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又到一年高考时高考,这个伴随中国几代人的人生命题,如今迎来了她的而立之年。
今天,许多人内心都认为,他们的人生,是从邓小平复出真正开始的。
尽管27年过去,他们仍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个泥瓦匠”,“如果没有邓小平,我现在还是赤脚医生”……话里的身份可以无尽地更替,不变的是话中的追忆、感激,甚至有“假如”的后怕:
假如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没有“臭老九”的正名。
幸好,假设没有成为现实。
一切真实地在历史上发生着,1977年7月,在北京,已被打倒过3次的邓小平再次复出。
十年动乱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整个社会的知识文化水平全面倒退,人心不稳。虽然戎马一生,这一战,对73岁高龄的邓小平来是说,仍是一场硬仗。此时,邓小平说,“我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技和教育着手。”这是从反右风波、大炼钢铁以及张铁生的白卷中,得到的认识。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而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的发言稿,会前就引起争议。邓小平推翻了盛行多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改称“工人阶级知识分子”。
而有人提出异议,“毛主席讲知识分子要团结要教育改造,你们为什么不讲?”
工作人员询问邓小平,有关讲稿内容要不要修改。邓小平语气坚定,“一个字都不要改。”
在科学大会上,面对数千的科技工作者,邓小平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这不是一句空话,也绝非贸然断言。多年后,当人们无数次提起那次大会时,给了它另一个名字———“科技的春天。”
接着,邓小平理顺了内在逻辑关系:发展经济,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而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则是1977年的那场著名的考试。
这年冬天,在邓小平的亲自布置下,57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在中国消失了10年。
由此,中国读书人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
在历史的节点,一个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一代甚至几代人。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恰好就是那个人。
这是中国人和中国经济的幸运。
1977年的开学典礼,邓小平脱稿讲话科学家掌声不断
“他说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时,脱离了讲稿,声音高亢,话音一落,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26年过去了,如今,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院士还记得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说的那句话。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徐光宪和北京大学30多名科研工作者到了人民大会堂。
到场后,他们就在会场中间找到了座位等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入会,当时的与会者几乎都是身着黄蓝两色中山装。开幕式上,邓小平在主席台上一出现,场下掌声雷动。
徐光宪依稀记得小平同志开场白是:“现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们大家都感到高兴。”
邓小平的讲话是非常朴实的,他在开幕式上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要承认科技工作者是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第二,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已经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符合“又红又专”的要求,成为革命知识分子;
第三,科技部门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书记抓大方向,同时做好后勤保障。
大会开了13天,共有6000多人参加。
大会结束时,向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颁发了奖状,徐光宪的稀土萃取研究中心在获奖集体之列。
两次科学家座谈会,结束紧张气氛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那场浩劫的阴影。徐光宪说,开完会后,科技工作者心里都有数了,松了一口气,认为到了好好干一番事的时候了。
“但大家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论断,都没有做过多的谈论,因为那个时候的言论还是有所顾忌的。”徐光宪说,但科学大会后的两次科学家座谈,结束了这种紧张气氛。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邓小平又组织了30名科学家在中南海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这一次徐光宪没有参加,但他还是通过其他的与会科学家,知道了座谈会的大致内容。
在会上,邓小平问大家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时任中科院长春光技所所长的王大珩先生就提出,在光技所里,有很多科学家都被当成特务、反动派来对待、迫害,影响了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
邓小平很快就表示要对肇事者进行审查。此人当时是军队的一名团长,他被查处后,很多科学家都出了一口气。
这次会后,中央又于1978年下半年组织徐光宪等科学家,在友谊宾馆开了一次座谈会,这次会议小平同志没有参加。
当时中科院应化所一负责人,在座谈会上向大家作了道歉。这位负责人在文革期间,对包括徐光宪在内的科学家进行了一些不实指控。
科学大会后,迎来科学的春天
“这两次座谈会之后,科学界才真正算是有了活跃、自由的民主空气。”徐光宪说,“都是全国科学大会开了个好头。”
“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大家都受到了鼓舞,干劲更足,感觉是科学的春天来了。”
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异常用功。
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第一批新生、物理系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做基础物理实验
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在许多人的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上世纪70年代:高考史上的特例
十年文革,让中国和当时的年轻人失去了不少机会。1977年,停顿10年的高考在邓小平的拍板下得以恢复,多少青年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当年的12月11日-13日,全国570万青年开始争夺27万个大学生名额。1978年7月,又有610 万人进入考场。1978年的春天和秋天,两级学生走进大学课堂,这恐怕是高考史上的特例。
经历了动荡坎坷,深知国情的青年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一批人在学校如饥似渴地看书,从教室到图书馆,从早到晚,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用功。而学生之间的年龄和阅历也相差很多,这无疑形成了一种可喜的竞争氛围。
上世纪80年代: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
上世纪80年代,是知识开始渐渐流行的时代,又是一个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高考已经如常进行,成了中国内地高中生必经的人生洗礼和重要考试。考得好的,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的权利,没考好的,进不了大学的象牙塔,也将有另外的一种出路。但无论如何,在上世纪80年代学子心中,高考,依旧是非常重要的考试,没有扩招,录取率很低,基本没有高收费的民办高校,千万考生的眼睛都盯着全国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学习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
上世纪90年代:分化的高考
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其大。1994年,全国 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3+2”高考模式的开始,使得很多高中的备考方案随着改变。到九十年代中后期,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等新政同时实行。那是高校在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扩招,此举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但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是否贬值”的激烈争论。
2006年高考
本世纪:大踏步地改革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年轻的一批人——80后,他们对于高考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他们怀疑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效益,抗拒应试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仍要被高考指挥着生活和学习。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考上好的大学,至少是本科,已经成为这代人人生起点的先决条件。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娱乐众多的时代。他们的高考已不再是在日日做题中度过,他们不但活在老师、辅导班、高考的指挥下,更是在竞争的现实和年轻浮躁的心理中,寻求玩乐和学习的平衡,在高度娱乐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高考已完全不同于任何时代,独显出特有的群体个性。
在社会的呼声中,高考也大踏步地改革,从扩招到资助招生,从新课程到标准分,从大综合到小综合,高考在素质和减负中寻求平衡。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生入学。
故事1
景山学校写信恳请小平题词
1983年9月10日,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写下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送到了学校。次日,“三个面向”的内容传遍了全国。
21年后,景山学校当年的校长、目前74岁的贺鸿琛,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起了那段历史。
“学习了党的十二大文件和邓小平的讲话后,联想到邓小平对教育、对景山的支持,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请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
1983年9月7日,景山学校以全校师生的名义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敬爱的小平同志,亲爱的邓爷爷……在盛大节日的前夕,我们提出一个恳求,就是希望您老人家能为我们题词,或向我们说几句话,指明我们继续前进的方向。“
第二天,这封信发出了。
信发出的第三天上午,贺鸿琛刚上班,“邓办”就派人将题词送到了学校。
学校立即于当天上午召开教师大会,会议邀请了中宣部、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各大媒体的记者参加。
9月11日,各大媒体将邓小平的题词向社会发布。
“没想到小平同志那么快就给我们题词了。”贺鸿琛说。
“现在大多媒体在宣传报道中都说,小平同志是1983年的国庆节给景山学校题词的,其实,小平的题词是当年9月9日写的,是在落款上写了‘国庆节书赠景山学校’几个字。”
小平是9月9日题的词,为什么落款是国庆节?现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的贺鸿琛教授认为,“国庆节是全国人民的节日,邓小平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把他对教育的设计,告诉全国。”
故事2
18岁插队 21岁高考 36岁下海
商立军说自己的人生是每十年一次巨变,他总结自己的成功就是听党的话,跟着大势走。
从下乡知青到大学生,从工程师到下海办工厂,商立军的人生几乎印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每一次变革。
1975年,18岁的商立军从北京三中毕业,被安排在延庆县康庄公社大丰营大队插队。
他说,1976年赶上的事特别多,好多人苦着脸不知道未来的日子怎么办。商立军也迷茫,村里人看他是城里人,他想回城却没有途径。
“那时我就感觉有一场变革正在逼近。”商立军说。
1977年7月,商立军的一名中学老师写信给他,说中央已经决定恢复高考制度,让他提早准备。商立军给很多同学写信告知此事。
从7月往后,每个月都在变化,全北京城的年轻人争相传抄那篇《科技的春天》,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
那年,商立军插队的地方20个知青,只有商立军一人报名。可是那年,商立军离分数线差了20分。
补习老师家坐满高考学生。
1978年,商立军向生产队请了三个月假,回城再考。
在邻里的建议下,母亲把商立军带到了一对教师夫妇家中。当时,这对教师夫妇家中已收了近40名准备高考的学生,屋里屋外都坐满了学生,所有的辅导都是免费的。这两位老师女的教化学,男的教物理,白天他们在学校讲课,晚上在家讲课,顺带还讲讲语文、数学等别的科目。
据说,这个免费的辅导班里,那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化学分都特别高。
商立军说,当时像这对夫妇一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难以形容当时的社会气氛,很多培训都是自发的,只要肯学,谁都会免费提供帮助。
这一年,商立军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
科研专利换来20万挖到第一桶金
1982年7月,商立军分配至铁道部专业设计院。
在别人眼里,商立军不管是在收入、住房以及个人发展,都比较顺。可是参加工作后的第11年,商立军下海了。这一年,他刚刚当上工程师。
“1992年,小平同志去南巡了,我随后也去了,我在深圳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回来后我就辞职了。”商立军是带着科研专利下的海,他用这个小专利换来了联想集团20万元的投资,也换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商立军现在工厂生产的产品,几乎都与化学有关,他说他一直很感谢那个高考前辅导他化学的女老师。
商立军说自己的人生是每十年一次巨变,成功经验就是听党的话,跟着大势走。
按照商立军自己的考察,七七、七八、七九这“新三届学人”目前主要分布在五大领域:政府机关(很多人做到了部级)、学者、国营企业的管理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国后学有所成的海归派、下海经商者(大部分是在1992年后下的海)。
“我们是很沉稳的一代,经历复杂,所以我们更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商立军说。
■相关数据
●29∶1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570万人从车间里、从军队里、从农田中,走进了改变命运的考场,招生比例29∶1.
这批大学生后来有了一个历史色彩浓烈的特定称谓“七七级”。
●100亿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了“863计划”。
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马上就组织了200多位专家,讨论“863计划”,党中央很快作了决定,拨款100亿元人民币,来实现中国的高科技发展。
●70万人
据教育部公布,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
目前仍在外的52.74万留学人员中,共有35.66万人仍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登。
●100万元
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设立。
邓小平的亲属按照他的遗愿,把邓小平生前的全部稿费100万元捐献出来,用于鼓励青少年的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