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当代修辞学编辑部 复旦语言学
(图片源自网络)
2017年第3期
(总201期)
目 录
■ 语篇研究
学术文本读写身份转换:理论阐释与样本分析◎谭学纯
教学语篇的承文性研究◎姚远
俄语语篇修辞学的形成与发展◎吴思如
■ 语法与修辞
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以变零构式为例◎施春宏
主观推测标记“想来”的功能泛化与拓展◎匡鹏飞、武梅琳
谈后附标记语:“可好”“倒好”——兼论由句法成分到语用标记的诱因和机制◎李洁、陈昌来
“好说”向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张秀松、张爱玲
■ 词语与修辞
类型学视野下“头”的共词化分析◎赵果
“母老虎”和“女老虎”◎方绪军
提 要
学术文本读写身份转换:理论阐释与样本分析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州350007)
提要:区别于面向作者/文本的同类研究,本文侧重挖掘与解释学术文本建构过程中读写身份转换及相关问题,依次论析:同一研究主体读写身份强势/弱势转换的四种类型,包括读写身份均强势、作者身份强势、读者身份弱势、读写身份均弱势;四种类型的共时/历时交互运动呈复杂态势;读写转换是“我”和“他”的相互馈赠,尊重“他”的同时,以“我”的方式读,才可能以“我”的方式写。
关键词: 学术文本 读写身份 学术叙述 广义修辞
教学语篇的承文性研究
姚远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提要: 本文将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五种“跨文本性”中的“承文性”引入语篇分析领域,以此探讨篇际关系。首先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明确了“承文性”的概念意义,提出了“承文性三要素”前文本、派生关系和承文本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承文场”,并在“承文场”中讨论了教学语篇上下承启系列演变形成的关系。本文将教学承文本的改造实现方式归结为“改写”“模仿”“接续”“改编”四种,从这四种改造方式出发,结合语篇主体、语篇类型等因素探究教学语篇的互文实现路径,发掘承文本与前文本间相互映射、相互关联的语篇结构规律。
关键词: 教学语篇 篇际关系 承文性 承文本 承文场 改造
俄语语篇修辞学的形成与发展
吴思如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00)
提要: 俄语语篇修辞学是一门从修辞学视角系统研究不同类型语篇的学科,它发端于对文艺作品语言的修辞性分析。自上世纪80年代初确立到发展为俄语修辞学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80年代后期,俄语语篇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由文学文本转向了非文学文本,语篇的分类进一步明确,伴随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修辞学得以形成;21世纪以来,俄语语篇修辞学的地位有所提升,这门学科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和系统化的特点。
关键词: 俄语语篇 修辞学 发展历程 多样性 系统化
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相关问题
——以变零构式为例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
提要: 基于构式研究范式的基本观念,文章首先系统考察了变零构式(包括增零构式和减零构式)的生成机制及其语义增殖现象,并刻画了变零构式及其子构式的层级关系。接着以此为例来讨论修辞构式的增殖效应及与此相关的若干问题:增殖效应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基础,增殖效应对构式生成机制的路径依赖,修辞构式的网络系统和创新层级,修辞构式增殖效应分析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从构式的增值效应角度重新审视修辞效果的构式属性。文章还论及了修辞构式的语言共性问题。
关键词: 修辞构式 变零(增零和减零) 增殖效应 网络层级 修辞效果 修辞类型学
主观推测标记“想来”的功能泛化与拓展
匡鹏飞 武梅琳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提要: 现代汉语中,“想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和丰富用法的主观标记词,其功能发展的脉络代表了标记词发展的一种趋势。“想来”最基本的功能是表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这种主观推测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并由之泛化出主观评价功能和强调标识功能,在语篇和自然会话中又进一步拓展出篇章衔接功能和话语组织功能。“想来”功能拓展的机制主要源于自身语义的抽象泛化及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的促动:“想来”的语义内涵丰富,适用语境广泛,极易引发说话人投射更多的主观认识,促进说话人对读者和听话人的聚焦关注。
关键词: 主观推测标记 想来 功能拓展 泛化
谈后附标记语:“可好”“倒好”
——兼论由句法成分到语用标记的诱因和机制
李洁 陈昌来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提要: 附在话题后的“可/倒好”,不做句法成分,已经发展为一个语用标记。在标记性质上,它们是对比标记、转折标记、反预期标记和话题标记;功能上,有承前启后,评注情态和停顿凸显的功能;其形成过程,与“反语”修辞手法的使用、“可”“倒”语义功能的保留、句法位置的黏着等因素有关。语用标记“可好”和“倒好”用法趋同,可以互相替换,但在一些具体语境中,二者有所差异。
关键词: 可好 倒好 语用标记 功能 形成
“好说”向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
张秀松 张爱玲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提要: “好说”在近代汉语中是个高频会话程式语,可以用作请求、恭维、致谢、致歉话语的回应语。它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请求回应语。本文考察了“好说”从非词向各种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发现:请求回应语“好说”来源于“好说话”义短语“好说”。在其形成过程中,“好说”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好说话”>“好沟通”>“好商量”>“没问题,好的”。其它回应语“好说”来源于“说得好”义短语“好说”。“说得好”义“好说”在元代因常用于反讽语境而获得“说得倒好,胡说”义,继而在明代经历了如下语义演变:“说得倒好,胡说”>“说哪里的话”>“哪里”。恭维回应语、致谢回应语和致歉回应语“好说”是“哪里”义“好说”向恭维、致谢、致歉语境扩散并固化的结果。
关键词: “好说” 会话程式语 语用化
类型学视野下“头”的共词化分析
赵果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北京100083)
提要: 本研究通过对14种语言的“头”义词的语义引申的对比发现,作名词的“头”分别从“和头有共现性”(转喻)、“和头有空间相似性”(隐喻)两个角度引申。“和头有共现性”可以分别转指“头”的长度或形状、“头”的功能、“头”外在的组成部分、“头”所属的整体“人”。“和头有空间相似性”引申出以下蕴涵共性:头部>上端、前端>首脑/认知凸显的一端/事情的起点或终点>物品的残余部分。作词缀(如“有什么吃头儿”)、表示时间在先(如“头年”)、表示物品的残余部分(如“铅笔头”)是汉语独有的用法。汉语的“头”经历了“身体—空间—时间”三个域的语义扩展。
关键词: 头 共词化 词汇类型学 语义地图 转喻 隐喻
“母老虎”和“女老虎”
方绪军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提要: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的认识,梳理了汉语中“母老虎”和“女老虎”各自的构造过程和方式,讨论了二者的整合度和浮现意义等方面的区别,分析了当前二者都用以指称“女性贪腐高官”的原因,并指出二者在所指基本形同的情况下各自凸显的不同侧面。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整合度 母老虎 女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