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科在一轮复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做好专题复习从而有效清晰地构建起知识网络体系是高三历史总复习的重要步骤。现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重点掌握以下专题知识,宏观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实例一:中国近代化
这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近代化也叫做资本主义化,因为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虽然在中国这种资本主义化没有化成,但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适应这一潮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的近代化体现为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发展,二是国家繁荣强盛和持续发展,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主要阶级成分无论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军事领域和外交领域等都有所探索和发展。
1.经济上的工业化经
济领域的近代化主要指经济上的工业化,即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一般情况下,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被看作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因为在洋务企业中,特别是民用企业已经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尤其是洋务运动客观上的进步作用,即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产生时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时期: 19世纪 90年代后期。( 3)比较迅速发展时期: 20世纪初。( 4)进一步发展时期(短暂的春天): 20世纪一十年代。( 5)显著发展时期: 20世纪 30年代。注意分析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总体上看,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先天不足是指自它产生之日起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等,后天畸形是指轻工业发展相对较好,但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究其原因,中国的民族工业是产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形态之中,由这种社会性质决定的。
2.政治上的民主化政
治领域的民主化是指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的过程。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没有付诸实践,但其政治主张直接影响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主张以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专制。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掀起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并未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政治上的近代化遇到了逆流。接下来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及各个领域近代化的新局面。
3.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思
想上的理性化是指以民主和科学理念为指导,在思想领域的变革及运动。随着“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虽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其“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并取得显著成效。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及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激进派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再一次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想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近代百年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实例二: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演变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必然选择。按照历史时间,按照主要矛盾的变化,全面掌握国共双方关系。
1.1924———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
( 1)原因: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进步党及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共产国际的帮助。
( 2)主要成就: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高潮是北伐战争。
( 3)合作关系的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2.1927——— 1936年,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 1)原因:国民党叛变革命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2)表现: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反抗国民党;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红色政权的建立与国民政府成对峙状态。
( 3)结束:“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因为它揭开了国共双方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新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
( 1)实现: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抵抗暴力”。 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2)维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调整为对内积极反共,对外消极抗日,因此掀起反共高潮,如制造皖南事变。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合作关系。
( 3)破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破坏民主共和。 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1947年春,蒋介石下令撤销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锁《新华日报》,至此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总较量
( 1)政治斗争: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共产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斗争、政治协商会议斗争、“制宪国大”斗争和北平谈判斗争,与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较量。
( 2)军事斗争:打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战略反攻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三大战役成为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 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