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对乡土教材的考查成为必然。去年,成都市中考历史已有体现,鉴于此,特刊此文,以飨读者。
一、古代史部分
1.古蜀遗址(表见文末)
2.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
①修建时间:公元前250年左右。
②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守李冰。
③地位及影响:选址恰当,设计科学,自流灌溉,效益极高。它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是中外水利建筑史上的一项杰作。2000年,都江堰及其附近的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3.文翁兴学与治蜀
西汉初期,文翁担任蜀郡守,把发展教育作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培养更多的人才,文翁在成都城内设立官学,使蜀郡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由于学校的校舍主要是用石头建造而成,被称为“石室”或“玉室”。文翁在全国第一个创办起地方官学。汉武帝很欣赏文翁的做法,即位后曾下令要求各郡兴办官学,在全国推广蜀郡办教育的经验。“文翁兴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4.刘备成都称帝与诸葛亮治蜀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又称蜀汉,简称蜀),以诸葛亮为丞相。
诸葛亮治蜀,坚持执行“隆中对”战略方针,恢复吴蜀友好关系;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叛乱,改善民族关系;率军北伐,攻打魏国;任人为贤,赏罚分明;注重发展生产,在都江堰设置堰官,派人负责维修护堰堤。在他执政时期,蜀汉人民的生活比较安定,成都的农业、盐业和织锦业有很大的发展。
诸葛亮死后,被封为忠武侯(简称武侯)遗体安葬在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境内)。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蜀汉政治家,成都地区的人民多次为他建祠,一直保存到今天的成都武侯祠是规模最大的一所。
5.“天下诗人皆入蜀”
唐代许多诗人与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仙”李白在江油度过了少年时代,二十岁时第一次到成都,被成都壮观美丽的景色所叹服,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一诗。很多年后,他还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开出一成都。”在唐代诗人中,与成都关系最密切的要数杜甫。公元759年,47岁的杜甫为避安史之乱,从甘肃来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屋安顿下来。杜甫在成都住了近四年,虽然生活清贫,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但却写下了两百七十一首诗,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都是杰出的作品。他住过的草堂则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圣地。唐代女诗人薛涛幼年从长安来到成都,她用自制的深红色小笺纸来写诗,别有情趣,大家非常喜欢,称为“薛涛笺”。薛涛死后很多年,有人在成都东门外江边凿井取水,仿制笺纸。为了纪念薛涛,大家都把这口井叫做“薛涛井”。再后来,井旁边又修建了亭台楼阁,于是便形成了现在望江公园的雏形。
6.前蜀与永陵
907年,我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为前蜀。
王建统治时期,重视有才干的人,注意对官员的考核;实行“闭关息民”的政策,鼓励农民努力从事“农桑之业”;还修复学校,发展教育。当时的成都,是全国最安定和繁荣的地区之一。王建死后葬在成都西郊的永陵。
7.益州交子
北宋在成都地区设益州路,是全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携带不方便。凭借雕版印刷技术高超,造纸业发达等优越条件,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益州交子在成都出现了。这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8.魏了翁与鹤山书院
魏了翁,号鹤山,蒲江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上他主张革新,提出选贤用能,整顿法度,轻徭薄赋等治国的良策。他学识渊博,热心办教育。1210年,他在家乡蒲江北门外一里处的白鹤山上创办了鹤山书院。魏了翁以全国第一流的书院为楷模,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为治学准则;采用个人精读、互相答问集众析疑的教学方法。使书院学习空气活跃,名声远播四方。魏了翁创办鹤山书院,以及他树立的优良学风,为成都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9.明代蜀王与成都“皇城”
明朝初年,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君主集权,朱元璋封其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历史上称为蜀献王。
1385年,明朝廷派雷震修建蜀王府,五年后蜀王府落成。从朱椿开始,整个明代蜀王共传九世他们都住在蜀王府。老百姓一般称明朝蜀王府为“皇城”,即现在人民南路省展览馆所在地。
二、近现代史部分
1.保路同志会的斗争
1911年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四川最突出的事件。这场运动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铁路主权和清王朝卖国卖路为开端,发展成为全川范围的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1911年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岳府街铁路公司内召开,当场宣布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蒲殿俊、罗纶任正、副会长,并发表了《保路同志宣言书》号召全川民众“破约保路”,保路运动正式开始。从成都开始,罢课、罢市风潮遍及全川,并发展到抗捐抗税的新阶段。
2.成都血案与“水电报”
1911年9月6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了蒲殿俊、罗纶等人,成都群众从四面八方奔赴督署进行“和平请愿”,却招致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武力镇压,死伤无数,这就是清政府制造的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血案发生后,赵尔丰封锁消息。同盟会会员龙鸣剑找来些薄木板,写上“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涂上桐油,制成“水电报”,投入锦江,使“成都血案”的消息传到各地。
保路运动以“成都血案”为转折点,很快发展到由同盟会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同志军起义。
1913年,成都人民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修建了“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3.成都市的设置
秦国灭蜀后,成都设县。从唐朝前期开始,成都城被一分为二,由成都、华阳两县分别管理。这种格局一直维持了一千多年。
1928年国民党政府正式建置成都市,全市分为五个区,人口约三十多万。市政府最初设在岳府街原川汉铁路总公司内。市的设置为成都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成都由旧式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4.成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不久,川军陆续开赴前线与日寇作战。四川参军将士累计达三百万人,占全国征兵的五分之一。八年抗战中,川军转战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进行了上千次大小战斗,参加了淞沪、太原、徐州等多次会战。以身殉国的著名川籍将军有王铭章、许国璋等,阵亡士兵不计其数。
为了支援前线,四川人民不仅多次踊跃献金捐款,而且还新建扩建了新津、邛崃、双流、太平寺、黄田坝、凤凰山等机场。其中新津机场规模最大。
5.成都解放
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在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贺龙等的指挥下,联合发起成都战役。在我军强大攻势和我党正确政策影响下,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如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相继在彭县、龙泉驿、郫县、成都等地宣布起义。被困于成都的胡宗南乘飞机逃往海南岛。成都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已失去抵抗力。12月7日,成都市区在没有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经过谈判,宣告和平解放。1949年12月30日,贺龙指挥人民解放军一野十八兵团在成都市民的热烈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入城式。
6.成渝铁路通车
为保卫铁路修筑权,四川人民进行过如火如荼的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从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到1949年解放,四川仍没有一寸真正的铁路。
成都解放刚半年,国家在百废待兴、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决定拨出巨款修建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动工修建,十五万民工和军工参加筑路。经过两年艰苦努力,成渝铁路全线建成。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在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成渝铁路全长五百零五公里,从成都起,中经内江等八个县市,五十多个城镇,直达重庆,是横贯四川腹地的一条钢铁大动脉。
7.整治府南河“一号工程”
进入22世纪90年代,成都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建设成就引人注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府南河的成功整治。
1985年府南河边的龙江路小学学生联合致信成都市市长,呼吁“还我两江清水!”此信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1994年,市长王荣轩代表新一届政府向全市人民郑重表示:“将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列为本届政府一号工程,实行一级目标管理。”府南河工程动工后,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了义务劳动,居民自发成立护河队,各大专院校组建了环保协会,三百多万人为工程捐款捐物,府南河工程成为全市人民共同关心和参与的波澜壮阔的一号工程。1997底,府南河工程城市中心段竣工,两岸面貌根本改变。
1998年以来,成都因府南河的成功整治而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优秀水岸最高奖”、“环境地域设计奖”、“地方首创奖”和“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五项国际大奖。2000年10月,以府南河为参观现场的“21世纪城市建设与环境成都国际大会”隆重召开,联合国人居中心派人参加。大会发表《成都宣言》,盛赞府南河工程为世界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树立了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