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一开始,高三的同学就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如何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能不能让学习参考书再为高考助一把力?这一期的“迷你调查”,我请了几位过来人谈他们中学时代使用学习参考书的的得失利弊和心得体会,相信这些学兄学姐们的肺腑之言,会对你有所启迪。
参考书一定充分利用
郭依迪,毕业于北京八中,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参考书是非用不可的。我觉得好的参考书是课堂的补充,有些老师没有提到的解题技巧以及新的知识点就可以在参考书中找到。此外,学理科就必须有一定的题量。这些光靠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高考时我化学考了150分,就是得益于从不同的参考书中读到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方法和思路。很难说究竟哪一本起了最关键的作用,但缺了哪一本也得不了满分。
参考书里的题恰好与高考题解法类似的情况也有过,但做参考书的时候可别奢望能押上高考题。去年高考物理的最后一道大题我就在考前几天做过一道类似的填空,还问了同学。否则考试时肯定一入手就错了。
用参考书补弱和增强两方面的效果都有。刚上高中时我物理不太好,高一时的物理成绩从班里的中等到第一就是靠做题堆出来的,效果还是挺显著的。但主要还是增强,多了解一些思路,多练一些题,考试时思路来得就快。
选择参考书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名校的招牌,要注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比如高三时的化学参考书,老师就建议我们选那些归纳总结知识点的部分占比重较大,而习题相对较少的。英语也应该是这样,用不着做太多题。语文的参考书中题目最好是有答案解析的,否则错和对都不知道依据是什么。还要根据老师的授课特点选书。比如,我们高中时的数学老师,讲课特绝,虽然作业量和平时测验多,但都绝对典型,也能达到熟练的目的,所以就根本没必要做参考书。我买的一些数学参考书都用处不大。
印象中比较好的书?“三点一测”的高三物理和化学都不错,内容更新快,年年都修订。朗曼的英语1+1,对单词和语法的讲解值得看看。东北师大出版社的高中化学全程专题备考就是属于我们老师推荐的那类。“38+2"高考前大家都狂做。北京出版社的那本理化生综合的,题挺新的,特有用。
挑选参考书一定要精心,不要多,但一定要充分利用。拿到一本书不要迫不及待地做题,很多书都在习题前有一些知识的归纳和典型题的分析,看看这些也挺有用的。
高考前别再“覆盖”任何参考书
李晓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我个人认为理科是一定要有参考书的,文科就不一定了。增强和补弱的效果都有,但在补弱上效果更明显一些。
我选择参考书有几个细节是很注意的:一是出版社,最好是知名度高,大家都知道的;二是作者及背景,最好是名师名校,了解作者的教学风格和思路特点之后,应尽量选择自己容易接受的或是比较能启发自己思路的来看(因为我中学读的是理科,所以比较注重作者的思维层次和特点);三是书中的内容,当需要针对自己的弱点进行强化的时候,作者就不是选参考书的主要考虑因素了,应重点查看书里面的题目是不是针对自己的,题目难度是否深浅适中,题目是否与教科书及平时课上练习的思路基本一致,不是偏题怪题;四是多听听别的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和同学一起做同一本书,有利于交流;做老师推荐的书,有利于和老师交流。
必须要提醒大家的就是,千万别只注重贴出来的广告或是书的装潢。记得在高考前有很多书商针对同学很希望再最后一搏的心态,出了大量题库一样的书籍,还美名其曰“xx天见效”,让周围一些同学上了当,将高考最后的宝贵时光用在了垃圾书籍里。
上高中,特别是高考前,有的同学急于求成,买了很多参考书,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地“覆盖”,但最后的感觉是会的仍然是那样,并没有深入理解;不会的仍然不太理解。我觉得用来练习的书,一定要适合自己。而且买书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对书的利用期望,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怎样的进步?想清楚,才不会盲目,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钱!有的同学以参考书一天一换为骄傲,我认为参考书不完全等于有用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手边有一本综合讲解的,两三本练习的(挑着做)就足矣了。高考前,最好不再“覆盖”任何参考书,偶尔查一些知识点,甚至根本不看都没问题。教科书、做过的试卷已经足够了。
我学的是理科,就数理化而言,数学我曾经买了很多“奥校”的书,因为对那里面所体现的灵活的思维与辩证比较感兴趣。做或是看那里面的题,对我思维深度的开发很有帮助,但高考要想拿高分,还一定要系统化,有框框图在脑中,才会在复杂的难题中找到正确的入口,进行适当的直觉思维跳跃,最终攻克难关。我在高考中物理发挥得还不错,我想与当时老师在方法上的正确引导有很大关系。老师说不要做太多题,要做典型题,然后把它们想透想明白了,物理就能拿高分。老师平时就将每一章精选出来的题目印给我们,给我们讲思路,系统化,使得我在最后的冲刺中感觉基础十分扎实,复习效果非常好。在这里我特别要谢谢我的物理老师。
还要提醒各位师弟师妹,最好在高一高二就打好基础,虽然可能会有学习方法还没摸透的局限,但是大胆实践,勤奋努力永远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功到自然成!祝面临今年新高考的同学在高考中发挥优良,且高三过得充实而不被动。
参考书不妨借着看
李彦之,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学习参考书当然要用,尤其到了高中,肯定要大量做题。我们学校有自己编的参考书,高三时老师也给我们推荐。不过我很少买书,我的书基本是从图书馆借的,能选入学校图书馆的书,一般都差不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给我们把着关呢。
参考书有很多类别,全是题的不好,应该先有讲解,再有附加的题。如果只有答案,那你不会的还是不会。遇到不会的题或者自己做的答案和书上的不一样,不能轻易放过,要追着老师问,探讨解题的过程。有时候老师三言两语的点拨,比自己闷头做几天题的效果都好。每个人需要参考书的侧重点不同,高三一开始是大面积做题,老师上课把知识面系统地“砸”一遍,这时候参考书的作用一般是“补弱”,我就集中在化学、英语上;第二遍复习是“砸”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买两本参考书来“增强”,多做多练,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高中时大家都做题,同学之间在做题上好像较着劲,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其实互相之间也在借鉴,相互促进。
选参考书,一是选大出版社、知名老师编的,因为他们会注重自己的名誉,书的质量不会差,而且每年再版,实践性强,也会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什么“试题组”之类的最好别信。二是系列书,比如入门详解精解,由浅入深,有难度梯度。
我从图书馆借书看,除了买书的投入降到最低的好处,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常常从以前的学生在习题旁边做的那些不同颜色、不同笔迹的批注中得到启发。当然在公家的书上作注是不对的,可他们划了重点,有的难题写上了解题过程,等于替我找老师求教了。有的可能他的老师也解答不出,我问了老师,也将解题过程写在旁边,别的同学再借这本书,也能省不少事。这也算做好事吧?
借书也有窍门——破旧的书,说明看的人多,读者对它的认可度高,反正基本的知识点是一样的,何必费心“沙里淘金”呢?
功夫一定要有工夫做后盾
张驰,毕业于北京四中,现就读于剑桥大学女王学院计算机专业
单纯使用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参考书(篇子、练习册、习得)是必须用的。能把教科书中的定律、理论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利于活学活用,加深对理论、定律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我读理科,文科课程相对较弱,需要一些参考书提供思路和更深入的解释,从而加强记忆;并且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强制记忆,考试效果良好,不仅能达到顺利通过考试的目的,有时还能提高对此类学科的兴趣。
增强的效果也有,比如化学、生物、数学、物理等科,许多知识在课本里只介绍“其然”,但并没有涉及“其所以然”,或不够广泛,没有介绍相关的知识,让我们感到知识系统不完全,不能把所学的东西很好地融会贯通。通过参考书的帮助,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如果结合从参考书中读到的东西向老师请教,效果会最好。
选择参考书的针对性要强,要根据自己不同科目的需要(如补弱、增强)去选,根据自己所要讨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讨论的深浅程度去选择。同时要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参考书做基本参考材料,如北京四中的“习得”(大本的练习册)。再有就是要看自己是否有时间完成所选择的参考书,买得再多、再好,没时间看也没用。
在这一点上,几乎每个人都走过一些弯路,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物。
我印象中好的参考书就是北京四中的“习得”,以及一系列的练习篇子和各位离、任职老师写的参考书。
如果想学好,就不能偷懒,要多练。想要跳出“题海”,那就一定要跳入“题涯”。所谓功夫,就一定要有工夫做后盾。题做多了,也就有灵感了,就一通百通了。同类型的题目也不可只练一两次就觉得够了,要有一定量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再次见到类似问题能相对从容地解决。当然也不能太过,因为题型很多,每个人的时间又有限,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多见题型。
最好用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顾邱岚,毕业于北京101中学,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
我觉得参考书不是非买不可,因为老师会给出详细的复习资料。高三时,家长也给我买过一些参考书,后来也没有来得及看。但我们各科老师都让我们订了《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上面的很多题老师会在课上讲,也会让我们回去看上面的一些内容。印象较深的是语文这科的优化设计,那本参考书上的文学常识、改病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等内容很系统而且详细。经过学习,我在这些方面都有一些提高。
一本好的参考书既能补弱也能增强,《新编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上既有基本概念,也有难点,由浅入深。学习时要在掌握基本题的情况下再去看一些新颖的难题。
我觉得选择参考书最好让老师来推荐。有同学花时间看一些参考书上的很难又不灵活的题目,其实高考的题不是很难,但较灵活,那些同学就会不适应了。
给学弟学妹们提的建议是:高三时,老师会给我们很多资料,并带大家系统复习,所以应该认真听讲,并总结知识点。平时要劳逸结合,晚上早点睡觉。我当时睡得不晚,第二天效率较高。现在上大学后,受同宿舍人的影响睡得晚了,白天上课老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状态。所以,休息好很重要。
学校发的参考书就足够了
胡小波,毕业于北京师范大附属实验中学,现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系
参考书应该有,但绝对不用多!拿我个人来讲,实验中学发的参考书是老师认可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老师会让你做这些参考书并根据同学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讲解,这样的参考书是比较有价值的。这部分书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自己再去寻找什么书,特别是高三的时间很紧,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看那些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千万不可被那么多的参考书搞得迷失了方向,以学校发的为主就足够用了。如果非要说出个选择的原则,我只能说考试是个变化很快的东西,因此在买书时千万注意别买老版本的,虽然只差一两年,但重点是不一样的,要知道高考的大纲和考查重点是年年都在变化的,不过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每年的变化推荐给学生一些书。
一句话,参考书要精不要多,千万别贪多,这也看看、那也做做是最不可取的,盯住一本(或一套)书,做一本吃透一本,讲的是效率而非数量。
从我个人的角度讲,做参考书是为了补弱。高考、中考讲的是总分数,我个人认为,同样的时间,用来增加强项所得到的回报不如用来补弱项多。理由很简单,弱项有较强的提高空间,强项没有,这在中考中体现得更加充分!
学习是一件很“规矩”的事情,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因此就必须努力学习,特别是初三、高三,的确是该拼搏的时候。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最重要的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高三的考试非常多,每次考试就是对自己薄弱环节的发现过程,发现了就要纠正,具体说就是要总结试卷,要非常具体,比如哪些是我该做对却没有做对的?哪些是我根本就不会的?根本就不会是因为这个概念没弄清楚,还是练习得不够?再有,有些题我虽然做对了,但费了很多的时间,老师却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做,我为什么没有想到?是思维的惯性吗?那么,在以后的类似的题中我就要注意了……这些总结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还有一种轻视老师的想法,认为高三的时间非常紧,上课讲卷子时,我对的题我就不听,节约点时间做一道新的,等讲到我不对的题时我再听。其实这种想法是在耍小聪明,老师的经验比学生不知道要丰富多少,他难道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吗?他占用时间讲一些题(或有关考试的经验问题)都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有人说,上课的一分钟顶课下的三分钟甚至更多,这话有它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