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门阶段一定要过好语音关。
在语音学习阶段,要学会正确地读出每个音素。英语的48个音素中,应以20个元音为重点。学习辅音时要注意区别易混的音,如[n]与[l],[r]与[l],[n]与[R],[v]与[W]等。
有的同学对语音学习不重视,认为读得好不好没什么关系,自己将来不当翻译和英语教师,只要能阅读就行了。经验证明相当多的同学正是因为没有过好语音关,张不开口,没有养成起码的听说习惯,拼读拼写能力极差,形成了恶性循环,使英语学习无法进行下去。
2、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来学习。
要下决心把"说"英语作为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要见词说话,把句型变"活"。学课文时,要边读边说,读读说说。课文结束后,要大胆转述。平时,更应多说,说课文内学过的语句,说课外阅读的材料;要自言自语地说,要找同学与老师说;要争取多和懂得英语的人交谈;还要争取接触英美等外国朋友并与他们交谈。
应当积极参加课堂交际活动,尽量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用英语进行。如问候、互相介绍、向别人打听事情、问路、打电话等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用表情和手势创造生动的交际情景,开展交际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3、注意英语学习的阶段侧重性。
中学生在6年里要全面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又要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初一年级是入门阶段。同学要集中力量学好语音语调,大量进行听说练习,养成大声朗读课文和开口讲英语的好习惯;同时注意培养拼读和拼写能力,书写要合乎规范。
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级,同学们要继续进行听说以及读写译的全面训练,学习基本语法,不断扩大词汇量,学会用词造句的方法。学生应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内容,另外增加一些课外阅读。这一阶段应学会使用词典和其他工具书。
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了1500-1700个单词。这时的侧重点是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还要从全面的观点出发,不断把握一定期间所学的知识面,即所学知识的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不间断地复习已学知识。在语法学习中,尤应重视这一点。例如,行为动词的常见八种时态都是先后出现于教材之中的。每学一种新的时态,都有必要重新回顾已学时态,以逐步将所学时态的动词形式扎根于记忆的沃土之中。可以某一动词为线索,坚持对这一动词的各种时态进行整理,以强化记忆。
4、学会抓主要矛盾,重点攻克词汇关。
要尽早掌握单词拼读的能力,继而寻找多种记忆词汇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掌握所学词汇的"音"(读音)、"形"(书写形式)、"义"(词义)、"性"(词类)、"能"(搭配功能与语法属性)。
在中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很严重,从初二上学期末开始明显暴露出来。出现相当一批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词汇学习跟不上。在初一一阶段这些学生未能掌握单词的拼读方法。下课后,他们除机械唱读字母之外,根本无法做到词汇的"音"与"形"的统一记忆。
攻克词汇关,就是抓住了英语学习中的主要矛盾。学习中,必须树立这一观点。
5、善于使用词典和语法书等工具书。
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词典告诉我们每个词的读音、词形变化、基本词义、转义、词的搭配、各种短语和片语及例句等。如果是动词,它还会告诉我们这个动词要求什么句型。我们首先要学会迅速地查到需要的词,然后要把词条中所给的解释从头看下去,一直到找到这个词在我们读到的句中的词义。要注意在例句中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是什么。英语词往往是多义词。不注意这点,就会把词义混淆起来。
当我们阅读时,往往遇见一些句子,虽然没有生词,词义也弄清楚了,但仍不能搞清这些句子的意思。此时可以查阅一下语法书,弄清句子结构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复合句。如果是复合句,各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从句是什么从句,句中的动词是什么时态、语态。这将帮助你理解句子的意思。通过这种练习,你不仅对语法规则理解得更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你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6、重视共性与个性。
学习中应充分认识各种规则的学习,同时应重视规则或普遍现象中的特殊现象。如不规则动词的变化,不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等。what与how在英语中均可作感叹词。按一般规律,what修饰名词,how修饰形容词与副词,但是"how+形容词+a(an)+单数名词"也可构成感叹句。如"How beautiful amountain it is!这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山呀!
7、要善于寻找词语或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学习一个名词,就应联系已学的该词的同根动词,同根形容词,同根副词等。学习一个动词的新的时态,就应联系已学的该动词时态。对结构词语的学习更应强化联系与比较。如too…to…与so…that…均可表示结果,但to之后只能接不定式,that之后则应接从句。in order to后接不定式,in orderthat接从句。对多种表达方式应逐渐积累,反复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