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排名要不要进行”的争鸣题公布后,我们收到了数百封读者来信和电子邮件,对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此,本期《争鸣》放大篇幅,给更多读者发表意见的机会。
正方
●大学排名体现了竞争意识,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反映大学水平,但总体水平还是能够反映
●排名榜的出现客观上发挥了监督干预作用
●评价标准必须科学,但希冀一个绝对科学标准的出现是不现实的
影响正面大于负面
大学排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激励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社会就不能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名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反映大学水平,但总体水平还是能够反映。因此,正面会大于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大学排名一方面要与时俱进的规范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进行单项排名,有些学校综合排不上,单项能排上名次,这也是一种鼓励。
浙江开化县 方争游
体制趋成熟的体现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为大学排名,至少体现了一种竞争意识,有利于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排名,就是通过比较、评比,分出优劣,排出等次,同时,也是对民心民意的客观检测。实践证明,这种排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然,怎么有那么多学子,争先恐后地要报考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呢?
至于排名机构、排名标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可以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提高。
安徽东至县 江启胜
可叫响教育品牌
教育也应该讲品牌。可教育的品牌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排名在前几位的就是名牌大学。广泛宣传教育品牌,不仅能激励各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从而提高优秀人才的培养率,而且还可对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苏射阳县 朱超
是一种激励机制
现在,不少大学把教育当成商业来经营,甚至“批量生产”文凭,而轻视诸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软件建设,轻视学生能力教育。这就需要一个监督机制进行适度干预,排名榜的出现恰恰在客观上发挥了这种作用。
首先,它让广大学子能事先了解各高校的综合及专业实力,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理性地选择学校。其次,对于学校来说,未上榜的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等各项指标,争取上排名榜;排名靠前的学校也会产生危机感,以防后来者居上。
正因此,排名榜就变成了激励机制,对后进者产生动力,对先进者产生压力。在这种良性作用下,中国会有更多大学成为世界一流。
安徽马鞍山市 孟杰
要鼓励也应规范
以统一的标准公开公正对大学进行排名,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值得提倡。
排名客观上为大学认识自我提供了契机,激励他们奋发进取,开创新的局面。当然,排名标准可能不一定非常科学,内容不一定全面,大家认识也不尽相同,但这代表了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导向,使政府管理部门、排名大学从这种社会关注中获得有益启示,有利于引导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教育体制转轨时期尤为重要。
当然,评价标准必须科学,但科学也是不断发展的,希冀一个绝对科学标准的出现是不现实的。同时,排名工作最好改变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达标升级”式的做法,可选择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来承担。
安徽省委组织部 金守东
关键是“尺子”
大学进行排名,有一把公认的“尺子”十分重要。“尺子”选好了将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
如何依据现在的教育教学状况,制定公认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尺子”,是大学排名工作的当务之急。并且这把“尺子”还应随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尺子”制定后应向社会公布,多征求大家意见。知名大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制定“尺子”还靠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多多献言献策。
山东济南市 孙增勇
反方
●大学的英名是厚积薄发的,而不是在浮躁心态中大跃进排出来的
●排名可谓是中国特色的激励方法,可是它却是一种误导
●“软指标”缺乏合理评价尺度,是各类大学排名榜的“软肋”所在
●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排名呢
对高考有负面影响
在大学没扩招之前,中学生只要能考上大学就好,甚至专科、中专也行,学校对录取的比例看得很重。但扩招后,在学生几乎都能考上大学的情况下,学校对整个录取比例不那么看重了,开始拼命追求考上名牌和重点大学的比例。现在更得寸进尺,只比考上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了。
江西去年有600多名得600多分的考生没被录取。其中,非北大清华不去、非重点不去、非自己希望去的重点不去是主要甚至是决定因素,如果大学再排名次,这种“非常”情况将会加剧。
江西鹰潭市 李庚道
独具的特色怎能量化
中国有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请问,像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大学,你能给他们一个无可争议的排名吗?
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形象地说:“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小提琴,也少不了大提琴。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注重办学特色,如果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而全’,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
独具的特色能排名量化吗?显然不能。追求名次不应是大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是大学应当孜孜以求的。殊不知,大学的英名是在沉默中厚积薄发的,而不是在浮躁心态中大跃进排出来的。
山东青州市 程爱玲
科学与人文精神缺失
目前,我国各类大学排名榜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各类可以衡量的“硬指标”,如人才培养数、师资总数、发表论文数、科研项目及获奖项目数、本硕博专业数等,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师资水平、科研项目内在质量这类“软指标”,却缺乏合理的评价尺度,这也是各类大学排名榜的“软肋”所在。
大学承载的主要使命———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排名榜中无从体现,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们只关注大学名次在“量”方面的升或降,而忽视“质”方面的提升或退化。从此角度观之,就不难理解为何每年一度的大学排名榜总在上演出台时“闹哄哄”、继而归于沉寂、最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之悲喜剧了。
华东理工大学 唐亚林
可信度令人质疑
由于缺乏权威的评价机构及统一的评判标准,大学排名的可信度令人质疑。榜上有名的,不一定名副其实;榜上无名的,可能对此不屑一顾。操作过程中,不能排除有“猫腻”。弄得不好,平添纠纷和指责。也许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就读的大学才是“最美”。硬是分出三六九等,反会伤害许多学子的心。这又何苦?
上海宝山区 高为友
可以分类不宜排名
大学应该是培养精英的地方,是培养现实(如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潜在生产力(培养人才)之所在。“名校心理”是不健康的,容易带给学生不切实际的自豪感,漫天要价、眼高手低现象在所谓的名校毕业生中屡见不鲜。
学校重要的是提供育人的环境,达到国民教育体系规定的标准、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排名呢?
福建永春 林志健
不如给专业排名
给大学排名,有利于形成大学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竞争,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我以为,给大学排名不如给专业排名,因为大学再好,学生选择的只能是某一个专业,将来也大多从事某一个领域的工作研究。给专业排名,有利于消除少数大学虚假的学术繁荣,真正实现领域的竞争,推动国家科学研究的开展。
江苏滨海县 于建宏
《华东新闻》 (2005年03月03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