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老师进行论文写作索引查询,专门列出外国语学院资料室24种外语类核心学术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录,并分为:语言学与语言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修辞学研究书刊评介六大类。如在录入过程中出现错误,敬请大家谅解。(外国语学院资料室:黄珍梅)
1.《当代语言学》
2.《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4.《四川外语学院子学报》
5.《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6.《外语教学与研究》
7.《外语与外语教学》
8.《山东外语教学》
9.《外语教学》
10.《外语研究》
11.《外语学刊》
12.《外国语》
13.《外语电化教学》
14.《外语界》
15.《中国科技翻译》
16.《上海翻译》
17.《修辞学习》
18.《语言与翻译》
19.《现代外语》
20.《语言教学与研究》
21.《外国文学研究》
22.《外国文学评论》
23.《国外外语教学》
24.《语言科学》
一、语言学与语言研究:
1.王寅:隐喻认知理论的新发展——语言体验性论文之六:从神经学角度论证隐喻和语言的体验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李红兵:分布形态理论:一种新的句法形态接口理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吴显友:《尤利西斯》的语音修辞及其语言诗化倾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4.费建华:连用修饰成分“N+デ”的语议指向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朱鹏霄:存在词做谓语的日语双重主语句的成句条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6.李红:浅析日语日常用语中的文化内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7.崔卫:俄语口语句法模式化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8.蒋勇敏:俄语数量名词的功能类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9.周瑞敏,诗义生成及其函数模式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0.赵建新,朝鲜词缀、词类和词尾范畴的相互渗透现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1.徐启庭:论训诂的因文定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12.吴金花:时间介词“去”的产生及演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13.陈国华:英语间接条件句及其非语法化(上),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4.王勇,黄国文:语篇结构中的递归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5.陈杰:分级反义词在语用前提中的非对称比较与对比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6.谢朝群,林大津:语言礼貌的哲学维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7.訾华东:Zipf省力原则对新旧格莱斯语用思想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8.刘金明: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9.湛朝虎:含意与三维推理模式的建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0.魏本力,武成:介词短语的语义空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1.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当代语言学,2006(3)。
22.邓思颖:以“的”为中心语的一些问题,当代语言学,2006(3)。
23.常辉,陈永捷: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当代语言学,2006(3)。
24.张力:纽约市的多语现象介绍,当代语言学,2006(3)。
25.赵爱国:先例理论及其研究——认知心理与跨文化交际视角之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6.王凤英:俄语动词前缀的语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7.邵有学:语用含糊的生成和理解,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8.许艾明:中动构式的转喻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9.黄国文,徐王君:语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0.张德禄:连篇连费的宏观原则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3.杨信彰: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论附加语,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4.范文芳:情态的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5.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36.王寅: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外语学刊,20006(5)。
37.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客体命题的类型——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五,外语学刊,20006(5)。
38.宋玮:主题化结构对命题的评估功能,外语学刊,20006(5)。
39.廖开洪:会话含义学说的哲学逻辑思考,外语学刊,20006(5)。
40.刘吟舟:文本与人和人的世界:——原型分析视野中的《罗生门》,外语学刊,20006(5)。
41.孙秀丽:解析符号学批判——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五,外语学刊,20006(5)。
42.翟丽霞,张彩霞:皮尔斯的语言符号意指观,外语学刊,20006(5)。
43.武建国,秦秀白:篇际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外语学刊,20006(5)。
44.李娟:关于文体学若干问题的争论,外语学刊,20006(5)。
45.韩红:对比语言学:诠释与批判,外语学刊,20006(5)。
46.卫乃兴:基于语料库存学生英语中的语义韵对比研究,外语学刊,20006(5)。
47.段维军,张绍军:经典含义理论中的标准含义,外语学刊,20006(5)。
48.曾衍桃:词汇语用学引论,外语学刊,20006(5)。
49.贺春英:名词语义中的时间特征,外语学刊,20006(5)。
50.魏东波:认知语言学框架中语义研究反思,外语学刊,20006(5)。
51.陈伟:国际英语语料库存英国英语分库解析,外语学刊,20006(5)。
52.K.M.Jaszczolt:Default Meanings,外国语,2005(5)。
53.Istvan Kecsken:Contextual Meaning and Word Meaning,外国语,2005(5)。
54.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外国语,2005(5)。
55.余小强,邹颖娟:语境无定性:任选义Any的允准条件,外国语,2005(5)。
56.李淑静:从If条件句研究方法论看“逻辑规约度”,外国语,2005(5)。
57.高莉琴:新疆濒危语言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3)。
58.郭龙生:略论中国当代语言规划的构成要素,语言与翻译,2006(3)。
59.旧俊科,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解读,语言与翻译,2006(3)。
60.张梅:旧词新义的常见特征分析,语言与翻译,2006(3)。
61.赵江民,城市化维吾尔族语言使用情况探究,语言与翻译,2006(3)。
62.米尔孜古丽•胡达拜尔地:维吾尔语词语的象征意义浅析,语言与翻译,2006(3)。
63.李志岭:以概念为基础的传喻vs以语言形式为基础的转喻,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5.李健雪:承诺类言语行为假设空间的建松及特点,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6.倪晓宏:语篇连贯缺失的纠偏方法探讨,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7.柴磊:试析语言的“经济原则”在网络交际中的运行和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8.刘坤,刘华:方位词“UP”隐喻概念的对比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9.刘海燕,高素珍:应用语言学的动态性,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0.李庆新:语言学中的零形回指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1.杜娟:主位推进的修辞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6(4)。
72.肖唐金:英语语篇信息分布的格律:成因及应用,外语教学,2006(4)。
73.赵宏宇:汉语格律诗与其英语译文中的人称照应对比,外语教学,2006(4)。
74.谢玉红,卢红芳:英语作格构块式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2006(4)。
75.靳琰,王小龙: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外语教学,2006(4)。
76.周领顺,李速立:我国的英汉转类词研究,外语教学,2006(4)。
77.王松鹤,于林龙:关于隐喻阐释的维思想,外语教学,2006(4)。
78.袁秀凤,陈文娟:美国高校如生广告的语篇结构模式,外语教学,2006(4)。
79.王宏俐,郭继荣:体裁分析与商务促销类语篇,外语教学,2006(4)。
80.徐畅贤:英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外语教学,2006(4)。
81.周巧红:英语演变的自然机制,外语教学,2006(4)。
82.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外语教学,2006(4)。
83.王雪玉:文学语篇中的礼貌探微,外语教学,2006(4)。
84.戴炜栋,徐海铭,罗杏焕:语码输入、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外语教学,2006(5)。
86.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外语教学,2006(5)。
87.李炯英:从语义基元的视角比较Wierzbicka与Jackendoff的语义学理论——波兰语义学派研究之三,外语教学,2006(5)。
88.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外语教学,2006(5)。
89.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外语教学,2006(5)。
90.陈海花:言语的效用及约束条件——英语广告主题句创作与翻译,外语教学,2006(5)。
91.丁容容,何福胜: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强势语的用法研究,外语教学,2006(5)。
92.曹志希,王晓丽,刘伟:二语习得的社会认知基础,外语教学,2006(5)。
93.王改燕:通过IP外名词性结构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迁移现象,外语教学,2006(5)。
94.褚振莉:词汇单位的语言学理论模式——英语词汇组合的作用和意义,外语教学,2006(5)。
96.赵迎菊:语言文化学及语言文化意象,外语教学,2006(5)。
97.袁俏玲:再议语言经济学,外语教学,2006(5)。
98.邓云华,石毓智:工具格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扩展,外语研究,2006(4)。
99.司建国:关联理论对戏剧《沉默侍者》中非关联会话的阐释,外语研究,2006(4)。
100.张达球:英汉存现结构句法—语义关系诠释,外语研究,2006(4)。
101.许凤才:逻辑分类对主从复合句的认识及其问题,外语研究,2006(4)。
102.马秉义,陈维祥:“看”的音义联想及其汉英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06(4)。
103.莫爱屏,蒋清凤:性别歧视语言现象的语用研究,外语研究,2006(4)。
104.张沉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看澳大利亚英语,外语研究,2006(4)。
105.张佩霞:从视点看中日文代词使用之异同,外语研究,2006(4)。
106.孙汉军:谈修辞学及其任务,外语研究,2006(4)。
107.辛斌,李曙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应用及跨学科研究——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综述,外语研究,2006(5)。
108.陆佳英,肖运初:新词概念合成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外语研究,2006(5)。
109.陈桦:英语语调模式及其声学实现,外语研究,2006(5)。
110.张继东,刘萍:动词happen occur和“发生”的语言差异性探究——一项其于英汉语料库存的调查与对比分析,外语研究,2006(5)。
111.万石建:英汉拟声词对比,外语研究,2006(5)。
112.唐先容:日语有主语吗?——从三上章到金谷武洋的“日语主语无用论”外语研究,2006(5)。
113.陈小明:日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外语研究,2006(5)。
114.王清华:来自Бοндаρκο三角形框架理论的思考,外语研究,2006(5)。
115.苏祖梅,岳永红:试析话语词ну在长篇小说《Беглец-шоу》中的用法,外语研究,2006(5)。
116.高原:从认知角度谈NP'1NP2和NP2 of NP1的语篇差异,现代外语,2006(3)。
117.王奇:“领主属宾句”的语义特点与句法结构,现代外语,2006(3)。
118.李金满:话题跟主语和题语,现代外语,2006(3)。
119.刘晓林:补语,特殊句式和作格化,现代外语,2006(3)。
120.陈治安,马军军:论Grice的理性哲学观,现代外语,2006(3)。
121.常辉,马炳军:中国学生对-s和is的习得研究,现代外语,2006(3)。
122.李荣宝:跨语言句法启动及其机制,现代外语,2006(3)。
123.梁茂成: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现代外语,2006(3)。
124.杨苗:中国英语写作课教师反馈和同侪反馈对比研究,现代外语,2006(3)。
125.江轶:国际当代语言类型学发展动态,现代外语,2006(3)。
126.王德亮:语篇脉络理论述评——宏观语篇处理,现代外语,2006(3)。
127.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字别字数据库存”课题组:“外国学生错字别数据库存”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存的汉字教学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28.王魁京:海外华人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特点与成因,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29.崔颂人:略谈对外汉语成绩考试的改进,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0.杨翼:HSK(高等)题库存参数体系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1.于善江:从奥克兰华人日常对话看语码转换和母语保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2.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3.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4.胡勇:论“一直以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5.王建军:“有的是”源流探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4)。
136.“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37.胡安顺:名词动用与兼类词的界线,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38.丁启阵:“复辅声”说的一些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39.郭风岚: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0.王灿龙:指称黏合的条件及其相关的语法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1.张明辉:动补结构“V+个+明白”的语义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2.李立成:名词化的“没的”和“有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3.杨万兵: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起(O)”的历时演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4.刘春燕:基于UG的二语习得研究:优势、欠缺及走势,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5.高顺全:从语法化的角度看语言点的安排——以“了”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6.赖鹏:汉语能愿动词语际迁移偏误生成原因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7.沈庶英:经贸汉语综合课的定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5)。
148.俞士汶,柏晓静:计算机语学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6(5)。
149.刘立华,刘世生:语篇建构的互动视角,国外外语教学,2006(3)。
150.姚剑鹏:自然言语中的语流暂停研究及其认知功用分析,国外外语教学,2006(3)。
151.吕筠,董晓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英语研究型教学范式,国外外语教学,2006(3)。
152.陈新仁,吴珏: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国外外语教学,2006(3)。
153.彭小川:关于是非问句的几点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4.陈立民:时间的两种相对切分方式和“着”的语法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5.凌云:现代汉语拟声词系统的静态描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6.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7.高晓虹,刘淑学:《语言自迩集》中的入声字读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8.薄守生,邓春琴:语言多样性与汉语典编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59.周胜:语言测试各环节真实性概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60.王小玲:HSK(初中等)效度研究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70.丁安琪:专职对外汉语教师对课堂活动看法的调查——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一,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71.吴门吉,高定国,肖晓云,章睿健:欧美韩日学生汉字读与书写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72.李计伟: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73.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4.曾文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融合: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5.王颖,周平:普通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异同之比较,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6.李小飞:范畴边界的动态构建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7.杨永忠:联想回指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8.沈彤,刘俊:从概念整合理论来解读网络语言,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79.罗思明,曹杰旺:词典批语类型与理论构建,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80.魏汝尧,张夙艳:英语科技新词汇的构成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山东外语教学,2006(5)。
181.李发根:评价的识别、功能和参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82.黄月华,白解红:英语介词多义研究之我见——over例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83.丁信善:关于21世纪语言生态和语言主题的思考——Crystal“语言革命说”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84.黄和斌,戴秀华:VP成分的界定与解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85.邓万勇,论英语文字中的辅音框架现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86.陈国华:英语间接条件句及其非语法化(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187.吴一安,蒋素华:汉英双语者汉语口语中的英语化特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188.王助:现代汉语和法语中滞定赘词的比较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189.张德禄,刘世铸:形式与意意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190.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1.张克定:英语存现构造的认知解释——英语存现结构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之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2.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3.高航,严辰松:英语空间图式“Front-Back”的隐喻性扩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4.石毓智,白解红:汉英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及其句法后果,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5.仇伟:不及物运动动词带处所宾词构式的认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6.赵秀凤:叙事语篇中视角交汇的认知解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7.廖巧云:语用学理论整合研究的理据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8.杨才英,张德禄:语篇视角与语气和情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99.裘燕萍:语篇目的与人际意义的体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200.唐昌平:从语言信息处理模式论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原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201.陈治安,袁渊泉: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2006(6)。
202.张法科,仇伟:处所主语句的认知研究,外语教学,2006(6)。
203.杨汝福:从态度系统看喜剧小品的评价意义,外语教学,2006(6)。
204.莫俊华:基于语料为的非宾格动词被动化的原因分析——兼与Hiroyuki Oshita博士商榷,外语教学,2006(6)。
205.黄昌静,邵志洪:英汉双及物构式引申机制对比研究,外语教学,2006(6)。
206.俞希:“Foreign”一词在中国英语新闻中的用法——一项基于语料库存的研究,外语教学,2006(6)。
207.刘世英,曹华:英汉词序象似性对比研究,外语教学,2006(6)。
208.陈丽江:中国的批评语言学研究综观,外语教学,2006(6)。
209.Michiel Leezenberg:Gricean and Confucian Pragmatics:A Contrastive Analysis,外国语,2006(6)。
210.赵翠莲,李绍山:多义词心理表征之争——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外国语,2006(6)。
211.张建理: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外国语,2006(6)。
212.王文斌: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外国语,2006(6)。
213.刘建刚:汉英诗歌主题指称对比研究,外国语,2006(6)。
214.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外国语,2006(6)。
215.王远新:土耳其语句子中状语的顺序规则及其认知特点,语言与翻译,2006(4)。
216.武金峰,曲玉梅:对比语言学与汉哈语言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4)。
217.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18.王玉英,张莲:汉英语篇指称衔接对比一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19.王琼:最简方案框架下汉语关系从句的推导生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20.张兴:“だろう”与“だろうか”在认识情态中的地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21.彭文钊,刘玲:作为语言文化阐释学的语言文化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22.徐英平:俄汉语重、垂直空间维度语码的语义对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223.谢应光:时态和情态动词的背景设置功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24.肖唐金:会话中的常现序列与认知模式,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25.黄慧: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从普遍语法到联结主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26.吴庄,文卫平:第二语言习得的深层共享能力假说,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27.曾蕾:投射信息中语码转换的人际与语篇意义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228.朱永生:试论现代汉语的言据性,现代外语,2006(4)。
229.牛保义:英语因果复句的认知语法研究,现代外语,2006(4)。
230.陈宗利,王恒英:That和Wh-词引导的英语定语从句之区别及其句法解释,现代外语,2006(4)。
231.王广成,王秀卿:事件结构的句法映射——以“把”字句为例,现代外语,2006(4)。
232.章宜华: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兼谈外汉双语词典的释义性质与释义结构,现代外语,2006(4)。
233.李德俊:基于英汉平行语料为的词典编写系统CpsDict的研制,现代外语,2006(4)。
234.胡学文:中国大学生系动词seem使用的语料库存考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35.师璐:On的多义现象的认知性阐释,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36.贾光茂:篇章回指确认中的制约因素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37.席建国,陆莺:英汉对比标记语意义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38.田延明,王淑杰:图式理论框架下的语篇理解模式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39.试论佛学东渐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240.刘利民:哲学视域中的语言问题,外语学刊,2006(6)。
241.尚晓明:实用主义哲学框架听语言运作探索——“语用学回眸”系统研究之二,外语学刊,2006(6)。
242.杜世洪:我们无法“假装假装”——有感于奥斯汀和陈嘉映有关假装的论说,外语学刊,2006(6)。
243.惠秀梅:思维基本类型——否定的语言考察维度,外语学刊,2006(6)。
244.靳铭吉:不同认知方式产生不同的意义——俄语不同类型一般疑问语义差异的深层阐释,外语学刊,2006(6)。
245.龚卫东,蒋勇:国外极性词语的梯级研究,外语学刊,2006(6)。
246.郑述谱:试论术语在不同词典中释义的差异与共性,外语学刊,2006(6)。
247.涂靖,谢梦:微观言语行为与典型人物塑——《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形象分析,外语学刊,2006(6)。
248.文卫平:否定词提升的语用解释,外语学刊,2006(6)。
249.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外语学刊,2006(6)。
250.周小成:词汇与篇章,外语学刊,2006(6)。
251.张发春 陈娣:话语的多维度分析尝试——以迪斯尼卡通电影语言为对象,外语学刊,2006(6)。
252.李利群:俄罗斯文学作品标题的功能与结构,外语学刊,2006(6)。
253.赵为:俄语俚语研究举隅,外语学刊,2006(6)。
254.陈百海,刘洋:论日语语序的非自由性,外语学刊,2006(6)。
255.孙颖:日语的音节和拍,外语学刊,2006(6)。
256.陈国亭:俄语中词组合与句子结构形式异变,外语学刊,2006(6)。
257.彭玉海:论俄汉被动句的认知共性,外语学刊,2006(6)。
258.林春泽:语素学中的描写与功能方法,外语学刊,2006(6)。
259.曹志明:日语文体史一瞥,外语学刊,2006(6)。
260.项成东:等级含义的语用研究综述,当代语言学,2006(4)。
262.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当代语言学,2006(4)。
263.姜亚军,赵刚:学术语篇的语言学研究:流派分野和方法整合,外语研究,2006(6)。
264.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连贯研究——八论语言的体验性: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外语研究,2006(6)。
265.张健理:汉英物体更换动作句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6(6)。
266.卢卫中,孔淑娟:转喻与委婉语的构成,外语研究,2006(6)。
267.方环海,谭乡荣:空主语的性质、分布及其相关问题,外语研究,2006(6)。
268.张克定:对称结构的认知语用解释,外语研究,2006(6)。
269.何午,秦明明:中日语言的“格”表达,外语研究,2006(6)。
270.孙淑芳:俄汉语构词学研究的多元化态势,外语研究,2006(6)。
271.张凤:联想回指的话语分析,外语研究,2006(6)。
272.王鲁男,董保华:隐喻语际迁移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73.李长忠,从功能语言学的句际关系看英汉语古典诗歌语篇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74.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75.彭石玉:起始语功能谈,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276.殷国光:〈〈庄子〉〉一价动及及其相关句式的考察,语言科学,2006(5)。
277.孙玉文:两汉至明清汉语的音变构词例证,语言科学,2006(5)。
278.杨荣贤:基本词“背”对“负”的历时替换,语言科学,2006(5)。
280.王海葇:古汉语;度量范畴初探,语言科学,2006(5)。
281.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研究,语言科学,2006(5)。
282.邓福禄:〈〈汉语大字典〉〉未识字考,语言科学,2006(5)。
283.张燕来:兰银官话鼻尾韵的演化,语言科学,2006(5)。
284.谢留文:赣语“公鸡”的本字及其反映的读音层次,语言科学,2006(5)。
285.刘援朝:黎语方言的语音交替现象,语言科学,2006(5)。
286.林素娥: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语言科学,2006(5)。
287.于锦恩:语言规划者的价值观是制定语言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吴稚晖主张注音字母主要用于注音为例,语言科学,2006(5)。
288.王洪君:从本族人语感看法语的“词”——评王立〈〈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科学,2006(5)。
289.邓思颖: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类型的参数分析,语言科学,2006(6)。
290.黄良喜,严修鸿:天津方言里的吞音与变调,语言科学,2006(6)。
291.税昌锡:VP界性特征对时量短语的语义约束限制——兼论“V+了+时量短语+了”歧义格式,语言科学,2006(6)。
292.钟小勇可插入成分与重动句住处结构分析,语言科学,2006(6)。
293.王广成:两种条件句式的语义、句法解释,语言科学,2006(6)。
294.冯春田,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形成问题,语言科学,2006(6)。
295.何亮:东汉至隋三时时点表达考察,语言科学,2006(6)。
296.江新:外国人汉语双字词习得中的频率效应再探,语言科学,2006(6)。
297.陈文杰,柳士镇,白云:语言学基金资助与研究热点分析,语言科学,2006(6)。
298.姚小平:梵蒂冈图书馆所藏若干明清语言文字书,语言科学,2006(6)。
299.徐大明:“华语”宣言书——评徐杰、王惠《现代华语概论》,语言科学,2006(6)。
二、外语教学与研究
1.高霞: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错误实证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郭翠红:国外二语学习者作文书面反馈研究——研究的视角及对大学英语作文评改的启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王涛:试论语言教学的文化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4.王 蕾,在听力教学中注意提高词汇意外习得,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余国良 曾文雄:发展英语口语流利度的教学模式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6.庄玲: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听力教学改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7.王福祥,周小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外语教学的一点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8.蔡慧萍,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9.路文军: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的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10.李战子:文体与评价——从语篇潜势到阅取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1.杨瑞英:体裁分析的应用:应用语言学术文章结构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2.马爱华,霍跃红,李茜: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3.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外语学刊,20006(5)。
14.彭玲玲:双语儿童语法的交互发展——特殊疑问句建立过程的启示,外语学刊,20006(5)。
15.常欣,王沛:语言研究框架中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外语学刊,20006(5)。
16.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外语界,2006(4)。
17.辛广勤:大学英语是不是一门学科?——大学英语学科属性的宏观思考及其他,外语界,2006(4)。
18.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外语界,2006(4)。
19.梁雪松、陈黎峰,陆莺:英语专业ESP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外语界,2006(4)。
20.段平,顾维萍:我国大学ESP教学的发展方向探讨,外语界,2006(4)。
21.寻阳,孙丽:12读者词汇知识深度与词义推测策略成功运用,外语界,2006(4)。
22.李洁:大学英语教师个人特征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外语界,2006(4)。
23.杨翠萍,刘鸣放:大学英语教师的住处化教育技术能力及其培养,外语界,2006(4)。
24.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外语界,2006(5)。
25.王初明:运用写出长法应当注意什么,外语界,2006(5)。
26.黄源深: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英语教学谈之二,外语界,2006(5)。
27.李平,章国英:利用网络环境促进自主英语学习——一门网络课程的实例研究,外语界,2006(5)。
28.王懿等:理工科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外语界,2006(5)。
29.张雪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之调查,外语界,2006(5)。
30.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外语界,2006(5)。
31.王金波、王燕: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问题与前景,外语界,2006(5)。
32.师新民、肖维青:信息化翻译教学的新视野,外语界,2006(5)。
33.朱金花:发挥中外教师特长提长外语综合素质——上海大学中外教师合作外语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外语界,2006(5)。
34.王红梅:论外语教学的多科性,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5.王佳丽,刘宽平:语法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6.陈峥嵘,王立非:双语者词汇习得策略——个案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7.尹丽娟,赵双玉:个案分析:任务型教材单元设计,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8.杜琳: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机制,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9.孙慧,张爱华: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负面效应规避,山东外语教学,2006(4)。
40.赖非:促进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山东外语教学,2006(4)。
41.刘加英:词块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6(4)。
42.宋杰,张如柏:隐喻的文化意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山东外语教学,2006(4)。
43.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外语教学,2006(4)。
44.王俊菊: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写作认知心理过程研究综述,外语教学,2006(4)。
45.辛柯,周淑莉: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临界期假说实证,外语教学,2006(4)。46.李秀萍:英语专业本科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调查与研究,外语教学,2006(4)。
47.高强,李艳:国外语言形式教学新近研究进展述评,外语教学,2006(5)。
48.赵锐:从演讲稿看英语写作教学——2005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西赛区复赛选手演讲稿阅读手记,外语教学,2006(5)。
49.郝林晓:解释学的历史形态与英语教学模式,外语教学,2006(5)。
50.屈社明:大学英语课堂提问主体转换的实验研究,外语教学,2006(5)。
51.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学,2006(5)。
52.陈静:大学英语3A教学模式探索,外语教学,2006(5)。
53.姜孟,王德春:外语思维再思考——论外语思维的“概念化模式”内涵,外语研究,2006(4)。
55.徐萍飞:会话含义理论在日语视听课程中的应用——以日剧对白为例,外语研究,2006(4)。
56.杨永林,黄静,贾巍:英语教学研究——历时与地域的视角,外语研究,2006(5)。外57.黄小苹:课堂话语微观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语研究,2006(5)。
57.Mike Levy:Making CALL Research Count: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productive research agendas(附译文),外语电化教学,2006(5)。
58.邹申,杨任明:对标准参照考试的再认识——兼谈其在考试反拨效应中的积极作用,外语电化教学,2006(5)。
59.刘世铸,侯杰:计算机辅助语篇分析及其应用前景,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0.吴松江,郑新民: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1.贾积有:希赛可——一个智能型网上英语陪练系统,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2.刘学惠:英语师范生课堂话语的建库、分析和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3.柴迎红,秦罡引,崔丽:博客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4.冯涟漪,钱亮:大学英语口语CAI:设计和功能,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5.张健:听说并重,口语领先——略论中国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三个对立统一关系,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6.姜维焕:从认知角度探讨听力问题,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7.朱晓申:基于WebCT的大学英语听力课主题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6(5)。
68.林洵子:试论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商务类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外语电化教学,2006(5)。69.刘飞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优化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06(5)。
70.辛广勤: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国外外语教学,2006(3)。
71.杨贝:学生课堂展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国外外语教学,2006(3)。
72.蒋显菊:构建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LSRW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国外外语教学,2006(3)。
73.唐建萍:培养语篇意识,提高语言能力——“语言即语篇”的启示,国外外语教学,2006(3)。
74.王革:问题和前景:中国英语教育观察,山东外语教学,2006(5)。
75.朱桂成,张添天: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病态征候,山东外语教学,2006(5)。
76.黄宜思:从翻译课教学的两个实例看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山东外语教学,2006(5)。
77.梁爱民,周莉莉: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5)。
78.解芳,王红艳,马永刚:大学英语教师信念研究——优秀教师个案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6(5)。
79.李俊,倪杭英:个案研究法及其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运用,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0.王海峻: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翻译教学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1.张杰:开启创造性思维人才培养的工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转换,外语与82。万丽青,ESL学生L1和L2记叙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外语教学,2006(11)。
8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84.熊惠: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85.王仰正,费俊慧: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及对策,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86.韩宝成:国外语言能力量表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87.戴运财: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88.修旭东,肖德法,英语写作策略、八级写作认知过程及成绩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89.穆雷:翻译测试及其评分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90.张弘,高惠蓉:教师双语能力在澳大利亚TESOL教育中的作用,国外外语教学,2006(4)。
91.常俊跃: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及其对我们从事外语教学的启示,国外外语教学,2006(4)。
92.王建梅:学习自主性——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成败之关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93.王小凤,肖旭华: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94.李晓艳:大学英语阅读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95.杨琼华,关于党校外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96.王娜,杨永林:“三级评议模式”的创新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来自“体验英语写作”团队的报告,外语教学,2006(6)。
97.杨军:二语朗读研究的方法论,外语教学,2006(6)。
98.丰国欣:第二语言心理表征的认知网络结构分析,外语教学,2006(6)。
99.窦东友,曹原:商业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多层面视角,外语教学,2006(6)。
100.吴思乐:典型信息结构与英语冠词教学,外语教学,2006(6)。
101.曾方本:外语多媒体设计的符号学思考,外语教学,2006(6)。
102.陈桦:英语学习者朗读口语中的调核位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03.王晓燕:中介语会话的偏误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04.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05.黄莹:Have使役结构的语义限制条件及其习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06.董岩:德语应用文翻译教学中的文体问题,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07.张一平:“Focus on Form”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08.齐建晓:中国英语学习者强化词使用的语料库调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09.阳志清:关键词记忆法的认知心理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0.张怀斌,海春花:实验中的交互性阅读教学与学生接受程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1.王金玉,姜炳生:整体倾赂与宏观阅读策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2.胥国红:大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的功能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3.高云,胡洁:浅谈非英语专业自主性学习策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4.白小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实验报告与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5.李雪茹:创新课程体系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6.党军:论影响外语院校双语教学的因素,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17.英杰,洪洋:试论错误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学刊,2006(6)。
118.李众志:专业俄语精读课测试模式:研究与实践,外语学刊,2006(6)。
119.窦东友,曹原:外语教学的管理维度,外语学刊,2006(6)。
120.丁怡:外语善学者和不善学者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研究,外语研究,2006(6)。
121.张莹:成品写作法向过程写作法的嬗变,外语研究,2006(6)。
122.贾冠杰:认知神经与双脑外语教育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23.阳志清,杨烈祥:外语教学中的内隐/外显学习动态权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24.王志茹:大学生网络英语学习初始条件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06(6)。
125.孟臻:反思多媒体外语教学,外语界,2006(6)。
126.陈青松、许罗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网络化外语自主学习,外语界,2006(6)。
127.萧好章,郭润玉:数码和网络环境下的角色扮演与外语学习者语言文化素养,外语界,2006(6)。
128.陈莉萍:第二语言阅读研究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外语界,2006(6)。
129.孙炬:第二语言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外语界,2006(6)。
外语界,2006(6)。
130.何高大,钟志英: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应性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1.滕延江,刘世铸:基于语料库存的英语写作教学新模式,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2.吴贇,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与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3.韩少杰,周可欣:英语新闻听力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4.鲍贵:在线Cobuild检索和搭配取样器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06,(6)。
135.沙国泉:国内英语注音体系的一些现象探讨——兼谈音标机器可读的解决方法,外语电化教学,2006,(6)。
三、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
1.陈宏薇:移植形式 妙手天成——评江枫译诗《雪夜林边》,《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杜争鸣,孟祥春:同声传译中的“等待”——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徐剑:行为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4.朱晓菁,杨方应: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二分法——以奈达、纽马克、诺德及韦努蒂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6.魏家海:文学变译:话语权力的颠覆和抑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7.张道振:主位推进与译文连贯的意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8.张 吉吉:旧话重提:〈〈西风颂〉〉还是〈〈东风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9.覃志峰:论权力话语与十四行诗译介,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0.张振山:浅议口译中言语转换的简洁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1.吴昂,黄立波:关于翻译共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2.王东风:有标记连贯与小说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以意识流小说Ulysses的翻译为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3.刘富丽: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4.曹明伦:约而意显 文而不越——重读支谦《法句经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5.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学派研究范式探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6.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7.陈琳,张春柏:译者主体地位:分析哲学的阐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18.胡兆云:Administration与Governm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19.司显柱:文学:译可译,非常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20.胡牧:翻译研究:一个社会学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1.蔡新乐:文化史就是翻译史——陈寅恪的历史发展与其翻译观初探,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2.高岩杰,黄慧,蒋跃: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使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3.蔡华: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24.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中国翻译,2006(5)。
25.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中国翻译,2006(5)。
26.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中国翻译,2006(5)。
27.李梅:改变观念:从翻译角度看翻译——2006年暑期全国英语口译教学与实践高级研讨班述评,中国翻译,2006(5)。
28.黎昌抱:务实•致知•致用——参加“2006年暑期全国英语笔译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有感,中国翻译,2006(5)。
29.梁志坚:在教学中应用——暑期翻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国翻译,2006(5)。
30.彭发胜:融通化生——翻译过程的现象学描述,中国翻译,2006(5)。
31.黄立波,王克非:翻译普遍性研究反思,翻译中国翻译,2006(5)。
32.宋学智:一部翻译文学经典的诞生——傅雷逝世40周年纪念,中国翻译,2006(5)。
33.田原:日本现代诗歌翻译论,中国翻译,2006(5)。
34.徐莉娜:理据|、约定和翻译的关系,中国翻译,2006(5)。
35.王瑾,黄国文:接触语言学视角中的翻译——广州报章翻译现象分析,中国翻译,2006(5)。
36.邱贵溪:WTO法律文件英语语言特点与翻译,中国翻译,2006(5)。
37.魏涛:长话短说与短话长说——浅析英语电视新闻编译,中国翻译,2006(5)。
38.林戊荪:有关“八荣八耻”翻译的讨论与思考,中国翻译,2006(5)。
39.王小凤,曹志希:“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中国翻译,2006(5)。
40.曹德骏:旬月踟蹰立一名——对“Industrial Relations”译法的纠正,中国翻译,2006(5)。
41.黄忠廉:两个三角的评译体系,外语学刊,20006(5)。
42.曲燕:英汉翻译的语言文化对比维度,外语学刊,20006(5)。
43.胡德香:翻译批评的自我与他者,外语学刊,20006(5)。
44.洪明:企业外宣广告翻译的目的论维度,外语学刊,20006(5)
45.宋学智,许钧:谈傅雷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下意义,外国语,2005(5)。
46.王友贵:从数字出发看中外关系、中外文学关系里的翻译关系,外国语,2005(5)。
47.鲍德旺:论科翻译的美学取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48.肖奕珊:航海气象报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49.鲁晓南,郑德荣:机术业双向翻译的语境制约因素及对策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0.张冬梅,占锦海:土木工程标书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1.张艳玲:英语缩略语汉译的趋简与等效处理,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2.秦红: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等效,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3.李长栓: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保证译文要概念的准确和自然——兼谈电子手段在翻译中的作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4.赵会军:金融英语翻译的社交语境功能,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5.冯长妮:论招投标文件的英语结构,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6.卞建华:对诺德“忠诚原则”的解读,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7.顾飞荣:功能派译论在科技论文英译中的运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8.张传彪:论名词动词化与“语言经济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6(3)。
59.李海军,彭劲松:专业知识:科技翻译的瓶劲,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0.李德凤,胡牧:法律翻译研究:现状与前瞻,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1.刘祥清:佛经汉译的历史和作用,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2.张培蓓,任静生:评估口译忠实度的策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3.闫艳,巩建国:常见政策新词新译与误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3)。
64.蒲红英:试谈不可译性和文化因子的传输,语言与翻译,2006(3)。
65.魏文娟:主谓谓语句的构成及维译法,语言与翻译,2006(3)。
66.热孜婉古丽•沙依木:汉语数量结构中受限制数词“一”在维吾尔语中的表达,语言与翻译,2006(3)。
67.许余龙: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8.阮熙春:时间语境与翻译,山东外语教学,2006(4)。
69.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外语教学,2006(4)。
70.马可云,罗思明:“解构‘忠实’”之解构——与王东风教授商榷,外语教学,2006(4)。
71.安新奎:论“信、达、雅”与科技翻译,外语教学,2006(4)。
72.党争胜:结构分析翻译法初探——浅论英语长句的汉译,外语教学,2006(4)。
73.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外语教学,2006(5)。
74.陈国飞:旅游景点汉语介绍英译的功能观,外语教学,2006(5)。
75.陈德用,张瑞娥: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外语教学,2006(5)。
76.徐朝友:《变译理论》的两大问题——与黄忠廉先生商榷,外语研究,2006(4)。
77.高圣兵,刘莺:“格义”:思想杂合之途,外语研究,2006(4)。
78.崔学新:异码并列:衔接手段还是翻译策略?外语研究,2006(4)。
79.王一多:翻译过程中语篇连贯之逻辑关系本质,外语研究,2006(4)。
80.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三个充分”——翻译研究方法论思考,外语研究,2006(5)。
81.王斌:密母•基因•语言•外语研究,2006(5)。
82.刘小刚:翻译研究真的要进行主体间性转向了吗?——兼与陈大亮先生商榷,外语研究,2006(5)。
83.朱小美、张军:《送元二使安西》的汉英语篇纯理功能对比,国外外语教学,2006(3)。
84.肖霞:论三木露风的诗歌创作特色,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5.《阿列霞》:理想人格的呼唤,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6.詹春娟:现代悲剧里的罪与罚——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悲悼》的原型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7.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山东外语教学,2006(5)。
88.陈大亮:重新认识钱鐘书的“化境”理论,上海翻译,2006(4)。
89.黄德先:翻译的网络化存在,上海翻译,2006(4)。
90.王小凤:篇章结构的衔接分析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上海翻译,2006(4)。
91.屠国元,陈凯军:英汉翻译中的的概念思维,上海翻译,2006(4)。
92.唐斌,王雪梅:话语标记语“Yes”的语用认识解读与汉译,上海翻译,2006(4)。
93.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专有名词翻译,上海翻译,2006(4)。
94.谭震华:论双关语的翻译,上海翻译,2006(4)。
95.林克难:法律文件宜先“看”后译,上海翻译,2006(4)。
96.何明珠,范武邱:灵感思维与科技翻译中的遣词,上海翻译,2006(4)。
97.崔学新:关于“不译”,上海翻译,2006(4)。
98.熊汝琴,薛中军: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的国际接轨意识——提高口译人员素质迎世博,上海翻译,2006(4)。
99.高嘉正,高菁:略论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汉译英真题的翻译,上海翻译,2006(4)。
100.徐彬:CAT与翻译研究和教学,上海翻译,2006(4)。
101.王宏:Translation Studies能否一词两译——质疑“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书名翻译,上海翻译,2006(4)。
102.刘礼进:何以使用指称——谈谈reference等术语的汉译,上海翻译,2006(4)。
103.张顺生:谚语翻译之忌:望文生义和人云亦云,上海翻译,2006(4)。
104.吴春:BELIEVE用法译评,上海翻译,2006(4)。
105.张景华,崔永禄:解释性运用:关联翻译理论的实践哲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06.周锰珍:论语境因素与商务文本翻译的择义理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107.赵刚:汪幼枫:从互文性角度看汉英词典的翻译,国外外语教学,2006(4)。
108.马乐梅:汉语圣经和合本的翻译策略——兼论和合本的废与 ,国外外语教学,2006(4)。
109.祝朝伟:传事以尽,尚质而无斫凿;委本从圣,求真勿令有失——道安“五失本三不易”说源110.刘壮,江智利:《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译学问题初探,流考及现代诠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1.乔颖:“以后生存”还是“继续生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2.林红:文化视域下的译者、读者与可译性限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113.刘全福:关于“误读”的反;同——兼评培根《论美》一文的翻译,外语教学,2006(6)。
114.范祥涛: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外语教学,2006(6)。
115.李国庆:从一则广告口号语篇看排比修辞格的功能与翻译策略,外语教学,2006(6)。
116.英爱屏,蒋清凤:关系语用学的三元关系在口译中的互动研究,外语教学,2006(6)。
117.朱志瑜:纽马克的翻译类型学,外国语,2006(6)。
118.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外国语,2006(6)。
119.胡牧:主体性、主体间的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外国语,2006(6)。
120.张顺生:致远至恒 务学悟真——谈苏州科技大学外宣资料的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1.袁晓宁:翻译与英语修辞,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2.袁红艳:科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最佳关联,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3.赵军峰:法律英语名词化剖析及汉译英策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4.谢旭升:汉英翻译的简约性方略,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5.杜争鸣,杨女画 :“红木”的中国文化内涵及其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6.郑冰寒: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助——Translog程序介评,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7.蔡苏勤:手机英文短信的语言特征,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8.翟清永:一“网”打尽拦路虎,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29.吴伟雄:多语世界的单一罗马化——我国街道名称“译写”规范的法理依据,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0.王小凤,张沉香:科技英语翻译过程的多维思索,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1.刘洪泉,侯作为:标题中特殊汉字词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2.汪翠兰:河南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审视,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3.潘卫民:景点英译的格式塔诠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4.武光军: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5.孙桂英:科技汉语等比句的类型及其英译: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6.姜志伟:禁忌语的文化及译法,中国科技翻译,2006(4)。
137.张沉得: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语言与翻译,2006(4)。
138.廖玲:从动态对等到新著《语言迷》——浅评尤金•奈达翻译理论转变及其指导作用,语言与翻译,2006(4)。
139.贺继宗:新疆地域文化旅游翻译现状及规范化研究,语言与翻译,2006(4)。
140.王宁霞: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现象浅析,语言与翻译,2006(4)。
141.王宏:《墨子》英译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42.祝朝伟,张柏然:现代性的诉求——庞德《华夏集》对美国诗歌主题与用词的创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43.刘晓丽: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功利主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44.王宁:翻译学的理论化:跨学科的视角,中国翻译,2006(6)。
145.刘亚猛:从“忠实于源文本”到“对淅语文化负责:”也谈翻译规范的重构,中国翻译,2006(6)。
146.马士奎:文学输出和意识形态输出——“文革”时期毛泽东诗词的对外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47.王宏印,邢力:追寻远逝的草顾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及传播研究,中国翻译,2006(6)。
148.于建平:从语言体验观分析汉英翻译的认知能力,中国翻译,2006(6)。
149.江宁康:《西方正典》译后谈,中国翻译,2006(6)。
150.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 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中国翻译,2006(6)。
151.张威:口译过程的认知因素分析:记忆能力与口译的关系——一项基于中国口译人员的调查报告,中国翻译,2006(6)。
152.谢天振:季羡林与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53.李定钧,陈维益:医学语词的英汉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54.隋桂岚,张毅:海事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中国翻译,2006(6)。
155.张振辉:新版《中国翻译文学史》质疑,中国翻译,2006(6)。
156.张顺生:“校长”还是“副校长”——vice-chancellor汉译探微,中国翻译,2006(6)。
157.曹明伦译注:英译汉:Three Advertisements,中国翻译,2006(6)。
158.曹明伦:翻译导读:广告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翻译,中国翻译,2006(6)。
159.居祖纯译注:汉译英:交换(江澄),中国翻译,2006(6)。
160.居祖纯:翻译导读: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中国翻译,2006(6)。
161.刘小刚: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62.李小均:翻译暴力与属下话语,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63.金兵:翻译批评的新走向——试论建设性的翻译批评,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64.金春笙: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65.杨明:英译汉中的信息结构理解与处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6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7.李发根:唐诗《蜀道难》及英译文语气分析与语义功能等效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8.王福祥,徐庆利:翻译过程研究补遗——以译者介入的动因为视,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69.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70.赵军峰: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71.郑海凌,吕萍:等值观念与对等理论,外语学刊,2006(6)。
172.杨仁章,俄罗斯翻译语用学研究,外语学刊,2006(6)。
173.张永喜: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外语研究,2006(6)。
174.刘全福:解构主义翻译观的非文化取向及其他——兼评“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文,外语研究,2006(6)。
175.周晓梅:翻译研究的“解构”之后,外语研究,2006(6)。
176.张威: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外语研究,2006(6)。
177.高圣兵:“格义”:Logic汉译意义特征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78.陈刚:归化翻译与文化认同——《鹿鼎记》英译样本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79.谭业升:论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80.赵湘:公示语翻译研究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191.陈寒:从混沌的“眼”到晶莹的“境”——唐诗意境重构与“优势竞赛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四、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1.颜学军:简论托马斯•哈代的文学思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2.苏新连:厄普代克:“清理书桌?——谈厄普代克近期小说创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3.胡天赋:《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4.李兰宜:沉重的梦魇——果戈理小说《涅瓦大街》中艺术家的悲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5.王春景:现代印度妇女的哀歌——解读R.K.纳拉扬的小说《黑房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6.吴宏:试论日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含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7.徐方宇:越南民间传统财神信仰的象征意义及其变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8.申丹:〈〈一小时的故事>>与文学阐释的几个方面——兼答〈〈性别政治还是婚姻约束〉〉一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9.吴应军:论〈〈尤利西斯〉〉的互文性艺术,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0.陈义华:〈〈坎撒普拉〉〉叙事中的后殖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11.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2.何辉斌:基督教的罪及其在悲剧中的表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3.段方,王守仁:从《理想丈夫》谈王尔德的女性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4.肖霞:不仅仅是善恶交锋——关于《继承者》的叙述学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5.方成:试论科克兰德与美国文学自然主义的渊原关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6.李小均:纳博科夫:自由主义的反讽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7.毛卫强,孙志祥:黑人回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8.许丽莹:“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技巧在伍尔夫短篇小说中的运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19.白凤欣:论约翰•契弗短篇小说中的突变与不确定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0.谢周:荒诞世界中的困惑——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主题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1.周琳玉:从影片《木兰》看迪斯尼配方对“他者”文化的身份改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2.应骥:从火崇拜民俗看夷越文化传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3.甘长银: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与国际商务谈判,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4.张法:计成《园冶》的园林美学体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5.杨向荣,曾莹: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6.章辉:经验与先验的双重变奏——西方美学方法论的历史及其意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
27.William Butcher:The Tribulations of a Chinese in China:Verne and the Celestial Empire,外国语,2005(5)
28.张立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种族主义现象刍议,山东外语教学,2006(4)。
29.郭曼,王丽丽:灵魂的影子——论《简•萨默斯的日记》中双人物的特征和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0.张震宇:《绿山墙的安妮》——一部具有永恒感染力的作品,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1.吴仙仙,王跃洪:评《黛丝•米勒》中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山东外语教学,2006(4)。
32.郑际根:《百年孤独》:鞭挞丑恶,呼唤真爱,外语教学,2006(4)
33.陈文玉:简•爱没有失败——与《〈简•爱〉的失败》的作者商榷,外语教学,2006(4)。
34.马弦:论蒲伯《夺发记》的道德主题:外语教学,2006(5)。
35.张金良:拉下圣坛的哈姆雷特——论《漂浮的歌剧》对《哈姆雷特》的戏仿,外语教学,2006(5)。
36.梁亚平:福克纳《献给埃米莉的玫瑰》中时空跳跃技巧的运用,外语研究,2006(4)。
37.宋德伟:论《洪堡的礼物》的叙事特色,外语研究,2006(4)。
38.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外语研究,2006(5)。
39.孔秋梅:忧患意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异化主题,外语研究,2006(5)。
40黄家生:神话和历史——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1.江弱水:苦功通神:杜甫与瓦雷里、艾略特诗的创作论之契合,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2.刘燕:《传统与个人才能》在20世纪中国的“旅行”,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3.蒋洪新:庞德《七湖诗章》与潇湘八景,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4.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5.刘润芳:德国浪漫派抒情诗探识,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6.谢莹莹:巨鼹的踪迹——论《乡村老师》中的阐释问题,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7.王雅华:难以命名、异延、意义之谜团——塞缪尔•贝克特小说《难以命名者》之解构主义阐释,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8.陈榕:莎拉是自由的吗?——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的最后一个结尾,外国文学评论,2006(3)。
49.朱建刚:艰难的抉择——《大师与玛格丽特》再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0.范晔:神秘经验之言说:博尔赫斯与圣胡安•德•拉•克鲁斯,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1.区金共,陈尚真:“诗法社”与英诗格律试验,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2.王蓓:《圣经》的悲剧美: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3.刘晓晖:阐释的悖论:狄金森研究中的分歧与争论,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4.江宁康,白云: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的分析,外国文学评论,2006(3)。
55. Herman Beavers:Postmodern Heroics, Misreading and Irony in the Fictions of James Alan McPherson and Toni Morrison,外国文学研究,2006,(5)。
56.Stuart Christie:Margin and Center:Positioning F. Scott Fitzgerald,外国文学研究,2006,(5)。
57.黄永林,桑俊:文化的冲突与传统民俗文化的挽歌——从民俗学视角解读齐诺瓦•阿切比的小说《崩溃》,外国文学研究,2006,(5)。
58.张杰,孔燕:后现代社会的诗性特征:生活的符号化——《白噪音》文本的对话式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6,(5)。
59.邹惠玲:19世纪美国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0.朱雪峰:信仰与恐怖:评厄普代克新作《恐怖分子》,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1.何畅,陈娇娥:由《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缺失”看其历史意识,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2.孙万军:主体的幻化与人性的真实——托马斯•品钦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透析,外国63.蹇昌槐:18世纪英国戏剧的伦理学观察,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4.王钦峰:福楼拜与空想社会主义,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5.吴学平:“W.H..先生的画像“论析,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6.高建华,赵沛林:论库普林小说《阿列霞》的宗教伦理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7.马元龙:欲望的悲剧:一种拉康式的精神分析,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8.范荣:父亲是一种隐喻——试析拉康的“父亲之名“在杜拉斯作品中的能指作用,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9.方红:《奥蕾克斯与克雷克》:一部后现代科幻小说:外国文学研究,2006,(5)。
69.郭国良,赵婕:论《盲刺客》中的存在主义介入观,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0.李俄宪: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1.郭勇:自我受难与自我实现的反转:论中岛敦《李陵》,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2.李传坤:论白居易文学对《枕草子》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3.陈训明:俄罗斯欧亚主义小说与中国儒家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4.曾梅:新奇、瑰丽、多彩的乐章——非洲史的诗传统,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5.耿幼壮:永远的神话——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的批评、阐释与接受,外国文学研究,2006,(5)。
76.李应雪:论弗洛斯特诗歌艺术的辩证法维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77.刘霞敏:琐碎微末下的精美与深邃——从班内特的话语看奥斯丁对话描写艺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78.冯梅,季敏:邓恩散文中的奇思妙喻——以“世界是海”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79.支宇:“语义多重”与“符号自指”——英美新批评与结构主义文论的比较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0.陈许:解读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小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1.罗小云:美国早期文学中的艰难探索——加兰的《大路》与写真主义实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2.张琼:幽灵批评之洞察:重读爱伦•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3.姜礼福,石云龙:《夜色温柔》:空间形式的解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4.郝蕴志:信仰的无奈:约翰•厄普代克与新教世俗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5.邓帮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策略与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6.田晓南:从属下角度解读J.M.库切的小说《耻》,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7.胡学星:布莱希之“陌生化”与维索茨基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89.陈戎女:两类英雄的较量——阿基琉斯与奥德修斯,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
90.户思社:互文性视角下的《副领事》,外语教学,2006(6)。
91.李巧慧:意识流小说:危机重重的个性主体性的乌托邦,外语教学,2006(6)。
92.张青: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外语教学,2006(6)。
93.张道振,赵丹:评卡夫卡《城堡》的叙事主题,外语教学,2006(6)。
94.宋玮:倒错的时空隧道 荒诞的语篇世界——《阿丽思游记》中的指称系统,外语教学,2006(6)。
95.石海军:破碎的镜子:“流散”的拉什迪,外国文学评论,2006(4)。
96.陈瑞红:论王尔德的审美性伦理观,外国文学评论,2006(4)。
97.蒲若茜,饶péng子:华裔美国女性的母性谱系追寻与身份建构悖论,外国文学评论,2006(4)。
98.陈红:人与兽,孰为暴力?——再议泰德•休斯的动物诗,外国文学评论,2006(4)。
99.胡志明:官僚政治的图形学——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办公室”形象,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0.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1.吴兰香:霍桑与现代科学观——读《拉帕西尼的女儿》,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2.潘志明:罗曼司:《红字》的外在叙事策略,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3.颜学军:论哈代的《列王》,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4.陈中梅:《奥德赛》的认识论启示——寻找西方认知史上logon didonai的前点链接(续),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5.吕莉:“白雪”入歌源流考,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6.涂卫群:中国艺术“插曲”对普鲁斯特美学的提示作用,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7.严蓓雯整理:“与经典对话”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8.申屠云峰: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09.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4)。
110.陈兵:《所罗门王的宝藏》:殖民掠夺的合法性问题: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1.陈容:杰姆是傻瓜吗?——重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中杰姆的形象,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2.番守文:从《羚羊与秧鸡》看阿特伍德的人文关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3.欧荣:《玻璃山》新解:“美国神话”的解构和颠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4.闫红梅,苏擘:论《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一剧中的陌生化手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5.郭勇:“越境”与“虚无”——论中岛敦《名人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6.刘青梅:市井人生,闾巷风俗——日本江户时期市民文学探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7.王宗琥: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与外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8.李健:泰国的皇家文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院,2006(6)。
119.韦兰芝: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偏离现象阐释,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20.焦小婷:话语权力之突围——托尼•莫里森《爵士乐》中的语言偏离现象,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21.游南醇:新时代作者的权威——评《法国中尉的女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122.李美芹:盛开在“‘他者’之域”的黑白奇葩——托尼•莫里森和纳丁•戈迪默,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3.王文臻,刘庆松:论《老人与海》中的泛灵论思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4.姜萌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阿尔托戏剧观的碰撞——重审西方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5.苏仲乐:人文精神的重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文学发展方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6.邓满姣,王劲松:分限与解构——论文学作品中的“无理而妙”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7.黄传根:法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128.郑永旺:后现代文本《夏伯阳与虚空》的蒙太奇叙事,外语学刊,2006(6)。
129.刘锟:论俄罗斯文学研究的文化维度,外语学刊,2006(6)。
130.马汉广:“谋杀”成为一种话语,——《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的另类解读,外语学刊,2006(6)。
131.兰立亮:形式的意义——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外语研究,2006(6)。
132.孙全军:从超验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凯特•肖班的《觉醒》,外语研究,2006(6)。
133.韩征顺,李健鹏:寓怪诞于现实,寄荒谬于情理——品特的《看管人》解析,外语研究,2006(6)。
134.陈爱敏:流散者的困惑——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35.郑燕虹:《摩利支子情诗》中的东方文化意象,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36.陈文铁,郝利群:兰福德•威尔逊的《筑堤人》评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37.Michael Davidson: The Dream of a Public Language: Modernity, Manifesto, and the Citizen Subject,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38.Yunte Huang: Was Ezra Pound a New Historicist? Poetry and Poetic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39.杨正润: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梦”的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0.杨慧林: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1.李艳梅:丑角的“力”与“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丑角群像,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2.郑克鲁:双峰并峙 继往开来——普鲁斯特与巴尔扎克,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3.刘渊:福楼拜的“游戏”:《包法利夫人》的叙事分析,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4.杨建:乔伊斯的“经典”观,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5.金琼: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笔下的牧师形象及其文化蕴涵,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6.邹建军:谭恩美小说中的神秘东方——以《接骨师之女》为个案,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7.陈爱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49.芮渝萍,范谊:《杀死百舌鸟》中成长主题的道德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50.谭惠娟:詹姆斯•鲍德温的文学“弑父”与美国国黑人文学的转向,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51.刘洪一:圣经的叙事话语,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52.史锦秀:马哈福兹的“政治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6(6)。
153.王敬慧:两种帝国理念的对照:论库存切寓言体小说《等待野蛮人》,外国文学研究,2006(6)。
五、修辞学研究
1.甘莅豪:中西互文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整合,修辞学习,2006(5)。
2.袁影:解析“修辞推论”——亚里斯多德《修辞学》核心概念,修辞学习,2006(5)。
3.刘亚猛: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修辞学习,2006(5)。
4. 夏中华:话语的冗余与辞格的形成——列日学派辞格分析方法的相关概念阐释,修辞学习,2006(5)。
5. 王云:三级隐性隐喻理论,修辞学习,2006(5)。
6. 周静:“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修辞学习,2006(5)。
7.俞允海:修辞与语言陌生化,修辞学习,2006(6)。
8.赵聪:“多/少”不对称现象的修辞解读,修辞学习,2006(6)。
9.周娟:“暴”类新流行程度副词的多维考察,修辞学习,2006(6)。
10.徐媛媛:疑问代词“啥”的用法和来源,修辞学习,2006(6)。
11.张华文:对骆著《现代修辞》中一些语言问题的讨论,修辞学习,2006(6)。
12.马德强:格律诗的韵律节拍是否由语义决定的——与邱洪瑞先生商榷,修辞学习,2006(6)。
13.郭焰坤:藏词的产生及其词汇化,修辞学习,2006(6)。
14.杜冰梅:《孟子》“仁”与“义”互文考察,修辞学习,2006(6)。
15.钟志平:简论王易的辞格研究,修辞学习,2006(6)。
16.郑其镇:论“建立自己的汉语辞章学”——兼评郑颐寿的〈〈辞章学发凡〉〉及其他,修辞学习,2006(6)。
17.温锁林,袁圣敏:〈〈红楼梦〉〉语言指瑕,修辞学习,2006(6)。
六、书刊评介
1.海铭,罗杏焕:《二语习得理论的构建》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2.世洪,《作为他人心灵的语境:社会性、认知及交流的语用学》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3.P.Chen著,李晋霞,刘去述评:《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论评,当代语言学,2006(3)
4.J.Coater著,吴亚欣述评:《男性语言:在讲述中构建男子气概》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3)。
5.C.Ritchie著,刘承宇宙,李迎迎述评:《笑话的语言学分析》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3)。
6.谢天振,陈浪:在翻译中感受在场的身体——评道格拉斯•罗宾逊的《译者登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
7.谭载喜:两千年翻译家的心路历路——评道格拉斯•鲁宾逊的《西方翻译理论:从希罗多德到尼采》,中国翻译,2006(5)。
8.刘云虹:翻译的本体论:“科学观”与“艺术观”之外的第三条道路——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评析,中国翻译,2006(5)。
9.徐海铭,罗杏焕:走出认知传统樊篱 重构二语习得模式——评Marysia Johnson《二语习得之哲学》,外语学刊,20006(5)。
10.孙玉: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评介,外语界,2006(4)。
11.文军、王璐:《面向新千年的培训:口笔译教学法》简介,外语界,2006(5)。
12.向洪全:译学研究反思与本体回归——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简评,山东外语教学,2006(4)。
13.田文燕:一部基于配价的英语词典——Thomas Herbst的《英语配价词典》评析,外语教学,2006(4)。
14.黄勤:体裁广泛•内容丰富•视角多维——《关于意识形态》评价,外语教学,2006(5)。
15.武光军:《翻译质量评估:论辩理论模式》评介:外语研究,2006(4)。
16.马志刚,胡治军:口译研究方法集粹——《口译研究读本》介绍,外语研究,2006(4)。
17.丛滋杭:归结论与翻译学——简评《翻译学归结论》,外语研究,2006(4)。
18.王建国:戴着“紧箍咒”的翻译艺术——《歌典翻译探索与实践》评介,外语研究,2006(4)。
19.赵永峰:《时间的结构:语言、意义和时间认知》评介,现代外语,2006(3)。
20.谢昂:《成人二语习得中的石化》评介,现代外语,2006(3)。
21.张威:《介绍口译研究》评价,现代外语,2006(3)。
22.刘件福: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与开拓——《法律语言学》介评,现代外语,2006(3)。
23.高强:《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师教育》述评,外语电化教学,2006(5)。
24.朱刚: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历史总结——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外国文学研究,2006,(5)。
25.赵忠德:语音配列研究的新视角——《强拍与约束音系学》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7.李庆shēn:《词汇神话: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述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28.张建佳:《美国习语与动词短语词典》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
29.黄和斌,戴秀华:一部新颖的英语语法著作——谈CaGEL的特色,外国语,2006(6)。
30.杨慧琴:《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简介,外国语,2006(6)。
31.郁龙余:《摩诃婆罗多》全本汉译的意义,外国文学评论,2006(4)。
32.陈志杰,潘华凌:凸业差异,诉求普遍——译孙会军博士的译论专著《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语视阈下的翻译研究》,中国翻译,2006(6)。
33.刘立华:《系统功能语方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社会变化研究》评价,现代外语,2006(4)。
34.李宗宏:《语言的意义:语义学和语用学引论》评介,现代外语,2006(4)。
35.曹勇衡:《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6(4)。
36.李丛禾:Y.Huang著《照应现象的跨语言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6(4)。
37.朱保义:M.Fried,Jan-ola östman编《构式语法的跨语言研究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4)。
38.I. Noveck, D. Sperber主编 方传余述评:《实验语用学》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4)。
39.J. Cenoz, B. Hufeisen, U. Jessner编著 刘承宇,谢翠平述评:《第三语言习得中跨语言影响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述评,当代语言学,2006(4)。
40.邵璐:《变换术语——后殖民时代的翻译》评介,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41.张柏然:老枝发新芽 新桃换旧符——《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代序,外语界,2006(6)
42.王忠祥:一部出色而厚重的学术著作——评杨仁敬《海明威在中国》(增订本),外国文学研究,2006,(6)。
43.刘茂生: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的可能空间——兼评《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
44.秦洪武,王克非:《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