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中考 | 高考 | 自考 | 成教 | 考研 | 外语考试 | 资格考试 | 英语教学 | 学生习作 | 论文写作 | 信息服务 | 下载中心 | 知心港湾
| 英语 | 语文 | 英语 | 动态 | 成考 | 英语 | 职称外语 | 教师资格 | 大学英语 | 写作指南 | 本科论文 | 招聘就业 | 听力 MP3 | 网络精品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论文写作 > 论文资源 > 浏览正文
【翻译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学路径
www.hrexam.com   更新时间:2018-10-18 点击: 【字体: 】 加入收藏 关闭本页
王宏 刘性峰  当代外语研究 
摘要:当代语境下,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平等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对中国作出客观、正确、全面的认知和了解”的大背景下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本文在厘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尝试勾勒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学路径,并就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引言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有大量的重要典籍英译作品先后出版问世。随着中外宗教、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融合,许多中国科技典籍作品被译介为其他文字,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一直与其他文明在时断时续地交流着,有的是西方传教士的翻译或介绍,有的是中国政府、团体或个人主动输出。有的随宗教活动而为,有的因丝绸之路经商而传,有的是传教士所译,有的是政府行为。
  若干年以来,典籍翻译研究已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这完全契合国家鼓励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精神。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传播路径,可直接为中国古代科技的海外传播提供方法启示,促进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有效地“走进去”、推动中国古代科技话语体系的构建。
  然而,与中国文学典籍翻译研究相比,关于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传播的研究更少。相关研究呈现以下特点:(1)总体而言,相关研究较少。(2)为数不多的现有研究多以某部科技典籍为个案研究其传播情况,如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方面的相关研究,如《墨经》(谢清果2011)、中医药典籍(毛嘉陵2014;唐韧2015;殷丽2017)、《淮南子》(丁立福2016)、《农政全书》(李海军2017),未从整体上探究此类文献的传播情况。(3)忽视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典籍传播的研究,这有悖于中国科技典籍传播的事实。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在世界的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其研究需要体系化,形成相互支撑、特色鲜明的体系框架。为此,本文将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与影响,并就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学路径做初步探讨。

  2. 中国古代科技重要成就与影响

  中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在科技领域做出的贡献令世人赞叹。除了四大发明,古代中国还创造了无数的科技发明,其中大量的科技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甚至对当代欧美国家解决现代性的危机都具有启发意义,对整个世界的文明进步有着杰出贡献。
  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联合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编撰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出版的内容最广、影响最大的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作品(李约瑟1999),该书不是简单地译介中国古代科技作品,而是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哲学、历史、语言等作为中西科技比较的背景,在中西科技比较的视域中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七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出版轰动西方学术界,被视为20世纪重大学术成果之一,几乎涉及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内容宏大丰富,实属同类作品之首。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商代的十进制为例,当时的数字流传后世,沿用至今,当时的算法也遥遥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并深刻影响了人类数学的发展。在数学计算方面,中国大约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四则运算,到春秋战国时期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已相当完备。其中,出现于春秋时期的正整数乘法歌诀“九九歌”,堪称是先进的十进位记数法与简明的中国语言文字之结晶。“算筹法”是古代中国独特的计算方法,享誉世界。
  另外,中国在磁铁、力学、光学等方面都曾领先于世界。首先,就磁铁而言,战国时期,中国人就以磁铁的特性为依据,发明了“司南”用以辨别方向,这是指南针的雏形。第二,就中国古代的力学而言,《墨经》中许多的力学知识是同时代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例如该书中的“力,刑所以奋也”是说,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第三,《墨经》中还提及许多光学知识,其中的“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就是最早关于“小孔成像”原理的解释。以上内容仅仅是中国古代丰富的科技内容大海之一栗。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生命力最顽强的一部分,至今依然造福于人类,并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中医药奉行“天人合一”的原则,将人与天地视为一体,尤其将人体各部分纳为自然四时的一部分,用阴阳、五行、气等解释人体的状况,并依此防治疾病。
  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很早就传播到朝鲜、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译在这中间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古代科技重要典籍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作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据统计,“仅中国古代医药学的著作就有万种以上,数学著作也有上千种,农学著作近400种”(屈宝坤 1998:3)。
  据粗略统计,《四库》著录的科技文献就有300余种,其中以数学、天学、农学、医学、生物学和地学方面的书籍最多。虽说《四库全书》以“阐圣学明王道为主”,还是收录了一些科技作品,如《本草纲目》、《农政全书》、《九章算术》,尤其是《梦溪笔谈》。虽说这么盛大的收书活动没有录全中国古代所有科技典籍,但是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知识,继承古代优秀科技文化传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要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有多少、家底有多厚,可查找《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一书。该书按现代学科分类,分为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农学、医学、技术、综合和索引,共计11卷,自1993年6月由河南教育出版社陆续按卷分期出版。全书共约4000万字。这是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古典科技典籍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该书选用善本,即足本、精本、旧本,包括原稿本、手抄本、木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采用影印形式保留了科技典籍的原始本来面貌。
  ……
  4.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学路径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翻译与传播,首先应该清晰界定“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内涵,我们曾将此概念定义为:中国在“五四”以前创作的除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之外的其他典籍作品,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医药、农学、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军事、手工制作、造纸、丝织、水利、建筑等(王宏2009, 2010;刘性峰、王宏2016)。这种概念厘定有助于确定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与传播的研究范围和语料选择。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科学范式的交流传播活动。就语言转换而言,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既包含语内翻译,又涉及语际翻译。就跨文化而言,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其他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就科学范式来看,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涉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当代科技范式之间的转换与通约。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从本质上来看,更是不同科技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说它是一种传播活动更为准确,因为有时这种交流活动并无翻译活动的介入。比如,明末清初西方的传教士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或思想介绍到自己的国家。从这种意义上讲,传播的概念大于翻译的概念。
  ……
  4.1传播者

  我们认为,可以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译者、翻译过程、翻译结果等视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海外传播整个事件中的一部分或一个要素,探究译者这一主体同其他主体、其他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海外传播。
  ……
  4.2传播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等直接关系到译作能否实现传播目的。所以,不可以盲目地以某个政府职能部门或是出版社或是译者的好恶选择待传播的内容,而是综合考量。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传播需求和目的,另一方面是当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根据李志凌的研究(2016:179-181),就第一方面而言,应该考虑传播内容是否有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硬实力的文化战略是否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程度和赢得文化尊重,是否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取得国家间、民族间和社会间的彼此信任,是否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新发展。就第二方面来看,应考察当代国际文化市场的需求,尤其需要具体到某个国家的某个阅读群体的阅读兴趣与文化。

  4.3传播媒介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译作有以下传播媒介:图书、教材、音像制品、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以哪种方式传播对于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应该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传播媒介。

  4.4受传者

  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译作受传者的构成、群体特征、文化水平、阅读兴趣、对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期待、阅读水平等。

  4.5传播方式

  借鉴李志凌(2016:378)的成果并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传播方式可以包括上层推广模式(如中图外推计划)、经典译介模式、图书出版模式、国际教育模式、汉学研究模式、借船出海的媒体传播模式等。传播模式的选择应该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动态地选择适合的方式,并且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并举的策略。

  4.6传播效果

  以往的典籍外译项目有的传播效果不佳,未达到传播的目的。我们建议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对外传播成功与否作为重要评价依据,设立科学的传播效果考察与评价机制,将传播效果的考察和内容具体化。新的翻译项目的确定、翻译书籍的选择、传播效果的评估等均要以此为标准。

  5. 结语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译介和海外传播对于新时代中国科技参与世界科技文化交流、向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技范式、构筑中国科技话语体系、构建世界科技多元范式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将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视为一门科学,对其展开系统、科学的研究。本文梳理了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成就与影响,并尝试勾勒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传播学路径。显然,要有效实现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对外传播,既要挖掘其本体范畴的内涵及其认识方式,全面客观把控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本质,还要寻找更好的翻译、诠释和传播此类文本的方法和策略,以此构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进而全方位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的翻译与对外传播。

编者注:本文原文节选自《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3期

责 编:梦寒
 
热点推荐
温家宝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英汉对照)
“微心理”你懂多少?
制胜必看:职场女性应该具备的五种魅力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大揭秘
国家公务员面试考生备考时必做三件事
2010年新年感恩与祝福FLASH祝贺新年快乐!
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
全国校园网主页汇总
大一新生英语学习规划书
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中英对照)
新概念英语第四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文本及mp3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文本及听力下载
自信是怎样炼成的
最近更新
2018年国内期刊发表的话语研究方面的100
春节最全的100个英文表达, 背完英语棒棒
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机制 20
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政经类翻译必备40条术语汇总
《外语研究》2018年第5期目录
期刊动态|《中国外语》2018年第3期目录
《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7月第04期(总第4
权威发布:能源行业标准英文版翻译指南
重磅 | 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
商榷性评课话语的互文应用研究
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情况
教育部关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
学苑 | 张辉,杨艳琴:认知语言学的“三
哈佛大学教授: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
内容导航 | 邮箱系统 | 我要留言 | 广告合作 | 与我联系 | 站长信息 | 常见问题 | 关于本站 | 本站旧版
Copyright © 2002 - 2009 hrex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