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
目 录
·专栏: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栏目特约主持人:王文斌)
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与解析︱王文斌 李 民(1)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蔡基刚(6)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隐喻建模:同一性视域下非字面义表达研究
——以谐音词替代表达为例︱徐盛桓(11)
认知视角下的大脑模块性与可塑性︱陈艳红 刘润清(19)
“语义三分论”:解开情态“不和谐”与评价意义“不和谐”现象的钥匙︱徐玉臣(26)
互动语言学对话语小品词研究的启示︱刘 锋 张京鱼(30)
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结论语步的词块特征研究︱李梦骁 刘永兵(34)
英语广告语篇的人称视角表达︱高 莉 李 敏(38)
·专栏:媒体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栏目特约主持人:冉永平)
新闻访谈话语中立场表述的语用分析︱冉永平 杨 娜(43)
政府商务外宣话语中关系身份的人际语用研究︱柴改英 韩 骅(49)
媒体外交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吴 鹏 陆品超(55)
网络互动语境中干预及其关系取向的语用研究︱陈 倩 薛 媛(61)
·外语教学与研究·
倾听来自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心声:一项质性研究︱文秋芳 张 虹(67)
频次效应对二语读写任务中文本借用的影响研究︱周丹丹 鲍松青(72)
提升外语测评素养 推进外语测评事业发展
——《聚焦测评》评介︱辜向东 钟 瑜(77)
·翻译研究·
梁宗岱法译《陶潜诗选》的绘画性︱陈 庆 仲伟合(80)
从翻译场域看译入语社会经济网络的运行︱王传英 赵林波(86)
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前瞻性︱祝一舒(92)
·外国文学评论·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国家”意识︱李正栓 关 宁(97)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视野下的纳博科夫文学理论研究︱汪小玲(101)
逃避还是反抗?
——阿尔贝·加缪《来客》中的荒诞哲学︱南健翀 贾宏涛(105)
“卡塔西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叙事︱王文惠(109)
2017年2月
目 录
·专栏: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问题与路径
——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胡开宝 王 琴(1)
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张 珊(7)
·专栏:二语习得神经机制研究·(栏目特约主持人:张辉、王瑞明)
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过去时加工机制的ERP研究︱张 辉 卞 京 王 茜(12)
英语二语派生词与屈折词加工差异的ERP证据︱陈士法 彭玉乐 赵 兰 祝丽辉 杨连瑞(20)
双语语言转换的神经机制︱孙 逊 谢久书 王瑞明(27)
·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侯国金 邢秋红(33)
多模态小说中的图文关系及意义建构研究︱田 园 刘世生(39)
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研究综览︱陈 勇(44)
汉语“V在+LP”构式的论元识解功能︱张立飞 张继东 李 恬(50)
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话语引用特征研究︱杨莉芳(55)
不对称性视阈下的英汉极性反义词标记性比较研究︱成汹涌(60)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模式研究︱徐锦芬 寇金南(65)
搭配的界定、测量与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搭配分析︱李文中(70)
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对英语教师的影响︱王金巴(75)
·翻译研究·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的语源和英译问题︱陆永岗 姜亚军(81)
外壳名词及其翻译对等的语法型式分析︱董 敏(86)
从符号学看翻译︱寇福明 吕红周(91)
道不离器,译论兼备
——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教授访谈录︱李 翼(95)
·外国文学评论·
重组芝加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视阈下的《克莱伯恩公园》︱朱雪峰(99)
用白人的语言书写印第安人的篇章
——从功能视角解读《美国印第安人的故事》︱刘肖栋(104)
生态关怀:济慈诗作中的自然主义向度︱田 瑾(110)
来源:语言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