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旁总是不乏能说会道的人,他们往往出口成章,妙语惊人,像磁针一样吸引着周围的人,令人钦佩不已,这种魅力这种风采源于一定的语言修养。
首先,要尽量多掌握汉语的词汇。词汇贫乏,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词,必然会令人感到语言干瘪,单调乏味。有位青年从苏州旅游回来,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苏州好。当别人问他好在哪里时,他眨着眼睛回答说:“风景好,房子好……好极了!”形容事物只有一个“好”字,怎么好法却说不出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词汇量少。如果平时注意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在表述时就能信手拈来,使语言文采横溢。
其次,语言表达要简洁明晰,通俗易懂。据史书记载,子禽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说多了话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天地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知道天就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在有用的地方。”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是用最经济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蕴。
再次,讲究文采,适当地运用修辞技巧。随着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言语表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说得对,而且要求说得好。有些人说话说得文理通畅,但就是吸引不了人,让人听了觉得平淡无味,这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修辞技巧。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语交际非但不拒绝文采,相反格外讲求调动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英国物理学家洛兹博士,在对普通的听众讲述原子的体积时,曾这样说道:“一滴水中的原子数,和地球上的树叶一样。”比喻用得恰到好处,抽象的数字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胜过许多概念和推理,人们不仅听得懂,并且能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