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期
隐喻表达的是程序意义还是概念意义?
——关于认知学派隐喻研究局限性的思考
曲卫国
摘要
认知隐喻理论虽对隐喻研究贡献巨大,但因其过于强调跨域概念投射,隐喻所提供的丰富感官体验被严重忽视,隐喻的意义潜势被贫困化。该视角下的具身体验理论更多涉及的是本体感受,导致语境在隐喻解读中变成冗余信息。Davidson的假说否定隐喻的概念意义表达功能,强调其指向功能,认为隐喻意义只有通过使用过程分析才能得以破解。根据该假说,隐喻促使读者依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在栩栩如生的感官体验语境中对世界进行重新认知和重新构建。该假说能使隐喻分析摆脱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怪圈,能更好地解释隐喻的认知功能。
关键词
隐喻;程序意义;感官体验;概念重构;认知学派
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的认知机制与限制条件
张克定
摘要
非现实位移是认知主体运用想象能力构想出来的一种心理上的视觉位移现象,是认知主体把静态空间情景识解为动态空间情景的结果。根据构式语法关于构式为形义配对的观点,描述非现实位移现象的语言表达式可称为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英语中体现为XVMY构式。本研究发现,英语XVMY构式的构成取决于一个认知机制和三个限制条件,即不可动实体的动态化机制、X所指实体空间上的可延伸线性条件、VM的持续线性位移条件和Y所指实体的必备性条件。
英语非现实空间位移关系构式;认知机制;限制条件
英汉时间概念化差异对“前、后”时间指向对立的解释
刘正光 嫣克非 吕盈烟
摘要
本文在讨论英语时空分立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为时空同态的理论观点,并据此重新解释前人关于“前、后”时间指向对立所存在的难题。英汉语“前、后”时间指向对立的原因在于,英语时间指向概念化依据的是运动的方向,这反映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本质,汉语时间指向的概念化依据则是事件是否发生或事件状态是否出现,这样的概念化方式继承了先民时空同态的认识论。汉语“前、后”既可指“过去”又可指“未来”,这可由时空同态得到合理、自洽、简明的解释。本文分析澄清了“汉语看似不讲逻辑”的错觉。
关键词
时间;空间;概念化;同态;分立;前;后
汉语完整体悖论成因分析
郝婷婷 温宾利
摘要
汉语完结情状与词尾“了”连用时,不仅有“完结解读”,而且还有“中止解读”,这种现象被称为“完整体悖论”。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对汉语的“完整体悖论”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该现象是作为视点体标记的词尾“了”与动词短语所携带的事件性特征<ie>和<fe>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情况下,词尾“了”作用于<ie>和<fe>两个特征,将情状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均置于话题时间内,产生完结解读,当语境否定结果的达成时,词尾“了”仅作用于<ie>特征,将情状的起始点置于话题时间内,产生中止解读。
关键词
完整体悖论;完结情状;词尾“了”;完结解读;中止解读
一般会话含义理解中语境作用的鼠标追踪研究
刘振前 阿卜杜外力·热合曼 徐万治
摘要
学界对一般会话含义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对立模式:默认模式和未指定模式。前者认为,一般会话含义基于语言特征而非语境信息自动获得;后者则认为,一般会话含义的理解需要依靠语境,且需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本研究使用鼠标跟踪范式,考察了一般会话含义在中性、上限和下限语境中的在线理解过程。结果表明,一般会话含义比所言或可替代意义优先获得,其加工速度快、过程较易,但不同含义类型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两种经典模式均不能充分解释该结果。本文认为,一般会话含义的理解之所以优先,是因为与其相关的诸多条件得到了满足,因此满足制约条件的模式更具解释力。
关键词
一般会话含义;理解模式;语境;鼠标跟踪
多维互动模式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周晓
摘要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依托读后续写任务,考察学习者和任务、不同水平同伴、多媒体工具多维互动对协同量及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三个实验组(低-低水平组、高-低水平组、低-低水平加多媒体辅助组)被要求在读后续写任务中使用目标词并接受词汇测试,其中10名受试自愿接受访谈并汇报其词汇记忆策略。结果发现,学习者跟不同水平同伴互动时互动强度有差异;互动强度对作文产出中的词汇协同及短语协同有显著影响,对句子协同没有显著影响;同伴互动强度对学习者接受性、产出性词汇知识习得有显著影响,但多媒体多维互动对词汇学习作用有限;学习者主要通过高频接触、构建情景模型、创造性运用词汇策略来记忆单词。
关键词
多维互动;同伴互动强度;协同;二语词汇习得
动态系统视角下的二语自我发展特征分析
詹先君
摘要
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考察了理想二语自我、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等二语动机自我因素发展的群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并考察了它们与动机学习行为的互动特征。研究历时3个学期,对25个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9次问卷调查,并采用动态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就群体特征而言,较之于应该二语自我和二语学习体验,理想二语自我的发展更稳定;在个体差异层面,二语学习体验的个体发展差异显著大于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2)就群体特征而言,相较动机学习行为与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的互动,动机学习行为与二语学习体验的互动更为稳定;就个体差异而言,二语学习体验与动机学习行为的发展趋势大致相仿。研究结果印证了二语自我的动态系统特征,也为二语自我动态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二语自我;发展特征;互动
加工深度对二语代词消解的影响
吴明军 杨玉兰 吴晓明
摘要
本文采用移动窗口的累积范式,考察加工深度对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浅层加工中,歧义代词条件下的阅读时间与无歧义代词条件下的阅读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种条件下阅读句子后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无显著差异;而在深度加工中,两种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无歧义代词指代主语和无歧义代词指代宾语间存在显著差异,歧义代词更以压倒性优势选择主句主语为先行语。本文从代词消解的两个阶段模型和中心理论两个视角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英语代词;浅层加工;深度加工;两阶段模型;中心理论
格赖斯的量准则在二语加工中的心理现实性
马拯 吴诗玉 张宇英
摘要
格赖斯的量准则提出,语言使用者在会话中必须做到“信息量最优”,信息不足和信息过量都会造成理解困难。然而,在第二语言加工中,量准则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移动窗口技术,连续开展两个实验,检测量准则的违背(即信息不足和信息过量)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句子在线加工的影响,从而检验其心理现实性。结果发现:1)被试对信息过量非常敏感,在阅读受形容词修饰的无歧义指称表达时显著更慢;2)被试对信息不足则并不敏感,在阅读具有歧义的空白名词时不受任何影响。这说明二语加工只是部分地受到量准则的影响。
关键词
格赖斯的量准则;二语加工;心理现实性
汉语构式成语能产性的习得研究
刘丽
摘要
汉语中存在大量诸如“不X不Y”、“X言Y语”的半固定成语构式,使用广泛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能产性。但其能产性受严格限制:空格上的X、Y词素选择必须符合具体的句法、语义要求。那么,母语者是如何习得此类成语的能产性和限制的呢?本研究通过两项分级可接受度判断测试,调查了不同年龄段汉语母语者对构式成语能产性的习得状况,旨在回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显示,成语的频率、结构复杂度、内部语义关系、X-Y组合是否为复合词等因素皆可影响接受度判断,9岁儿童已对目标结构的能产性形成了抽象的规则概括。该结果可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得到充分解释。
关键词
构式成语;能产性;限制;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
句法与语义界面研究60年反思
郭纯洁
摘要
本文对60年来句法与语义界面研究进行全面反思,将其分为形式主义、功能主义、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和语言类型学五个研究范式,并指出不同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缺乏对语义概念的深入探索,缺乏对句法与语义认知互动的深入分析,对关系的描述缺乏合适的理论模型,语义研究与句法研究出现脱节现象,缺乏跨语言的对比标准等。为此,本文提出,句法与语义界面研究应采用综合的研究范式,应鼓励实证研究。
关键词
句法与语义界面;反思;研究范式
国外面子与(不)礼貌研究的历时演变及内在关联
周凌
摘要
本文对面子、礼貌、不礼貌的语用研究进行纵向梳理,旨在明晰相关研究范式的历时演变,把握类似话题的核心观点及其研究的国际最新动态。本研究发现,从历时视角来看,面子、礼貌、不礼貌三个话题的研究范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单一理论视角到多维度和多理论交叉视角的发展趋向;三者研究存在着交互关联,具体表现为交际中的语用理据及其阐释的理论基础之间的关联性。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该领域语用研究在我国未来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面子;(不)礼貌;历时演变;趋势
来源:外语学术科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