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目的改革,改变了单学科知识的内涵,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使学科体系趋向开放,而大综合试卷的出现,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使综合能力测试呈现出极强的现实应用性特点。不仅政治学科密切联系时政热点,其他各科也直接或间接地与时事挂钩。
时政热点应用范围广、以热点为依托、各科知识的融合性强、体现以民为本、突出我国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等运用特点已越来越充分地体现在近几年综合科考试题中,从而比较全面和有效地考查了考生从不同学科角度,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时政热点问题的设问形式之活、所占分值之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追求平实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注意提供涉及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的背景材料,以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根据文综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特点,有学者认为文综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热点试题和隐性时政热点试题两类。显性时政热点试题是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设置题干,易引起考生关注;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题多材”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中体现出来。2004年“文综”是建立在政史地等学科教学基础之上,涉及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围绕时政主题,跨越式组材、延伸性挖掘、灵活多变地沟通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系统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如,2004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卷41题反映的是中国的“三农”问题。试题从现代中国扩展到近现代世界,从俄国十月革命到2004年北京宣布取消农业税,纵跨近百年。试题以“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这一思想为依托,借助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形式,设问涉及政、史、地三个学科的知识,横向交叉渗透,视野宽阔,立体感极强。既考查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探索、经验和教训,又考查了税收和财政的巨大作用,还考查了我国耕地减少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哲学常识中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分析时政热点的能力。该题最后从政治学科上考查我国政府应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很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关注社会,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深层次思维能力的命题思想。隐性时政热点试题通常以其他问题为切入点,所设置题干不易引起考生关注,而题中隐含有关时政内容,考生必须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判断、推理,才能找出所考查知识点。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26题至第30题,是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迅速增长这一题干下的一组串题,其中26,27,29题是考查经济常识的题目,分别涉及生产及消费的关系、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市场竞争秩序等课内知识点。第28题考查对“手机短信”这一新事物在哲学上的认识,30题则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这一政治常识。该组题目隐含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一不可忽视的时政热点信息,内容新颖、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感。
大综合的文科题毕竟不同于单纯的文科综合题,它不只是文科之间的渗透,很多题也运用时事热点本身天然具有的综合性特点考查理科知识。由于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科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科可能具有不同的热点,即使是同一热点问题,对不同的学科来讲,其综合应用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因而,高考综合卷特别注重运用一些具有学科倾向性的热点问题。就2004年来说,政治题目多以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的,如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召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社会保障问题、台湾问题以及美伊战争问题、国际反恐问题等,这些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热点试题多注重以一些重要的纪念年涉及到的或相关的地理历史事件,以及与当前有关的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既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认知水平,又突出了中学历史的主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港澳回归、中非关系、我国人口政策、祖国统一和对台关系、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与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结合紧密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等历史和现实问题。地理热点试题注重学科基础,立足于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考查学生检索信息、应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西电东送等,都包含丰富的地理知识,都和地理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地理热点试题重视理论知识与具体区域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科内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渗透和影响。如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问题、水土流失问题等。同时地理热点试题还注重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的地图语言功能。如利用等高线图分析当地退耕还林,发展经济的利弊。利用城市布局图分析城市发展和环保问题。生物、化学学科方面密切关注人口、生命和健康,绿色化学和生态农业等问题,物理方面则重视核裂变核聚变技术,载人航天科技等方面的问题。
以上我们就2004年综合卷谈了一些整体看法,下面我们对2004年全国综合卷中涉及的部分时政热点问题加以分析。希望能对2005年的考生有一些帮助和启示。
(全国文综卷7~9题)
图2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2回答7~9题。
7.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8.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Ⅰ层顶部 B.Ⅱ层顶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9.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答案〕B D C
〔分析〕本组题是地理学科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试题。融入社会热点“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轨道位置,旨在考查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时事。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在知识内容的表达方面,选取了坐标图的形式,突出考查考生从图表等信息载体上获取必要的知识信息方面的能力,从而在不提高题目总体难度的情况下,加大了试卷总体的区分度。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温度变化趋向只有①②正确,但①的分层位置(Ⅱ层和Ⅲ层分界)存在明显的错误。高层大气(Ⅲ)中存在若干电离层,“神舟五号”飞船远离地面为350千米,位于高层大气中。(全国文综一,24~28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采用了典型的中国艺术表现形式,它集中国特有的汉字、篆刻和书法于一体,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回答24~28题。24.下列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
①是由古代帝王创造出来的 ②受中国文字和书写工具的影响 ③是受神的旨意创造出来的 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会徽“直接明确地传达着在中国人民和文化中世代传承的无与伦比之美和宏大的精神力量”。
关于精神力量,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①市场经济越发达,精神力量越不重要 ②调动积极的精神力量,会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③精神力量可以脱离物质因素而存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使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6.北京奥运会会徽是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北京奥组委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该标志的商标注册等一系列法律作业。未经奥组委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会徽。奥运会会徽的保护有利于 ( ) A.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B.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 C.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国际资本投资D.实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
27.奥运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组织的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 ( ) A.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B.专业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C.专业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D.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8.举办奥运会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促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C.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D.促进世界市场的有机整合〔答案〕C C A B A
〔分析〕本组题是哲学、经济、政治与时事焦点相结合的试题,奥运会是全国人民所关心的话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以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等为目标,力图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奥运会之一,而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中,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资源成为组委会的关注点,对此,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揭晓使人们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和奥运精神的结合,24,25题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考查相关的哲学常识的。26题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无形资产价值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回答会徽进行商业注册和保护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经济常识中有关所有制和市场秩序两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暗含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一时政热点的理解与考查。27题的核心问题是考查奥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组织,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超国家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体育组织和体育比赛历来以超越意识形态为特点而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也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围绕奥委会和奥运会来设计考题,综合体现了上述几个方面的意义,只要考生运用教材中关于国际组织及其类型的相关知识就能做出正确判断。28题要求考查学生判断奥运会的经济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分类中,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举办奥运又会对旅游、餐饮、科技、文化等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些也都属于第三产业。(全国文综一,39题)
39.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图8
到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已成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省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的煤都”之称。读图8,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3)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4)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材料四 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位、第18位。
(5)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答案〕39.(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器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丰富的铁、煤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辽河水源,劳动力资源或辽河平原的农业资源,原料(铁、煤)。(4)省内的煤炭资源枯竭,交通运输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等)都使工业发展有了新的机遇。(5)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机制作用较小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更多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注: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6)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分析〕本题是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跨史、地、政三科的综合试题
(1)(2)题为政史地综合题,从三个材料切入三科知识关系分别设问。目标性明显,无大干扰和迷惑,第(1)问“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经济建设主要措施,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2)问分析归纳其发展条件的全面性,合理性。
(3)(4)题作为史地政跨学科综合题的组成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工业区位概念的理解,以及对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区位条件变化的了解程度,完成这类考题不能单单凭借简单的记忆,更多的是要靠从地图上获取的信息,(3)题答案有一半是从图上获取的信息,另一半则是依靠对基本国情的掌握。从图上可以直接获得的工业区位因素有:该地区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有辽河的水源条件,从对基本国情的把握中可以得出的区位条件有:该地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有辽河下游的农业和劳动力条件等,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钢铁和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业资源条件,即附近的煤炭和铁矿资源的条件。解此题除利用相关的地理及社会知识,同时还要细读材料,并注意关键词,(如“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抚顺有中国煤都之称”),学生要对这些关键词有所思考,(如“现在抚顺已不再是中国的煤都,为什么?”)。
(5)(6)题是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材料的三科综合题,其中第(5)问和第(6)问是政治题,第(5)问是从经济学角度设计的,实际是两问,第一要答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第二要答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对策(注意从原因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要结合时事来回答,这样答案就会非常全面,不丢采分点。第(6)问是从哲学角度设计的,解答此题先找准原理,强调自力更生为主,这是内因,国家给予必要扶持是外因。第一扼要说明内外因辩证关系;第二要把握和原理结合在一起;第三要联系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热点,谈内外因结合怎样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时政热点与理科知识结合,进行跨文理的考查在2004年全国文综卷中表现得不甚明显,但在上海文综卷中却尤为突出,如该卷中的第22题至第24题,这是一组以人类加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背景,结合可持续发展这一热点问题考查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采取措施的跨生物、政治的题目。综合考查了考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近几年高考综合科考试命题突出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新科学、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既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又考查学生对时政的关注意识,这样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