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已到来,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教育要“三个面向”,要从未来着想,从大处着眼,培养创新人才。而在教育教学中应从小处着手,选准突破口,寻找切入点扎扎实实使创新教育落实到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去。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强化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问更巧妙,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
教学中,教师通常对学生的发问,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拖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因此,要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满堂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具有民主气氛和探索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想敢问,让问题走进课堂。
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合理评价是学生树立信心的钥匙。在同等条件下,让学生比试谁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高,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让问题自觉走进每个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讨、自我创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引导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提问并不容易,尤其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导提问,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重要性,提问是怀疑的外在表现,怀疑引起反思,反思引起探索,探索促成创造。提问,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能不能提出问题,提出多少问题,是否标新立异,这都是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思维深度和能力水平。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进行提问:
1.启发学生从应用题的词义的比较,数量的不同,线段图标注长短,数学语言变换,结构分析、句式特点等方面提出问题。
2.在进行概念、法则、公式教学时,就同一概念、法则、公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应用。
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不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我校课题组一位教师在进行巩固性练习时候,出了一道题。
把270÷(28+17)编成文字题,有多少种编法?
片刻间就出来了:
270除以28加上I7的和,商是多少?
28加上17的和除270,商是多少?
270是28加上17的和的几倍?
270里面包含几个28与17的和?
多少个28与17的和是270?
3.鼓励学生就题中的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计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深入思考,不仅常规、常式的环节中去生疑,也从无疑之处生疑,由提出单个问题逐渐过渡到提出系列性问题,逐渐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每一单元(节)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和从学生中收集问题。
(1)上课内前5分钟的个人口问。
(2)课前的个人笔问。
(3)小组讨论的笔问。
(4)同桌间互问和向全班推荐的问题。
学生找疑难问题越多,学生的参与性就越强,一旦把学生提出的诸多的问题作为自己教学的源头活水,会使教学永远充满诱惑力和生命力。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
(1)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讲课引用。
(2)稍有不足的问题,修补剪接的引用。
(3)暂时不宜回答的问题,课后讨论。
(4)突出性或唐突的问题,进行转借或冷处理。(或通过第二课堂解决。)
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多思、深思、爱思、会思。
三、探究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了问题意识,养成了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根据一定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地组合相关因素,独立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的。
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需要创造性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正确的思维线索,沿着正确的思维线索去思考,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无论分析什么样的问题,它的思维总要经历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内涵的思维顺序,思维的目的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