分析型表达;综合型表达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英语长句翻译研究
王伟
摘要:采用语料库的实证方法对新闻英语长句的翻译进行研究发现,在句子对应程度上,1:1的对应语句数占多数,其次是1:2 的对应语句数。随着句子长度的增加,1:1 对应语句的百分比呈递减趋势,而1 对多语句的百分比呈递增趋势。在文字对应比上,英汉文字对应比处于1000:1700与1000:1800之间,并无明显的过量翻译或欠量翻译现象。在翻译方法上,顺句翻译法是新闻英语长句最常用的翻译方法,其次是分句翻译法、变序翻译法和综合翻译法。
关键词:新闻英语;长句;平行语料库;句子对应程度;文字对应比;翻译方法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英汉时间定位状语与“时”的语义-句法关联
——算子辖域的结构同构原则vs.语义兼容原则
于秀金 张辉
摘要:本文旨在揭示英汉语独立小句中时间定位状语(TLA)与时的关系,为跨语言显性/隐性的时表征提供对比基础。研究发现:1)英语和汉语独立小句中的TLA 本质上是修饰参照时间或事件时间的修饰语,英语句首TLA 修饰参照时间,句尾的则可修饰参照时间或事件时间,而汉语由于语序限制,句首TLA 可修饰参照时间或事件时间;2)英语句尾TLA和汉语句首TLA修饰参照时间还是事件时间会引发歧义,英汉语TLA所修饰的参照时间与句子的时所触发的参照时间发生冲突都会生成不合格句;3)结构同构原则不是汉语中制约算子取域的绝对性原则,汉语存在逆序辖域的解读方式;4)英汉语不同类型的算子在逻辑式中共现时,算子辖域等级上的相邻算子需遵守语义兼容原则,即相邻算子之间不允许发生语义冲突。
关键词:时间定位状语;时;算子辖域;结构同构原则;语义兼容原则
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及其生成研究
张孝荣
摘要:按照动补短语中补语语义指向内容的不同,重动句可以分为动词指向、动词和宾语指向以及动词和主语指向三种类型。动补成分可以多重出现,而动宾成分具有话题或者焦点属性。本文采用最简方案下的存活原则,将位移现象设定为移位成分的特征存活和核查,对三种重动句做出了统一的分析,并成功解释多个动补成分并列和动宾、动补成分的语序问题。弥散操作、CP分裂假说以及语链缩减则为动宾成分和宾语的移位以及相关结构的生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重动句;存活原则;特征核查;线性化
庭审中的话语角色与模糊语使用关系研究
崔凤娟 于翠红 宋艳梅
摘要:近年来,庭审话语的模糊性日益得到重视,但研究庭审话语角色对模糊语使用的影响仍然较少。本文基于真实庭审语料对庭审话语角色与模糊语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发现庭审话语角色不仅影响模糊语使用频次,而且对不同类型模糊语的使用也有重要影响。这表明,庭审不同参与者的角色地位、权力等因素会对模糊语使用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庭审;模糊语言;话语角色
中国学者英语论文动词模糊语序列及意义研究
杨越森 卫乃兴
摘要:本文采用语料库驱动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学者学术英语语料库中动词模糊语的序列及意义。数据分析表明,研究客体中复现的模糊动词词语序列呈现8个型式。具体的词语序列在学术文本中主要实施5种篇章功能:解释数据、表述声言、验证模型/理论、推理和转述;表达4种策略意义:准确表述策略、共识策略、声言责任策略和介入策略。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词汇、型式、篇章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选。
关键词:动词模糊语;词语序列;语义组;篇章功能;策略意义
词义演变的制约机制:语境和语义图式
孔蕾 秦洪武
摘要:长期以来,词汇语义变化研究关注词义变化的方式、结果、动因和认知因素,但极少触及制约词义演变的语言内部因素。本文尝试探察词义演变的语言底层制约机制。研究发现,词义变化虽需要语境这一外部动因,但可接受、可理解的词义变化大都与语义图式相关,语义图式提供意义变化的可能性并约束词义发展的趋向和范围,是词义发展的内在依据;语境义是语义图式在语言使用时的具化。
关键词:词义变化;制约机制;语义图式;语境
情感抽象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及其对空间视知觉的影响
李莹 吴斌斌
摘要:当前研究考察情感抽象概念是否包含垂直空间隐喻映射以及映射的方向性。实验1和实验2考察褒贬义词加工是否会受到视空间知觉影响;实验3探讨褒贬义词加工对空间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情感抽象概念存在“褒义在上、贬义在下”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并且情感抽象概念与垂直空间的隐喻映射是双向的,抽象概念加工会影响垂直空间感知判断。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情感概念;空间隐喻;空间知觉
论NP并列标记与VP/S并列标记相互转化的不对称性
周锐 常玲玲
摘要:本文建立了基于NP并列标记和VP/S并列标记编码组配关系的语言类型,考察了《世界语言结构图册》中的91种语言与《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结构图册》中的73种语言。我们观察到人类语言中源于伴随格的NP并列标记与源于连接性小句副词的VP/S并列标记之间互相转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性本质上是“实体”与“事件”之间隐喻方向的不对称性在语言上的体现。
关键词:并列标记;并列结构;语法化;语言类型
外语教学研究
策略能力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
一个活动理论的视角
桑仲刚
摘要: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核心,翻译教学方法论需要以解释译者决策过程及其策略能力发展的理论思想为基础。活动理论既可作为翻译活动中译者决策过程的解释框架,也可为培养翻译策略能力提供依据。依据该理论方法,可构建策略能力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译策略能力;活动理论;翻译教学模式
从构式语法视角看语块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高航
摘要:以往关于语块的研究未能对其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予以正确的评估,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所依赖的语言模型本身存在问题。基于构式语法考察发现,语块属于构式网络中的低层构式,包括实体性构式和图式性构式。按照构式语法基于使用的模型,高层构式是从低层构式和实际出现的表达式抽象出来的,因此是自下而上建构的。在母语习得中,低层实体性构式和表达式是儿童建构语法体系的基础。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无法获得足够的高频语言输入,因此无法自下而上建构二语系统。但是,语块对二语流利度和准确度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有一定能产性的高频语块。
关键词:语块;构式语法;二语习得
从新手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看教师认知的构成和作用机制
康艳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3名初中新手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探究了教师认知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了新手外语教师认知体系九个维度、两种取向的动态连续体特征,提出了以下观点:教师认知与教师经历、教学情境协商互动推动教师“强势认知”与“弱势认知”相互转化,决定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结论对理解教师认知有理论意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实践意义。
关键词:教师认知;课堂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新手教师
日语屈折词形产出机制研究
张鹏
摘要:屈折词的形态产出是言语使用者对目标语结构特征的认知重构过程,其与词形表征过程一同构成完整的屈折词形在线处理系统。本研究运用两项命名范式实验探索日语二语学习者屈折词形产出过程心理实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规则屈折词形产出过程受日语本身形态结构特征影响,呈现差异性加工机制;2)认知容耗比是左右产出机制分配比例的重要因素;3)语素加工机制仅存于部分具有简单变化规则的屈折词形产出中,这一机制的保留与基于音段特征的屈折词形分类法直接相关。
关键词:屈折词;产出机制;认知容耗比
外国文学研究
技术、消费与超现实:《羚羊与秧鸡》中的人文批判
丁林棚
摘要:在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中,作者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状况表现出强烈关注。小说借助对科技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批判尖锐地讽刺了技术生产和消费主义对人性的毁灭。技术滥用导致物品体系的独立和消费欲泛滥,理性至上主义造成的超现实和虚拟现实是对人性本真、现实性的摧毁和取代。在作者描绘的反乌托邦社会和后灾难社会中,技术和消费至上导致人文和人性被架空,现实失去原本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鲍德里亚有关生产、消费和超现实等理论为基础,论述阿特伍德对技术的批判,阐述作者对科技与现实、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性等关系的深刻思索,揭示小说所传达的警示信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羚羊与秧鸡;人性;科技;现实;消费
想象力、词、真实与文学作品
——尤多拉·韦尔蒂的文学观
崔莉
摘要:尤多拉·韦尔蒂通过论述想象力、词、真实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来表述其文学观。文学作品的实现由创作主体创作、文本存在、鉴赏主体阅读三个阶段组成,而想象力是衔接各阶段的纽带。作为文本物质存在基础的词具有工具性、本体性、诗性特征。文本的真实既体现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主观倾向,又与鉴赏主体的再造性想象力相关,是作品得以实现的保证。
关键词:尤多拉·韦尔蒂;文学观;想象力;词;真实
俄罗斯当代“后契诃夫”戏剧的语言特色
唐可欣
摘要:俄罗斯当代涌现出了一批通过戏仿契诃夫经典剧作来进行创作的“后契诃夫”戏剧,它们在语言创作上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为对低俗语词和术语的非常规性运用、对经典台词的格式化翻造、法律或报刊政论等其他语体在戏剧文本中的游戏化嫁接、无声说白的另类运用,以及废话流造成的交际不畅等。语言是“后契诃夫”戏剧所戏仿的对象之一,体现了此类戏剧的创新意识和反叛个性。
关键词:契诃夫;语言;戏仿
拼贴的运用:希什金作品中的时空体构建解析
黄西萌
摘要:作为俄罗斯当代代表性作家之一,希什金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作品中独特的时空体构建上。他将不同时空的事件拼贴到同一文本中,使作品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构建出“永恒现在”这一时空体。为构建该时空体,希什金主要遵循拼贴原则,所运用的主要拼贴手段为时空模糊和情节交错。究其构建基础,这与希什金所秉持的“语言第一性”观点息息相关,而这一切都是为传达作品中的反乌托邦思想服务的。
关键词:希什金;时空体;拼贴;反乌托邦
风说情报与江户时代的中国现实题材文学
——以朱一贵起义传闻为例
刘芳亮
摘要:风说情报是江户时代幕藩了解中国情势的重要方式,一旦外流,有时会被有心者用于创作中国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发生在康熙朝末期的朱一贵起义,其风说情报传入日本后,两年之内就出现了《唐船话今国性爷》和《台湾军谈》这两部取材于该事件的作品。两作均充分发挥作者自身的想象并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对原有素材进行了大量的改编扩充,而且将朱一贵逆转性地塑造成英雄人物。江户日本的中国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虽然在艺术价值上有所欠缺,但满足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其关注域外时势。
关键词:风说情报;中国现实题材文学;朱一贵起义;唐船话今国性爷;靖台实录
书评
独树一帜的莎士比亚传记叙事
——从《1599: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说起
党伟 冯伟
摘要:《1599: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打破了以往传记常用的编年体叙事方式,以独特的横截面叙事展示了莎士比亚的一生。夏皮罗扩大了史料搜集的范围,构建了更为鲜活的莎士比亚形象,力图走进莎士比亚的内心和时代。莎士比亚形象的这种重塑与美国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联。
关键词:莎士比亚;传记;叙事;1599: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