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文写作 > 博士论文 > 浏览正文
国际视野、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7-03-31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来源:高方 翻译史研究
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出发,认为要做出高水平有创新性的博士学位论文,需从基础入手,开拓学术视野,增强问题意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和重复性,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博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各个环节,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在积累中寻求突破。
 
作者简介:高方,1979年生,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博士,巴黎第八大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及法国文学研究,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法文学的互动与交流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和接受》于201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译著《奥尼恰》(法 勒克莱齐奥著)获得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翻译奖。近十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发表专著2部,编著1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6项。主要学术兼职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江苏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为宏观决策和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撑。”[1]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结合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写作,谈谈拓展国际学术视野,增强问题意识对于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性。
 
  一、学术研究要有扎实的基础,也要有广阔的视野
  笔者系南京大学与巴黎第八大学合作培养的博士,2008年提交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通过答辩,分别获得南京大学与巴黎第八大学的博士学位。 2010年,该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笔者从1997年考入南京大学法语系至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前后共花费11年时间,其中有8年师从许钧教授学习翻译,进行翻译研究。文学翻译与翻译研究是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科的优势研究方向,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批准设立的首批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何如教授在中国诗歌法译方面成就卓著。该学科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翻译理论研究,历史上何如教授、陈宗宝教授等在该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至今仍为国内法语界所称道。现任学术带头人许钧教授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近年来在翻译基础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文化研究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学科建设和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正是有这样优良的学科传统和扎实的学科基础,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科在研究生的培养中,特别强调研究生要在打好学科研究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要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就必须建立各方面的学术交流渠道。我的指导教师许钧教授特别注意利用南京大学法语学科的优势,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寻找与国际同行的联系与合作。早在1996年,南京大学法语专业便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巴黎高师、巴黎第八大学等法国一流名校联合进行“中法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在合作科研的基础上,许钧教授与法国名校的一流教授建立了稳固的学术交流渠道,并开始合作培养博士生。目前,南京大学法语系已同巴黎高师、巴黎第三大学、巴黎第四大学、巴黎第八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国际一流法国高校的著名教授与学者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签订了博士生联合培养协议。法语系先后有十余人获得法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奖学金,赴上述法国名校进行联合培养,迄今已有4人获得中法双博士学位并回国任教。同时,许钧教授利用其学术影响与国际上最重要的翻译研究学术刊物建立了稳固的学术联系,为A&HCI来源期刊META杂志主编研究专号《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先后担任META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办的Babel期刊的编委,推荐博士生的研究成果,把他们的研究视野直接引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正是通过许钧教授的积极努力和具有启发性的引导,我不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以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课题为参照,以翻译的文化观为指导,将中法文学译介和互动研究确定为自己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做好研究,我特别注重打好基础,在翻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研究方面阅读了大量中外文献,以阅读促进并深化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通过读书和思考,我发现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如何对待差异性是一个事关文化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问题。在导师的引导下,我在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贝尔曼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启发,选择了“异”的概念探讨作为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从跨文化交流的高度,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的策略等多个层面对翻译中“异”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进而对文学翻译中如何对待差异、理解差异、传达差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论文后来被导师推荐给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著名的福楼拜研究专家奈夫斯教授,论文有幸得到了他的认可。以此为基础,我又在2004年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成为了许钧教授和奈夫斯教授合作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由于有了中法双方导师的指导,在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选择和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中,我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坚持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紧密跟踪国际学术前沿。一方面,随着自己学术视野的打开,我对学术线索的发现和跟踪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学术资料的求索途径也由以前单一的图书馆的借阅渠道,扩展到了与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基金会和权威专家的联系。这样我的研究基础和起点就有了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为避免研究的片面性和重复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学术视野的拓展,对国际学术前沿的情况比较了解,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选择上,就有可能避免盲目性。通过参加与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方向紧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向国内外文学译介研究专家讨教,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慢慢形成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思路。
  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选择上,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科学探索精神,争取有所创新。当一个人的学术视野有所拓宽后,对国际学术前沿的进展有了相当的了解,在选择和确定论文选题时就可以避免选题重复和观点重复的问题。具体到自己所确定的中法文学译介和传播的研究领域,我在掌握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作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选题。这一选题的确立,从大的方面讲,是基于如下的考虑:“近二十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多样性的维护问题日益凸现。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互动和借鉴日益成为比较文学与译介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在新的世纪,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愈来愈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的翻译、传播、研究、接受等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对客观认识与了解中国文学在接受国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中外文学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有了这样的认识,自己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路径也就有了基本的把握。
 
  二、学术研究要有的放矢,有问题意识
  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选择与确定过程中还需要有问题意识。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导师们一般都非常强调科学研究要有的放矢,要有问题意识。研究不能空对空,不能以伪问题为研究对象,更要避免脱离实际的研究。
  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和接受》这一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我特别注意研究的对象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一开始,我就结合中法文学交流的历史和现状,就我研究的选题,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何以进入法兰西语境?在译介过程中遭遇了何种障碍?翻译家与文学研究专家在译介与接受过程中起了何种作用?有何因素在制约或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接受国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文学交流和译介活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是否有不同的策略?要把这一个个问题形成一个框架性的有主有次的问题系,就必须对这些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逻辑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这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具体分析时,我进一步意识到,对有的问题的回答,必须在更深的理论层面展开,或者要在更为具体的实际语境中加以分析。比如,要回答中国现代文学何以进入法兰西语境这一问题,就不能回避在法兰西的语境中,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理论探讨。又如,要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过程中遭遇了何种障碍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以具体的文本的译介和传播为例进行细致的分析。当我们的研究抓住了真正的问题,同时又以科学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时,其研究的价值自然而然就会凸显出来。
  在研究中,我注意在中西文化发展的脉络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对于现代性的诉求,以及在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质、价值与特色,进而思考在中法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何以吸引法国的翻译者、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继而凸显翻译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翻译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与发展的特殊意义。同时,在将翻译定位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思考在中法文学交流中,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得到法国的关注,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法兰西语境的。在具体的研究中,借助布里塞的翻译社会批评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场域理论和卡萨诺瓦的文学等级论,指出在中法文学的双向交流中,中国现代文学基本处于边缘的地位,其重要性及其价值并未得到法国读者的足够关注和了解。在理论的层面,通过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探讨,提出了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可为出发语国家的文学提供了解自身的参照,同时为接受语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提供丰富与发展的外来的促进因素,而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主将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的探讨,不仅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翻译的选择、介入对接受国的文化构建所起的推动作用。
  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在研究中针对真正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我在研究中能一步步深入,在确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之后,结合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近一个世纪的译介与接受历程的梳理,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进行了分类与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描述转入个案分析,选择了鲁迅、巴金、沈从文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作品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进行研究。一方面提供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翻译的基本图景,揭示其动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注重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探讨法国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策略与接受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所选择的个案既能有助于揭示翻译活动的有关规律,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法国译介与接受的历史发展与特点。
  由于研究对象明确,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加之研究路径恰当,又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所以整个研究能按照开题时所确定的目标向前推进。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思考,可以看到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文学翻译担当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文学交流不是完全平等的交流。具体到中法文学的交流,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对他者的关注,源自于一种内在的需要,是认识自身、丰富自身的需要,也是以“他者”为鉴,更好地把握自身的需要。从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情况看,这种需要对于法兰西文学而言,并不迫切,至少不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对外国文学与文化所表现的那样迫切,也没有显现在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法国对他国文学与文化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在中法文学交流中,法国始终存在着“自我中心”主义,两者的文学关系不是平等的,而是表现出了某种等级。但随着中国在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法交流的途径不断开拓,交流愈加频繁,文学交流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也得到了展开。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关系的发展有赖于相关国家的各种关系的发展。而反过来,通过翻译,文学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和各方面的交流。这些观点恰恰契合了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文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过程与积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回顾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我体会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全过程。创新不是一味求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南京大学老校长曲钦岳院士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针对我国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浮躁的问题,明确提出:“不管从事哪一行工作,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须从苦练‘基本功’开始,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更需要从抓‘基本功’入手;而我们对所培养的人才期望越高,需要他打下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就越深。”[3]在我攻读南京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8年时间里,我发现打好基础对于创新确实非常重要。而所谓的基础,不仅仅指知识的基本功。从我的博士生学习和研究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我所在的学科没有历史沉淀下来的深厚的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基础,我就不可能选择做翻译研究方面的课题。如果我在博士生阶段没有按照中法双方导师的要求,在基础理论的阅读和思考方面打好基本功,就不可能选择一个在理论层面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的选题。
  从基本功入手,打好基础,只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回顾我成长所走过的路,我体会到中法双方的导师特别注意在我的整个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我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我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写作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两位导师都会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在选择理论途径、提出实际问题、构建研究框架、索取第一手材料、分析复杂的问题等各个阶段引导我敢于探索、敢于超越。正是有了导师全过程的引导和指点,我在研究中增强了科学探索的意识,不断进取,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中,我提出了中法文化与文学交流不平衡的观点,并就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我还和导师合作,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结合起来,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要,对中国文学在国外译介与传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8条建议,比如我们提出:“我们的文学界、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需要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大语境,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在一国文化走向他域、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翻译活动在其中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采取何种策略?”[4]由于论文有针对性,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文汇报》、《文艺报》以及国内一些主要的学术网站转载了该文,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有关文化交流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与写作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基础入手,在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术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我积极申请各级研究课题,一点一点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深入,逐渐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我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课题,还敢于将自己研究的一些成果拿到国内与国际的重要学术研讨会上去交流,先后参加了国际翻译家代表大会、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岸四地高层翻译学术论坛等,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还应邀到巴黎第八大学讲学,并作为组委会成员参与组织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系、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与南京大学法语系共同主办的“翻译的地缘: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国际研讨会。该研讨会在巴黎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举行,我有幸做了《论二十世纪中法文学交流的不平衡》的大会报告,并主持了一场圆桌讨论会。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锻炼中,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之中,我在学术道路上一步步前行,一步步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1(5):4-6.
[2] 高方. 从翻译批评看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J]. 外语研究,2009(1):99-103.
[3] 曲钦岳. 曲钦岳教育文选[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18.
[4] 高方,许钧. 现状、问题与建 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10(6):5-9.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1期,第7-10页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生开学典礼院长致辞
论文写得好不好,论证才是关键
90所试点高校将公布自主招生初审结果,如
2017年6月必备!最全英语四级翻译专项汇
国学经典100句,看看你的思想有多深刻
西方名著100名句,看看你的眼界有多远
21世纪全球博士教育改革八大趋势,告诉你
让你瞬间词汇量翻倍的英文形容词大全,一
常用英文过渡词和句型
210个高频生活英语口语句子,收藏起来慢
比尔·盖茨给中国学生的建议(英汉对照)
高教头条 | 不再标榜综合排名,多所高校
囧研究:人有19种微笑,但只有6种是开心
一周热词榜(英汉对照 4.15-21)
2017年必备!最全英语四级翻译专项汇总一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