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晚本身越来越相对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赵本山却作为春晚的唯一台柱而绝对化了。赵本山变成了春晚吸引人的关键,在这个“伴音伴影”的时期,他是唯一能够让观众“目不转睛’的存在了。这其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当年的小品是话剧表演的训练的一种方式。赵本山毫无疑问是小品最成功的演员。赵本山的奇迹在于他不仅仅改变了小品,而且还带动了一种传统的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转变成了一种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当年小品在晚会中初起时,还是作为话剧的一种训练形式的延伸,当年的小品明星也是话剧的演员,如王景愚或游本昌等人都是最好的例子。其实就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等人也有很清楚的话剧的背景。
但经过了二十年的沧桑之变,话剧出身的小品演员渐渐沉寂,反而是二人转背景的赵本山撑起了一片天。这里有两个要素是关键的:一个当然是赵本山本人的表演魅力。赵本山的“绝活”是在走街串巷的民间演出中锻炼出来的,有掌握和吸引观众的不可比拟的能力。他的演出的强烈的夸张和来自“二人转”的热闹正好适应的短小的小品的电视表现,他总是给我们更“明确”“鲜明’的东西,这里的一切好像不是真实的“生活”,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电视小品中的比真实更真实的“生活”。而来自话剧的训练的习惯的表演“深度”和他一比却还是过于平淡。在电视剧中可能游刃有余的东西在小品中就没有用武之地。二是赵本山对于人性的相当深切的体察。他对于我们人性的弱点的精确的把握是制胜的关键。他好像站得比观众更低,其实充分展现了在急遽的变化的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中国人内心的许多困扰和问题,把它们化作哈哈一笑。其实果戈理(原来写作“莫里哀”,是我记忆错误,承一位读者正确地指出是果戈理所言,谢谢)的话用来说赵本山也恰到好处:你笑谁呢?其实是笑你自己。赵本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哈哈镜中的自己。
其实这喻示了一种来自民间的艺术是如何经过了创造性的转化而变成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化的,也可以发现当年的小品是一种“精英”对于“大众”的取悦和抚慰,一举一动还具有某种“现代性’的超越的特色。当年王景愚和游本昌等人的话剧功力是他们的标志。而在赵本山这里,来自民间的并不那么高雅的趣味却让所有人感到了快乐。所以,今天的所谓“草根”的崛起其实赵本山是一个最好的先声。对于底层的民众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对于白领,他道出了他们的困扰,给以了他们以宣泄的机会。对于老人,他是无伤大雅的快乐,对于小孩,他是狡黠机敏的阿凡提式的人物。赵本山在春晚中无可置疑的存在,则是春晚仍然表现自己的魅力的关键。
新世纪以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电视格局的转变。地方台的崛起冲击着过去的电视格局,而网络的勃兴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春晚今天其实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如近年来春晚增加了各个地方台向全国人民拜年的节目,试图凸现中央台的无可置疑的地位。但对于地方台真正走红的节目则保持着距离。比如从去年到今年,春晚对于“超女”表现的距离,和今年春晚导演对于郭德纲的态度,都表现了一种复杂的态度。其实当年中央台的春晚根本不需要考虑将地方台纳入,因为地方台根本在这时无足轻重。而今天一面将地方台纳入,并号称“开门办春晚”等,一面又和地方台的最成功的节目保持距离,其间的微妙性非常耐人寻味。
这正是中国电视的利益格局变化和文化格局变化的一种反映。虽然地方台还不可能在春晚这样的节目上和中央台构成竞争,但地方台所表现的活力和网络所表现的活力已经到了让春晚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存在的地步了,这说明其实春晚在稳定中也有不得不变化的压力,也说明中国大众文化本身今天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