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实践性
C.历史性 D.社会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B.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C.物质运动的永恒性 D.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A.涨潮和退潮 B.日蚀和月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运动的 B.发展的
C.实践的 D.矛盾的【】
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A.人们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政治思想工作的加强【】
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科学活动不同于物质生产活动,它的生命力在于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B.认真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
C.善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 D.科学家之间合理的分工协作【】
10.下列说法中,说明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C.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12.私人购车的增多,带动了中国汽车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工业、修车业、洗车业等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一果多因 B.一因多果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13.有人认为,地球上产生生命是纯粹偶然的,没有任何必然性,就像一个人偶然得到一笔巨款成为百万富翁一样。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4.在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是
A.日常消费生活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生产实践【】
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6.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 B.具有能动性
C.具有历史局限性 D.具有社会性【】
18.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A.是否具有思想意识 B.是否具有情感意志
C.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D.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19.劳动过程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合方式
D.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
20.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仓储设备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容器 D.能源和信息系统【】
2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
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
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管理学、语言学
C.哲学、艺术、环境科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另一对是
A.开拓进取与保守落后之间的矛盾 B.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C.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A.直接动力 B.根本动力
C.最终动力 D.主要动力【】
26.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27.交往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
A.政治交往和文化交往 B.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C.战争交往和和平交往 D.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28.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B.社会分配的原则
C.社会风气的状况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9.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B.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
C.一切思想关系的总和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决定于他
A.社会地位的高低 B.拥有财富的多少
C.工作能力的强弱 D.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3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33.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5.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
3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之所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
A.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37.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叫作技术社会形态。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有
A.封建社会 B.渔猎社会
C.农业社会 D.工业社会
E.信息社会【】
38.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A.工人阶级 B.广大农民
C.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 D.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E.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39.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科学的社会功能的有
A.科学具有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科学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
C.科学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
D.科学具有直接改变生产关系性质的功能
E.科学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40.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有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B.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
D.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
E.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41、42小题各7分,第43、44小题各6分,共26分)
41.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4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什么?
44.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46、47三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
4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6.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7.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2003年4月全国统一命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完全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解析】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为第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即可排除BCD。
【答案】选A。
2.【解析】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ACD全排除。
【答案】选B。
3.【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因此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答案】选D。
4.【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ABC为干扰项。故排除。
【答案】选D。
5.【解析】物质范畴是物的总和的抽象和概括,它惟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ABC是属于物质范畴,但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属于意识,不属于物质范畴,符合题意。
【答案】选D。
6.【解析】考查社会的物质性。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定,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有力的证明。第三点根据就是: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BD即可排除。
【答案】选C。
7.【解析】涉及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对客观规律有正确反映。
【答案】选C。
8.【解析】通常我们说唯物辩证法是由辩证法的两个特征、发展的三大规律、联系的五个环节组成。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BCD为干扰项。
【答案】选A。
9.【解析】科学活动当然是借鉴和学习,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要发展就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答案】选A。
10.【解析】适度原则的关键是防止“过”和“不及”,实际上就是掌握火候,适可而止。ACD故排除。
【答案】选B。
11.【解析】题干所引马克思这段话,是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总是要被否定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答案】选A。
12.【解析】题干中,私人购车数量增多是引起和带动众多相关产业发展的原因,这是一因多果。
【答案】选B。
13.【解析】题干中的事例,表明只承认事物的偶然性,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性,这就取消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符合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特点。
【答案】选B。
14.【解析】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但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这是因为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答案】选D。
15.【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因为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依赖于实践。ABC可排除。
【答案】选D。
16.【解析】题干所示,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且是通过科学思维方法加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CD不准确。故排除。
【答案】选A。
17.【解析】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同时还具有不确定性、相对性。主要是因为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因此有其历史局限性。
【答案】选C。
18.【解析】人与动物有许多区别,但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这是最根本的区别。ABC是区别,但不是根本的区别,故排除。
【答案】选D。
19.【解析】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的社会形式是指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合形式。二者的统一说明了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
【答案】选C。
20.【解析】劳动资料指对劳动对象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内容十分复杂,包括工具、设备、控制等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据此排除ACD。
【答案】选B。
21.【解析】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又是从阶级冲突中产生的,所以他不可能超越阶级、超越社会。国家对各个阶级不可能一视同仁。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压迫的机构。据此可排除ABD。
【答案】选C。
22.【解析】题干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同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二者又是有区别的,自然运动规律是自发形成的,而社会运动规律是人们自觉行动形成的。据此可排除ABD。
【答案】选C。
23.【解析】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A项中含有逻辑学,B项中含有语言学,C项中有环境科学,这些选项不全属于意识形态。故排除。
【答案】选D。
24.【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有两对,一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答案】选D。
25.【解析】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在阶级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因此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排除BCD。
【答案】选A。
26.【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为解决两对基本矛盾某些不适应的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据此排除ACD。
【答案】选B。
27.【解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标准,划分各种不同的交往形式,其中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答案】选B。
28.【解析】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应该是综合的。但其中有一个标准是根本的、也是最高的,这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此可排除ACB。
【答案】选D。
29.【解析】确定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劳动。劳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所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讲,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选D。
30.【解析】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分工、职务高低等有关,最主要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大小。
【答案】选D。
二、多项选择题
31.【解析】唯物主义有三种纵向的历史形态,BE都不能成为单独的历史形态,故排除。
【答案】选ACD。
32.【解析】由于规律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故此排除BCE。
【答案】选AD。
33.【解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相互联系的性质。ABCE都体现了这些性质。D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选ABCE。
34.【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同时它们还是统一的,它们的联系我们可以简单地记忆为:“有赖于”、“有待于”、“相互渗透”。
【答案】选ABE。
35.【解析】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界限分明,据此可排除D。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体现在BC选项上。E选项体现了二者相互转化的关系。故全选。
【答案】选ABCE。
36.【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决定作用体现在ACDE选项上,B判断不准确,故排除。
【答案】选ACDE。
37.【解析】根据划分标准,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是BCDE。A为经济社会形态,故排除。
【答案】选BCDE。
38.【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范畴,但无论是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拥护社会主义、赞成祖国统一的,皆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答案】选ABCDE。
39.【解析】科学是渗透性因素,它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其功能。
【答案】选ABCDE。
40.【解析】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教材中列举了五个方面。ACDE选项都有体现。B选项应把“按劳分配”改为“按需分配”,故排除。
【答案】选ACDE。
三、简答题
41.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析】要答出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包含的内容;生产关系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注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内容。
(3)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解析】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分别答出他们之间相互对立和相互联系的内容。
【答案】(1)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指组成事务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2)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可以为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第二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三,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
(3)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另一方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此外,本质与现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43.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是什么?
【解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先总述后分述。再答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两种错误观点。
【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是说,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另一方面是说,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运动必是物质的运动。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44.简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解析】要答出两方面内容;一是含义,二是关系。
【答案】(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前者是指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没有认识和掌握之前,行为、活动不得不受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的状态。后者是指人们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历史的这样一种状态。
(2)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了社会必然规律,便从盲目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自由。
四、论述题
45.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析】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原理部分:简答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实际部分:阐述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1)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2)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它具有绝对性,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46.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解析】这是直接进行阐述的类型题。可分两部分完成:首先阐述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思路、然后阐述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2)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说明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解析】这是实际联系理论的论述题。可以先答出原理部分,然后结合实际阐述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实际意义。
【答案】(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规律。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不顾经济发展的规律,多次搞盲目冒进,受到了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使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广大群众主观能动性的科学指南。因此我们既要严格遵循客观规律,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大胆的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