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资料由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资料室整理,分类列出2005年全国外语类权威学术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录(续),方便大家在论文写作时索引查询,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一、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1.论主谓结构中句首主语的认知语义基础,刘国辉,《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中国大学生英语虚化动词搭配型式研究,邓耀臣、肖德法,《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3.英语无灵主语句的生成机制与表现形式再探,何明珠,《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4.英语过渡语中记叙文语篇结构与时体使用的关系,孙莉、蔡金亭,《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5.转喻的概念本质及其语用学意义,李勇忠,《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6.标记理论述评,孟凡胜、媵延江,《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7.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关联研究,于学勇,《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8.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刘云红,《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9.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王黎红、张天潇,《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10.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戴炜栋、陈莉萍,《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1.语言四题,吴小晶,《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2.语言认知与文化互动浅论,彭正银,《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3.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新英语”语言变体,许丽芹,《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4.杜撰词的分类及其语言学分类,刘茁,《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5.言语交互性的跨文化分析,王宇,《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6.“非理想”的语言事实在理论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义反复”的非范畴化理论解释,刘正光,《现代外语》,2005.2。
17.共性论与个性论:语用学该走向何处?陈融,《现代外语》,2005.2。
18.领属关系与英汉双宾构式的句法结构,王奇,《现代外语》,2005.2。
19.学术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葛冬梅、杨瑞英,《现代外语》,2005.2。
20.轻动词和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朱行帆,《现代外语》,2005.3。
21.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及其对普遍语法的启示,程工,《现代外语》,2005.3。
22.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汪立荣,《现代外语》,2005.3。
23.对汉英语调作为情感载体的心理声学分析,陈静,《现代外语》,2005.3。
24.中国学生英语前元音发音的实验研究,马林,《现代外语》,2005.3。
25.预指代词it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王勇,《现代外语》,2005.3。
26.中文民事判决书的情态意义分析,李诗芳,《现代外语》,2005.3
27.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28.边界轮与话语整体可理解性——微型学术讲座话语分析,刘静,《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29.述位与语篇建构, 张俊、苗兴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0.汉英动结结构的比较研究,王琼、伍雅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1.日语隐喻的认知分析,李远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2.论俄汉时间认知方式与参照点的差异,王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3.后时连接成分辩析,金晓艳、彭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4.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阻碍与纠偏策略,马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5.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廖巧云、侯国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6.德国篇章语言学:源起与发展,刘齐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7.语音的物理表现与心理感知,杨詘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8.日语连用修饰语两面性成因的探讨,王小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9.俄语并列连接词之语篇功能分析,王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40.试论汉语与越南语的接触关系,周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41.理论语义学视角下的俄语“意愿”动词, 彭玉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2.探析言语行为,会话含义,指示理论创立及成为语用学奠基理论的哲学,语言学机缘,姜孟、阚哲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3.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文体特征研究,刘玉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4.偏离式连贯,连贯与误解,孙亚非,《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5.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Teaching of Grammar,John R..Taylor,《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6.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王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7.英汉主宾语性质的差别及其对话题化的影响,吴静、石毓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8.少男少女追星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读,刘宇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9.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卢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0.语言认知思想追溯——由名,实之争谈起,王义娜、齐振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1.认知语言学符号学分析,郭鸿,《外语教学》,2005.4。
52.可能世界,心理空间与语篇的意在建构,王全智,《外语教学》,2005.4。
53.中动结构的界定,何文忠,《外语教学》,2005.4。
54.“框棂关系”对间接回指研究的启示,王军,《外语教学》,2005.4。
55.输出假设的心理语言学基础,王颖,《外语教学》,2005.4。
56.国际跨文化交际主流研究中的定量数据分析方法,彭世勇,《外语教学》,2005.4。
57.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曾文雄,《外语教学》,2005.4。
58.普通语言学述略,刘振聪,《外语教学》,2005.4。
59.模糊数字的语境顺应性,陈琳霞,《外语教学》,2005.4。
60.语篇功能中主述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的关系,陈葆,《外语教学》,2005.4。
61.关于构式和词语的多功能性,王黎,《外国语》,2005.4。
62.关于认知语言学哲学观的几点思考,黄和斌,《外国语》,2005.4。
63.特征结构内的量词排序与数量疑问短语的歧义解读,余小强,《外国语》,2005.4。
64.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王文斌、徐睿,《外国语》,2005.4。
65.句子语义的称名学研究——汉,英,俄语句子对比分析,李勤、钱琴,《 外国语》,2005.4。
67.名化,级差转移,原形范畴及名化研究框架体系的思考——诠释Heyvaert的 A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 to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2003),刘国辉、汪兴富,《外国语》,2005.4。
68.从silk(888)到taikonaut(2003)——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社会文化研究,黄焰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69.论英语动词时态呼应的标准,秦裕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0.影响指称赋值的认知语用因素, 李佐文、路卿,《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2.辩证看待语言的符号性,章礼霞,《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3.论英汉习语喻体词汇的国俗语义异同现象,钱中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4. Metaphor in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Time and Society: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 ,Paul Chilton,《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5.试论假定意义推导,熊学亮,《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6.应用语言文化学理论框架体系的建构,赵爱国、姜雅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7.歧义与省略:汉日定中结构之比较,余眩,《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8.中国大学生阅读不同文体韩国语篇章的眼动实验研究,焦毓梅、田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9.《勒索》一文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章永兰,《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80.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王寅,《外语学刊》,2005.4。
81.语言隐喻性的自然科学维度,王松鹤,《外语学刊》,2005.4。
82.空间参照框架: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新理论,马林、李洁红,《外语学刊》,2005.4。
83.观念分析的语言学维度 ,赵艳,《外语学刊》,2005.4。
84.会话修正研究在国外,沈蔚,《外语学刊》,2005.4。
85.中国俄语口语研究:回眸与思索,王永,《外语学刊》,2005.4。
86.情态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体现,李杰,《外语学刊》,2005.4。
87.情态动词的量值取向,魏本力,《外语学刊》,2005.4。
88.论小句复合体中的小句关系,程晓堂,《外语学刊》,2005.4。
89.方位词语义辩析,孙蕾,《外语学刊》,2005.4。
90.论语言语境对回指的限定使用,王军,《外语学刊》,2005.5。
91.言语交际过过程的监控手段论略,周民权,《外语学刊》,2005.5。
92.论言语信息功能的相对性,陈国亭,陈莉颖,《外语学刊》,2005.5。
93.从基于庭审图式的话语理解论法官的言语反应,张丽萍,《外语学刊》,2005.5。
94.言语及其研究演进说略,郑述谱,《外语学刊》,2005.5。
95.试论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李洪儒,《外语学刊》,2005.5。
96.试论说话者角色的分离,郑丽华,《外语学刊》,2005.5。
97.人本主义视野下的日语“虚拟”范畴阐释,孙颖,《外语学刊》,2005.5。
98.有标记的选择与意图义:标记模式的语言学理论探源,朱长河,《外语学刊》,2005.5。
99.论说语篇的布局与论证方法,王风英,《外语学刊》,2005.5。
100.论《语言全息论》的理论与方法论特征——也谈学术创新研究的途径:理论范畴化,曾利沙,《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1.国内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曾文雄,《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2.学习迁移理论对矫正非功能性阅读障碍的启示,何小聪,《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3.思维和意义的关系新解及其对语言习得(语言学习)的启示,齐荣军,《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4.言后行为和交际效果,韩戈玲,《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5.英语专业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郭林花,《山东外语教学》,2005.3。
106.跨文化历史演进中的语言,文化与话语权力,王涛,《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07.中国英语用途和用法调查,颜治强,《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08.话语标记语And在会话互动中色语用功能,衡仁权,《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09.形式与语义不相容的语用效果分析,李秀梅,《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10.英语专栏语篇中态度意义的评价理论视角,李荣娟,《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11.性别歧视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王学信,《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12.虚构话语:言语行为和非交际性,谢晓河、余素青,《外语研究》,2005.3。
113.试论中国模糊语义学研究现状,章婷,《外语研究》,2005.3。
114.英语法庭辩论语篇的功能分析,公静、方琰,《外语研究》,2005.3。
115.日语的非能格自动词与非对格自动词,何午,《外语研究》,2005.3。
116.试论俄语近音异义词及其修辞作用,王加兴,《外语研究》,2005.3。
117.日语中双重结构的考察,王鸣,《外语研究》,2005.3。
118.言语策略理论与俄语话语分析,刘戈,《外语研究》,2005.3。
119.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八个问题,王寅,《外语研究》,2005.4。
120.语篇主题链系统,彭宣维,《外语研究》,2005.4。
121.英汉形容词概念化的差别对其有无标记用法的影响,吴静、石毓智,《外语研究》,2005.4。
122.简析日语片假名表记的现状,夏菊芬,《外语研究》,2005.4。
123.认知功能模式中的感知框架及其语法体现,陈风华,《外语研究》,2005.4。
124.用原型理论描述心理词库的几个问题,高原、张文芝,《外语与翻译》,2005.3。
125.从日语使役被动态句式看汉语相关句式的特点,青野英美,《外语与翻译》,2005.3。
126.关于向心理论中代词规则的探讨,许宁云,《外语与翻译》,2005.3。
127.再论汉语非汉语研究相结合的必要性,戴庆夏,《语言与翻译》,2005.3。
128.语类结构对语境的诠释,徐玉臣、李民权,《外语教学》,2005.5。
129.语篇分析的宏观社会符号观——符号学和功能语言学视角,董敏,《外语教学》,2005.5。
130.体验心智与语言具象性,宋德生,《外语教学》,2005.5。
131.英语组合广告研究——对两则英语广告语篇的分析,裘燕萍、钟莉莉,《外语教学》,2005.5。
132.英语中的“主张-反应”语篇模式探析,刘金明,《外语教学》,2005.5。
133.优势与差异:言语交往中的性别因素,王烈琴,《外语教学》,2005.5。
134.试析幽默的语用理据,蒋澄生、廖定中,《外语教学》,2005.5。
135.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方琰,《外语教学》,2005.6。
136.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毛荣贵、范武邱,《外语教学》,2005.6。
137.试论及物性系统结构和语篇体裁,李国庆,《外语教学》,2005.6。
138.语篇连贯的元语用探析,魏在江,《外语教学》,2005.6。
139.“投射符号”的人际意义及其等级模式之构建,曾蕾、于晖,《外语教学》,2005.6。
140.会话含义推导中的非单调逻辑属性,廖开洪,《外语教学》,2005.6。
141.论文本主义文体学与语境主义文体学的结合,武建国,《外语教学》,2005.6。
142.从“灰领”一词的诞生看词义变迁的内在机制,张达球,《外语教学》,2005.6。
143.虚拟模型的构建策略及其语用功能,龚卫东、蒋勇,《外语教学》,2005.6。
144.语用学的符号学分析,郭鸿,《外语研究》,2005.5。
145.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陈新仁,《外语研究》,2005.5。
146.语义习得模式及其哲学意蕴,许海铭,《外语研究》,2005.5。
147.名动两重分离现象得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述评,顾介鑫、张强,《外语研究》,2005.5。
148.《意思—文本》模型得深层句法语言,于鑫,《外语研究》,2005.5。
149.order/command/tell的认知意义与语义解释,钟守满、潘艳艳,《外语研究》,2005.5。
150.俄语动物类象声动词,徐莉,《外语研究》,2005.5。
151.日本人的语言意识与表达方式,吴立新,《外语研究》,2005.5。
152.对关联理论中逻辑的思考,熊学亮,《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3.“定型”理论及其研究——文化与认知空间双重语境之阐释,赵爱国,《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4.多义词范畴原型裂变,次范畴化及相关问题研究,廖光荣,《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5.外来词词义变化的原因及类型,高晓华,《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6.英语修辞格“重言”(hendiadys)解码,赵振春,《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7.英语动词语气语法范畴浅探,高丽萍,《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58.对比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许余龙,《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59.二语习得新理论——对话论,贾冠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60.叶姆斯烈夫语言学观的形成与发展,丁信善,《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161.波兰语义学派概述,李炯英,《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162.布拉格学派对现代文体学发展的贡献,方汉泉、何广铿,《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163.语际语用学研究评述,李萍、郑树棠,《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4.现代语言学对英语“体”的研究及前瞻,尚新,《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5.英汉语言基本组织规律对比研究——主谓一致原则VS音义互动律,李甲桥、唐琼玲,《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6.英汉词化对比与综合表达法,蔡基刚,《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7.移位结构的句法特征及配价分析,张法科、仇伟,《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8.英语所有格进化过程中的逆向机制探析,程先富,《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69.英语新词的常见词汇特征分析,邓天中,《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70.社会属性与语言的差异——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范淑玲,《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71.意识流小说中主位推进模式的变异与连贯,张曼,《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72.汉语言语交际中的含糊原则,吴亚欣,《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73.俄汉语中亲属称谓词对比分析,盛满梅,《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74.商务英语信函中语气因素对词语选用的影响,甘长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75.Polit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 ?Geoffrey Leech,《外国语》,2005.6。
176.语言符号都有理据性,陆丙甫,《外国语》,2005.6。
177.语言结构的转喻认识理据,李勇忠,《外国语》,2005.6。
178.语篇回指博弈论,许宁云,《外国语》,2005.6。
179.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许海铭、潘海燕,《外国语》,2005.6。
180.“应该”及其否定句式,方立、范莉,《现代外语》,2005.4。
181.If-条件句的内涵语义分析——兼论If-条件句式和When-句式的相似性,吴炳章,《现代外语》,2005.4。
182.英汉存现句的句法研究,李京廉、王克非,《现代外语》,2005.4。
183.ToBI韵律标注体系及其运用,杨军,《现代外语》,2005.4。
184.语言,现实与梦幻世界——童话叙事中的非互动模式及其意义,丁建新,《现代外语》,2005.4。
185.语言学的元语言及其研究现状,封宗信,《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86.语言相对论近期实证研究综述,杨朝春,《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87.论言语交际的得体原则:争议与意义,林大津、谢朝群,《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88.从话语转换与春秋笔法看英汉叙事策略,熊沐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89.回指的优选解析,熊学亮、翁依琴,《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90.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回指解析研究概述,刘礼进,《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191.新格莱斯意义新论,文卫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2.语用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三,涂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3.对比修辞学:关于对比框架的构想,李国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4.对系词Be的句法学研究,程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5.比喻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及其感知过程,刘铁亏、谷化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6.动词突显度对英语过渡语中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蔡金亭、陈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97.论语用元语言现象及其语用指向,冉永平,《外语学刊》,2005.6。
198.语言与世界的结构全息——哲学与语言学共同关注语言行为的缘由,刘利民、钱冠连,《外语学刊》,2005.6。
199.从请求行为管窥两种语用推理图式的异同,张韧炫、熊学,《外语学刊》,2005.6。
200.公开演说开场白偏离模式的语用分析,段玲俐,《外语学刊》,2005.6。
201.中心理论和回指解析计算法,刘礼进,《外语学刊》,2005.6。
202.再谈Wh-移位中的不对称,张连文,《外语学刊》,2005.6。
204.否定算子+助动词+主语的优选论分析,余小强,《外语学刊》,2005.6。
205.动词认知语义与词汇语义空缺,彭玉海,《外语学刊》,2005.6。
206.体验性,创造性与关联性:习语理解和加工的认知基础,王洪刚,《外语学刊》,2005.6。
207.对英语辅音字母通转的研究,邓万勇,《外语学刊》,2005.6。
208.英汉词语变化对比研究,蔡基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09.“要不”的语法化——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史金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0.《儒林外史》汉英语篇之人际功能对比研究,徐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1.司法调解话语中的冲突性打断,吕万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2.乔姆斯基转换语法在韩国40年回顾,崔晓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3.基于语料库同义词辨析的一般方法,张继东、刘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4.试析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美学特质——格式塔——美学视角,孙静、秦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5.语域的三维变项对语言使用变异的影响,张廷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6.有定描述语的指称功能辨析,李丛禾,《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7.新修辞学派体裁研究的社会认知视角 ,温植胜,《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218.电子语篇的特点,黄国文,《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219.因果事件框架理论对动词的解释,张建理,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220.英语双及物动词及其构块的语义研究评介,徐畅贤,《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221.补偿性加长现象分析——Bickmore,Hayes等理论译介,赵忠德、曹仁松,《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二、修辞研究:
1.称谓语的意义功能及使用理论——从“太太” 称谓的争议谈起,李成军,《修辞学习》,2005.4。
2.借子称谓语的使用形式和语用机制,张素玲,《修辞学习》,2005.4。
3.关于修辞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评张宗正《理论修辞学》,高万云,《修辞学习》,2005.5。
4.现代修辞学呼唤与时俱进,吴土艮,《修辞学习》,2005.5。
5.中西古典修辞学说的差异与当代修辞学的艺术化倾向,李显杰,《修辞学习》,2005.5。
6.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徐国珍,《修辞学习》,2005.5。
7.试论相似关系,盛若菁,《修辞学习》,2005.5。
8.谐音双关的审美意蕴探析,王苹,《修辞学习》,2005.5。
9.口语修辞在教师语言中的运用,刘启珍,《修辞学习》,2005.5。
10.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外语学刊》,2005.5。
11.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曹京渊,《修辞学习》,2005.6。
12.焦点的缺省及其修辞作用,温锁林,《修辞学习》,2005.6。
13.状态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的程度磨损,吴立红,《修辞学习》,2005.6。
14.也谈比喻和比较的区别,崔应贤,《修辞学习》,2005.6。
15.比喻的静态和动态含义——比喻语用含义的双重曲折,李秉日,《修辞学习》,2005.6。
三、外语教学与研究:
1.外语口语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研究述评,庞继贤、陈婵,《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默会知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丁建宁,《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
3.中美学生学习风格的文化差异探析,罗忠民,《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4.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阅读过程中的隐喻思维,袁颖,《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5.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评估模式实验研究,李川,《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6.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刘宏,《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
7.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量化管理教学模式研究,杨金良、王文斌,《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8.理工科学生英语课外听力情况调查与研究,罗立胜、白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9.基于Web数据库的英语自主听力系统的应用研究,黄远梅,《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10.在职EFL教师职业发展需求分析,杨慧琴,《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11.元语言与外语教学,封宗信,《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2.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朱亚夫,《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3.从语言教学求生存到科学教育图发展——试论晚清学校英语教学发展轨迹,顾卫星,《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14.应用图式理论:弥合听力理解中的信息差,罗钱军,《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5.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口译教学探索,陈国兴,《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6.超文本支持的大学英语语篇教学,邓天中,《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7.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在多媒体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杨志忠,《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8.英语教学中表单的设计与运用,杨义善,《外语电化教学》,2005.4。
19.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建构,周群,《外语电化教学》,2005.4。
20.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马广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21.英语教学电子词典的创新——介绍《郎文当代英语词.光盘版》,王建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22.语篇阅读推理模式研究综述,范琳、刘振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3.俄语听力的语言制约因素,徐文玲,《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4.论“听说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及其现实意义,罗立胜、董玉其,《外语教学》,2005.4。
25.标记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习晓明,《外语教学》,2005.4。
26.教学观念与师生关系,海春花、张怀斌、杨达复,《外语教学》,2005.4。
27.记忆在第二语言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刘宽平,《外语教学》,2005.4。
28.论读者向作者的转换——从交互的角度看“通过阅读学写作”,张省林,《外语教学》,2005.4。
29.自我评估同辈评估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楼荷英,《外语教学》,2005.4。
30.论英语专业学生英译汉实践中的“翻译症”,牛新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
31.大学法语四级写作考前指导初探,王金玲,《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2.“中国英语”研究与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刘祥清,《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3.以学生为本的主题型教学法,李景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4.阐释学与英语教学科研方法,刘春燕,《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5.持续内容语言教学——新兴的一种实用性教学途径,张冬玉,《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6.一项关于大学英语测试的调查,王建梅、孙春富,《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7.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途径——网络主题探究教学(WEBQUEST),陈炼,《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8.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薛瑞莉,《山东外语教学》,2005.3。
39.让新课标走进课堂,房静,《山东外语教学》,2005.3。
40.谈《新课标》“词汇表”的改进——基于词汇习得的思考,邓海丽、舒白梅,《山东外语教学》,2005.3。
41.两种全国统考的实证研究,陆军、方文礼,《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2.頻繁的课堂测试对外语教学的促进作用,賈艳萍、龙萨金,《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3.英语课堂交际活动中语用策略与最佳关联性,叶琳,《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4.“值日生报告”行动研究,曹巧珍、郭浩儒,《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5.大学英语学习者元知识语言学习策略训练的实证研究,李岚,《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6.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刘君拴,《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7.高级英语课应为欣赏课,王占斌,《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8.论专业教师与ESP教师的合作——对双语教学的哲学反思,龚斌,《山东外语教学》,2005.4。
49.我国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现状调查,赵东升,《山东外语教学》,2005.4
50.信息结构理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曹军,《山东外语教学》,2005.4。
51.课堂提问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于龙、于全娟,《山东外语教学》,2005.4。
52.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方法整合的多维外语教学模式及策略——理论与实践,李文英,《山东外语教学》,2005.4。
53.形合与英语从属结构的构建,双文庭,《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4.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冲突,王世静,《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5.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黄红安、文为平,《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6.自我概念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吴瑾、王同顺,《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7.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赵继政,《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8.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冗余现象,杜晔,《国外外语教学》,2005.3。
59.大学商务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阮绩智,《外语界》,2005.3。
60.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新探,李郁、张泳,《外语界》,2005.3。
61.帮助学生实现口译“信”的标准——记忆心理学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鲍晓英,《外语界》,2005.3。
62.从英国的口译硕士课程看高级口译培训,黄建凤,《外语界》,2005.3。
6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杨翠萍,刘鸣放,《外语界》,2005.3。
64.交际策略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刘乃美,《外语界》,2005.3。
65.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使用交际策略的研究,田金平、张学刚,《外语界》,2005.3。
66.大学生学习观念与学习自主性培养,雷霄,《外语界》,2005.3。
67.浅谈自主语言学习材料的建设与发展,李静,《外语界》,2005.3。
68.我国CALL研究的趋势——行动研究和对行动研究之研究,阮全友、陈奇敏、雷小川,《外语界》2005.4。
69.E时代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探论,谢徐萍,《外语界》,2005.4。
70.对我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再思考,王建梅、孙春雷,《外语界》,2005.4。
71.语料库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思想,方法和技术,甄凤超,《外语界》,2005.4。
72.新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听说课授课教师角色定位及角色转换,王一普,《外语界》,2005.4。
73.课外监督机制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祝珣,《外语界》,2005.4。
74.运用仿真情景对话培养英语口头交际能力——交际策略训练实验报告,曾路、李超,《外语界》,2005.4。
75.改进“视,听,说”教学的尝试与反思,尤其达,《外语界》,2005.4。
76.关于大学英语教师开展日记研究的思考,王健、杨党玲,《外语界》,2005.4。
77.国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现状分析,王晓旻、张文忠,《外语界》,2005.4。
78.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写作研究状况之研究,姚兰、程骊妮,《外语界》,2005.5。
79.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王立非、孙晓坤,《外语界》,2005.5。
80.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唐芳、徐锦芬,《外语界》,2005.5。
81.文化定式对中介语作文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研究,郭纯洁、刘芳,《外语界》,2005.5。
82.近30年来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徐海铭,《外语界》,2005.5。
83.关于培养创新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王金洛,《外语界》,2005.5。
84.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与对策——从专门用途英语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谈起,南佐民,《外语界》,2005.5。
85.研究范式的选择与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常俊跃,《外语界》,2005.5。
86.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闫传海、张梅娟,《外语界》,2005.5。
87.英语主语的思维研究及其汉译,毛忠明,《外语界》,2005.5。
88.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使役结构及相应的词化现象调查与分析,张继东、刘萍,《外语研究》,2005.3。
89.中国学生英语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王立非、祝卫华,《外语研究》,2005.3。
90.从国内外关于主题句的讨论看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朱莉,《外语研究》,2005.3。
91.网络环境下口译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秦勉,《外语研究》,2005.3。
92.话语类型教学法探微,李美霞,《外语研究》,2005.4。
93.行为主义与认知理论语言观及其教学法,管新平,《外语研究》,2005.4。
94.英语词语搭配能力与英语输出的质量,汤闻励,《外语研究》,2005.4。
95.学习风格与外语教学研究刍议,李冬耘,《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96.《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人文优势,陆建平,《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97.论作为“国际语言的英语”及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吴庄、文卫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98.论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李伯利,《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99.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改革的一个方向,钟莉莉、赵斌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100.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学发展趋势探讨,刘森林,《外语教学》,2005.5。
101.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肖礼全,《外语教学》,2005.5。
102.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李广琴,《外语教学》,2005.5。
103.中国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因果连接词的语料库研究,莫俊华,《外语教学》,2005.5。
104.国外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新思路,韦理,《外语教学》,2005.5。
105.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顾琦一,《外语教学》,2005.6。
106.关注词汇的核心义项——多义词习得的有效途径,赵群、罗炜东,《外语教学》,2005.6。
107.再谈英语时态的种类,何伟,《外语教学》,2005.6。
108.从情感纬度上优化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实验研究——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和发掘情感策略,范琳、刘振前,《外语教学》,2005.6。
109.《日常生活写作指南》:解开英文写作的死结——为中国师生推荐一本教科书,李杰,《外语教学》,2005.6。
110.二语习得风格研究五十年回顾,周卫京,《外语研究》,2005.5。
111.二语口语产出的韵律——与朗读相关的文献研究,杨军、陈桦,《外语研究》,2005.5。
112.词典使用技能教学的理据与内容,曹杰旺、罗思明,《外语研究》,2005.5。
113.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材,胡壮麟,《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14.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张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15.大学英语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和网络交互式视听说模式的对比研究,文军、朱国振、程艳琴、邢春丽,《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16.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使用情况研究——基于对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范文的对比研究,李志雪、李景泉,《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17.国内关于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调查与分析,李怀奎,《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18.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写作,戚焱,《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19.论写作教学对提高搭配能力的意义,武继红,《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20.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吴利琴,《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21.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构建动态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王永春,《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22.如何降低焦虑感对英语口语水平的影响——来自一项教学实验的实证研究,杨丽红,《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23.外语学习自我效能和学习策略关系研究报告,卢洁,《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24.浅议母语在L2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L2教学的启示,生安锋、赵玉荣,《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5.对高校教师师资教育理念的几点思考,康淑敏、王雪梅,《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6.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语音教学实践调查报告,范连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7.“冲突美”艺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蚫继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8.关于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效率的调查分析,吴雁、张惠玲,《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9.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高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0.课堂图书馆——英语泛读教学新模式,马庆林、Celia Newberry,《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1.对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刘改林、张卫国,《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2.关于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的几点思考,杭国生,《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3.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与综合英语教学——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在Christmas单元中的教学实验研究,苏秋萍,《国外外语教学》,2005.4。
134.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周为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5.论PKM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直观性原则,杨喜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6.外在因素对学生英语写作思维过程及写作质量的影响,刘宏伟,《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7.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高永晨,《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38.外语教学之分组活动研究述评,邓秋萍,《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39.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束定芳,《外语界》,2005.6。
140.我国英语课堂教学范式革新的理据,杨敏,《外语界》,2005.6。
141.论外语教学中的理念,陈文存,《外语界》,2005.6。
14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信念”问题的研究,郑新民、蒋群英,《外语界》,2005.6。
143.反思外语教学法研究——谈外语教师自身发展,孟臻、须文瑜,《外语界》,2005.6。
144.试论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教师自主,钱晓霞,《外语界》,2005.6。
145.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及教师发展中的运用,周玉林,《外语界》,2005.6。
146.影响学习者自主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启示,郝钦海,《外语界》,2005.6。
147.自主学习中的态度何行为变化:一项纵向研究,何晓东,《外语界》,2005.6。
148.国内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高吉利,《外语界》,2005.6。
149.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总结,顾卫星,《外语界》,2005.6。
150.外语文化主题教学法的理论,实践和思考,韩淑琴,《外语界》,2005.6。
四、外国文学研究:
1.《太阳照样升起》的叙事风格探析,于开颜,《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樱桃园》和《欲望号街车》中象征主义结构比较分析,王瑞清,《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3.威廉.卡洛斯. 威廉斯诗歌意象的视觉张力,张亚蜀、张新水、赵丽娟,《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4.《从这里到永恒》:美国战争文学的一朵奇葩,姚乃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5.拉迦.拉奥: 两面千相的哲理小说家,梅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钱中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日本古代汉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征,高文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9.关于巴赫金对话主义的思考,李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0.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末日论观,卢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1.从《十三个小故事》看叶.波波夫笔下的“两个世界”,贾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变异,孙衍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3.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以丁尼生,勃郎宁和艾略特的诗作为例,陈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4.爱情的囚徒们——拜伦笔下的女性人物群像,王美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5.艰辛的“自我建构”之旅――对莫里森小说《秀拉》的女性主义解读,李喜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6.《项狄传》与18世纪英国小说传统,刘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7.解读歌德谣曲风格,陈壮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8.阿里斯托芬:尼采的希腊先知,李茂增,《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19.三本有三"动极而定"人生艺术思想刍议,孙耀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0.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丛亚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1.从文化符号学角度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争,柏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22.膨胀与误读-西方诗学话语的汉化机制,向天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3.保罗.德.曼的误读理论或修辞学版本的解构主义,郭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4.泰戈尔的艺术理论初探,杨晓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5.生态女性主义:超越后现代主义,戴桂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6.萨士比亚与马基雅雅里的君主观之比较,宁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7.论叶芝的GYRE理论及相关的艺术创作,申富英,《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8.创意独特的《乡村弃儿弗朗索瓦》,黄新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29.《印度之行》中探求者形象分析,赖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0.自传的神话,王卓,《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1.生的礼赞,死的哀歌――论心理小说《恋爱中的女人》,刘淑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2.哀悼.湮没.埋葬――《勿失良辰》的解构策略,陈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3.从偏离到回归:弗里曼笔下的女性抗争及误区,周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4.殖民地文化的成长之旅――牙买加.金凯德自传体小说《安妮.章》主题评析,舒奇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35.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Go West, Young Man” ,Charles Peek,《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36.英国文学研究的困境——略论后殖民文学研究,陶家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37.完形理论与“消极能力说”,罗益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38.意识呈现的方式:《鸽翼》的现代性,陈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39.“人”的符号学意义——尤金.奥尼尔悲剧创作的人生主题,杨捷,《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0.“小说体戏剧”:一种跨文本写作方式——《茶馆》与《送冰的人来了》的比较研究,姜萌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1.《鸡毛蒜皮》的人物空间和性别编码,王美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2.人性的沉沦与生命本真的还原——论索尔.贝娄作品的思想主题,朱路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3.超越现实主义——析《法国中尉的女人》的人物塑造,林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4.黑人女性的凝聚之力——对《宠儿》中塞丝的女性主义解读,屈婉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5.克雷奇科夫与新农民诗歌,马卫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6.一种悖论:萨士比亚的法律观,方军、刘少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7.论艾米莉.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发展,邓颖玲,《外语教学》,2005.4。
48.“自然”诗学视域下的理性思想及其人文回归——关于浪漫主义的思考,王春,《外语教学》,2005.4。
49.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肖明翰,《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0.《弗兰肯斯坦》叙事艺术论,李伟昉,《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1.论“印象派”绘画技巧在《诺斯托罗莫》中的运用,邓颖玲,《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2.“进步”浪潮中的商品泡沫:《名利场》的启示,殷企平,《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3.庞德的“意象”概念辩析与评,黎志敏,《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4.从“效果说”看爱伦.坡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构架,曹曼,《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5.消费文化视域中的《影迷》,徐蕾,《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6.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化精神,张冰,《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7.叙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从安娜的性格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谈起,赵光慧,《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8.布宁小说创作中的民俗象征符号解读,管海莹,《外国文学研究》,2005.3。
59.论兰斯顿.休斯的幽默,罗良功,《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0.《他们眼望上苍》的民间狂欢节因素探讨,陈广兴,《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1.论艾丽丝.沃克短篇小说“日常用品”中的反讽艺术,王晓英,《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2.论《刽子手之歌》中的作者不在场,石雅芳,《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3.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视角,李贵苍,《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4.论达里奥.福的狂欢化戏剧,冉东平,《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5.《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叙事艺术,苏宏斌,《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6.心灵的孩子神奇的时间——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解读,龙江,《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7.杜拉斯初期小说的追寻主题,杨茜,《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8.《西尔特沙岸》中的“沙岸”的意象及“临界”写作,王静,《外国文学研究》,2005.4。
69.《等待戈多》的“等待”,王珊珊,《外国文学研究》,2005.4。
70.最后审判的寓言——卡夫卡小说“在流放地”的“圣经”解读, 孙彩霞,《外国文学研究》,2005.4。
71.《白噪音》中的生态意识,朱新福,《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2.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创作,柳向阳,《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3.《玛迪》之“奇”形:一次关于小说的冒险,于建华、杨金才,《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4.《红色英勇勋章》中英雄典型弗莱明的心理解读,张放放,《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5.论霍桑的审美现代性,方文开,《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6.流变与褒贬:对美国小说人物的反思,李维屏,《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7.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美学追求,李汝成,《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8.《四个四重奏》的时间主题与元素变奏,刘田,《外国文学研究》,2005.5。
79.身份的困惑——吉卜林短篇小说“城墙上” 解读, 郑云,《外国文学研究》,2005.5。
80.泰戈尔论诗歌,侯传文,《外国文学研究》,2005.5。
81.《约伯记》的戏剧叙事,郝岚,《外国文学研究》,2005.5。
82..塞克斯顿:与疯狂共舞,彭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3.我们缘何绝望——纳博科夫小说《绝望》简论,李小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4.都柏林没有缪斯,胡向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5.法文诗歌中的视觉成分初探——从克洛岱尔的《百扇帖》,说起,尹永达,《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6.百衲被:加拿大文化与女性身份的载体——解读《别名格雷斯》中的百衲被,毕凤珊,《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87.身体的残缺与文化断裂,焦小婷,《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88.论《盲刺客》的不可靠叙述者,潘守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89.人类生存状况的“拼贴画”—— 安妮.迪拉德的近作《暂时》评介,张建国,《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90.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对基督教的批判与继承,谢灿琛,《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91.根植与丛林中的不羁灵魂——浅析《我的光辉生涯》中西比拉的异样人格,田耀、李典,《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92.柏格森与曼德尔施塔姆诗学,胡学星,《山东外语教学》,2005.3。
93.福克纳作品中的意识“情结”,王秀梅,《山东外语教学》,2005.3。
94.肯明斯“O Sweet Spontaneous”文体赏析,魏莉,《山东外语教学》,2005.3。
95.从关联理论看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等了一整天》,胡织女,《山东外语教学》,2005.3。
96.《白象似的群山》的另一种阅读:画面解读,顾发良,《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7.《欲望号街车》中田纳西.威廉斯的道德观,刘元侠,《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8.狄更斯的童年情结,李媛媛,《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9.隐喻 反讽 神话原型——解读《中国佬》偏重中国传统题材的短小章节,吴丽,《山东外语教学》,2005.4。
100.萨士比亚传奇剧研究在中国,李伟民,《外语研究》,2005.3。
101.《麦克白》中女巫形象的作用诠释,万鹏杰,《外语研究》,2005.3。
102.20世纪三位美国女作家作品中“家”的意义解读,苏友芬,《外语研究》,2005.3。
103.殖民主义的矛盾——吉卜林早期印度题材小说研究,陈兵,《外语研究》,2005.4。
104.作为批评家和戏剧家的德莱顿,乔国强,《外语研究》,2005.4。
105.“风雅”与”超政治性”的日本文学,叶琳,《外语研究》,2005.4。
106.康拉德海洋小说的圣经阐释,高灵英,《外语研究》,2005.5。
107.《情人》的中国情结:杜拉斯与中国当代女作家,宋学智、许钧,《外语研究》,2005.5。
108. 声音的诗学:《时间机器》的叙述视角和叙述效果评析,杜飞,《外语研究》,2005.5。
109.“告白”作为一种话语制度——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种“权力”,魏育邻,《外语研究》,2005.5。
110. 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重读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于冬云 ,《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1.深层对表层的颠覆和反讽对象的置换——曼斯菲尔德《启示》之重新阐释,申丹,《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2.在善恶之间:人性与魔性的交织与倒错——《桤木王》评析,许钧,《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3.批判,建构和中介——论反讽在《没有个性的人》中的作用,徐畅,《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4.变异的喜悲剧——析尤内斯库的《犀牛》,黄晋凯,《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5.美丽的表象——解读耶利内克的小说《情人》,梁锡江,《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6.《达洛卫夫人》的叙事联接方式和时间序列,申富英,《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7.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在哪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策略分析,程锡麟,《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8.卡尔维诺小说的“迷宫叙事”探析,卜伟才,《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19.“黑塞热”在美国,夏光武,《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20.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魏大海,《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21.悲剧与死亡——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复仇剧问题,耿幼壮,《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22.但丁:中世纪伦理思想的映像与整合, 姜岳斌,《外国文学评论》,2005.3。
123.当代东方文学的几个特点,牛用力,《外语与翻译》,2005.3。
124.论威廉.卡洛斯. 威廉斯的诗中画,赵卫东,《外语与翻译》,2005.3。
125.拉斯普京小说的悲剧意识,乔占元,《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26.歌德“狂飙突进”诗歌解读,陈壮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27.小说《激进党人菲利克斯.霍尔特》解读,殷企平,《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28.从宗教哲学视角解析霍桑作品中的清教主义观,张晶,《外语教学》,2005.5。
129.康拉德“我们的一员”之奥秘,祝远德,《外语教学》,2005.5。
130.亨利.詹姆斯德小说批评研究, 陈平,《外语教学》,2005.6。
131.她们德痛苦向诉说——解读《时时刻刻》中的女性生活,郭明,《外语教学》,2005.6。
132.别开生面的理论建构——读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李亚舒、黄忠廉,《外语教学》,2005.6。
133.叶芝::“责任始于梦中”,丁宏为,《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4.论瓦尔泽与卡夫卡的文学关系,范捷平,《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5.“变形珍珠”巴罗克与17世纪西班牙文学,陈众议,《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6.黑奴暴动和“黑道士”——在后殖民语境中读麦尔维尔的《贝尼托.塞莱诺》,韩敏中,《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7.论《皮埃尔》的创作意图与叙事结构,杨金才,《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8.体面的进步:《纽克姆一家》昭示的历史,殷企平,《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39.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邓亚雄,《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40.文体越界与意义空白: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书信,刘晓晖 ,《外国文学研究》,2005.4。
141.一曲回望天堂的牧歌——评叶芝的《茵内斯弗利湖岛》,李小均,《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42.文化语境顺应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兼谈语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廖开洪、李锦,《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43.蓝色的躯体——论艾丽斯.沃克诗歌的生态书写,王卓,《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44.诗形.诗味.诗魂,张传彪,《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45.评后殖民语境下的《逃生》,潘守文,《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46.由《莳萝泡菜》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康晓婷,《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7.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在《居里厄斯.恺撒 》中透露出的历史观,李伟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8.论《老人与海》中叙述手法的陌生化运用,张亚婷、陈进封,《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49.惠特曼《草叶集》中的多元文化因素,胡选恩,《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0.俄罗斯文坛理论现状扫描,温玉霞,《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1.“玩笑”的审美——关于卡夫卡与昆德拉,郑际根,《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3.解读《北方的奥德赛》中的另一种声音:殖民主义话语,易建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4.简析维.阿斯塔菲耶夫《鱼王》中的道德拯救观,孙婷,《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5.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结,白凤欣,《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6.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孔庆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7.20世纪西方战争文学的人本意识,席忍华,《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58.论悲剧意识及其表现形式,谢劲秋,《外国文学》,2005.6。
159.试谈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小说理论,肖锦龙,《外国文学》,2005.6。
160.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申丹,《外国文学》,2005.6。
161.话语悲剧——《小城畸人》之解构主义阅读,朱云奇,《外国文学》,2005.6。
162.是什么让兔子归来?——厄普代克《兔子归来》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六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矛盾,金衡山,《外国文学》,2005.6。
163.“应景即兴的诗”与诗人的精神特征——论抒情诗的歌德研究中的特殊地位,任国强,《外国文学》,2005.6。
164.歌颂.质疑.批判――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主题的三部曲式,李公昭,《外国文学》,2005.6。
165.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少数民族诗歌及其研究,张子清,《外国文学》,2005.6。
167.理性和诗性:从散文看金斯伯格,文楚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68.斯泰伦对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曾传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69.论《红字》中的空间叙事结构及艺术效果,袁小华、杨金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0.“法式俳句”——雅各岱《短歌集》刍议,冯光荣,《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1.《可以吃的女人》与现代犬儒主义,严启刚、潘守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2.“英雄”与“常人”——析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存在主义内涵,淡修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3.艺术的杂交与融合——白银时代俄国诗坛与音乐的联姻,张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4.悲喜剧:由传统走向现代——从肖恩.奥凯西的“都柏林三部曲”谈起,叶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75.B.罗扎诺夫的哲学和文学创作中的女性崇拜主题,金雅娜,《外语学刊》,2005.6。
176.茨维塔耶娃诗歌创作中的神话因素,荣洁,《外语学刊》,2005.6。
177.从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看《爱玛》的反讽效果,陈圣,《外语学刊》,2005.6。
178.诗性语言——人的世界构拟,王微萍,《外语学刊》,2005.6。
179.“流亡者归来”——评欧阳昱小说《东坡纪事》中的反家园意识,王腊宝、赵红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0.复调形式与缤纷内容的精心契合——论小说《换位》的形式与内容,王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1.《灵感女孩》:一个救赎与献祭牺牲的现代神话,闫建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2.驰骋在侦探文坛上的经典小说家——探析狄更斯《德鲁德疑案》的侦探小说特征,顾黎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3.近代日本启蒙思想的转向及其根源,肖传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4.小人物.历史.生态——三位哈尔滨俄侨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荣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5.论当代西班牙女性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演变,王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6.美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房定坚,耿纪永,《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7.布莱克对弥尔顿的误读,唐梅秀,《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8.从鬼魂到勇士:《女勇士》中自我属性的建构,刘卓,《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89.海明威和卡拉汉之比较,朱柏桐、刘静,《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90.土地改革在朝鲜小说中的表现特征——以李萁永的《土地》和李泰俊的《农土》为例,申师明、李芳,《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91.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田俊武、程宝乐,《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92.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一只白苍鹭” ,井卫华,《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93.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语言与权力现象分析,章汝雯、周群,《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94.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蔡芳、谢葆辉,《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95.语言,现实和欲望——詹姆斯小说《波士顿人》与扭曲的现实,陈平,《外国文学研究》,2005.6。
196.艾米莉.狄金森对超验主义自然观的\再定义,张雪梅,《外国文学研究》,2005.6。
197.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呈现的中国文化,陈爱敏,《外国文学研究》,2005.6。
198.《占有》: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曹莉,《外国文学研究》,2005.6。
199.王尔德:享乐主义道德与唯美主义艺术德契合——以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为例,刘茂生,《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0.《砍掉的头》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范岭梅,《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1.论《尤利西斯》语言的陌生化,吴庆军,《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2.“过程的同时性”与《尤利西斯》的意识流程,丁芸,《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3.《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杨武能,《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4.乔叟的梦幻诗和欧洲中世纪梦幻文学传统,刘进,《外国文学研究》,2005.6。
205.玛格丽特:永恒女性的象征——《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文化阐释,梁坤,《外国文学研究》,2005.6。
五、翻译理论研究:
1.论功能翻译理论在法律中的适用性,张长明、仲伟合,《语言与翻译》,2005.3。
2.翻译的语篇定位论,林新明,《语言与翻译》,2005.3。
3.论翻译变形,肖辉,《语言与翻译》,2005.3。
4.如何推动翻译学的建设与发展,杨自俭,《上海翻译》,2005.3。
5.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倾向,曹明伦,《上海翻译》,2005.3。
6.谈译名“功能对等”及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李由心,《上海翻译》,2005.3。
7.翻译活动中的灵感思维探析,于艳红,《上海翻译》,2005.3。
8.会展,赛事,节庆活动横标的汉英翻译,吕和发,《上海翻译》,2005.3。
9.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高存,《上海翻译》,2005.3。
10.金融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陈黎峰,《上海翻译》,2005.3。
11.英语合同条款的表达与理解,薛瑜,《上海翻译》,2005.3。
12.试论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原则,庄起敏,《上海翻译》,2005.3。
13.翻译中如何正确使用中英文的成语和谚语,过家鼎,《上海翻译》,2005.3。
14.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 张金陵、文军,《上海翻译》,2005.3。
15.汉英/英汉翻译:理念与方法(上),郭建中,《上海翻译》,2005.4。
16.对西方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张传彪,《上海翻译》,2005.4。
17.论语篇连贯与话语记语的汉译,陈明瑶,《上海翻译》,2005.4。
18.小议翻译中主语之择定,袁履庄,《上海翻译》,2005.4。
19.科技文摘语义信息展开模式的研究,于建平、徐学萍,《上海翻译》,2005.4。
20.论告示的语用等效翻译,刘建刚,《上海翻译》,2005.4。
21.医学论文英译的名词化问题,范晓晖,《上海翻译》,2005.4。
22.汉译语言变异探因,黄忠廉,《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3.计算机英语文本翻译初探,赵速梅,黄金莲,《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4.翻译研究领域里的文化研究现象调查——以国内期刊为样本的数据分析(1996-2004),钟尚离,《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7。
25.查译与顾译“Sailing to Byzantium”评析,商瑞芹,《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26.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申连云,张少雄,《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27.翻译观与翻译实践应是统一的——兼谈翻译研究不宜偏谈理论,陈刚,《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8。
28.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胡兆云,《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29.语境.对话.翻译——巴赫金语境对话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彭利元、蒋坚松,《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30.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霍跃红,《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9。
31.论翻译过程涉及的各种言语单位——与曾利沙先生商榷,彭长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2.意象与汉诗英译——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为例,张保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3.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兼论翻译的认知空间,谭业升、葛锦荣,《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4.翻译主体定位的互文性诠释——由“话在说我”引发的思考, 秦文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5.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李炜、庄凤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6.历代韩国汉韩翻译简述,李得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37.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得影响,李得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8.功能语言学视角得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兼评《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司显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39.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翻译——Andre Lefevere翻译思想研究,何绍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40.论学派和建构主义翻译学,吕俊,《中国翻译》,2005.4。
41.当“信”与“化境”被消解时——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刘全福,《中国翻译》,2005.4。
42.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建国,《中国翻译》,2005.4。
43.文学翻译不定点的具体化:张力与制约,王树槐,栗长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4.文学译者理解过程审美心理结构研究, 张思永,《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5.英译汉与形象思维,何明珠、李海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6.影视片名的翻译及其审美意义——从《美国丽人》说起,王述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47.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曾利沙,《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8.朱维之对圣经汉译研究的奠基作用,任东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49.操控?反操控?——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潘平亮,《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0.“意”译的本质——“变”与“不变”之间,彭正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1.从顺应理论看口译语体的本质,曾文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2.排斥,误读与改造——论当前西方译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韩子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
53. 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闫敏敏,《外语教学》,2005.4。
54. 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常吟——论许渊冲先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改译, 张智中,《外语教学》,2005.4。
55.叙述方式的转换语小说翻译效果——以《水浒传》第47回三个译文为例,王克友、任东升,《外语教学》,2005.4。
56.译名问题初探,王燕 、王金波,《外语教学》,2005.4。
57.公共视域语翻译解释的有限性——兼论公共视域与规范的异同,朱健平,《外语教学》,2005.6。
58.作者死亡,译者诞生?——对解构主义意义不确定论的质疑,李建红,《外语教学》,2005.6。
59.“文化翻译”的困惑,蔡平,《外语教学》,2005.6。
60.回顾与反思——在中国翻译学的建设之路上,李林波,《外语教学》,2005.6。
61.论诗歌翻译的“信”“美”统一 ——从《红楼梦.秋窗风雨夕》两种英译谈起,闫军利,《外语教学》,2005.6。
62.方法.历史.理论.学科——兼论“科学翻译学”产生的机缘,黄忠廉、李亚舒,《外语教学》,2005.5。
63.从《红楼梦》英译看文化移植中的“妥协”,缪维嘉,《外语教学》,2005.5。
64.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李玉良,《外语教学》,2005.5。
65.从篇章角度考察关系分句的翻译,顿官刚,《外语教学》,2005.5。
66.译史探真——从《围城》英译本谈起,李悦,《外语教学》,2005.5。
67.忠实论与摆布论,王巍,《外语教学》,2005.5。
68.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View: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Edwin Gentzler,《外国语》,2005.4。
69.后殖民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胡德香,《外国语》,2005.4。
70.刘重德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蒋洪新,《外国语》,2005.4。
71.译“功能相似,语义相符”的翻译标准,甄春亮,《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2.创新与承续——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李林波,《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3.简析西班牙语翻译的语言变体,瞿忠和,《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74.性别政治与翻译的忠实,耿强,《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5.译者的身份建构,王玉括,《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6.图像时代的文学翻译,邹绮,《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77.回译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之间的关系,王建国,《外语学刊》,2005.4。
78.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艺术空白处理,王建平,《外语学刊》,2005.4。
79.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孟瑾、冯斗,《外语学刊》,2005.4。
80.批判的眼光看西方译论——凯伊.道勒拉普访谈,胡显耀,《外语学刊》,2005.4。
81.比较译学的个案研究引发的思考——从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说起,赵巍、石春让,《外语学刊》,2005.4。
82.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外语学刊》,2005.5。
83.事件框架的结构表征与翻译,刘宇红,《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4.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马萧,《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5.翻译理论研究的必由之路,丛滋杭,《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6.通俗科技英语的词汇特征及其翻译原则,石春让、路晓红,《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7.圣经诗歌翻译的文学化,任东升,《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8.《红楼梦》中文性比喻的翻译,刘丽娟,《山东外语教学》,2005.3。
89.主体间性与译者,宋晓春,《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0.“流星雨”英译小议,王健、周永平,《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1.汉语修饰句的翻译方法,耿晓,《山东外语教学》,2005.4。
92.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模式与方法,莫娜.贝克尔,《外语研究》,2005.3。
93.汉英翻译中再范畴化的认知特征,刘华文、李红霞,《外语研究》,2005.4。
94.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王建国,《外语研究》,2005.4。
95.自建语料库与翻译批评,肖维青,《外语研究》,2005.4。
96.言语行为框架理论与译文质量评估,司显柱,《外语研究》,2005.5。
97.机器翻译难点所在,张政,《外语研究》,2005.5。
98.中国抗战时期英诗汉译考察,张旭,《外语与翻译》,2005.3。
99.英语语用元语言手段及其翻译,彭萍,《外语与翻译》,2005.3。
100.试论《红楼梦》中仿词的翻译, 陈科芳,《外语与翻译》,2005.3。
101.语义理论与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解释力,李弘、王寅,《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02.汉英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兼谈对中国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丁国旗、范武邱、毛荣贵,《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03.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李正栓,《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04.中西学术汇通背景下的翻译理论研究——辜正坤先生译学研究理路略论,孟凡君,《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0。
105.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许渊冲,《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06.沃尔特.本亚明的玄理,郑海凌、许京,《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07.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杨俊峰,《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1。
108.汉英翻译实践是再创作的过程,丁衡祁,《中国翻译》,2005.5。
109.语用标记等效值,侯国金,《中国翻译》,2005.5。
110.名源动词与翻译,阚哲华、姜孟,《中国翻译》2005.5。
111.翻译的文化建构和文化研究的翻译学转向,王宁,《中国翻译》,2005.6。
112.反思“通顺 ”——从诗学的角度再论“通顺”,王东风,《中国翻译》,2005.6。
113.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关于翻译标准的思考,余东,《中国翻译》,2005.6。
114.文化语境顺应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兼谈语用翻译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廖开洪、李锦,《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15.内部翻译批评的三大视野,吴艾玲,《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16.论诗歌翻译批评的语言学模式,李林波,《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17.一项对黑人土语翻译的调查,文军、谭方、王艳,《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18.论小说人物话语再现方式及“足译”,吕敏宏,《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19.翻译主体研究:译者地位思辨,司显柱,《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20.胡适译诗与新诗体的建构,廖七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1.莎剧汉译的形式追求——探讨莎剧素体诗的移植,篮仁哲,《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2.朱生豪译莎动力谈,杨全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3.赞助者影响与两位莎剧译者的文化取向,贺显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马红军、卢颖,《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5.异化.归化.等化.恶化,张智中,《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6.译作序言跋语与翻译研究,孙昌坤,《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6。
127.共识性真理与建构主义翻译学——论建构的翻译学之真理观,吕俊,《外语学刊》,2005.6。
128.作者主观叙述及其翻译,郑敏宇,《外语学刊》,2005.6。
129.译文与原文意图冲突因素分析——兼谈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司显柱,《外语学刊》,2005.6。
130.文本旅行与翻译变异?——论加里.斯奈德对寒山诗的创造性“误读” ,胡安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1.翻译学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反思,赵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2.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杨仕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3.文学翻译的自我,身份与文化转向,刘小刚,《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4.译路先行.文学引介.思想启蒙——李译《简.爱》之多维评析,王洪涛,《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5.一部成功的复译之作——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金兵,《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6.契合之美——孙致礼译本对《傲慢与偏见》技巧与神韵的传达, 何欣,《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137.何为建构主义翻译学,吕俊,《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38.宋诗学观照下白居易诗歌“浅,清,切”诗性体认与翻译,包通法,《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39.关于展开翻译伦理研究的思考,王大智,《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140.谈《菜根谭》及其两种英译本,郭著章,《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
六.外语书刊评价
1.多语境下的英语翻译——《印度的英语翻译》简评,许建忠,《上海翻译》,2005.3。
2.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言学》述介,廖巧云,《现代外语》,2005.2。
3.一部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评介,周长银,《现代外语》,2005.2。
4.《基于任务的学与教》评介,王敏,《现代外语》,2005.2。
5.《二语口语测试》评介,王华,《现代外语》,2005.2。
6.《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评介,吕万英,《现代外语》,2005.2。
7. 读《戴镏龄文集》,王宗炎,《现代外语》,2005.3。
8.Millikan和她的生物语义学——《意义的种类》评介,何雪林,《现代外语》,2005.3。
9.情态的概念范围和跨语言研究——《语气与情态》评介,赖鹏,《现代外语》2005.3。
10.《功能修辞学导论》述评, 李秀明,《修辞学习》,2005.5。
11.词是怎样炼成的——评祁光禄的《词艺术研究》,张涛甫、公炎冰,《修辞学习》,2005.5。
12.《商务英语教程》出版,竹伊,《修辞学习》,2005.5。
13.《评《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蒋骁华,《中国翻译》,2005.4。
14.我国西方译论研究的深化——评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赵秀明,《中国翻译》,2005.5。
15.中国翻译理论100年——评陈德鸿的《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理论:风气,问题与争辩》 徐敏慧,《中国翻译》,2005.6。
16.符号学研究的新成果——王铭玉《语言符号学》评介, 江久文,《外语教学》,2005.4。
17.互动:语篇的存在方式——评介Michael Hoey 的《语篇互动》,罗选民、黄勤,《外语教学》,2005.5。
18.坚持科学的语言观 打造汉英词典的精品——《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简评,武姜生,《外语教学》,2005.5。
19.《日常生活写作指南》:解开英文写作的死结——为中国师生推荐一本教科书,李杰,《外语教学》,2005.6 。
20.评吴岳添《法国小说发展史》,潘为民,《外国文学研究》,2005.3。
21.评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章柳,《外国文学研究》,2005.3。
22.丰实充盈 探赜钩深——评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王忠祥,《外国文学研究》,2005.4。
23.中国学者视域中的《圣经》-——读王忠祥,贺秋芙《圣经故事新编》,乔国强,《外国文学研究》,2005.4。
24.评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曾传芳,《外国文学研究》,2005.4。
25.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新探索——《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研究内容与方法》介述,郑新民,《外国语》,2005.4。
26.新视野 新理念 新启示——《信息技术与语言教育改革》一书的评价,郑新民,《外语电化教学》2005.4。
27.句法研究的新发展——《最简句法:探索英语的结构》评介,张连文,《外国语》,2005.4。
28.《语言经纬》评介,徐翁宇,《外语学刊》,2005.4。
29.关于《语言经纬》,王铭玉,金华,《外语学刊》,2005.4。
30.悉心建构语言与文化学科体系的创新之作——《语言与文化》(第二版)评介,高永晨,《外语研究》,2005.3。
31.《科学翻译学》:一部特色之作,李红青,《外语研究》,2005.5。
32.翻译研究的立体透视——试评《翻译论》,刘华文,《外语研究》,2005.5。
33.译诗像跳高:需要“横杆”——序《法语诗汉译的模式研究》,黄杲炘,《外语与翻译》,2005.3。
34.《英汉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研究》序,肖立明,《外语与翻译》,2005.3。
35.继承精华 锐意创新 ——简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修订本,顾延龄,《外语与翻译》,2005.3。
36.主题,主位与篇章——评《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姜望琪,《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7.《句法变化——语法化的最简研究模式》介绍,韩景泉、田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8.《翻译研究语料库初步》介绍, 张蓊荟,《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9.读《语言文字学辨伪集》,岑运强、程玉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40.《二语研究的操作》评介,左红姗,《现代外语》,2005.4。
41.《转喻,语法与交际》评介,陈香兰,《现代外语》,2005.4。
42.《进化音系学》(2004)述介,赵忠德,《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43.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问题——《时间结构》(2003)略介,王馥芳、张云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4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的新发展——《第二语言习得哲学》(2004)介绍,贾冠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
45.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2003),马冬梅,《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6。