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陆元雯 当代外语研究
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和大学英语写作目前的教学状况以及大学英语写作的重要性等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与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大学英语课应该细分为不同的课程,而且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应该纳入大学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之中。中国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1. 引言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通识教育已经受到我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在一些大学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中开始实施。如复旦大学于2005年9月成立“复旦学院”。该学院负责实施该校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北京大学于2007年正式成立“非专业类本科学院元培学院”。类似复旦学院,元培学院也负责北大的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没有成立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学院,但于2009年9月开始为新生开设涉及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和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的通识核心课程,并规定从此之后入学的本科生到毕业时应该修满至少21个学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也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10年5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与广东省中山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旨在探究我国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随后《外语电化教学》杂志在2010年和2011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大学英语改革方向的文章。在发表真知灼见的同时,有些文章并没有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如吴鼎民和韩雅君只是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三套车”模式,即“语言+文化+多学科知识”的结合。还有学者将大学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与通识教育区别开来,如殷和素和严启刚在分析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时提出,大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包括核心英语学习阶段和英语通识教育阶段,而核心英语学习是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笔者认为听说读写译这些技能并不能等同视之,这些大学英语技能的培养与通识教育是一个有重叠部分的连续体,而非将两者人为地割裂开来。在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当今社会,大学英语写作课、公共演讲课等最能体现人的思辨能力的课程应该被列为大学通识必修课,而非仅仅被视为一种技能课供大学生选修。这是因为这些课程是使大学生成为“全人”的基础。试想一位大学生手不能书,口不能讲,如何能被称为“全人”?虽然公众演讲的最终形式是口头表达,但在公众演讲之前,绝大多数演讲者都要进行缜密的思维,撰写演讲稿,至少也要撰写演讲提纲。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大学英语写作与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以期能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改革和创新增添一种思路。
2.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写作
2.1通识教育的特点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通识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文章如吴鼎民和韩雅君、陈坚林和顾世民、杨叔子和余东升等的对此都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对此不再赘述。下面本文将从两所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及课程设置来看目前通识教育的特点。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编制的通识课选课手册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通识教育是指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着力于教育对象精神成长、能力提高和知识结构优化的非专业教育,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和谐发展的人。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数学或逻辑学四个模块。中国的台湾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定义是: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分为两个部分:共同教育和通识教育。共同教育部分包括中文、外文、体育和服务。通识教育部分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思维、世界文明、道德与哲学思考、公民意识与社会分析、量化分析与数学素养、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从上述定义及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今通识教育的特点包括:(1)以人为本。通识教育应当以培养人格健全、使人学会如何“做人”,如何进行“思考”为己任。这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它能够使人具有社会责任和文明意识,使人具有广阔而非狭隘的胸襟、长远而非短浅的眼光,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人与大自然的均衡统一,即建立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互为主体的关系。(2)非专业性。通识教育旨在打破文理界限,消除专业与专业之间的隔阂,实现各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现行的科学研究趋势已经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通识教育为实现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能够使人站在全局而非局部的、全面的而非狭窄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目前各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包括人文、数理、社会、自然、工程等几大板块。学生必修每个板块的规定学分,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都能够领会不同专业的思想、方法和精髓。(3)基础性。通识教育非专业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当为专业教育提供所应该具有的最根本的素质和基础。有些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零基础。(4)完整性。通识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要求它所提供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整,而非功利性地偏重某一学科,忽视其他学科。上述这些特点相互依赖、相互关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通识教育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理念中可能不包括外语学习,而现代通识教育理念中外语学习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点从当前的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就可以明显看出。
2.2大学英语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现状
广义地讲,大学英语包括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大学阶段所进行的全部英语学习。狭义地讲,大学英语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大学基础阶段中作为公共必修课的英语学习。本文所指的大学英语是指狭义的大学英语。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中,大学英语课程是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一、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课。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为“综合英语”课,即周学时一般为4~6课时,其中有1~2课时分配给听力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在专门的听力教室进行。其余的课时分配给说、读、写、译等技能,以精读为主。有些技能,如写和译是看授课教师的个人喜好来决定是否讲授。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是融入英语综合课程中。教师一个学期布置3~6篇课后作文,学生完成每篇大概100~300字左右的作文交给教师,教师在进行重点是语法错误方面的批改后返还学生。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没有专门上过大学英语写作这一课程,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开设大学英语写作课。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中,大学英语写作就是“模板练习”,教师提供写作模板,学生只要往模板中添加词句即可。因而,大学英语写作被当成简单的技能训练,它的真正用途和目的并没有被大家所认识,再加上写作在国内各种英语考试中,所占分值的比例最少,因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全国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的作文部分,该部分曾经放在测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不少学生要么放弃写作,要么只用很少的时间来应付写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现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部分已经放在测试的第一环节,专时专用,这一举措足以反映大学英语写作在考生心中的位置。
2.3大学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写作应该受到教师、学生、教育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由大学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决定的。首先,写作是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学英语写作也是如此。虽然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外语,但这并不能成为大学生英语作文缺乏思想的借口。文秋芳和周燕以及刘润清曾对我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议论文在文章切题性、观点明确性、篇章连贯性和说理透彻性四个方面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思辨能力。他们推论这与我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忽视语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有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进行语言与写作技巧的训练是不够的,必须系统训练思辨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写作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因此,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不论对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来说,都不应该仅仅是一门技能课,更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载体之一。美国的大学新生必修一年级作文课程,而一些高校还为相应的授课教师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培训,旨在通过研讨提高大家的英语作文授课能力,其中包括授课大纲、授课方法、作文评估以及如何应对授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等等。此外,美国的各个大学还设立专门的写作中心。该机构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写作指导和帮助。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美国人如此重视自己母语的写作?答案恐怕与培养写作能力就是培养思辨能力有关。其次,英语写作是国际化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今天,大多数有世界级影响的主流媒体都是以英语为媒介语的。美国语言学家Swales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偏少,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不强,不熟悉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在我国学术界感叹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英文困难的时候,很多时候的借口之一是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即使英语是自己母语的美国人在写作方面受到的训练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教师和学生为英语写作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答案可能并不乐观。因此,切实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是增进国际交流,才能确保让更多的国家听到我国学者的声音。第三,英语作为二/外语的英语写作从20世纪90年代起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该领域进行教学与研究。该学科不仅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还有专门的学术机构进行师资培养(如美国各大学的TESL Program)和测试评估(如托福考试、雅思考试)以及为从事二语写作的工作者提供教学与研究交流平台的国际会议和国际杂志。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作为世界上的英语学习大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应该在我国的大学英语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
3. 大学英语写作与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大学英语写作,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大学阶段的英语写作体现的是大学生写作内容的思想性,是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工具之一。而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把大学英语写作仅仅停留在写作技能的培养上,那么言之无物、内容贫乏的英语作文将比比皆是。此外,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是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应该掌握英语写作,而非专业性正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第三,大学英语写作为大学生进入到高级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性也是通识教育的特点之一。人们会发现越是到高级学习阶段,或进入学术界,越是要进行写作活动以及需要较强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写作应该被纳入通识教育的体系。大学英语课程(即本文所指狭义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写作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应该是有共同部分的连续体,如表1所示。
首先,设立与中学英语教学进行衔接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我国建国60年来的外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时,胡文仲先生指出,大中小学的外语教学衔接是一个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高中生的英语学习以高考为中心,以做应试题目为主。如果他们一进入大学就强调批判性思维,会有很多学生不适应,他们需要一个过渡期或者说高中大学的衔接阶段。其次,从培养思辨能力的角度来看,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即所谓的大学核心英语或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课应该是分层次的。大学英语的核心技能培养与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区别不应当仅仅体现在词汇量、句式的复杂性等方面,更重要的应当是体现在大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性方面。而思想性的提高,即思辨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识教育的核心所在。有些专家也许会认为大学英语写作是一项技能,如果该课程可以列为通识课,那么其他技能课,如大学英语听力课也可以列为通识课了。其实这些专家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英语国家,如果一个人只会听说,不会写的话,仍然被视为文盲。可见,听说和写是两个层次的能力。这里笔者并不是指听说能力不重要,而要说明的是写作能力应该是更高层次的能力。第三,大学英语写作课应该作为必修课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写作课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现在通识教育所倡导的。高等英语教学网曾经报道,2009年7月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蒋洪新教授在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教学研修班第一期作主题报告时指出“人文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大量阅读与大量写作”。陈坚林和顾世民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定位应该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兼顾“人文性”,通过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达到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培养的均衡。虽然他们并没有具体指出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均衡,以及哪些课程属于“工具性”,哪些课程属于“人文性”,但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写作课程必居其一。不论是哪种属性,都不排斥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第四,狭义的大学英语应该按照英语技能的难易程度进行更具体的课程细分,而非以往的“综合英语”一门课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当人们提起大学英语课时不再只是一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而是多门课,如阅读课、写作课。同时,在大学基础阶段应该为学生提供与必修课并列的选修课,让学生们有更多的选择,真正将通识教育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
4. 结语
本文从通识教育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和大学英语写作目前的教学状况以及大学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与大学英语及通识教育关系。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大学英语课程应该细分为不同的课程来适应学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写作应该作为必修课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当然,这涉及调整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此外,教学条件和教学师资也可能会制约它的实施。不过,本文重点分析大学英语写作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大学英语改革能够将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重要的方向和目标之一。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当代外语研究》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